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_哲理故事
孔子:最好的教养,是懂得分寸与克制

孔子:最好的教养,是懂得分寸与克制有教养的人,仿佛春雨,在每一个角落温暖世人,总在不经意间让你舒畅无比。
例如下雨天,你在路上走着,一位司机开车从你身旁经过,踩刹车减速,没有溅起一滴脏水。
你会不会心里一暖,对这个司机好感倍增呢?其实,教养的本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分寸,二是克制。
很多人办事往往不懂得分寸,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却好心办坏事。
邻居夫妻吵架,你本想去劝一下,让两个人都消消气,和好如初。
结果你掌握不好分寸,过多参与到人家家务事中,被人家反过来责怪你。
所以,懂得分寸很重要,什么时候出手,以什么方式出手,都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也是考验你的智慧。
克制,是指懂得适可而止,及时收手。
不要拿自己的教养当成卖弄的资本,满世界去夸耀自己,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而人最难做到的即是克制自己的表现欲。
一次出去旅游,大家一起吃雪糕,吃完之后随手一扔,只剩下包装袋随风飘舞。
只有一个姑娘,悄悄地捡起了一些包装袋,也塞进自己的口袋。
而更为难得的是,再后来看到垃圾桶,她并没有把包装袋扔进去,而是等到出了景区,大家都上车之后,她才悄悄地把包装袋扔进垃圾桶。
不乱扔垃圾是一种教养,而她之所以把包装袋塞进口袋里,直到出了景区才扔掉,是她不想因为自己保护环境反而衬出大家的不堪,这是更让人舒服的教养。
这个社会有太多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教养,去做一些所谓看起来有教养的事,然后大肆宣扬自己,夸夸其谈,反衬其他人的不堪。
这种人,其实最没有教养。
我们都是普通人,也许无法像历史上那些大人物那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叱咤风云,去改变历史。
但我们依然可以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家人、朋友活得更加舒服。
就像孔子所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8个细节,往往就体现着我们的教养:1、坐着不抖腿,吃饭不吧唧嘴;2、下雨天开车路过水坑减速;3、不管开什么门和门帘,都不头也不回地松手走掉,因为怕砸到万一后面来的人;4、恋人、夫妻之间适当克制自己,尊重对方的生活和卫生习惯;5、对于强过自己的人,敬佩不谄媚,尊重不诋毁;6、无论在什么地方,不当众吸烟,尤其是有妇女和婴儿的场所;7、吸烟之前询问一下“介意吸烟吗?”8、先进入电梯的询问一下后进入电梯的去几楼,并帮助不方便的陌生人摁下电梯按键。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逆境中勤学不止孔丘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始终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始终都教育孔丘要做一个心存抱负、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
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丘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
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
母亲责备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丘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如今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索问题,也能背书。
孔丘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特别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常常做家务的老手还快。
母亲的重担被孔丘接去了很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每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经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预备过年穿。
这天黄昏,新衣服做成,孔丘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孔丘见母亲今日特殊兴奋,乘机告知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立刻消逝。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丘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傲慢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殊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
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学问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
”小小孔丘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信任孔丘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爱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状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信任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恳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丘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孔丘告知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古代把握度的重要性
2.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3.现代社会把握度的应用
4.总结:把握度的必要性
正文
【提纲】
1.古代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古代,把握度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
度的把握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和品质,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度的把握被视为一种卓越的智慧,是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
2.古代把握度的例子
古代把握度的例子比比皆是。
儒家学派强调中庸之道,认为过度和欠缺都是偏离道德规范的表现。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过分干预,以达到和谐共生的境地。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度的把握的重视。
3.现代社会把握度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把握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管理到人际交往,从政策制定到社会治理,度的把握都是关键所在。
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源、人力和时间,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效果。
4.总结:把握度的必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度的把握都是成功的
关键。
适度、恰当、和谐,这些词汇都是对度的把握的肯定。
《论语》小故事

《论语》小故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蕴含了许多富有智慧的小故事,传达了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小故事,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启示。
一、《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该书强调了道德、仁爱、礼治等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论语》中的著名小故事及其寓意1.颜渊请孝颜渊问孔子:“请问孝道。
”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表面的尊敬,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2.子贡问政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家的安定源于人民的信任,而粮食和军队则是保障国家稳定的基础。
3.子曰:“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要具备谦逊、勇敢和诚实正直的品质。
三、故事对我们的启示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关爱家人,为国家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2.孝顺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3.为人处世的原则:遵循礼仪,具备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坚守诚信。
4.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和关心他人,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的智慧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循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关爱家人:关心家人的生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注重礼仪:遵循社会礼仪,展示个人的修养和品质。
总之,《论语》中的小故事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实用价值。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孔子的故事富有哲理,他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教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为人处事的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为善知度的相关故事,希望你喜欢!故事介绍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
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
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
孔子经典小故事

孔子经典小故事古人云:“故事能言志,文章尽在其中。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和故事深深影响了后世。
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既往往富有启示,又能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以下将分享几个孔子的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温故知新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叫子路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道:“如何才能迅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孔子回答道:“你可曾温习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吗?”子路摇摇头说:“没有。
”孔子又问:“你有考虑过这些知识的各个方面吗?”子路再次摇摇头。
孔子认真地说:“回去温习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你会更加深入地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温故知新,不断地复习和思考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及时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故事二:以德服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用道德和真诚来影响别人远比使用权力和金钱更为有效。
有一天,孔子与弟子们走过一片破旧的墓地,这时他看见一只小鸟陷入一个罐子里无法自拔。
孔子立即让他的弟子打开罐子,小鸟获得自由后,欢快地飞走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人之心灵也像这只小鸟一样,只有通过接触有道德品质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以德服人,在言行间展现出高尚的品性,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相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带领一个家庭,进而治理一个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地。
孔子曾经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规范家庭。
家庭中的和睦与快乐,是一切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家庭良好的环境,才能育人有方,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再去领导一个国家,才能带来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自我修炼和努力,才能带动整个社会走向更好的方向。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

关于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为人处世之道故事大全关于为人处世之道的故事1、借伞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2、取经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
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3、停车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
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
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4、合作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
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
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3)[转载]世故:学会做人的把握分寸
![(3)[转载]世故:学会做人的把握分寸](https://img.taocdn.com/s3/m/728a7e2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d.png)
(3)[转载]世故:学会做人的把握分寸人生之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就是分寸二字。
善把握、有自知、能稳重、持理性,就是待人处世的分寸了。
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寓意就是恪守分寸。
分寸是一种力量。
生活中对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首先是一个征服并升华了自己的人,是一个悟性高与定力好的人,这并不容易。
分寸是一种成熟。
植物需要阳光和雨露,人生也少不了学习与历练。
或许你年少无知时吃了不少亏,但有失必有得,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受挫一次,对生活的领悟就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就增添一分;不幸一次,对世间的人事就冷静一些;磨难一次,对成功的理解就辩证一点。
人生,大凡借此渐入佳境。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孔子想了一会,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
”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
”这就是过犹不及的来源。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东西。
孔子围着他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坐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
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
君王把它当作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弟子们便去取水,慢慢地往里面倒。
刚到一点水,他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他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他就翻了,多余的水都洒出来。
孔子慨叹说:“唉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孔子不慌不忙的说:“聪明要用愚钝来调节;功盖天下,要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要用怯懦来调节;富甲四海,要用谦恭来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左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盎里。
”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
只见水注入不多寸,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
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英武,要当做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
人们常说的不偏不侍,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
一切事物无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度”——界限、分寸、火候。
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量变在一定限度内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