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技术(精编文档).doc

合集下载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
胡正波,陈路佳,卢海波,刘立立.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业,2013,22(23):9-12.
喘可治注射液治疗COPD的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结果提示:喘可治可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
胡正波,陈路佳,卢海波,刘立立.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业,2013,22(23):9-12.
禁忌症
禁忌症 主要有3个方面
疲乏、饥 饿或精神 高度紧张 时。
出血倾向 及高度水 肿。
皮肤有感染、 瘢痕或肿痛 部位。
2018
谢谢您的聆听
THEBUSINESS PLAN
适用范围
(1)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肺张、哮喘、肺痨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 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 泻、痢疾等。 (4)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 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扭伤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 压等。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 胆石证、胆道感染)、淋证(尿路结石)、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 (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 腹泻等。

操作方法
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
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
“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原则: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 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腿痛等。

二、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三、禁忌症1、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

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当谨慎.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3、孕妇、年老、体弱者,要仔细斟酌选穴、用药及药物剂量。

4、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5、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四、物品准备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五、操作步骤:1、检查药品,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取正坐位或卧位,每次取2~4穴。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4、在穴位上直刺斜刺入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lml)。

5、拔出针头,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

6、隔日一次,6次一疗程.六、注意事项1。

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 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养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五: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养生之道】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适应症】
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适均可运用此法治疗。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副作用和变态反应,副作用大的药物慎用,凡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2.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ml,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ml;
3.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4.进针后如患者有触电感,必须退针改换角度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使用穴位注射后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7.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1、检查药品,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取正坐位或卧位,每次取2~4穴。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 左右。

4、在穴位上直刺斜刺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lml)。

5、拔出针头,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

6、隔日一次,6次一疗程。

7、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l天。

8、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O.8寸,以免伤及延髓。

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9、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第 1 页共1 页。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
一、单选题
1.穴位注射时,皮肤消毒范围(C)
A8-10cm B>7cm C>5cm D5-6cm
2.穴位注射法的取穴方法不包括以下哪种(D)
A远道取穴B近部取穴C对症选穴D远部取穴3.穴位注射法最常用(B)号针头。

A4B5C6D7
4.穴位注射法每个疗程休息(A)日。

A3-5B2-4C1-2D2-3
5.下列哪种情况不是穴位注射法的禁忌症(A)
A疼痛B感染C瘢痕D出血倾向
6.穴位注射法又称为(C)
A针刺B银针C水针D金针
7.穴位注射法用药剂量,一般四肢每穴可注射(B)
A0.5-1ml B1-2ml C2-5ml D1-1.5ml
8.穴位注射法用药剂量,一般腰臀部每穴可注射(C)
A0.5-1ml B1-2ml C2-5ml D1-1.5ml
二、多选题
1.穴位注射适用于(ABCDE)等症状
A眩晕B呃逆C腹胀D疼痛E尿潴留2.关于穴位注射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B)
A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B穴位要准确,深浅要适宜
C药液应注入血管或关节腔内
D选穴宜多,且一穴可连续使用
E副作用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推药宜慢
三、判断题
1.穴位注射法是将小剂量药物注入腧穴内,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
2.穴位注射法进针后患者有触电感时可直接注射。

(×)。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本法兼具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而疗效显著。

【操作方法】1.备5~50ml注射器各l副,针头5½号、6号、7号各2个,穿刺针头7号2个,敷料2块,消毒后留用。

2.按照穴位及部位与各种病变组织的治疗及解剖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深浅,有时一个穴位注射时可用多种角度刺入,总之可灵活应用。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后上下缓慢提插,刺到反应点,探到痰、胀、麻等特殊反应后,再回抽针心,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

4.注射时应注意速度,一般以中速为宜,如是慢性病体弱者,应该轻刺激缓慢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快速注入。

5.根据注入部位与穴位的不同,一次注入药液的数量亦不同。

头面耳穴等处一般为0.1~0.5ml,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为2~15ml。

可根据病情和药物浓度施以刺激的强弱,或酌情增减。

6.每一疗程为10次,根据注射量的多少和反应情况,一般隔1~3日注射1次,每一疗程完毕后休息1周,再继续第二疗程。

顽固慢性疾病以20~40次为1疗程。

应适当地轮换穴位。

【主治病症】一、急性阑尾炎肠痈穴位注射方(四川中医1987;(1):37) 用注射用水作双侧耳穴新阑尾点注射,每侧注入0.2ml左右。

每日注射2次,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后改为每日1次。

体温高者,可加曲池穴位注射,病愈为止。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阑尾炎。

二、咯血鱼腥草注射液(中医杂志1990;(5):40)鱼腥草注射液2~4ml(1~2mg),令病人仰卧,伸直上肢,孔最穴处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快速垂直刺入穴位约O.5cm,然后缓慢向深推lcm,抽无回血徐徐注入药液。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

三、物品准备
• 治疗盘:按医嘱备药、一次性针垫、注射器、皮 肤消毒液、无菌棉签、污物杯、锐器盒。
四、操作方法
•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 好解释。
• 2.携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 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充 分暴露治疗部位。
• 4.遵医嘱取穴,测试患者局 部感觉及反应,确定穴位准确 位置。
• 7.脸穴应交替轮换,一穴不宜连续注 射。
• 3.儿童、老人注射部位不宜过 多,用药剂量酌减。
• 8.注意针刺角度,切勿将药物注入关 节腔、脊髓腔内。观察有无回血。避开 血管丰富部位,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 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八、禁忌证
• 1.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 • 2.孕妇下腹部及腰低部。 • 3.局部皮肤有感染、癫痕、有出血倾向及高度 水肿者。 • 4.对某种药物过敏者,禁用该药。
• 7.推药完毕快速拔针,并用 无菌棉签轻压进针处片刻。
• 8.观察局部皮肤是否肿胀, 患者有无晕针、弯针、折针、 药物过敏等情况发生。
• 9.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 舒适卧位。
• 10.处理用物,分类放置。 • 11.洗手,处理医嘱,记录。
五、指导要点
• 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如: • 1、治疗前不要空腹、避免熬夜疲劳等; • 2、精神性疾病、皮肤感染破溃、严重心肝肾重大疾病
• 5.再次核对医嘱,消毒局部 皮肤(范围大于5x5厘米)2 遍,待干。再次核对药物,排 气。右手持注射器,左手绷紧 皮肤,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 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 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 无回血,即可将药物缓缓注入。
四、操作方法
• 6.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 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 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 液推入。药液多时,可由深入 浅,边推药边退针。

穴位注射技术的历史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穴位注射技术的历史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穴位注射技术的历史发展
穴位注射技术与电针、耳针、头皮针等疗法一样形成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封闭疗法的广泛应用中,开始将封闭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用于临床,被称为“孔穴封闭”,经临床观察二者结合应用对某些病证的治疗效果较单纯使用为佳。

穴位注射技术与电针、耳针、头皮针等疗法一样形成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封闭疗法的广泛应用中,开始将封闭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用于临床,被称为“孔穴封闭”,经临床观察二者结合应用对某些病证的治疗效果较单纯使用为佳。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对“孔穴封闭”疗法进行初步整理并加以报道。

由于这一疗法应用简便,效果灵验,价格低廉,很快被临床广泛采用所用药物亦多样化,从最初局部封闭的常用药物以普鲁卡因为主,到逐渐尝试使用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蒸馏水、抗生素等,进而将中、西药物中适宜肌内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甚至气体、自身静脉血等也扩充进去。

注射的部位从单纯的局部反应点或阿是穴,逐步发展到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应用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取穴,所用脸穴遍及全身,并扩展到耳穴等,临床治疗的病证也日益增多,使用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临床各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及药物
1.常用器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
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

(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


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

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注射治疗
(一)眩晕(颈性眩晕)
眩晕主要是因颈椎及其有关组织的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而引起的一组症状。

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因经脉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而致。

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操作方法】
取穴:风池、颈部华佗夹脊穴。

患者取侧卧位。

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ml、10%当归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 2ml(5mg)混合溶液。

取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充分混匀后,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3~5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缓慢进针15~25mm左右,有酸胀得气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1.5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程间隔5天。

(二)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

常因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活血,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伏坐位。

将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0.9%氯化钠注射液6ml混合配置成注射液,用10ml注射器抽取上液,采用长5号注射针头,在患肩肩前、肩髃、臑俞三处部位垂直进针,深刺可达肩关节囊所在的部位,每处注射剂量分别为3~4ml,每隔3~4天注射1次,3次为一个疗程。

(三)呃逆(膈肌痉挛)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气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症。

本病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脾虚痰浊中阻等原因致胃气上逆胸膈,气机逆乱所致,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操作方法】
嘱患者平卧,取双侧足三里穴,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胃复安注射液10mg、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刺入足三里穴20~30mm,回抽无血即可注射,每侧足三里穴各注射1.5ml,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四)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

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通痹止痛。

【操作方法】
取穴:阿是穴,局部循经取穴。

药物: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

操作:先按常规消毒所选用的穴位,用10ml的注射器抽取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1ml,再抽取1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然后刺入所选的穴位,当患者“得气”后再回抽,未见回血才能推注药液,每次每个穴位注射1ml左右,每次治疗手足局部各选4~5个穴位,有时可加用大杼穴(骨会)、悬钟穴(髓会)。

隔日1次,每次局部穴位可交替选用。

10次为1个疗程,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隔1周后继续治疗。

三、禁忌症
1.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

2.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此法。

3.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较严重皮肤病者局部穴位不用。

4.诊断尚不清的意识障碍患者。

5.对某种药物过敏者,禁用该药。

四、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消除患者顾虑。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反应、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3.操作前应熟悉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使用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

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4.切勿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

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

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颈项、胸背部注射时,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7.儿童、老人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
针。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

8.药物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9.下腹部腧穴进行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需要多次注射时,穴位应轮流使用,一般每穴连续注射不超过2~3次。

10.注射药物时如果发生剧痛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注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