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方法及常用药

合集下载

穴位注射——精选推荐

穴位注射——精选推荐

一.穴位注射概述: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二.穴位注射效应: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
选取肾俞、腰阳关、命门等穴位进行注射,每周1次,连续治疗3个 月。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腰部疼痛、僵硬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恢复正常工作 和生活。
病例三:偏头痛的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为年轻女性,长期患有偏头痛,头痛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和 生活。
治疗方法
选取太阳、率谷、风池等穴位进行注射,每周1次,连续治疗2个 月。
虽然穴位注射疗法使用的 药物多为局部用药,但仍 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需 要密切观察。
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与药物治疗比较
穴位注射疗法虽然使用药物,但 药物剂量较小,且直接作用于病 变部位,相比口服或注射药物治
疗副作用更小。
与针灸比较
穴位注射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和穴 位刺激的优点,能够更快地发挥治 疗效果,且作用更为持久。
不孕不育
穴位注射疗法在辅助治疗不孕不育方 面有一定疗效,通过调节内分泌和生 殖系统功能,促进受孕。
儿科疾病的治疗
小儿腹泻
穴位注射疗法可用于治疗小儿腹泻,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
穴位注射疗法有助于改善小儿营养不良状况,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加食欲,促进营养 吸收。
04
软组织损伤
穴位注射疗法对外科软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疗效,如肌肉拉伤、肩周炎等,通过 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促进软组织修复。
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注射疗法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妇科疾病的治疗
痛经
针对痛经等妇科疾病,穴位注射疗法 能够调节子宫收缩,缓解疼痛,改善 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偏头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发作频率降低,生活质 量得到提高。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概念]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炙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

[操作程序]一、评估1、核对医嘱、治疗卡、床号、姓名。

核对医嘱,建立治疗卡。

举例医嘱内容:床号:01床;姓名:某某;诊断:腰痛(寒湿阻络);处理:穴位注射;选穴:承山穴。

2、评估患者:(1)体质及注射处皮肤情况;(2)既往病史,目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3)心理状态和对治疗疾病的信心。

持治疗卡至患者床旁,核对医嘱、治疗卡、床头卡、床号、姓名,并与患者交流、沟通:护士:“某某女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拦某某,今天,您感觉怎么样?”患者:“还是有右下肢麻木疼痛的感觉。

”护士:“您是因为腰部受寒,引起经络不通而导致麻木疼痛,您别担心,通过我们的治疗和护理,您的症状很快会缓解的。

”患者:“希望可以快点好。

”护士:“为了使您快好起来,医生给了凡参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是利用丹参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达到活血通络的治疗方法。

”患者:“什么是穴位注射呢?”护士:“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患者:“那是不是会很疼呢?”护士:“会有一点疼,但完全可以耐受,同时还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到时请您配合,好吗?”患者:“好的。

”护士:“因为给您选的穴位在腿上,让我看看您腿部的皮肤好吗?”患者:“可以。

”护士:“那就请您趴着睡。

”患者:“好的。

”护士:“您注射部位的皮肤完好无损,可以做穴位注射,请您先吃饭、喝水、上厕所,我准备好用物就来。

”患者:“好的,谢谢!”护士:“不用谢。

”评估情况:穴位附近周围皮肤完好,适合操作。

3、环境:清洁、舒适、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二、计划1、预期目标痹症、腰腿痛等症状解除或缓解。

穴位注射实例

穴位注射实例

穴位注射实例穴位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缓解疾病或症状。

它是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或注射药物来刺激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例来介绍穴位注射的相关内容。

1. 风池穴注射风池穴是一种位于颈部的穴位,注射在此处可以对头痛、颈椎病等疾病起到缓解作用。

在风池穴注射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先消毒穴位,然后用一支干净的注射针进行针刺。

注射时需要注意针头的角度和深度,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

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12、肾上腺素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缓解炎症。

2. 足三里穴注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一种常用的调理消化系统功能的穴位。

注射足三里穴可以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

在注射足三里穴时,医生会选择适当的药物,如胃复安、甲氧氯普胺等,用一支细长的注射针进行注射。

注射过程中,需要掌握注射力度和速度,以防止药物外溢或组织损伤。

3. 太冲穴注射太冲穴位于足心部位,是一种常用的调理神经系统的穴位。

注射太冲穴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

在太冲穴注射过程中,医生会选择镇静药物或促进睡眠的药物,如氯硝西泮、地西泮等进行注射。

注射时需要注意穴位的选择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过量用药造成不良反应。

4. 耳穴注射耳穴是人体中具有特殊功能的穴位之一,通过在耳穴进行注射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

例如,针刺耳背部的肺、心、胃等穴位可以缓解哮喘、心悸、胃痛等症状。

注射耳穴时,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激素、镇痛药等,用一支细针进行注射。

在注射时,医生需要准确确定穴位位置,并注意穴位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感染。

总之,穴位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和穴位选择适当的药物,并用合适的针刺技术进行注射。

在注射前需要对穴位进行消毒,并掌握合适的注射力度和速度,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穴位注射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穴位注射(PPT)

穴位注射(PPT)

穴位注射是指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下面我将从穴位注射的原理、常用药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1. 穴位注射的原理穴位注射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殊点位,是气血汇聚的地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穴位点位,激发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使机体恢复正常。

而药物注入穴位后,可以通过穴位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常用药物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中药等。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维生素主要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3. 操作方法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包括选穴、消毒、进针、注入药物等步骤。

选穴是选择合适的穴位,一般根据疾病的部位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消毒是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

进针是刺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入药物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推注法。

4. 注意事项穴位注射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注射深度和角度、注射速度、针刺时间等方面的操作。

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计算,不宜过大或过小。

注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穴位的结构和层次进行选择,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射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控制,不宜过快或过慢。

针刺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一般采用短针刺法,不宜过长或过短。

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穴位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酸胀、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和酸胀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法缓解。

皮下硬结可以通过局部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缓解。

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需要及时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合适的注射角度
04
注射速度:根据病 情和治疗需要选择
合适的注射速度
注射剂量控制
01
剂量要准确:根据病情和穴位
选择合适的剂量
02
注射速度要慢:避免注射过快
导致疼痛和组织损伤
03
注射深度要合适:避免注射过
深或过浅影响疗效
04
注射部位要准确:避免误伤神
经和血管,造成不良后果
注射后护理
A
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 免感染
2
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 症
常见疾病
01
颈椎病
02
腰椎间盘 突出症
03
关节炎
04
肩周炎
05
头痛
06
失眠
07
便秘
08
胃痛
09
痛经
10
鼻炎
● 风湿性关节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强直性脊柱炎 ● 骨关节炎 ● 颈椎病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肩周炎 ● 网球肘 ● 腱鞘炎 ● 滑膜炎
特殊疾病
预防保健
02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穴位是气血汇聚、输布的 场所。
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点, 具有调节人体气血、阴阳 平衡的作用。
注射药物的选择
01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穴位的生理功能和主治疾病进行选择。
02
药物的剂量和浓度应根据穴位的深浅和注射部位进行选择。
03
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穴位的生理功能和主治疾病进行选择。
04
药物的注射时间应根据穴位的生理功能和主治疾病进行选择。
注射方法的应用
A
穴位注射:将药物注射到 穴位,达到治疗效果
B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穴位进行注射
C

穴位注射方法

穴位注射方法

一、用于各类头痛处方1:风池、太阳、阿是穴、合谷。

配穴:攒竹、印堂、安眠、翳风操作:取天麻注射液1ml,注入2~3个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疗程10天,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处方2:穴位以疼痛部位的近部穴和阿是穴为主。

操作:用1%盐酸普鲁卡因注入1-3个穴位,每穴0.5ml每日一次,用于久治不愈而痛不可忍者.二、面神经麻痹处方:翳风、牵正、颊车、颧髎、丝竹空、地仓操作:用维生素b1100毫克、硝酸士的宁1毫克,每穴0.5-1毫升,每日一次。

适用于病变日久,用其他疗法效果不显者。

但是不能长久使用,以防造成瘫痪肌抽搐。

三、颈项痛处方:颈2~5夹脊穴操作:每穴注入骨宁注射液1毫升,或者当归注射液1毫升,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四、桡神经麻痹处方:颈5-胸1夹脊穴、臂臑、外关,合谷,列缺操作:用维生素b1100毫克、用维生素b12 500毫克,每次选4穴,每穴注入0.5毫升,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五、坐骨神经痛处方:腰4~5夹脊穴或者秩边、环跳等穴操作:用维生素b1100毫克、用维生素b12 500毫克混合,针刺入皮肤后,出现针感后,稍向上提,每穴0.5~1毫升,每次2~3个穴位。

六、产后,术后尿潴留处方:采用提托穴(经验穴):在肚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4寸。

操作:常规消毒,7号针头垂直刺入该穴(腹腔平均刺入1.5寸左右,但不是硬性指标,根据胖瘦适当加减)得针感强烈,回抽无血液时,每侧注入新斯的明0.25mg,常规在15~30min后自行排尿,但最终因人而异。

次数不要求,但不连续超过10天。

七、妇科手术后腹胀处方:足三里操作:在足三里进行常规消毒,垂直刺入该穴(平均刺入1.5寸左右,但不是硬性指标,根据胖瘦适当加减)得针感强烈,回抽无血液时,每侧注入新斯的明1.5ml,因此选此穴位并协同新斯的明的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可较好地调整患者术后的胃肠机能状态,促进排气,既可发挥药物作用。

八、慢性盆腔疼痛处方:三阴交操作:采用维生素K3进行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由于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疼痛,每侧穴位注射4mg。

穴位注射常用药物总结表

穴位注射常用药物总结表

药名主要成分丹参注射液丹参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降香西咪替丁西咪替丁利多卡因盐酸利多卡因人胎盘组织注射液人胎盘脂多糖和核酸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丹参酮ⅡA磺酸钠泼尼松龙混悬液醋酸泼尼松龙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B12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6利多卡因注射液腺苷钴胺腺苷钴胺干扰素干扰素臭氧水臭氧弥可保注射液甲钴胺山莨菪碱注射液消旋山莨菪碱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氢溴酸樟柳碱,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盐酸川芎嗪麝香注射液人工麝香、郁金、广藿香、石菖蒲、冰片、薄荷脑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采用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QL-1株,通过微生物转化方法,将神经节苷脂提取物中的其它组份发酵分解转化成GM1丹红注射液丹参、红花甲钴胺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醋酸曲安奈德曲安奈德注射液曲安奈德康宁克通注射液曲安奈德黄芪注射液黄芪当归注射液当归维丁胶性钙维丁胶性钙斯奇康卡介菌多糖、核酸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卡介菌多糖、核酸生脉注射液红参、麦冬、五味子。

盐酸异丙嗪盐酸异丙嗪天麻素注射液天麻素胎盘多肽注射液胎盘多肽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倍他米松磷酸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泼尼龙琥珀酸1%利多卡因注射液氯雷他定0.01%亚甲兰注射液功用与主治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养心安神。

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及其他疾病。

减慢心率、镇静、安眠和短暂降压。

现在用于心绞痛、心肌梗塞、脑缺氧、脑栓塞、神经衰弱等。

抑制胃酸分泌。

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慢性结肠炎,带状疱疹,慢性荨麻疹等病。

适用于因急性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洋地黄中毒及心脏导管等所致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其次也用于癫痫持续状态用其他抗惊厥药无效者及局部或椎管内麻醉。

还可以缓解耳鸣。

具有增强机体对多种细菌和病毒的非特异免疫力的作用。

预防感冒、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及药物
1.常用器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
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
(1)中草药注射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

(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

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1、检查药品,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取正坐位或卧位,每次取2~4穴。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

4、在穴位上直刺斜刺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lml)。

5、拔出针头,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

6、隔日一次,6次一疗程。

7、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l天。

8、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O.8寸,以免伤及延髓。

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9、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