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治疗并发症及处理完整版
常见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

常见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流程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常见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的流程指南。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然而,疼痛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呼吸抑制、依赖性等。
因此,合理的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下是常见疼痛管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1. 仔细评估患者的病史和现状,包括过敏史、呼吸系统状况、肝肾功能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法和药物。
2.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过敏反应,进行风险评估,并避免使用患者对药物过敏的物质。
3. 在给予患者镇痛药物时,确保医护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计算和给予适当剂量的药物,避免过量使用。
4. 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特别是在使用镇静药物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及时发现呼吸抑制的迹象。
5. 对于可能出现依赖性的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症状和药物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渐减少药物的使用,以避免患者出现戒断症状。
常见并发症处理流程以下是处理常见疼痛管理并发症的流程:1. 药物过敏反应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根据症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如使用抗过敏药物或采取其他必要的急救措施。
2. 呼吸抑制处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症状,应立即停止给予镇静药物,并采取紧急措施,如氧气输送、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3. 药物依赖性处理:对于出现药物依赖性的患者,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详细评估,并制定适当的戒断计划。
在减少药物剂量的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症状和戒断反应,并适时提供支持和辅助治疗。
结论通过合理的预防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常见疼痛管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疼痛管理过程中始终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反应,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福祉。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完整版)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完整版)一)病因:术后切口感染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手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器械和环境卫生不达标、手术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等都可能导致切口感染。
二)临床表现:切口感染的早期症状包括切口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晚期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如切口裂开、脓肿形成等。
对于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切口感染的风险更高。
三)防治措施:手术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手术器械和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
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污染切口。
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定期观察切口情况,如发现感染迹象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术后护理,定期检查切口情况。
病因: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无菌技术不严、病人体质和病变性质有关,同时也与禁食、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肥胖脂肪液化等因素有关。
切口感染通常发生在术后3-5天,但也有个别情况发生较晚,甚至在3-4周后。
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近年来,脆弱类杆菌等无芽胞厌氧菌也受到了临床的重视。
临床表现:手术后3-4天,如果病人的体温重新上升,同时出现切口的胀痛和跳痛,应该立即进行检查。
切口局部肿胀、发红、有明显的压痛,甚至有脓性分泌物从缝合针眼溢出,都是感染已经发生的表现。
少数病人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但由于感染位置较深,不易早期发现。
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切口感染,术前应完善皮肤和肠道准备,注意手术操作技术的精细。
严格止血,避免切口渗血和血肿,加强手术前、后处理,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增强抗感染能力。
同时,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应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更换敷料时也应遵守无菌技术,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对于早期感染,应及时进行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的吸收。
如果切口已经化脓,应立即折除缝合线,扩大切口充分引流,剪去已经坏死的皮下组织、肌膜和腱膜。
疼痛冲击波治疗后护理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疼痛冲击波治疗后护理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疼痛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处理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和创伤。
尽管这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疼痛冲击波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皮肤病变疼痛冲击波治疗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冲击波作用在人体表面,可能导致皮肤病变,如瘀伤、红肿和水肿等。
处理措施:1.冷敷:冲击波治疗后立即冷敷患处可有效降低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瘀血和水肿。
每次冷敷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可冷敷2-3次。
2.局部药膏: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患者适当的消炎药膏,如炉甘石洗剂或角质溶解剂,有助于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促进皮肤修复。
3.避免撕拉:患者在治疗后避免用力揉搓患处,以免加重皮肤病变,避免使用刺激性或有刺激性的化妆品和药物。
二、肌肉或韧带损伤在少数情况下,疼痛冲击波治疗可能导致肌肉或韧带损伤,包括肌肉撕裂和韧带劳损等。
处理措施:1.局部止痛:如果患者出现局部剧烈疼痛,可以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
2.限制活动: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拉伸患处肌肉或韧带,以保护损伤组织,并促进愈合。
3.理疗和康复:在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接受理疗和康复治疗,如热敷、电疗、按摩和物理治疗等,有助于加速伤口愈合和康复。
三、血压波动疼痛冲击波治疗时,强烈的冲击波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血压波动,特别是那些本身存在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处理措施:1.监测血压: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血压异常情况。
2.调整治疗参数:对于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医生可以适当降低冲击波的能量设置,或者采用较短的治疗时长,以减少对血压的影响。
3.针对性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血压升高或下降明显的情况,医务人员应根据具体病情对症处理,如使用降压药物或补充液体等。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8)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二)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疼痛治疗并发症_【PPT课件】

2
椎间孔松解
损伤椎间血管 致硬膜外血肿
针
并截瘫死亡
刀
臀部剥离
损伤臀下动脉 致局部血肿
损
腓骨颈处松解 损伤腓总神经
伤
致足下垂
肱桡滑囊处松解 损伤桡神经
致腕下垂
1.半月神经节毁损
误损眼支神经
角膜溃疡、失明
误损Ⅲ、Ⅳ、Ⅵ颅神经
复视、睑下垂
误损Ⅷ颅神经的前庭部分 出现眩晕症候群
误损Ⅷ颅神经的耳蜗神经 耳 聋
致血糖升高2例,溃疡病出血1例,股骨头缺血坏 死4例。
四、晕 针
病人紧张或刺激过强发生 晕针,饥饿状态下。
五、感 染
1.硬膜外腔注射感染 脊柱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死亡4例;硬膜外 腔脓肿行手术引流治愈2例。
2.Port植入 致刀口感染1/22。
3.硬膜外留置导管 感染率随留置时间的延长增加,2周内为12%, 2-4周为29%,4周以上为44%。
3. 恰当应用影像学检查,发现严重病变, 纠正错误诊断。 (1)指征? (2)方法:X-ray film
CT MRI ECT B-ultrasound
二、熟悉应用解剖, 掌握操作要领, 预防操作损伤。
1.熟悉应用解剖
操作者在进行任何部位的穿刺注 射和针刀治疗时,必须非常熟悉该 部位的解剖,包括治疗点的确切位 置及其周围结构。
不做硬膜外腔或关节腔内注射
深部治疗
适当应用抗生素
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
六、避免急于求成
1.勿一次选择过多的注射点 2.勿实施过强的针刀刺激 3.勿加大注药剂量和速度 4.勿感情用事 5.要充分准备,根据病情科学
治疗。
七 、重视治疗后的处理
1.严密观察病人治疗后的反应 2.特殊治疗,观察特别项目
疼痛治疗的并发症

查体:
患侧胸部饱胀,肋间隙增宽,呼吸幅度减低,可有 皮下气肿。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诊断
1.X线表现:
• 胸片上显示无肺纹理的均匀透亮区的胸膜腔积气 带,其内侧为与胸壁平行的弧形线状肺边缘
• 患侧膈肌下移,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 • 合并纵隔气肿时,可见纵隔和皮下积气影。
急救处理
张力性气胸的急救处理:
T1 加权像(A)示:相邻椎体信号减低 T2(B)像示:椎间盘内呈水肿样信号,骨髓水肿 (C)显示双侧腰大肌水肿,呈环形强化。
A
B
C
椎间盘炎治疗方法
01
严格卧床制动 抗生素治疗 理疗 微创治疗
02
03 04
保守治疗
早期、大量、广谱、联合、持久
►头孢唑啉、妥布霉素与克林霉素 ►泰能:本品为一非常广谱的抗生素,特别适用于多种 病原体所致和需氧/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以及在 病原菌未确定前的早期治疗 ►甘露醇125ml Bid 5-10天 ►症状严重者,可予地塞米松10mg 10天—2周, 后改用口服剂量逐减 ►同时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2月 ►物理治疗
疼痛治疗的并发症
第一医院疼痛科 张金山
疼痛治疗的并发症
01
局麻药中毒 药物的不良反应
(非甾体类、激素、中药)
02
03
晕针
穿刺部位感染
05
04
神经损伤
张力性气胸
07
06
椎间盘炎
误诊
08
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是指较大的肺大疱破裂、较大较深
的肺裂伤、支气管破裂或胸壁损伤,裂口与胸膜腔
相通,且形成单向活瓣,致胸膜腔内压力不断升高
实验室检查(2)
血液细菌培养:10%阳性率 经皮穿刺椎间盘抽吸切割术
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以及处理精品PPT课件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21
可编辑
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
一、感染 二、张力性气胸 三、神经损伤 四、血管损伤 五、硬膜外间隙导管折断和拔管困难 六、全脊髓麻醉或高位硬膜外间隙广
泛阻滞 七、胶原酶并发症及其防治
12
一、感染
(一)临床表现 确认疼痛治疗而引起的感染和其他症状
16
五、硬膜外间隙导管折断和 拔管困难
疼痛治疗常见不良反应 及并发症
1
疼痛治疗常见不良反应
一、局部麻醉药的不良反应 二、过敏反应 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不良反应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不良反应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 六、晕针
2
一、局部麻醉药的不良反应
中毒反应的临床表现 中枢神系统兴奋是毒性反应的早期症状 轻者表
现为面红、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眩晕、耳 鸣等;中度中毒反应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视 物模糊、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 肌肉抽搐、惊厥、窒息等,如处理不及时或 不当会引起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抑制由大脑皮质逐渐至延髓, 其表现为嗜睡、痛觉消失、意识丧失、呼吸 浅而慢,最终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9
六、晕针
(一)临床表现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停止后,突然出现表情淡漠、 面色苍白、晕倒现象、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症状。 (二)预防及处理 1、对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除做好思想工作外,最好 采取卧位治疗。 2、对老年体弱患者,行硬膜外间隙注药后,不要急早 坐起和站立,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医生操作时,尽量让患者目光避开,以免诱发晕针。 4、一旦发生晕针现象,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重者开放静脉通路。
8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临床表现 轻者寒战、发热、全身瘙 痒、咳嗽、心慌、呕吐、重者面色苍白、 四肢湿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心率 增加、呼吸困难、头晕等。 2、处理 应立即停止用药,静脉注射肾 上腺素0.5mg,地塞米松5-10mg, 50%葡萄糖20ml+10%葡萄糖酸钙 10ml+Vit Clg,如有呼吸困难,及时有 效的供氧。
术后镇痛的并发症与防治

术后镇痛的并发症与防治术后镇痛是设法减轻或者消除因手术创伤引起的病人急性疼痛,其目的在于提高监护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自七十年代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开展以来,其技术渐趋成熟和完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有关研究也更深入和细致。
本文仅对有关术后镇痛的常见并发症与防治方面略做综述。
术后镇痛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镇静过度,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腹胀便秘、尿潴留等,主要由应用阿片类药物产生。
局麻药硬膜外镇痛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心动过缓、运动受限和感觉障碍及与硬膜外穿刺置管有关的并发症。
有人报道1030例术后PCEA(0.05%布比卡因+4μg/ml芬太尼)患者的副反应发生情况为:瘙痒16.7%、恶心呕吐14.8%、过度镇静13.2%、呼吸抑制0.3%、低血压6.8%、运动阻滞2%、感染1%。
另一报道1057例术后PCEA(0.1%布比卡因+5μg/ml芬太尼)共3858例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其发生情况为:瘙痒1.8%、恶心呕吐3.8%、过度镇静0.9%、严重呼吸抑制0.19%、低血压4.3%、运动阻滞0.1%、感觉障碍1.4%;硬膜外导管脱出5.1%、导管PCA泵连接脱落2.3%,穿刺点渗血2.2%、导管堵塞0.9%、单侧阻滞0.3%、穿刺点皮下肿胀0.2%、穿刺点皮下血种0.2%、PCA泵故障0.1%。
合理的平衡镇痛,联合用药或预先镇痛如:不同阿片类药物、阿片类与局麻药联合以及联用α受体阻滞药、氯胺酮、新斯的明、NSAIDs等药物,有助于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各自的剂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镇静过度与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在产生镇痛的同时还作用于边缘系统,影响情绪的区域受体,产生镇静作用,使患者易入睡,敏感者呈嗜睡状态。
轻度镇静对患者休息有益,但一定要防止中度以上镇静,此时患者持续嗜睡,可唤醒或不易唤醒,这反应患者体内镇痛药血药浓度已超过疼痛治疗需要,需即刻减少泵注药量,调控镇痛药用量以适应疼痛治疗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治疗并发症及处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疼痛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一、局麻药中毒
1.中毒原因(1)用量过大:如利多卡因不得超过0.4g,丁卡因不得超过0.1g。
(2)浓度过高:如利多卡因常用浓度为0.4%~2%,最大不超过2%。
(3)药物入血过快:如直接穿刺注入血管或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吸收过快。
(4)患者体质差,对局麻药耐受能力低下。
(5)药物之间的影响。
2.中毒表现
一般分为两类
(1)兴奋型:表现兴奋,如多语、。
不安、紧张、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的谵妄、惊厥。
甚至心脏停跳在收缩期。
(2)抑制型:表现抑制,如嗜睡、呼吸及心率减缓、血压下降、昏迷,甚至心跳呼吸骤停,抑制型较少见,多数为先兴奋后抑制。
3.急救处理
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局麻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兴奋型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地西泮,重症有惊厥的给静脉缓慢注射2.5%硫喷妥钠6~8mL.抑制型的给
氧,特别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酌情使用升压药、阿托品、脂肪乳等,心跳呼吸骤停的立即复苏。
中毒经抢救恢复以后也要密切观察。
4.中毒的预防
(1)限量使用:一般不允许超过限量,尤其对耐受力低下的病人,要适当减量。
(2)限制浓度:不得超过限制浓度,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更要加以限制。
(3)防止局麻药过快入血:即每次推药前必须回吸无血;同时在血循环丰富部位麻醉用药浓度和用量要偏小;在局麻药中加人适量的肾上腺素,通常每l00ml局麻药中加入0.1%肾上腺素0.3ml,可延缓麻药的吸收,减少中毒的发生,又可延长麻醉时间,但有高血压、心脏病、甲亢、老年患者及指(趾)端手术的局麻药中忌加肾上腺素。
二、晕针及防治
1.临床表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停止后,突然出现的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虚脱现象、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的症状。
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3.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三、穿刺感染及防治
1.临床表现多在治疗1~3天出现头疼、畏寒、局部疼痛或放射痛、可伴有发热、局部红肿发热甚至形成脓肿,查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2.处理若为椎管穿刺应立即做MRI、CT检查,尽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运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3.预防治疗前应全身无感染,穿刺点周围无炎症,严格无菌操作,彻底消毒,物品应严格灭菌,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治疗室应为无菌室。
四、神经损伤主要是穿刺针头直接损伤神经、脊髓或者药物直接注射于神经组织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1.临床表现表现为受损神经分布区疼痛,以前3天最为剧烈,感觉神经受损表现为感觉减退或者消失,运动神经损伤表现为肌力减退或者无力。
脊髓损伤则为严重伤,可发生一过性意识丧失、脊髓半切征或者马尾综合征。
2.治疗早期脱水、利尿、运用糖皮质激素,运用营养神经药物。
3.预防:穿刺应细致,进针避免过猛,有条件应做神经电测试,或者在神经刺激仪、超声引导下穿刺或行穿刺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