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足三里穴位注射法汇编
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0例

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0例目的探讨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性。
方法将8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用甲钴胺肌肉注射。
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
结论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优于甲钴胺肌肉注射,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一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标签:胃轻瘫/穴位注射疗法;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又称糖尿病胃麻痹或糖尿病胃潴留,是指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因胃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以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食后胀增、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吞酸等,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GP属中医学痞满、呕吐范畴。
自1958年Kassander首次提出DGP概念以来,DGP患者的数量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而增多,大约50%以上糖尿病患者伴有DGP[1]。
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
笔者应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胃轻瘫,取得了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2003年5月~2008年5月本院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2]糖尿病性胃轻瘫诊断标准,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共80例,都有较长的糖尿病史,有明显的腹胀、恶心等症状,胃镜提示无胃黏膜损伤或幽门梗阻,肝功能正常,大多数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X线提示胃固体排空延迟。
符合1997年WHO关于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诊断[3]。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2岁,平均56岁;病程8~20年,平均14年。
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8岁;病程7~20年,平均10.5年。
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临床应用概况

中医学认为 ,大多数肿瘤患者以“虚”为主 ,化 疗药攻伐太过 ,可进一步导致正气受损。化疗药 物在中医上称作“药毒”“药邪”,并将其归属于寒 凉之品 。 [4-7]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与脾 共同维持升清降浊的作用 。 [8-11] 中焦脾胃为气机 升降枢纽 ,胃以降为顺 ,脾宜升则健。性味寒凉的 “药毒”进入人体后 ,侵犯脾胃 ,导致脾胃受损 ,致 中焦亏虚 ,使得邪客胃腑 ,中焦气机失常 ,脾气该 升不升 ,胃气该降不降 ,一方面导致气血生化乏 源 ,使得正气已虚的患者中焦虚弱的症状随之加 重 ;另一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化水湿,痰湿 阻滞中焦 ,故出现恶心 、呕吐 。《素问·灵兰秘典论 篇》提到 :“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若脾的 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 ,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 失常。脾病日久及肾 ,导致肾气虚弱 ,进而致使肾 阳虚衰。肾为先天之本 ,居下焦 ,具有封藏 、贮存 精气的作用。若肾阳不足 ,则不能温煦脾阳 ,两者 相互影响 ,以致脾肾两虚 ,营卫气血不足 ,故而出 现恶心呕吐。王玲玲等 认 [12] 为 ,化疗后出现恶心 呕吐是因为患者在化疗期间精神处于紧张焦虑状 态 ,使得营卫气机运行逆乱 ,不循常道而致。 3 胃复安的药理作用
双足三里穴位注射缓解术后腹胀的疗效

双足三里穴位注射缓解术后腹胀的疗效发表时间:2017-09-05T15:15:12.1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1期作者:何斌[导读] 分析双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于缓解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
(大邑县骨科医院普外科四川成都 611330)【摘要】目的:分析双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于缓解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予维生素B1双侧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术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和腹胀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于术后肠功能恢复应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足三里;穴位注射;肠功能【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35-02 术后肠功能没有恢复,腹胀是腹部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手术导致胃肠道长时间暴露,胃肠道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另外受到麻醉药物及身体应激反应的影响,胃肠功能受到减弱,肠道的积气过多所致[1]。
严重的腹胀可导致膈肌的上升和运动受限,引起呼吸困难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对腹部切口及肠道的吻合造成影响,甚至发生腹腔室隔综合征,危及生命。
在本次的研究中笔者将分析通过双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促进肠功能恢复,缓解术后腹胀的效果,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住院的腹部手术患者90例,使用随机均等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45.0±5.0)岁,包括胆囊切除术手术20例,肠梗阻手术13例,脾切除术12例。
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19例,患者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45.5±5.5)岁,包括胆囊切除术手21例,肠梗阻手术13例,脾切除术11例。
《黄帝内经》中足三里穴的定位及主治功用

《黄帝内经》中足三里穴的定位及主治功用作者:吴墨政李敬华王映辉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21年第02期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黄帝内经》中涉及足三里穴的有关条文,依据经文原旨,参考注家有关注释,从腧穴名称、归经定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主治病证等方面,对足三里穴主治功用、主治特点进行考证。
关键词:《黄帝内经》;足三里穴;定位;主治功用中圖分类号:R245;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2-0060-03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2.0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Location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s of Zusanli (ST36) in Huang Di Nei JingWU Mo-zheng1, LI Jing-hua2, WANG Ying-hui2*(1.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documentation related to Zusanli (ST36)in Huang Di Nei Jing.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s and notes of the commentators, the article conducted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rapeutic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usanli (ST36) from the aspects of naming, meridian tropism, methods for location, acupuncture methods and indications.Key words: Huang Di Nei Jing; Zusanli (ST36); location; therapeutic functions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及四总穴之一,别名下陵、鬼邪。
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2例

3 . 1 疗 效 标 准 :治 愈 :呃 逆 消 失 ,0次/ d ;明 显 好 转 :呃逆发 作 次数 明显 减 少 ,1 ~2次/ d ;轻 微 好 转 :
呃逆 发作次 数轻 微减 少 ,4 ~6次/ d ;无 效 :呃 逆发 作
消除脾 胃功能 失常所产生 的症状有效 ,针刺足三里具 有
女1 6例 ;年龄 5 6 ~6 8岁 ,平 均 年龄 6 1 . 2岁 ;其 中颅
脑外 伤 2 5例 ,脑 血管 病 1 6例 ,脑肿瘤 1例 。
2 治 疗 方 法
对照 组根 据 医嘱予 氯 丙 嗪 、吗 丁 啉等 西 医 常规 治 疗 。观察 组在 对照 组治 疗 基 础上 ,加用 胃复 安 穴位 注 射 治 疗 。穴位 组取 双侧 足 三 里穴 ,取穴 部 位 为犊 鼻 下
的作 用 。
( d ) 治 愈 明显 好 转 轻 微 好转 无 效
1
观
本 文观察 组在 西 医常 规 治疗 基 础 上 ,加 用 胃复安 穴位 注 射 治 疗 ,与 对 照 组 单 纯 西 医 常 规 治 疗 进 行 比 较 ,观察 组疗 效 明显优 于 对 照组 ,两组 差 别 具 有统 计
>l O次 / d 。
3 . 2 两组疗 效比较 :经过 3天 的治疗 ,观 察组 的治愈
率及 总有效率 明显高 于对 照组 ( P <0 . 0 1 ) 。见 表 1 。
表 1 两 组 治 疗呃 逆 的 疗 效 评 价
组别 时 间 治 愈 率 总有 效 率
位后 ,对穴 位 可 产 生 一 个 较 长 的 、持 续 的 物 理 刺 激 , 增 强并 延续针 刺 和药物 的效 能 ,起 到 针 、药 、穴 的协 同作 用 。故药 物 与穴位 配 合 应用 ,可 以起 到 相 辅相 成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刘世红;张红【摘要】足三里穴,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既能补虚泻实,又能清热温寒;为胃肠病之要穴,调气血之主穴,降血压之良穴;既有健脾和胃、调理大肠、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又有镇痛退热、醒神开窍、回阳固脱之功;对临床多种胃肠疾病,疗效尤其显著.【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1(042)012【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穴;足三里;临床应用【作者】刘世红;张红【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荆州,434020;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荆州,434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之要穴,为四总穴之一、回阳九针穴之一,又名下陵、鬼邪、下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亦为胃经之下合穴。
其定位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当胫骨前肌之上。
其解剖部位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为腓深神经[1]。
具有健脾和胃、调理大肠、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镇痛退热、醒神开窍之功。
既能补虚,又能泻实;既能清热,又能温寒;还为重要保健要穴之一。
明代著名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系统地、全面地记载了其主治范围: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痠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医说》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现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浅析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1 腹痛例:黄某,女,39岁。
1998年6月25日就诊。
患者于当日中午突感右下腹剧痛难忍,且痛引右侧腰背,伴恶心,呕吐,大便不通,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弦。
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摘要】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常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目前治疗多方面而复杂。
本文介绍了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文章概述了胰腺炎的病情背景及穴位注射治疗的概述。
然后详细介绍了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机制、临床效果、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并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最后评价了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综合分析表明,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在治疗重症胰腺炎中具有潜在的效果和前景,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重症胰腺炎、临床效果、治疗方案、注意事项、治疗方法比较、应用前景、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背景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体温升高等症状。
胰腺炎的发生与胰腺内的消化酶自溶和胰液的激活有关,导致胰腺的自身消化和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重症胰腺炎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液体支持、抗生素治疗、胰酶抑制剂等,但疗效有限,需要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1.2 穴位注射治疗概述穴位注射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注射药物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治疗起源于古代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穴位注射治疗的原理是利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穴位,通过穴位所传导的气血经络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与传统的口服或注射治疗相比,穴位注射治疗具有药效直达、快速起效、副作用小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治疗急性病症或重症疾病。
穴位注射治疗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也逐渐丰富,包括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和病情程度,医生会选择适当的穴位和药物进行注射治疗。
内二科-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呕吐

■3.正确定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注射器内
■4.注射过程中应随时询 问患者感受以便及时调节 。 ■5.注射完毕,干棉签按 压,迅速拔出针头。协助 患者取舒适体位。
■6.整理用物,医用垃圾 分类处理。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 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 ~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 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 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 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足三里穴位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外膝眼下四横指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 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1横指,该处即是。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足三里穴位功用
足三里穴位主治病症: 呕吐、胃痛、腹胀、肠鸣、消化不良、 泄泻、便秘、痢疾、水肿、下肢痿痹癫狂、中风、下肢不遂; 心悸、气短。
谢谢大家
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技术在防治 呕吐反应中的临床应用
穴位的古文献记载
《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 气穴”、“气府”等;
《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
《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 《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穴位的涵义
穴位,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
穴位注射释义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 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疗 法始创于2胃复安止吐药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
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 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 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 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 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 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 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 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 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 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 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 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 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 使用亦当谨慎。
足三里穴位注射法
• 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现代医学称膈肌痉挛,
主要见于迷走神经、膈神经、脊髓受刺激所致的 疾病。
• 常用药物:
甲氧氯普胺┈10毫克 双足 异丙嗪┈50毫克 双足 山莨菪碱┈2毫升 双足 还有阿托品、尼可刹米、维生素B6、维生素K3、 安定等。
• 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 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 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 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 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操持
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 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 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 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 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 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 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 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3.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
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 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可休息3-5日。
适用范围
•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 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头 痛、失眠、心悸、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 痛等。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 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 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 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 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足三里穴位
• 足三里穴位定位:位于腿 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 约4指宽处。(即:膝关节 处有一个髌骨,髌骨下边 有两个坑,叫膝眼穴,内 侧叫内膝眼,外侧叫外膝 眼。从外膝眼开始往下四 指,胫骨边缘。)
• 第二种方法:用右手掌心按准右腿膝盖顶部,五 指朝下,中指顶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 里(手腕横纹对准膝盖处髌骨上边,这手自然搭 下去,中指尖的位置),换左手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