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1]

合集下载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1℃。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39℃ 才能药物退热吗?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中华医学会2016-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

中华医学会2016-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

坚垡』L型苤查!!!!生!旦筮丝鲞箜!翅垦!i!』旦!!i!!!:垒!耻!!!Q!!:y!!:i!:堕!:!表1IM的诊断标准包括IM的l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4项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1~3项中任意1项I.f临床指标(1)发热;(2)咽扁桃体炎;(3)颈淋巴结肿大;(4)脾脏肿大;(5)肝脏肿大;(6)眼睑水肿Ⅱ.实验室指标(1)抗EBV.VCA.IgM和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2)抗EBV.VCA.IgM阴性,但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3)双份血清抗EBV-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i>0.10和(或)淋巴细胞增多≥5.0×109/L注: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EB病毒;VCA:衣壳抗原;NA:核抗原应,加重病情。

(4)糖皮质激素:发生咽扁桃体严重病变或水肿、神经系统病变、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的重症患者,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3~7d,一般应用泼尼松,剂量为1mg/(kg・d),每El最大剂量不超过60mg。

(5)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①限制或避免运动:由于IM脾脏病理改变恢复很慢,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甚至6个月后才能剧烈运动;②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③注意处理便秘;④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

(六)原发性EBV感染的不典型表现原发性EBV感染的不典型表现有:(1)无临床表现或仅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轻微表现,多见于婴幼儿;(2)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IM的临床特征,而以某一脏器受累为主,如间质性肺炎、肝炎及脑炎等。

EBV感染几乎可以累及各个脏器。

儿童发热家庭处理PPT演示课件

儿童发热家庭处理PPT演示课件
31
那什么情况下需要退热处理?
2016年版《中国0-5岁儿童不明原因急性发热 诊断处理指南》
指南基本否定了物理降温的作用,虽然对乙酰 氨基酚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 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所以不推荐使用温水擦 浴来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 (酒精) 擦浴方法 来退热。
32
那什么情况下需要退热处理?
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药物,要注意各种药 物是否有相同的成分,如有的感冒药同时含有对乙 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40
退热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合理补充 营养物质;
退热贴不能有效降温,作用有限,部分宝宝不 舒服程度会增加甚至过敏,不推荐使用;
衣物的多少应该以宝宝感觉舒适为准,对婴儿 捂汗可能会造成危及生命的捂热综合征。
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 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 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 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 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20
宝妈、宝爸对宝宝发热的恐惧和担 心
提到发热,不少宝妈或宝爸就会表现出“发烧 恐惧症”,有研究表明宝妈、宝爸对宝宝发热的 “恐惧”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癫痫发作、 死亡等。
2.发热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
25
发热不一定是有害的
3. 发热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 反应水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 的过程;
4. 发热会使病人感觉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 病人很可能会去休息,防止机体被进一步破坏, 同时有更多的体能来对付感染。
26
发热不利之处
代谢率增加 氧耗增加 二氧化碳产生增加 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需求增加(尤其对休克 或心肺异常的孩子) 加重脑损害 使人不舒服 易致热性惊厥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_解读版_发热的处理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_解读版_发热的处理
# 306#
Ch in J E vid Based P ed iatr May 2009, V ol 4, No 3
#标准 指南#
DO I: 10. 3969 / j. issn. 1673-5501. 2009. 03. 012
中国 0至 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 诊断处理指南 (解读版 ): 发热的处理
4. 3 高热不退时, 是否可以联合应用退热剂? 方法一: RCT 研究 [ 13] ( Ñ a)显示 , 对于严重高热的患儿
应用 布洛 芬 10 m g# kg- 1, 4 h 后 应 用 对 乙 酰 氨 基 酚 15 m g# kg- 1, 与单用 布洛芬 10 m g# kg- 1相 比, 布 洛芬 + 对乙 酰氨基酚 组用药后 6 h 的退热有效 率为 83. 3% , 而单 用布 洛芬组为 57. 6% 。布 洛芬 + 对乙 酰氨 基酚组 用药 7~ 8 h 后的退热人数多于单 用布洛芬组 (P < 0. 001)。
虽然常用的退 热剂 (对 乙酰 氨基 酚和 布洛 芬 ) 不良 反 应轻微, 在儿童中应用较为安全, 不良反 应的发生与年龄无 关 [ 16] ( Ò b), 但由 于退 热剂 在临 床上 应用 非常 广泛, 家 长 及儿科医生 应特 别重 视退 热剂 的不 良 反应。系 统 评价 显 示 [ 17] ( Ñ b), 对乙 酰 氨基 酚 的 不良 反 应与 超 剂量 关 系 最 大, 超 剂 量 一 般 指 < 6 岁 儿 童 单 次 剂 量 超 过 200 mg # kg- 1 [ 18] ( Ò a), 或 150 mg# kg- 1 # d- 1超过 2 d, 100 mg# kg- 1 # d- 1超过 3 d( Ó a)。对乙 酰氨基 酚不良 反应主 要是 反复多次的应用, 超剂量所致, 同时由于 混合了病毒感染的 因素, 易引起肝炎。治疗剂量的反复多次使用, 可引起肝转 氨酶增高, 但未见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报道 [19] ( Ò a); 超剂 量应用后肝酶升高 明显, 有造成 肝功能 衰竭甚 至死亡的 报 道 [ 20] ( Ó a)。如对乙酰氨基酚 > 150 mg# kg- 1# d- 1, 在患 儿脱水和营养不良 的情况 下, 造 成肝功 能损害 的危险性 明 显增高 [ 20] ( Ó a)。

“退烧贴”骗了多少中国父母!坑了多少娃!你还在给孩子用?

“退烧贴”骗了多少中国父母!坑了多少娃!你还在给孩子用?

“退烧贴”骗了多少中国父母!坑了多少娃!你还在给孩子用?“最近温度忽高忽低,很多孩子都在换季的过程中感冒发烧,孩子一发烧,父母最揪心,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脑袋上贴个退烧贴。

在很多人看来,给孩子贴个退烧贴,不仅能帮助孩子降温,还能让孩子觉得舒服。

所以,很多父母都会在家里囤一些备用。

甚至还会托人从国外代购。

随便打开一个购物平台,就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交易量。

但事实并不像父母看上去那么美好,真相是,退烧贴对帮助孩子退烧不仅没用,而且还可能给宝宝带来伤害。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和父母聊聊:1.退烧贴的“3宗罪”,父母必须知道2.这些常用的退烧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巨大,千万别给宝宝用3.温水浴、温湿敷,这些物理降温方式不推荐使用4.给宝宝科学退烧,最好用是这5个办法退烧贴的“3宗罪”,父母必须知道1.退烧贴可能会导致孩子过敏伤害孩子皮肤解开退热贴的神秘面纱,你会发现,它的外层一般是一层无纺布,而主题一般是一种凝胶层,这个凝胶层的主要成分一般是冰片、薄荷等。

所以贴在脑袋上会有一种冰冰凉凉的感觉。

但是也不是所以孩子都适合用,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过敏等反应,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皮肤损伤,落疤。

2.退热贴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很多人以为孩子发烧了,贴上一个退烧贴会很舒服,但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想想你发烧的时候,有人在你额头放一块冰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很难受?特别是在冬天,这种感觉更明显,所以很多孩子都不愿贴也是这个原因。

3.最关键的,退热贴对退烧并没什么卵用退烧贴的退热原理是物理降温,但是只有巴掌大的那么一块,对全身的退热效果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且,我国最新的儿童发热指南——《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里关于孩子发热处理部分,完全看不到退热贴的身影。

再到国外,不论是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CAPS),还是美国儿科学会(AAP),还是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ICE),都不曾提到过退热贴用于退热。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SJIA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SJIA

MAS命名的由来
• 嗜血细胞综合征分类 – 原发性(家族性嗜血细胞综合征) – 继发性
➢ 感染继发的嗜血细胞综合征 ➢ 肿瘤继发的嗜血细胞综合征 ➢ 免疫相关的嗜血细胞综合征-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 最早1985年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型病人当中得名 • 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继发MAS最多见于So-JIA,其次为SLE、川崎病等
• 病程早期即可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此外可有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和高密度 脂蛋白减低
MAS攻击的靶器官孰轻孰重
• MAS的血液系统受累 • MAS的神经系统受累 • MAS的肝脾受累 • MAS的肺部受累:既往鲜少关注
关注SJIA及继发MAS的肺部病变
SJIA及MAS的肺部病变
• 日本木村等人报道25例合并肺部病变的SJIA • 合并肺部病变死亡率68%,且在肺部病变发生1年内 • 临床特征: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病、肺泡蛋白沉积症、类脂性肺炎 • 与无肺部受累者相比,MAS发生率80%,合并肝脾大淋巴结大及杵状指多见 • 接受了更广泛的治疗,包括80%以上的生物制剂治疗 • 92%患者发现肺部受累时伴有活动性全身型疾病 • SJIA-LD被认为是病情“重中之重”
SJIA及MAS的肺部病变
• 2010-2019年,共18例sJIA-LD患者 • 影像学表现:弥漫性毛玻璃样变、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和淋巴结病变。 • 病理表现包括淋巴浆细胞浸润不全,肺泡蛋白沉积(PAP)和内源性类脂性肺炎(ELP)的混
合特征。 • 与无LD的sJIA患者相比,sJIA-LD患儿发病早,易发生MAS,血清IL-18水平更高,对生物制
MAS攻击的靶器官-中枢神经系统
• 临床:主要表现为抽搐、易激惹、嗜睡、昏迷、活动障碍、颅神经损伤 及智力障碍等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发表于2016年4月。

池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汪浩文下面摘录一些家长们关心的内容。

1、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2、急性发热:发热时间≤7天的发热。

3、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

1篇对135例2月龄至2岁儿童进行477例次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表明,肛温电子体温计比水银体温计高0.2℃。

4篇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约0.01℃。

1篇纳入663例新生儿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0.01℃。

所以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不要纠结于那点差异了,孩子的精神状态比精确的体温数值更重要。

)4、体温高低不一定能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火爸:还是那句话,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人体有体温调控机制,不会让体温无限上升,一般会控制在41℃以内。

而41℃以下的发热不会对大脑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

)5、3岁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的,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

对1岁及以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

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因为新生儿感染局限能力差,颅内感染病死率、致残率高。

7、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火爸:一般听医生的就行,需要做的话医生会要求的。

)8、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所以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酒精)擦浴方法退热。

儿童退热药物的合理应用(课堂PPT)

儿童退热药物的合理应用(课堂PPT)
• ⑤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2020/4/29
18
三 常用退热药物及不良反应
• 退热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何合理选用退热 药物并了解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儿科医生及病儿家 属共同关注的问题。
2020/4/29
19
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哪些?
2020/4/29
➢ 布洛芬
➢ 对乙酰氨基酚
儿童退热药物的应用 及安全性问题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贾天明
1
场景一:
• 患儿,1岁,男,主诉:发热3天 • 给予完善各项检查及相关治疗,反复高热 • 家属情绪激动,大夫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家属表示理解,(礼貌或暴
躁地)提出小小要求——大夫,我们就要求一点:先不让我们烧行不 行???我们脑子烧坏怎么办???某某家孩子就是脑子烧坏了,现 在有后遗症!!!
2020/4/29
7
(一).体温测量方法 腋温、口温、耳温、肛温
2020/4/29
8
4周龄以下的婴儿,测量体温可在腋窝下使用电子体温计。
对4周大婴儿到5岁儿童,测量体温可选择以下方法中的任意一种:
➢-
腋窝下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
➢-
腋窝下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 - 红外耳膜温度计
注1:患儿父母感知的发热应该被认为是可靠的,并被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认真对待
注2:额部化学温度计不可靠,不推荐用于医疗机构(NICE)
2020/4/29
9
• (二) 如何判断发热 • 发热的定义为“体温高于平日正常体温” • 体温升高超过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肛温
≥38℃,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 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体温易随自身活动及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可采用腋下电子温度计测体温 1个月-5岁儿童可采用腋下电子测温、
肛门电子测温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1月龄-3岁急性发热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
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当<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泌
尿系感染的风险较高
发热持续时间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
发生风险
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反应不能确定对严重细菌感染
<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WBC<15 ×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 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性小
2016版儿童发荐常规行 尿常规检查(1D)
尿常规检查和尿试纸筛查诊断泌尿系统 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好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C-反应蛋白(CRP)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药物退热治疗
≥2月龄,肛温≥39℃(口温38.5℃,腋温38.2℃), 或因发热出现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15mg/kg·次,2次用药的 最短间隔时间为6h. ≥6月龄,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 的剂量为10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8h,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 12h之后较12h之前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 特异度更优;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20mg/L时,诊 断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小;取CRP>40mg/L时,诊 断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大;取CRP>80mg/L时,诊 断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性很大.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新生儿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1-3月龄婴儿版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 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 荐常规性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胸部X线检查
不推荐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特别是无呼吸 道疾病症状和体征时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
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退热:不推荐(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 冰水或乙醇擦浴退热:更不推荐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
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1℃,而 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 ≥37.5℃定义为发热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玻璃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检测口腔
或肛温经济有效
但水银测温计易断裂,发生水银泄漏,
亦可导致玻璃碎片损伤,用于婴幼儿应慎 重;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 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2016版儿童发热指 南
株洲市妇幼保健院 急诊儿科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急诊
室最常见的就诊原因
2016年版的诊治处理进展颇多,重点集中
在退热药服用指征和服用办法、物理降温的 价值和检查办法的合理选择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目标人群:5岁以下急性发热儿童(发热
≤1周)
有预示作用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腋温与肛温相差0.2℃(1C)
耳温与肛温相差0.2℃(IC),多次测量取平
均值可提高准确性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症状与体征 正常
黄色预警(危险因素)
橙色警戒(中毒症状)
皮肤颜色 行为
呼吸 循环和脱水 其他
皮肤、嘴唇和舌颜色 苍白(家长或带养人主诉) 正常
苍白、花纹、苍灰和发绀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PCT+WBC+CRP
可提高早期诊断脑膜炎准确率,从而减低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总体人群治疗费用 (无证据分级)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血培养
新生儿常规行血培养检查 1-3月龄婴儿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 3月龄-3岁儿童不建议常规行血培养检查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呻吟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min, 中至重度吸气性凹陷
皮肤弹性降低
3月龄以下,体温≥38℃ 不褪色皮疹 前囟饱满 颈项强直 癫痫持续状态 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 局灶性癫痫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血常规:
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 儿发热12h之后较12h之前诊断严重细菌感 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
退热
不推荐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
退热(降温效果优于单一使用,但不能改善 舒适度)
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
解热镇痛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发作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心动过速:小于12月龄 >160次/分12-24月 龄 >150次/分;2-5岁 >140次/分;黏膜干 燥、喂养困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和 尿量减少
3-6月龄,T为39℃或以上 发热持续≥5d、 寒战 四肢或关节肿胀 无法负重/肢体活动障碍
无社会性应答 病态面容 无法唤醒或无法保持清醒状态 虚弱、哭声尖或持续哭吵
正常社会应答、满足 /微笑 清醒状态或可快速唤 醒、 哭声响亮或不哭泣
正常皮肤,眼睛和黏 膜湿润
无“黄灯”或“红灯”中 的症状和体征
社会性应答不正常 长刺激方能清醒、 活动度下降 无笑容
鼻翼扇动,气促 呼吸频率 6-12个月为>50/min,>12个
月 >40/min,氧饱和度≤95%,闻及湿罗 音
降钙素原(PCT):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8h内行PCT检查较 CRP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价值更大,可 作为预测严重感染的指标之一,但不作为常规筛查 早期严重细菌感染的指标
<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PCT>1ng/mL时, 诊断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大;取PCT>2ng/mL时, 诊断严重细菌感染可能性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