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穴位注射与敷脐对直肠癌术后肠功能的影响

新生 儿满 足 、 哺 乳 之 间有 乳 胀 感 觉 , 66 2次 占6 .%;
穴 位 注射 与敷 脐 对 直 肠 癌 术 后 肠 功 能 的 影 响
王 玲 姣
( 门县 中医院 , 江 三 门 三 浙
摘 要: 目的
37 0 ) 110
将6 0例直肠癌 患者按
观察药 物穴位注射与吴茱萸敷脐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肠功 能恢 复的效果 。方法
血液循环 及淋 巴循环 。
参 考 文献 :
[] 1 郑颖 . 针灸按摩并用 治疗 产后缺乳 4 例 [ ]实 用中 医内科杂 5 J.
志 .06 2 ( )9 . 20 ,0 1 :8
31 穴位按 摩 能治 疗 产妇 缺乳 .
产后 喂乳期 间乳 汁不 足或不 下 , 满足婴儿 吸吮。 不能
是肠功能的恢复 , 尽早促进肠蠕动 的恢复 , 是医务
人员 研究 的方 向 。2 0 0 4年 5月 至 2 0 0 7年 7月 , 本
照手术 的先后时间排序, 奇数为观察组 、 偶数为对 照组, 每组 各 3 0例 。观 察 组 男 1 8例 、 1 女 2例 , 平
均 年龄 ( 0 4 6 . 0±1 .8 岁 ; 照 组 男 1 05 ) 对 6例 、 1 女 4
文 章 编 号 :6 1 8 5 2 0 )6 0 6 0 17 —9 7 (0 8 0 4 1 2
两组 维生
胃肠 道 手 术 患 者 常 需 插 鼻 胃管 行 胃肠 减 压 , 目的是 为 了减 轻 术 后 腹 胀 , 进 吻 合 口愈 合 。但 促 由于 胃管 对 咽 喉 和 食 管 的刺 激 较 大 , 大 多 数 患 绝
维普资讯
护理与康复 2 0 0 8年 6月第 7卷第 6期
胃癌切除术后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中医护理

胃癌切除术后足三里穴位注射的中医护理张莹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关键词)穴,足三里;水针;胃癌切除术;胃肠胀气;护理腹胀是胃肠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年来体弱患者早期活动少,胃肠功能恢复慢,更易发生。
术后腹胀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及营养吸收。
我们采用胃复安足三里注射治疗胃癌切除术后40例,并在穴位注射前、中、后予以中医护理,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为2009-01—2011-03在本院外科进行胃癌切除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42-68岁,平均52岁。
1.2治疗方法 1.予常规治疗和护理:术后给予去枕平卧6h,禁食水,予常规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
2.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
取双侧足三里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吸胃复安(郑州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问号H41020322)10mg。
患者取仰卧位,一侧下肢屈膝,与床垂直,左手固定皮肤,右手以执笔式持针刺入穴位1.5寸,上下提插,待患者得气,且回抽未见回血时将药物快速推入5mg,完毕拔针,按压注射部位,顺时针轻柔片刻,同法对另一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治疗一次。
1.3穴位注射的护理措施1.3.1 封闭前护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病床整洁舒适,光线柔和,室温适宜,以利于患者休息。
对留置引流管患者,需保持各管道固定通暢,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操作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治疗的目的及方法,说明注射时疼痛程度,消除紧张情绪,以利于操作。
1.3.2 封闭中护理足三里穴位注射的疗效与取穴准确性,针刺手法、推拿的时间以及患者的得气程度有关。
因此要求取穴必须准确,进针手法要快速直刺,有足够的刺激量,使之充分得气,当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即针感明显后,方能推注药液。
并注意观察,经常询问患者感受,有无“得气时的酸胀感。
患者若有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口干、胸闷、出冷汗等不良反应、即为晕针现象,为足三里注射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见于精神过度紧张,怕针患者。
针刺足三里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中图分类 号 : 53 R2 .1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0 — 9820 ) — 57 0 1 7 64( 70 04 — 3 0 0 6 1 临床 资 料
由于 麻醉 作用 和手 术创 伤 , 部外 科手 术 后 , 腹 胃 肠功 能抑 制 , 人 必 须 接受 禁 食 、 病 胃肠 减 压 , 至 胃 直
口。
24 治疗 和预后 .
本 病 为一过 性 可逆性 疾 病 , 果 如
没 有并 发症 , 且治 疗正 确 , 般 可治 愈 。有 一 定 的结 一
参考文献 :
[] 1 范慧光 , 雷 建. 急性结肠假性 梗阻 8例治疗体 会[ ] 中华 胃肠 J.
外 科杂 志 ,0 14 2 :2 . 20 ,( ) 18
肠功 能恢 复 正常 。20 0 5年 1 月一 2 0 0 6年 l 2月 , 我们 对 9 例 患 者在术 后 给与针 刺 足三里 治疗 , 进 胃肠 0 促 功 能恢 复 , 取得 了满意 的效 果 , 报告 如下 。 现
10例 患者按 入 院顺 序 半 随 机分 为 治疗 组 和 对 8
照组 各 9 。治 疗 组 男 5 0例 3例 , 3 。年 龄 8~ 女 7例 7 , 均 4 . 。术 前 病 程 4 h~35年 , 均 9岁 平 2 3岁 . 平
3 . 。其 中 胃溃 疡 行 胃大 部 切 除 术 5例 ; 二 指 52d 十
肠球 部溃 疡 急性 穿 孔 行 胃大部 切 除术 8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穿 单
平均分别 为(52 31 h( .± .) , 4 .± .) 、 97 42 h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00) 结 论 : 5 P< . 。 5 针刺足 三里能明显促 进腹部手术后 胃肠功
足三里按摩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足三里按摩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作者:阎青巩霞乜颖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后患者3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78例和对照组178例。
实验组除沿用以前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外,在征得病人及亲属的同意后,于术后第一天起行足三里穴位按摩,每天三次,连续3—5天,直至胃肠功能恢复,对照组则按与相同病种手术后按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方法,分析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等指标。
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在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排便时间,食欲恢复时间,平均都有缩短。
结论:腹部手术后行足三里穴位按摩能明显缩短排气排便时间,对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关键词】腹部手术;足三里按摩;胃肠功能;手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24—02我国医学中有许多方法都可以促进胃肠功能及早恢复,本研究就是方法之一。
对2007年9月-2008年5月对356例6种常见开腹手术病人,于术后第一天起行足三里穴位按摩,取得了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1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选患者356例,采用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8例。
实验组男102例,女 76例,年龄16-78岁,平均42岁;对照组男 96例,女82例,年龄14-81岁,平均43岁。
1.2 方法对照组按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方法,即进行床上锻炼及下床活动;实验组除沿用以前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外,在征得病人及亲属的同意后,于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足三里穴位按摩护理,直至肛门恢复排气。
1.2.1 心理护理穴位按摩前应由主管护士积极主动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清楚足三里按摩的目的及功效,并且揭示出按摩的作用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使患者充分了解操作规程,使患者紧张的心情得到缓解放松,增强病人的自信心,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联合护理配合促进妇科术后肠蠕动

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联合护理配合促进妇科术后肠蠕动目的:探讨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联合护理配合促进妇科术后肠蠕动的疗效。
方法:我科40例妇科术后患者采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对肠蠕动恢复的疗效。
结果:经过合理的治疗与护理后,显效3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
结论: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联合合理的护理方法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标签: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护理;肠蠕动妇科术后肠功能的恢复能有效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特别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较其他年级阶段缓慢,加上老年人肠蠕动本身较慢,常常延长术后进食时间,不利于术后恢复。
我科对术后第二天仍未通气的患者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疗效显著。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4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所有手术且术后第二天仍未通气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年龄在30-60岁,平均年龄39.5岁。
1.2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小腿屈曲取双侧足三里,用5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0.5mg,直刺所取穴位,深度0.5-1寸,缓慢上下提插,直至患者小腿发麻得气后,每穴位推注2ml药液,快速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2min。
2 护理2.1 注射前护理患者术后由于麻醉及疼痛原因卧床不能随意活动,长时间不利于肠蠕动的恢复,多天肛门无通气会影响患者进食及加重患者术后疼痛感,不利于术后恢复。
因此我们应真诚的与患者交谈,理解他们的痛苦并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
详细向患者介绍该方法的作用与疗效,减轻患者的戒备心理。
准备好所需用品,注意药品的使用日期,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2.2 注射中护理足三里取穴方法: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1]。
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2]。
注射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注射时观察病人体征,可边交谈边进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注射时可适当揉捻,以防注射部位疼痛红肿。
按摩足三里穴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

按摩足三里穴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
李光来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年(卷),期】1995(000)005
【总页数】1页(P228)
【作者】李光来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
【相关文献】
1.按摩足三里穴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J], 卢燕;樊艳艳
2.按摩足三里穴对妇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J], 田春香;周玲玲;徐华
3.足三里应用医用术后贴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观察 [J], 李萍;张彬;张建芳;刘敏娣;胡楠楠
4.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浅谈 [J], 倪永妍
5.按摩天枢穴与足三里穴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J], 严艺苑;黄冬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足三里封闭和TDP照射对腹部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足三里封闭和TDP照射对腹部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黄剑;毛献双;黄卫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中旬版》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目的]观察足三里封闭和特定电磁波(TDP)照射对腹部手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开腹手术后的21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行双侧足三里封闭+TDP腹部照射,对照组单纯行双侧足三里封闭。
观察两组
肠鸣音、肛门排气及排便情况。
[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P〈0.01)。
[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使用足
三里封闭和TDP腹部照射可明显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足三里封闭。
【总页数】2页(P1820-1821)
【作者】黄剑;毛献双;黄卫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民医院,542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足三里封闭和TDP照射对腹部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J], 黄剑;毛献双;
黄卫
2.足三里穴位封闭联合TDP照射治疗痔术后便秘72例临床观察 [J], 黄梅;贾雄;李崇彪
3.足三里封闭对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的影响 [J], 王三贵;田晓;李淦洪
4.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封闭加TDP腹部照射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 [J], 黄黎;黄梅
5.腹部红外线照射联合针灸足三里穴位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作用[J], 李成蓉;黄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主要从手术后药物的使用、针刺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介绍让大家对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腹部手术;肠胃功能;药物;针刺;按摩对于经历过腹部手术的病人来说,其肠胃功能在术后会有一段时间处于麻痹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进行腹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肠胃部分进行麻醉,有时甚至会拉扯肠胃。
所以在腹部手术以后,患者会出现胃肠蠕动缓慢、腹胀、难以排便或者是不排便的情况出现。
这种情形在中医上被认为是脾气亏虚。
因此,如何在术后让患者尽快恢复原本的身体状况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最近几年,国内外医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提出了一些有关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本文就对比进行综述。
1 通过药物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1.1 利用西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1.1.1 口服药物促进肠胃功能恢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恢复胃肠功能的口服药物有两种,分别为西沙必利和胃肠舒胶囊。
西沙必利是目前一种新型的恢复胃肠功能的药物,这种药物的原理是通过对胃肠深处的细胞进行刺激,从而使得胃肠蠕动的速度加快,而且这种药物已经得到了实践的证明。
而胃肠舒胶囊中的主要成分为动物的胆汁,因为在动物的胆汁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成分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速度。
这种药物也已经应用于临床,并且确定了良好的效果。
1.1.2 静脉用药促进肠胃功能恢复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对进行腹部手术的病人注射普鲁卡因能够有效的恢复肠胃的功能。
一般来说,都是选用500ml的浓度为5%的葡萄糖,在其中加入1g的普鲁卡因,然后用静脉注射4小时,注射频率为每天一次。
针对术后采用了普鲁卡因注射的病人,其在术后基本上不会产生阵痛,而且其排便功能会比普通病人提前大约20小时恢复。
因此,普鲁卡因注射的方式效果是非常可以的。
除了给患者注射普鲁卡因之外,还有资料表明可以向患者注射小剂量的红霉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三里穴位注射促进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腹部术后患者随机选择50例,作足三里穴位注射;并随机选择5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可提前1~2天排气,肠功能恢复。
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腹胀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腹部术后穴位注射足三里肠功能恢复护理
腹部手术大多数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由于麻醉药物使肠蠕动减慢,所以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术后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引起腹胀,常影响进食、睡眠、切口愈合及机体恢复。
目前,临床采用促进腹部手术胃肠功能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和静脉用药、术后早期锻炼等[2]。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和预防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但易受时间及患者配合程度的限制。
为了减轻腹胀患者的痛苦,有效地缓解术后腹胀。
2010年9月~2011年8月运用足三里注射治疗术后腹胀,促进肛门排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9月~2011年8月收治行腹部手术患者100例,其中肠道手术36例,胃手术8例,阑尾手术24例,胆道手术32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4~76岁。
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66岁。
两组均为腹部手术后,均采用随机选择。
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病、
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以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下床活动总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分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已麻醉复苏返回病房的治疗组进行干预,即治疗组于术后6小时进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方法为右腿用左手,左腿用右手,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在胫骨前肌上找准足三里穴,用2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吸维生素b1针100mg或胃复安针10mg(如果药物容量<2ml
的可用注射用水稀释至2m1)。
根据患者胖瘦选用5~7号针头,常规消毒皮肤,左手固定皮肤,右手以执笔式持针刺入穴位15寸,上下提插,待患者有麻、沉感时且回抽,未见回血时将1/2量药物快速推入,完毕拔针,按压注射部位,顺时针轻揉片刻。
换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将余药同法对另一侧足三里穴位注射。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根据医嘱于术后6小时拔除导尿管,协助患者坐起,30分钟后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个体差异适量运动,坚决杜绝强行锻炼。
②护理人员对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估:护理人员连续3天评估患者的术后情况,手术结束回病房后即开始评估,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首次肛门主动排气时间(手术结束至第一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每隔2小时由专人听诊患者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左下腹4个区,每个区每次听诊1~2分钟,如在2个区听诊发现肠鸣音,在每1分钟4次或4次以上则为肠鸣音恢复,并记录其最早时间)。
③护理要点:针刺足三里时,进针要快,上下提插后,有酸、麻、胀感时缓慢注入维生素b1针100mg
或胃复安针10mg,拔针后要继续压穴位,以加强疗效。
④注意事项:所取穴位要准确;穴位注射的深度要掌握;如患肢严重血液循环障碍,或肢体有肿胀时,不适宜在患肢穴位注射,以免发生感染和出现坏疽;对维生素b1针或胃复安针敏感的禁用;嗜铬细胞瘤、癫痫、进行放疗或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禁用;对肠道活动增强可导致危险的患者,如机械性肠梗阻、胃出血等也禁用。
结果
穴位注射组术后18~70小时排气,肠功能恢复,平均为46小时;对照组术后24~96小时排气,肠功能恢复,平均78小时。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论
注意用药前的情志调护:情志调护是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理论,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互动过程,帮助患者获得最佳身心状态的一项带有科学性和技术性的措施。
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抑制是机体对创伤刺激的全身反应之一,术后腹胀和肠麻痹、肠粘连或肠梗阻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常因这些并发症遭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而且增加经济上的负担。
因此,腹部手术后加强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与护理,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的重要措施。
目前常规方法主要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
但往往是患者出现了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后才对症用药,是被动的。
穴位注射注重给药前的情志调护,并通过给药途径主动干预,预防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护理特点:中医认为,胃肠功能紊乱与麻醉和手术的创伤有关,导致脏腑生理机能失调,阴阳平衡和气化机制破坏而阻滞不通、气血不畅、脾胃不和或内伤、气血瘀滞、气机升降失宜。
因此,化湿醒脾、行气散滞、疏通气机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穴位注射是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经穴的综合作用,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阳明多气多血,又为强壮保健要穴,针刺该穴具有和肠消滞、补中益气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人体有多种调节作用,可提高白细胞总数,使白细胞释放溶菌酶增多;对胃肠蠕动和多种消化酶分泌有调节作用,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胃复安针或维生素b1针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因针的机械刺激加上药物本身的作用,能提高穴位的兴奋传导,激发经络与药物的协同作用,通过药物刺激穴位,增强药物的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使麻醉的胃肠恢复蠕动,促进肠腔内积气的排出,使胃肠功能及早恢复正常。
故足三里穴位注射药物的方法既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又配合西药对胃肠功能的兴奋作用,促使胃肠功能恢复迅速,使患者尽早进食饮食,减少许多并发症的发生,有益于病体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勇彤,方文,褚蕊玉,等.腹部手术术后早期锻炼对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