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之古今异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部编七至九年级全部文言文知识积累之古今异义

《孟子·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
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古义古代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最高的学位
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陋室铭》
惟吾德馨。
古义:高尚
今义:芳香
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河中石兽》
依寺临河干。
古义:河岸
今义:一为与“湿”作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起物理。
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讽——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义:邹忌使用讽谏,规劝齐威王接受规劝。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2、窥——窥镜而自视。
释义:照着镜子里的自己。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的意思。今义是指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1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是指十分憎恨。)
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
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业的器物
之的一词多义文言文及例句初中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不同意义,以便准确理解古代文献和文章。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进行解析,并给出例句加以说明。
一、“之”的多义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并且多义的词语。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 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代词,代表“他、她、它、它们”等意思。
例如:“尔何为者?之为角也。
”(《论语·阳货》)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代词,表示“他”。
2. 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的、之”等义。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雍也》)这里的“之”就是连词,连接着“君子”和“交”,表示“的”。
3. 助词。
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表示动作的方向或者对象。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里的“之”就是助词,表示动作的方向。
以上就是“之”的多义用法及其例句解析。
通过对这些例句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之”的不同用法,从而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其”的多义用法古代汉语中,“其”也是一个常见的多义词,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用法:1. 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其”可以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它们”等意思。
例如:“怀才抱德,其德胜。
”(《论语·阳货》)这句话中的“其”就是代词,表示“他”。
2. 形容词后置式。
在古代汉语中,“其”还可以用作形容词的后置式,用来修饰名词。
例如:“其声不入耳,其色不入目。
”(《管子·权修》)这里的“其”用来修饰“声”和“色”,表示“他的”。
3. 连词。
在古代汉语中,“其”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的、之”等义。
例如:“不妄言其有适。
”(《孟子·告子上》)这里的“其”就是连词,连接着“言”和“有”,表示“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停留、过了。
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
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
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
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
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
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
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
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
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
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方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 古义:儿女,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子女。
2.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4. 古义: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5.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6.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7.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8.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9.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0.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古今异义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古今异义5.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动词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连词,表选择关系复到舅家问焉复古义:又,再今义:重复,往复卒之为众人众人古义:常人今义:大家,许多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科或理科10.木兰诗卷卷有爷名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木兰当户织户古义:门今义:人家雌兔眼迷离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军书十二卷十二古义:虚数今义:数词,十二策勋十二转转古义: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今义:转过赏赐百千强强古义:有余,多今义:与“弱”相对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15.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孤苦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等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士别三日,及更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今义:更加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经过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20.口技当是时,妇手拍儿身是古义:这,这个今义:一般作判断动词宾客意少舒少古义:稍微,略微今义:不多,与多相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其中夹杂今义:其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走路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饮于河,渭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共工怒触不周山地维绝维古义:绳子今义:维持,维护30.狼一狼径去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的一个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之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
今义:__指子女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 3.去后乃至
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
4.相委而去
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
6.与人期行
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
7.下车引之
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
8.不亦君子乎
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
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
9.可以为师矣
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__冷水__
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
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
17.少时
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
19.止增笑耳
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 今义:__耳朵__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 21.身亡所寄
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 22.因往晓之
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