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强毒实验室制度

合集下载

鼠疫防制制度

鼠疫防制制度

鼠疫防制制度一、简介为了确保医院内部环境的清洁与安全,有效防备和掌控鼠疫的传播,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和访客的身体健康,特订立本《鼠疫防制制度》。

二、定义1.鼠疫:指由鼠疫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分为鼠源性鼠疫和人流性鼠疫两种类型。

2.鼠源性鼠疫:指由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鼠疫。

3.人流性鼠疫:指由感染了鼠疫杆菌的人类直接传播给其他人类的鼠疫。

三、防备措施1.鼠类天敌培育:加强医院内鼠类天敌的培育和管理,如猫、狗等动物,确保其数量恰当,并进行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

2.消毒措施:–把医院进行有效隔离管理,确保医疗区、住院区、门诊区等各区域之间的密闭;–定期对医院内外设施、设备、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使用有效的消毒剂、紫外线辐射等方式进行灭菌处理;–严禁任何人员私自带有害动物、易感染鼠疫的物品进入医院;–若发现有鼠类活动迹象,应立刻进行鼠类喷毒,并针对可能感染鼠疫杆菌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对医院内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分类和处理,确保其不成为鼠类繁殖的场合。

3.个人防护要求:–高风险岗位的医务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含隔离服、手套、口罩等,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穿着与脱戴;–全部人员在进入医院时应接受体温检测,并依照相关要求进行手部卫生;–患者、医务人员和访客应有心识地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个人环境的清洁与乾净,避开长时间接触可能感染鼠疫杆菌的物品。

四、监测与报告1.鼠类监测:–通过采取夜间巡查、报警设备等方式,定期对医院内的鼠类进行监测;–若发现鼠类活动迹象,应立刻采取相应措施除去,并依照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2.患者监测:–对于显现高热、淋攀附肿大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刻进行鼠疫相关检测,如血液培养、淋攀附活检等;–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疫情报告:–医务人员应紧密关注相关公共卫生部门发布的鼠疫疫情信息,及时报告上级医院,参加与公众卫生部门的沟通与协商;–对于显现确诊鼠疫病例的情况,应及时报告地方卫生部门,并依照相关要求进行隔离与治疗。

实验室传染病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传染病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室内的传播,保障实验室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实验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三、组织与职责1. 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实验室传染病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各项措施的落实。

2. 实验室安全员负责传染病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传染病防控检查。

3.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本制度,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

四、传染病防控措施1. 人员健康管理(1)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确保身体状况良好。

(2)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应暂时隔离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根据医生建议再返回工作岗位。

2. 环境卫生与消毒(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通风,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实验室内不得存放食物、饮料等,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

(3)实验室内垃圾应分类收集,定期清理。

3. 个体防护(1)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应穿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接触传染性物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直接接触。

(3)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应定期更换防护用品,确保防护效果。

4. 生物安全柜操作(1)实验室内使用生物安全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生物安全柜内部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避免交叉污染。

(3)生物安全柜使用完毕后,应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5.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1)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发现疑似传染病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实验室安全员。

(2)实验室安全员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传染病监测,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五、应急处置1. 实验室内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实验室安全员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并报告实验室主任。

2. 实验室主任应组织应急处置小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实验室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六、监督检查1. 实验室安全员应定期对实验室传染病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鼠疫诊断标准GB15991—1995.pdf

鼠疫诊断标准GB15991—1995.pdf

鼠疫诊断标准GB 15991—1995前言根据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鼠疫是首位烈性传染病,同时它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据专家的估计,鼠疫自第三次世界大流行之后,其自然疫源地在全世界的分布面积至今并没有减少。

由于它的流行有一定的间歇期,往往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鼠疫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今后不会再对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但历年来世界各有鼠疫疫源地的国家(包括我国,特别是云南)不时发生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

而1994年印度鼠疫大流行更提醒人们,如果忽视了对鼠疫的监测控制,它仍然能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险。

b5E2RGbCAP 目前,鼠疫能不能在人间造成大流行,首先取决于对首发病例的准确诊断。

只有早期确诊早期控制,才不致于使它在人间流行。

为此,目前我国急需一个科学的,文字准确的,由国家颁发的,具有法令效力的《鼠疫诊断标准》。

p1EanqFDPw本标准在撰写过程中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时参考了前苏联保健部的《鼠疫防治手册》,WHO《鼠疫手册》及美国的《鼠疫诊断》。

主要参考的资料还是我国多年行之有效的有关规定。

DXDiTa9E3d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曾经过了卫生部鼠疫专家咨询组三次讨论,全国有关专家的书面评审,最后由卫生部传染病消毒标准分委会全体委员评审通过。

RTCrpUDGiT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广东湛江鼠疫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5PCzVD7HxA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云鹏、朱锦沁、汪闻绍、俞东征、曾标成、黄坚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七种类型疫源地内由宿主、媒介和其他染疫动物、动物制品感染的,或与鼠疫实验室及其实验用品接触而感染的鼠疫病例,以及由国外鼠疫流行区进入我国的检疫留验病例,确定诊断之标准。

鼠疫防控工作方案

鼠疫防控工作方案

鼠疫防控工作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xx 区鼠疫防控应急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冬春季鼠疫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xx 区xxxx年鼠疫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x市xxxx年鼠疫防控工作方案》,结合我旗鼠疫防控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

建立“属地管理、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科学防控”机制,扎实筑牢鼠疫防治“三道防线”,落实以监测检测为基础保护性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密切监测鼠疫疫情,在历史疫源地内和疫区内村屯周围环境全面灭鼠灭蚤,并适当向外扩展。

强化鼠疫疫情监测预警,提高鼠疫防治与应急处置能力。

及时发现和规范处置动物间鼠疫疫情,严防人间鼠疫疫情发生。

(二)具体目标。

鼠疫监测工作完成率xxx%;PCR鼠疫检测能力达到xxx%;动物间、人间鼠疫疫区处理率达到xxx%;医务人员鼠防知识培训覆盖率和准确率xxx%;重点地区灭鼠灭蚤达标率xxx%;重点地区群众鼠疫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xx%以上,准确率达到xx%以上;涉及鼠疫舆情处置率xxx%。

以旗医院为鼠疫患者救治定点医院,鼠疫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全部转入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提高人间鼠疫病例安全、规范转运能力。

二、工作任务(一)加强鼠疫监测工作。

严格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x鼠疫监测方案》、《xx区xxxx年x月至x月扩大鼠疫监测工作方案》、《x市鼠疫监测工作规范》要求,完善鼠疫监测网络,加大鼠疫监测工作力度,保证工作质量。

1、人间鼠疫监测。

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全旗鼠疫监测站,各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嘎查村卫生室设鼠疫监测员,旗内所有医疗卫生单位和医务人员均有责任承担监测和防治义务,宣传鼠疫防治知识,在疫源地区开展鼠疫“三报、三不”制度的宣传。

(“三报”即“报告病死鼠(獭)、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

“三不”即为“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最新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

最新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

最新传染病法规定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9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2种)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26种)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三)丙类传染病(11种)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国家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参照乙类管理。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一鼠疫:鼠疫(plague) 是由啮齿动物和蚤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患病,其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常见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这就是腺鼠疫,其90%发生在腹股沟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腋下或颈部,受害的淋巴结肿胀、红肿、变软、化脓,发热是最常见的。

传染病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的健康安全,传染病实验室必须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措施。

一、实验室人员管理
1. 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运行的安全和正常进行。

2. 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操作证书方可从事实验室工作。

3. 实验室内部需建立人员出入登记制度,所有人员进出实验室需进行登记和消毒。

二、实验室设备管理
1. 实验室设备需定期保养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检测和验证。

2. 实验室设备使用完毕后需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设备和实验室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三、实验室标本管理
1. 实验室标本需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存储和处理,确保标本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2. 实验室标本的运输和寄存需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和安全要求进行,避免泄漏和污染。

四、废弃物管理
1. 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需按照传染病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规定进行处理,防止废弃物对环境和社会造成污染。

2. 废弃物清理过程需进行记录,确保废弃物处理的及时和规范。

五、突发情况管理
1. 实验室需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预先的演练和应急处理训练。

2. 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定期参加应急处理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水平。

以上规章制度均属于传染病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以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高效、规范进行。

实验室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安全。

5、鼠解剖采样及血清、培养分离检验

5、鼠解剖采样及血清、培养分离检验

鼠疫菌的毒素
鼠疫菌毒性物质在鼠疫菌的细胞内部及荚膜中 均可发现,现已证明鼠疫菌有两种毒素,即鼠 毒素和内毒素。 鼠疫菌的毒力和毒力决定子 于鼠疫菌毒力多原性的理论,这个概念的实质 在于鼠疫菌的毒力和某些性状相关,毒力是鼠 疫菌某些性状的综合表现,并把他研究的几种 抗原和特征称为毒力决定子。
现已证明的毒力决定子是:V和W毒力抗原(VW)、产 生荚膜抗原(FraI)、色素沉着因子(Pgm)、鼠疫杆菌素 I(PstI)、血浆凝固因子(F), 后面三个因子显然是互相 联系的。 此外,有关鼠疫菌的毒力决定子还有嘌呤依赖(Pu)、鼠 毒素(T), 过氧化氢酶、五碳醣核酸酶和透明质酸酶等。 根据WHO鼠疫专家委员会第四报,普遍被承认的毒力 决定子只有四个, 即:Fra1、VW、Pgm、Pst1。
用病人材料,死于鼠疫的人尸和动物尸体的新 鲜脏器制备的涂片,可见到两端钝园,两极浓 染的典型鼠疫杆菌,呈散在或小堆,偶见链状 排列。在陈旧性病灶及腐败材料中,常见到菌 体澎大和着色不良的球形菌影及其他变形的鼠 疫杆菌。在压印标本中,可以看到吞噬细胞内 外有鼠疫杆菌。此点对于鉴别杂菌污染材料有 很大的价值,因为动物死后,污染的杂菌不会 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鼠疫菌的毒力常以最小致死量(MLD) 表 示:即能引起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 菌量。或用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即能 引起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菌量来表示。 鼠疫菌的毒力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弱毒 菌株、低毒菌株、毒菌株和强毒菌株。
鼠疫菌的抗原结构和血清学特征
鼠疫菌有16种抗原,假性结核杆菌有13种抗原;在鼠 疫菌和假性结核杆菌的抗原中有11种是两菌共有的。 1.F1抗原又称荚膜FI(fraction I)抗原,是一种糖蛋白, 分子量20000~500000,它至少可以分成4个亚单位, 即F1A、F1B、F1Aa、F1Ba(分子量15000~17000)。 是鼠疫菌在37℃培养时在菌体周围生长的一层封套物 质中的一部分,在37℃培养时F1抗原产生的多,在 28℃培养时产生极少。F1抗原的抗原性较强,特异性 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 接血凝检测。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日期】2024.03.25•【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鼠疫监测工作是鼠疫防控工作的基础,我国全面系统开展鼠疫监测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近一版鼠疫监测方案为2005年修订,至今已近二十年。

在此期间,我国的鼠疫疫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人间鼠疫疫情进一步减少,不同类型疫源地的疫情活跃程度出现较大差异,且仍有新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被发现,同时部分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机构也发生了改变。

为适应我国当前鼠疫防控工作形势,依据当前各类鼠疫自然疫源地风险变化,国家疾控局制定出台了《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方案》)。

各级鼠疫监测和防治机构应当参照《方案》要求,科学、有序地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方案》共分九个部分,第一、二部分是明确我国鼠疫监测工作的目的和监测体系。

第三部分明确了我国人间鼠疫监测的主体单位和两种监测形式。

第四部分对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的主体单位、监测形式和监测基本内容做了规定。

第五至第八部分为鼠疫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以及监测信息的管理等。

第九部分为《方案》的附件部分,对鼠疫监测工作中常用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对十二类自然疫源地的动物鼠疫监测工作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指标,提出动物鼠疫预警指标,为开展人间鼠疫应急监测和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与2005年版监测方案内容相比,本《方案》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调整:1.首次提出了人间鼠疫疫情监测“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两种形式,并明确了人间鼠疫疫情监测工作的主体单位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在动物鼠疫监测基本内容中增加了“风险评估”内容,明确“在动物鼠疫监测过程中,如发现某一地区宿主动物或媒介数量的异常变化,或检测到阳性标本时,应按动物鼠疫预警等级进行风险评估”。

3.按照鼠疫疫源地疫情活跃程度,将现有疫源地类型划分为四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强毒实验室制度
一、每年定期进行两次鼠疫预防接种。

二、进入鼠疫强毒室,必须有二人以上同时出入。

三、必须严格执行强毒着装和消毒制度。

四、进强毒室前应将紫外杀菌灯照射半小时消毒。

五、出强毒室时应先用3—5%来苏儿或石炭酸将消毒室空
间和所穿服装外表消毒后再脱去偏衫等服装。

六、出到消毒间后,面部裸露部位用70%酒精棉擦拭。

七、患有感冒或发烧人员不得进入强毒室。

八、强毒室内培养物跌落破碎时,应及时用3—5%来苏儿或
石炭酸消毒处理。

九、强毒室工作时,操作台面应事先铺放来苏儿湿巾,工
作后浸泡消毒。

十、强毒室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清理,鼠疫菌培养物不得
放置操作台上。

十一、强毒室内污物或动物尸体应经高压或来苏浸泡消毒后处理。

十二、进强毒室连续工作不超过3h。

鼠疫实验室防护规则
一、凡进入鼠疫毒菌室操作,于入室前,需在更衣脱去自己
着用的外衣、鞋、帽,然后按上述要求穿脱防护服装。

二、鼠疫动物尸体必须在实验室内用5%来苏儿液浸泡5昼
夜,然后取出深坑掩埋,最好经高压灭菌后掩埋。

三、从强毒室拿出血清时,需先密封于安瓶内,浸入3%来
苏儿液内消毒3分钟,并经56℃30分钟灭活后方能拿
出使用。

自强毒室拿出非鼠疫菌种及其他抗原性物质使
用时,应经妥善处理,严格检查,证明确实无鼠疫菌时,方可拿出毒菌室。

四、鼠疫培养物一律在实验室用5%来苏儿浸泡5昼夜,最
好经高压灭菌处理。

一般检验器材及污染用3%来苏儿
浸泡2昼夜,可以拿出室外清洗。

五、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参与检验或实验研究工作期间,如果
发生原因不明热症时,必须立即进行隔离诊治。

进出强毒室的着装程序
一、进强毒室的着装顺序:
1、穿着防毒服一套(上衣、裤子)戴白帽。

2、穿着长筒胶鞋。

3、戴小口罩,鼻翼两侧用脱脂棉填塞。

4、头扎三角巾。

5、穿着偏衫。

6、戴滤材大口罩或24层大口罩。

7、手戴手术手套。

二、出强毒室的脱装顺序:
除后脱手套外,其余按着装相反程序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