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治恶性高热专家共识(最全版)
恶性高热

MH发病机制
RYR1突变导致恶性高热的发病机制尚不 十分清楚。正常骨骼肌是通过兴奋-收缩 藕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机制而发挥作用的。基因突变 导致了骨骼肌细胞膜上RYR1异常。 RYR1的结构改变,则使得细胞膜上钙离 子通道持续开放,钙离子持续、大量外流, 远远超过细胞膜等处能量泵的摄取能力, 从而导致肌肉持续收缩,最终肌肉僵直。
Company Logo
MH发病机制
恶性高热易感者的骨骼肌细胞膜发育缺陷, 在诱发药物(主要是挥发性麻醉药和琥铂 酰胆碱)作用下,使肌细胞浆内钙离子浓 度迅速增高,使肌肉挛缩,产热急剧增加, 体温迅速升高。同时产生大量乳酸和二氧 化碳,出现酸中毒、低氧血症、高血钾、 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变化,严重者可致患者 死亡。
抢救成功后,我们还需做什么? 病情稳定后,应取患者肌肉标本进行骨骼肌收缩 试验明确诊断,并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对其家 属进行检查,筛选出易感者。对于易感者可制定 合适的麻醉方案,避免恶性高热的发生。 恶性高热可再次复发,初次抢救成功并不意味着 最终的成功。需加强监护和治疗,以确保病人安 全度过围术期
临床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 结合相关的化验检查(主要是磷酸肌酸激酶和肌 红蛋白) 排除下列可能导致高代谢状态的原因:甲状腺功 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感染、输血反应和某些非 特异性诱发药物反应如神经安定综合症等: 值得注意的是:确诊恶性高热还需咖啡因氟烷离 体骨骼肌收缩试验.
确诊 金标准:咖啡因氟烷离体骨骼肌收缩试验。对有 (或可疑)有恶性高热家族史的患者,应尽可能 地通过肌肉活检进行咖啡因氟烷收缩试验明确诊 断,一边指导麻醉用药及麻醉方案的制定。 接受检查的对象:包括临床上高度怀疑恶性高热 的患者、恶性高热患者的一级亲属、麻醉中出现 咬肌痉挛者。
恶性高热

1.什么是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可由
常规麻醉用药引起围手术期死亡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种亚临床
肌肉病,即患者平时无异常表现,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 麻醉药(如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和去极化肌松药(琥珀酰
15
附:
丹曲洛林(Dantrolene)
丹曲洛林(Dantrolene)是治疗恶性高热的特效药 物。治疗的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肌质网内钙离子释 放,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水平上发挥作用,使骨 骼肌松弛。 在使用丹曲洛林治疗时,应尽早静脉注射丹曲 洛林,以免循环衰竭后,因骨骼肌血流灌注不足, 导致丹曲洛林不能到达作用部位而充分发挥肌松作 用。 该药具有乏力、恶心及血栓性静脉炎等副作用
(4)尽早建立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监测; (6)治疗心律失常; (7)根据液体出入平衡情况输液,适当应用升压药、利尿 药等,以稳定血流动力学,保护肾功能;
13
预防
(1)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注意有无肌肉病、麻醉后 高热等个人及家族史; (2)对可疑患者,应尽可能地通过术前肌肉活检进 行咖啡因氟烷收缩试验明确诊断,指导麻醉用药; (3)对可疑患者,应避免使用诱发恶性高热的药物; (4)麻醉手术过程中除了脉搏、血压、心电图等常 规监测外,还应监测呼气末CO2及体温,密切观察患 者病情变化。
5
4.诱发药物
挥发性麻醉药:氟烷、甲氧氟烷、恩氟烷 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 局麻药物: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 其他药物:氯丙嗪、氯胺酮? 非去极化肌松药可延迟发作?
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MH)是一种受体表达缺陷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接触诱发药物(主要是吸入麻醉药物和某些肌肉松弛药物)后迅速出现肌肉强直、高热、肌酶升高等症状为主要特征。
由于骨骼肌处于持续的强直性收缩状态,消耗大量能量,导致体温持续快速增高。
如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丹曲洛林(dantrolene),而一般的临床降温措施又难以控制体温的恶性升高时,最终将导致患者的死亡。
MH的发病机制自1990年Mc Carttay等首次报道了斯里兰卡肉毒碱受体( ryanodine receptor, RYR1)为恶性高热致病基因以来,关于其机制的研究目前已得到较为确切的结论。
根据相关统计,此症患者中50%为显性遗传,20%为隐性遗传,30%为散发型病例。
目前已发现有6个基因位点与恶性高热有关,即:19q12~q13.2上的RYR1基因、1q32上的CACNA1S基因、7ql1.23~21.1上的编码L型钙离子通道2/亚单位基因、17ql1.2~q24上的编码钠离子通道基因、5P 及3q13.1位点上的基因。
虽然上述基因均与恶性高热有关,但目前确认可引起恶性高热的致病基因只有RYR1基因和L型电压门控Ca2+通道基因(L type voltage 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 CACNA1S)两种。
临床上约50%的MH是由RYR1基因突变所致,而其他部位的基因异常主要起调节作用。
RYR是一种四聚体的钙离子通道,在钙离子释放信号的产生与促发肌细胞收缩中起关键作用。
RYR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与恶性高热有关的是RYR1。
它是由106个外显子编码的5000多个氨基酸组成的通道蛋白,主要分布于骨骼肌细胞的肌浆网终末池、以及外周血中的B和T淋巴细胞。
恶性高热的RYR1突变点可分布于基因的全长,大多数为错义突变,少数为缺失突变。
该基因的突变导致了骨骼肌肌浆网RYR1的结构异常,在接触触发药物后,使肌浆网钙离子通道持续开放,钙离子持续大量外流,远超过细胞泵的摄取能力,从而导致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
恶性高热(MH)PPT课件

高钾肌红蛋白夺命不用刀
为什么要尽早使用丹曲林?
15
病因和病理
基因突变,1/20万 多为吸入麻醉药 和/或司可林触发 肌浆网内钙释放
临床表现
家族史? 接触史!
肌肉(咬肌)紧
救治原则
脱离相关药物接触
丹曲林 各种降温 过度通气 维持内环境 降低血钾 抗心律失常等 小量肝素/抗DIC 利尿、碱化尿液 16 血透
• 1987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 • 477例,最小患者不足1岁,最大患90岁 • 70%为男性,30%为女性 • 53.9%联合使用吸入麻醉剂与司可林 • 41.7%只使用了吸入麻醉剂 2.9%的病例仅使用了司可林
与吸入麻醉有关 53.9%+41.7% =95.6%
• 1.5%患者未使用吸入麻醉剂或司可林
治疗
有疑问可随时联系美国恶性高 热专线 (MHAUS hotline): 1-800-MH-HYPER (1-800-644-9737) 或者访问网址/
手术室应急手册 V2.4
18
MH诊断与对策
分级 标准 对策
警惕
所有全麻患者 特别是吸入麻醉 一热一紧,两快两高
临床表现
家族史? 接触史! 肌肉(咬肌)紧
救治原则
脱离相关药物接触
骨骼肌 挛缩
体温高、心率快 呼末CO2高 代谢性酸中毒
?
MH早期临床表现 = “1热1紧+2快2高”
9
MH早期临床表现 = “1热1紧+2快2高”
• 皮肤热 • 肌肉紧
• 心率快
• 钠石灰失效快
• 体温迅速明显升高
• 呼末CO2迅速明显升高
麻醉医师的噩梦-恶性高热 (MH)
1
《中国防治恶性高热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防治恶性高热专家共识》要点恶性高热(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肌肉病,是主要由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去极化肌松药-琥珀酰胆碱所触发的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
MH易感者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体温急剧持续升高、耗氧量急速增加、CO2大量生成,产生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在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的情况下,一般的临床降温及治疗措施难以控制病情进展,最终患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一、流行病学MH的流行病学资料很难确定。
<推荐意见1> 儿童MH发病率高于成人,我国MH有散在报道,病死率高。
二、发病机制MH是骨骼肌细胞的钙离子调节障碍导致的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障碍。
MH易感者的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正常,肌细胞的结构正常,未发作时肌浆中钙离子浓度也正常。
但因肌浆网膜上的Ryanodine受体(蓝尼定受体)存在异常,在触发因素(主要是挥发性吸人麻醉药和琥珀酰胆碱)的作用下,发生钙离子释放的异常增加而不能有效重摄取,导致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异常增高,骨骼肌细胞发生强直收缩,产热增加,氧耗和CO2生成急剧增加,进而出现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
<推荐意见2> MH易感者骨骼肌细胞存在异常,钙离子调节障碍,在触发因素(主要是挥发性吸人麻醉药和琥珀酰胆碱)的作用下,发生钙离子释放的异常增加而不能有效重摄取,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
三、遗传学特点MH的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推荐意见3> MH的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RYRl基因异常是大部分MH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四、临床表现MH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其中爆发型MH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临床通常所指的MH,但其他类型也存在,且可因为诱发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而转变为爆发型MH,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1.爆发型:突然发生的高碳酸血症(呼气末二氧化碳持续升高)、高钾血症、心动过速、严重缺氧和酸中毒(呼吸性和代谢性)、体温急剧升高(可能是早期,也可能是晚期体征,每15分钟可升高0.5℃,最高可达40℃以上)和肌肉僵硬,多数患者在数小时内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和循环衰竭。
恶性高热新进展ppt课件

3.4 微创代谢试验(MIMT) 为降低CHCT试验存在创伤以及术后感染、出血等风险,Schuster等设计了MIMT。 将特制半透膜微透析探头置入股外侧肌,经林格氏液1μL/min平衡灌流15min,向肌肉组织
中注射4%氟烷大豆油溶液或80mmol/L咖啡因溶液200μL,15min后,收集透析液测 定其乳酸浓度,若乳酸浓度大于2.8mmol/L(氟烷)或1.6mmol/L(咖啡因),即为 阳性。 与CHCT比较,MIMT创伤明显减轻,且微量氟烷和咖啡因局部注射也不构成诱发MH发作的危险, 但该试验尚未经过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评估,目前尚不能替代CHCT 作为MH 的常规检测手段。
能迅速使患者脱离接触吸入麻醉药,采用无重复吸入装置可能更为恰当。 此外,有研究认为,在呼吸回路中接入活性炭吸附装置,可以在2 min 内将吸入麻醉药基本清除干
净。
13
4.2 丹曲林(Dantrolene)治疗 丹曲林是特异性RYR1受体拮抗剂,是目前公认的治疗MH 发作的特效药,它能够关闭RYR1 受体的异常开放,迅速减少肌浆网释放Ca2+,从而终止MH发作。 推荐首次剂量2mg/kg用蒸馏水稀释后静脉注射,每5分钟可重复,直至临床症状缓解,总量最高
5
1 发病机制
1.3 基因机制 受体或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主要受基因突变所控制。 目前比较肯定的与MH 发作有关的基因主要包括RYR1和CACNA1S基因。 (1)RYR1基因:RYR1基因位于19q13.1-13.2,由160000个碱基对编码160个外显子。
RYR1基因变异非常普遍,自1992年首次发现RYR1基因突变与MH发作之间的关系以来,目前已有超过3 00个突变位点获得证实,其中约50个与MH 发作有关。多数突变位点位于MH/CCD 1、2、3区(即所 谓恶性高热/中央轴空病热点区域)。一项包含200个病例的多中心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MH 病例中检测到了 RYR1基因突变,其中以1840C>T、6617C>T和6520G>A出现频率相对较高。 (2)CACNA1S基因:CACNA1S基因位于1q32,由93 500个碱基对编码44个外显子,决定 DHPR的α1亚单位氨基酸序列。与MH发作有关的基因突变位点为3333A>G,导致α1亚单位上第1 0 86位氨基酸残基由精氨酸改变为组氨酸。 (3)有研究发现敲除编码小鼠内质网集钙蛋白(隐钙素)的CASQ1基因,可以诱导出类似MH的症状。 但是,目前尚无证据表明CASQ1基因与人类MH发作有关。
恶性高热指南解读

参阅指南、共识
1.中国防治恶性高热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热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 杂志,2020,(第1期).
3.Availability of dantrole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hyperthermia crises: European Malignant Hyperthermia Group guidelines.Br J Anaesth. 2020 .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 肌肉病,是主要由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所触发的骨 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MH易感者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表现为全身肌 肉痉挛、体温急剧持续升高,耗氧量急速增加,CO2 大量生成,产生呼吸 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在没有特效药治疗的情况下,一般的临床降温及治疗 措施难以控制病情进展,最终患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4.Consensus guidelines on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hyperthermia suspected or susceptible patients from the European Malignant Hyperthermia Group. Br J Anaesth. 2021.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麻醉学组.中国防治恶性高热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第38期)
恶性高热国内文献复习(2015-2020)
王太亮,秦志一.氟烷与氯化琥珀胆碱联用致恶性高热死亡[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5,(第2期).河北省唐山市药品检验所;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医院外科 曾剑锋,李礼,王志.术中恶性高热一例救治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第2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 汪亮,何妙侠,王建军.恶性高热尸检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第10期).第二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 王晓冬,鲁元,邱颐,武利栓.先天性脊柱侧弯矫形患儿术中恶性高热诊治体会[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6,(第1期).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李志宏,吴庭豪.麻醉中恶性高热1例[J].西南国防医药,2016,(第4期).解放军206医院麻醉科 李文芳,殷婕,王永顺,徐键.罕见基因突变患者全麻中并发恶性高热1例[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6,(第10期).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医疗科 杨敏,杨静.1例脊柱矫形患儿术中恶性高热的抢救和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第26期).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麻科;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孙燕.1例罕见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伴脊柱侧凸病人术中并发恶性高热的抢救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6,(第33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吴茜,方岩,冉晓,方煌,李永胜,梅伟.一例恶性高热患者成功救治的经验[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7,(第5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骨科 张春晏,张毅,王梅,王忠慧,张安轩.手术室护士在罕见术中恶性高热抢救过程中的作用[J].云南医药,2017,(第6期).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麻醉手术科 顾小萍.未使用丹曲林成功救治3例恶性高热病例的总结体会[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7,(第20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蜷医院麻醉科 朱国彦.一例左侧隐睾探查术术中并发恶性高热的抢救与重症监护[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2017,(第49期).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恶性高热专业知识讲座

第3页
发病机制
骨骼肌细胞膜 发育缺点
诱发药品
肌细胞浆内钙离 子浓度快速增高, 使肌肉挛缩
产热急剧增加, 体温快速升高
酸中毒 高血钾 低血氧 心律失常
死亡 (MOF,
DIC)
恶性高热专业知识讲座
第4页
诱发药品
• 吸入麻醉药:乙醚、氟烷、安氟烷、异氟烷、地氟烷和七氟烷。 • 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 • 其它有过报道药品:氯胺酮、利多卡因和氟哌啶醇。
•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和MH共有体征包含发烧、棕色尿、低血压和高钾血症体征。假如患者同时输注了血液制品,临床医生就应怀疑这种情况可能性。 (参见“免疫性输血反应”)
• 滥用药品–各种药品滥用都可能会造成与MH重合体征:
可卡因可引发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高血压及横纹肌溶解
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ethylene dioxymetham-phetamine, MDMA)又称为摇头丸,可引发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高血压、高热和横纹肌溶解, MDMA还会引发5-羟色胺综合征。
• 麻醉机故障–麻醉机呼气阀故障会造成患者重新吸入呼出CO2,其表现与通气不足类似。体温探头故障则可能会提醒并不存在高热。 • 过热–在仅有发烧情况下,不论体温有多高,发烧都不是MH有效指示原因。单独存在发烧可能是感染病变或医源性产热结果,应结合临床情
况进行分析。术后发烧相对常见;在缺乏MH其它症状和体征情况下,应探寻其它诊疗。 • 腹腔镜手术期间CO2吸收增加–在腹腔镜手术期间,增加每分钟静息通气量无法纠正高碳酸血症可能是由CO2连续吸收引发。假如患者存在皮
甲基苯丙胺可引发心动过速、高血压、骤发心血管衰竭和呼吸过速。
• 酒精戒断–震颤谵妄普通会在最终一次饮酒后48-96小时出现,可能会伴有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发烧。 (参见“中重度酒精戒断综合征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防治恶性高热专家共识(最全版)恶性高热(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肌肉病,是主要由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去极化肌松药-琥珀酰胆碱所触发的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
MH易感者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迅速,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体温急剧持续升高、耗氧量急速增加、CO2大量生成,产生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在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的情况下,一般的临床降温及治疗措施难以控制病情进展,最终患者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2,3,4,5]。
一、流行病学MH的流行病学资料很难确定,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MH诊断试验难以实施;依靠单纯的临床征象诊断MH仍有争议;MH易感者接触诱发因素有时并无典型的MH临床表现;统计时未能搜集所有MH病例等。
根据国外文献报道[1,2],儿童MH的发病率(1/15 000)高于成人(1/50 000),男性多于女性,在先天性疾病如特发性脊柱侧弯、斜视、上睑下垂、脐疝、腹股沟疝等患者中多见。
20世纪60年代MH的病死率高达90%,随着对MH认识的不断深入、诊断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特异性治疗药物的普及,目前发达国家已将MH病死率控制在5%~10%以下。
我国近年来也出现多例MH病例的报道,但病死率非常高(73.5%)[6,7]。
<推荐意见1>儿童MH发病率高于成人,我国MH有散在报道,病死率高。
二、发病机制MH是骨骼肌细胞的钙离子调节障碍导致的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障碍。
MH易感者的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正常,肌细胞的结构正常,未发作时肌浆中钙离子浓度也正常。
但因肌浆网膜上的Ryanodine受体(蓝尼定受体)存在异常,在触发因素(主要是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琥珀酰胆碱)的作用下,发生钙离子释放的异常增加而不能有效重摄取,导致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异常增高,骨骼肌细胞发生强直收缩,产热增加,氧耗和CO2生成急剧增加,进而出现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
患者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高钾血症、心律失常、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肌红蛋白尿、肌肉水肿等病理生理变化,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肾功能衰竭等表现[1,2,3,4,5]。
<推荐意见2>MH易感者骨骼肌细胞存在异常,钙离子调节障碍,在触发因素(主要是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琥珀酰胆碱)的作用下,发生钙离子释放的异常增加而不能有效重摄取,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
三、遗传学特点MH的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研究证实蓝尼定受体-1(RYR1)基因异常是大部分MH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该基因(OMIM:180901)位于人类染色体19q12-q13.2,约160 kb,包括106个外显子,编码骨骼肌肌浆网钙通道蛋白——RYR1。
与MH相关的突变主要集中在该通道蛋白N端35~614位氨基酸(外显子2~18)、C端3 916~4 973位氨基酸(外显子90~104)和中间区域2 163~2 458位氨基酸(外显子39~46)。
在人类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改变也可能与MH有关,这些基因包括:(1)17q11.2-q24上编码二氢吡啶受体α1亚单位的基因(MHS2;OMIM:154275);(2)7q21-22上编码L-型Ca2+离子通道α2/δ亚单位的基因(MHS3;OMIM:154276);(3) 3q13.1上的基因(MHS4;OMIM:600467);(4) 1q32上编码Na+离子通道α亚单位和L-型Ca2+离子通道β和γ亚单位的CACNA1S基因(MHS5;OMIM:601887)[1,8,9]。
<推荐意见3>MH的遗传方式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RYR1基因异常是大部分MH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四、临床表现MH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5,10,11],其中爆发型MH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临床通常所指的MH,但其他类型也存在,且可因为诱发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而转变为爆发型MH,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1.爆发型:突然发生的高碳酸血症(呼气末二氧化碳持续升高)、高钾血症、心动过速、严重缺氧和酸中毒(呼吸性和代谢性)、体温急剧升高(可能是早期,也可能是晚期体征,每15分钟可升高0.5 ℃,最高可达40 ℃以上)和肌肉僵硬,多数患者在数小时内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和循环衰竭。
即使早期抢救成功,患者也往往死于严重的DIC和继发性肌红蛋白尿引起的肾功能衰竭。
在发病的24~36 h内,上述症状可能再次发作。
爆发型MH至少包括以下症状体征中的3种:心脏症状、酸中毒、高碳酸血症、发热、肌肉强直。
2.咬肌痉挛型:使用琥珀酰胆碱后出现咬肌僵硬,可能是MH的早期症状。
肌酸磷酸激酶(CPK)可发生变化。
3.晚发作型:不常见。
可能在全身麻醉结束不久才出现,通常在术后1 h之内开始。
4.单一型横纹肌溶解:术后24 h内出现,肌肉的坏死程度超过预期的伴随疾病的严重程度。
MH的典型临床表现源于骨骼肌高代谢与损伤。
虽然心血管、呼吸系统与肝脏在MH危象中均受到影响,但这些器官系统的改变都是继发于骨骼肌强直收缩而出现的继发变化。
肾脏衰竭也是继发于骨骼肌损伤造成的肌红蛋白尿。
MH患者的体温中枢调节正常,体温升高是由于骨骼肌强烈收缩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到周围环境中造成的。
<推荐意见4>MH包括几种类型,其中爆发型MH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骨骼肌高代谢与损伤导致多脏器、系统的受损,直至衰竭。
五、诊断1.临床诊断:可通过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检查进行MH的诊断评估,评估指标、相应评分及发生MH可能性见表1,表2[5,10]。
表1恶性高热的临床评分标准表2恶性高热临床评分结果与发生恶性高热可能性2.确诊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咖啡因-氟烷骨骼肌收缩试验为确诊MH易感者的金标准[1,2,5]。
该试验一般在8岁以上、体重超过20 kg的患者中实施。
具体操作程序:取患者股四头肌或其他长肌近肌腱部位的肌纤维2~3 cm,固定于37 ℃恒温Krebs液内并持续通入含5% CO2的氧气,连接张力传感器和电刺激仪,给予一定电刺激,测定不同浓度氟烷和(或)咖啡因作用下肌肉张力的改变。
根据欧洲MH研究组和北美MH研究组不同的实验条件和相应结果作出诊断。
欧洲MH诊断标准要求氟烷及咖啡因试验均为阳性才诊断为MH易感者,均为阴性时诊断为非MH易感者,如果仅咖啡因试验阳性则诊断为咖啡因型可疑MH(MHEc);如果仅氟烷试验阳性则诊断为氟烷型可疑MH(MHEh)。
北美MH诊断标准则强调氟烷及咖啡因试验中任一试验阳性就诊断为MH易感者,均阴性才诊断为非MH易感者[11,12]。
3.基因检测:人类MH基因学改变较复杂,在基因突变分析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目前尚不能直接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确诊MH。
但可对确诊或可疑MH易感者进行基因突变热点区的检测;同时检测其直系亲属,如携带有与患者相同的突变即可诊断为MH易感者,但是如未发现与患者相同的突变则不能排除MH易感者的诊断,尚需要氟烷-咖啡因骨骼肌体外收缩试验明确诊断[5,9,13]。
<推荐意见5>通过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检查,进行MH的诊断评估,可以进行临床诊断;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诊断MH的金标准是咖啡因-氟烷骨骼肌收缩试验;人类MH基因学改变较复杂,在基因突变分析时可能出现假阴性,但基因检测可以作为诊断MH的补充方法。
六、鉴别诊断1.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MS):NMS是一种与使用抗精神病药相关的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
与NMS 相关的代表药包括氟哌啶醇和氟哌利多,但使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均有风险。
NMS在发病后有肌肉强直收缩,其临床表现也与MH非常相似,但两种疾病发病原因与机制完全不同。
NMS有四大临床主征:肌强直、高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精神异常。
表现为肌肉强直和横纹肌溶解症,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锥体外系征、意识改变和癫痫发作等。
全身的症状包括体温过高(>38 ℃)、血压不稳、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和多汗。
目前尚缺乏公认的NMS诊断标准,其诊断主要经鉴别诊断排除下列情况而定:(1)中枢性原因:其中包括药物反应(抗胆碱药物、两性霉素或化疗药物,五羟色胺撤退反应等)、创伤性脑损伤和致死性紧张症;(2)外周性原因:传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暑和MH。
对NMS有效的治疗药物包括溴隐亭(多巴胺激动剂)、丹曲林钠、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有助于改善强直患者通气的肌肉松弛剂。
患者术后应转送重症监测病房继续支持性治疗,慎防肾功能衰竭。
围手术期高热患者的鉴别诊断及麻醉注意事项5,14,15]。
图1高热患者的鉴别诊断流程2.肌营养不良:肌营养不良是指一组以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和支配运动的肌肉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群[16,17]。
肌营养不良患者麻醉管理流程见图2。
图2肌营养不良患者麻醉管理流程3.中央核肌病(CCD):CCD为散发性,患者出生后即起病,多表现为"软婴儿",此后运动发育迟缓,可伴有脊柱侧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四肢关节挛缩等,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正常或减弱、消失,智力正常。
重症患儿不能站立,坐立不稳,多数病例进展缓慢,重者常因呼吸困难和肺部感染而死亡。
血清CPK 多正常或轻微升高,肌电图正常或呈肌源性损害[5,18]。
4.横纹肌溶解症:围手术期引起横纹肌损害和溶解的因素很多,MH与非麻醉用药所引起的横纹肌损害的区别在于:MH易感者的骨骼肌细胞膜存在先天缺陷,平常虽无异常表现,但在诱发药物的作用下可出现骨骼肌强直收缩,从而出现横纹肌溶解的表现;而其他非麻醉用药诱发横纹肌溶解的可能机制多为药物对骨骼肌细胞膜的直接损害(如降脂药)或递质异常(如NMS)等,骨骼肌本身并不存在先天异常[5,19]。
<推荐意见6>临床麻醉中,需注意MH与其他一些临床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包括NMS、CCD、其他神经肌肉性疾病和横纹肌溶解,以及手术中出现的嗜铬细胞瘤危急状态、甲亢危象等,发病机制不同,预防和处理也有区别。
七、预防对于MH易感者,关键是避免MH发作,应做到以下几点[1,5,20,21]。
1.仔细询问家族麻醉史:对所有拟行全身麻醉的患者,特别是计划使用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琥珀酰胆碱者,应常规仔细询问家族麻醉史。
2.评估患者对MH的易感性:如前所述,有异常高代谢性的麻醉不良反应病史的患者、MH易感者一级亲属和患有先天性骨骼肌肉疾病的患者,是术中发生MH的高危患者。
如果术前有不明原因的乳酸脱氢酶(LDH)或CPK显著升高,也应提高警惕,具体处理流程见图3。
图3恶性高热易感者的麻醉管理流程3.充足、适合的人员和设备:确保MH高危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
(1)配备训练有素的应急小组,随时准备应对和治疗MH危象。
(2)实验室应可以快速进行血气、电解质、肌红蛋白、心肌酶谱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