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注射法

合集下载

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0例

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0例

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0例目的探讨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性。

方法将8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用甲钴胺肌肉注射。

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显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

结论甲钴胺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优于甲钴胺肌肉注射,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一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标签:胃轻瘫/穴位注射疗法;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又称糖尿病胃麻痹或糖尿病胃潴留,是指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因胃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以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食后胀增、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吞酸等,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GP属中医学痞满、呕吐范畴。

自1958年Kassander首次提出DGP概念以来,DGP患者的数量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而增多,大约50%以上糖尿病患者伴有DGP[1]。

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

笔者应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胃轻瘫,取得了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2003年5月~2008年5月本院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2]糖尿病性胃轻瘫诊断标准,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共80例,都有较长的糖尿病史,有明显的腹胀、恶心等症状,胃镜提示无胃黏膜损伤或幽门梗阻,肝功能正常,大多数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X线提示胃固体排空延迟。

符合1997年WHO关于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诊断[3]。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2岁,平均56岁;病程8~20年,平均14年。

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8岁;病程7~20年,平均10.5年。

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临床应用概况

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临床应用概况
穴位注射疗法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新兴 疗法 ,又称水针疗法 ,是选用中西医药物注入有关 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 [19-22] 位注射 是多种因素协同综合治疗 ,是在针刺穴位调理机 体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 ,两种治疗方式协同 ,可 增加最终疗效。穴位注射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 小剂量给药 ,将药物 、针刺手法有机结合起来 ,可 以放大药效作用 ,药物经过穴位注入具有很好的 循经作用 ,药物可以沿着经络直达病灶 ,在注射药 物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内发挥很强的效应 ,具有用 药量小、操作方便、起效快、疗效持久、不良反应少 等优势。
中医学认为 ,大多数肿瘤患者以“虚”为主 ,化 疗药攻伐太过 ,可进一步导致正气受损。化疗药 物在中医上称作“药毒”“药邪”,并将其归属于寒 凉之品 。 [4-7]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与脾 共同维持升清降浊的作用 。 [8-11] 中焦脾胃为气机 升降枢纽 ,胃以降为顺 ,脾宜升则健。性味寒凉的 “药毒”进入人体后 ,侵犯脾胃 ,导致脾胃受损 ,致 中焦亏虚 ,使得邪客胃腑 ,中焦气机失常 ,脾气该 升不升 ,胃气该降不降 ,一方面导致气血生化乏 源 ,使得正气已虚的患者中焦虚弱的症状随之加 重 ;另一方面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化水湿,痰湿 阻滞中焦 ,故出现恶心 、呕吐 。《素问·灵兰秘典论 篇》提到 :“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若脾的 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 ,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 失常。脾病日久及肾 ,导致肾气虚弱 ,进而致使肾 阳虚衰。肾为先天之本 ,居下焦 ,具有封藏 、贮存 精气的作用。若肾阳不足 ,则不能温煦脾阳 ,两者 相互影响 ,以致脾肾两虚 ,营卫气血不足 ,故而出 现恶心呕吐。王玲玲等 认 [12] 为 ,化疗后出现恶心 呕吐是因为患者在化疗期间精神处于紧张焦虑状 态 ,使得营卫气机运行逆乱 ,不循常道而致。 3 胃复安的药理作用

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癌症患者化疗消化道反应的临床研究

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癌症患者化疗消化道反应的临床研究

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癌症患者化疗消化道反应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B6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癌症患者化疗消化道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47例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单盲法均分为三组:组1(维生素B6静脉滴注组)、组2(静脉推注恩丹西酮组)和组3(维生素B6穴位注射组),组1采用静脉滴注维生素B6200毫克,组2采用静脉推注恩丹西酮8毫克,组3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6每穴各100毫克;均在化疗前30分钟开始治疗,然后观察化疗后第一、二、三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便秘、腹胀、腹痛的总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组3预防化疗后消化道反应完全有效、总有效率均极显著优于组1、组2(P<0.01);便秘、腹胀等副作用均极显著少于组1、组2(P<0.01)并具有显著的效价比;结论维生素B6足三里穴位注射具有极显著的预防癌症化疗患者胃肠道毒性反应的作用,价效比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易推广。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消化道反应足三里穴位注射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然临床观察发现化疗后出现的胃肠道毒性反应及其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加重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甚至导致患者放弃进一步的治疗。

如何有效预防化疗患者胃肠道毒性反应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我院肿瘤科自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应用维生素B6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胃肠道毒性反应疗效显著。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47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确诊为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97例,女性52例;年龄21岁~82岁,平均62±4.32岁;病程(从初诊起计算)1~27个月,平均病程6.81±2.74月;肺癌34例,食道癌12例,乳腺癌39例,直肠癌41例,鼻咽癌6例,宫颈癌12例,肝癌5例;首次化疗47例,多次化疗102例。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我科通过病理学活检、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而确诊为恶性肿瘤,符合《中国常见肿瘤诊治规范》[1] ,均同意采用的预防治疗方案。

双足三里穴位注射缓解术后腹胀的疗效

双足三里穴位注射缓解术后腹胀的疗效

双足三里穴位注射缓解术后腹胀的疗效发表时间:2017-09-05T15:15:12.1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1期作者:何斌[导读] 分析双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于缓解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

(大邑县骨科医院普外科四川成都 611330)【摘要】目的:分析双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于缓解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普通外科腹部手术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予维生素B1双侧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术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和腹胀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于术后肠功能恢复应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足三里;穴位注射;肠功能【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35-02 术后肠功能没有恢复,腹胀是腹部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手术导致胃肠道长时间暴露,胃肠道解剖位置发生变化,另外受到麻醉药物及身体应激反应的影响,胃肠功能受到减弱,肠道的积气过多所致[1]。

严重的腹胀可导致膈肌的上升和运动受限,引起呼吸困难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对腹部切口及肠道的吻合造成影响,甚至发生腹腔室隔综合征,危及生命。

在本次的研究中笔者将分析通过双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治疗,促进肠功能恢复,缓解术后腹胀的效果,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住院的腹部手术患者90例,使用随机均等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45.0±5.0)岁,包括胆囊切除术手术20例,肠梗阻手术13例,脾切除术12例。

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19例,患者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45.5±5.5)岁,包括胆囊切除术手21例,肠梗阻手术13例,脾切除术11例。

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感冒的临床观察

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感冒的临床观察

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感冒的临床观察作者:张为华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10期张为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123)【摘要】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更为多见,而且不分男女老幼。

感受外邪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但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也是导致本病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足三里穴感冒【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4(a)-0124-011 临床资料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浦东新区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服务站收治的感冒易发人群,共70例。

其中男性12例,女性58例,年龄30~92岁,其中部分患者伴有慢支及哮喘病史。

2 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核酪注射液2mL,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取足三里穴,常规消毒皮肤后刺入,有酸麻重感后回抽无血即可注入1mL药液,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注射对侧穴位,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随访半年。

3 疗效观察主要观察患者注射后身体状况,有无感冒,或感冒后症状严重程度,感冒疗程的长短,痊愈的天数。

效果评价:显效指注射后半年内未患感冒;有效指半年内感冒次数减少,症状较轻,病程缩短;无效指半年内感冒次数、程度无变化。

4 结果本组共70例,治愈32例,占45.7%;显效36例,占51.4%;无效2例,占2.9%;总有效率为97.1%。

5 病例介绍李某某,女,36岁,2008年11月13日初诊。

主诉:反复感冒打喷嚏10年余。

每逢天气变化,寒冷刺激即感冒,每年达10次以上,伴之打喷嚏,尤以晨起时嚏声连作,甚则声音嘶哑,流清水样涕,鼻塞声重。

曾在某医院诊为“过敏性鼻炎”。

症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予连续半年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随访1年,仅感冒过1次。

韩某某,女,45岁,2009年6月4日来诊患者多年来每至冬春季节即感冒频发,夏秋季节较少一些常见病症:头痛、恶风寒、全身不适、稍有鼻塞、不发热、四肢不温、纳少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沉细弱多次服用多种名牌感冒药或静滴高档液体效果不显经脉症合参,辨证为脾胃气虚,阳虚是本,外感风寒是标,予健脾胃、散风寒之法主之采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穴15min试治灸后约2h左右,腹中觉有气体走动,随即肠鸣、矢气频发,但无臭味,顿觉感冒症状减轻;第2次施灸后,同样有不少矢气排出,感冒症状基本消失,素有本证亦好转为巩固疗效,增强体质,每周1次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穴15min,以缓治其本,共施治7次后,病告痊愈。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

足三里穴位注射的部位深浅与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郑敏麟;陈跃【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足三里的部位深浅与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双侧足三里进行垂直进针注射VitB族注射液,以足三里浅部注射(0.8 cm±0.3 cm)为对照组,以足三里(3.0 cm±0.5 cm)为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的差异. 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5%,对照组显效率为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结论:穴位注射的深浅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0(025)003【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足三里;穴位注射;针刺深度;慢性腹泻【作者】郑敏麟;陈跃【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州,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5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临床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能理脾胃、和肠消滞,故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

针灸有“宁失其穴,匆失其经”之说,但体表取穴准确了,就一定能确保疗效吗?有动物实验和人体生理学实验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穴位是一个在距体表有一定深度的三维空间结构。

因此,为了确保针灸取得较好疗效,取穴除了要根据体表标志准确定位外,进针的角度和深度更是决定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穴位注射足三里穴的部位深浅的不同,观察其治疗慢性腹泻患者的疗效差异,以验证穴位注射的深浅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0例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的相关标准,[1]其中男 48例,女22例;年龄最小 18岁,最大45岁,平均 37.2岁;病程最短 8个月 ,最长 4年 ,平均 1年 3个月。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0例,对照组 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P>0.0 5)。

安痛定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

安痛定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

安痛定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摘要运用安痛定注射液于足三里穴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观察治疗后2分钟、5分钟、30分钟的疼痛指数变化,结果疼痛明显缓解,有效率达90%。

关键词穴位注射安痛定足三里原发性痛经资料与方法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

根据:①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小时;③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④妇科B超检查未见异常[1]。

我科2000~2006年原发性痛经患者40例,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年龄为14~23岁,均为未婚,病程为1~6年;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疼痛全部为重度疼痛。

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选准足三里穴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以执笔式持针准确刺入一侧穴位,待针尖有涩感,患者针感强烈(局部酸、麻、胀或向四周放射)后抽回血,无回血即注入安痛定注射液1ml,拔除针头,按压止血,对侧方法相同。

安痛定注射液:2ml/支,含氨基比林0.1g,安替比林40mg,巴比妥18mg。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疼痛指数评分变化。

参照《现代疼痛学》中有关标准制定,疼痛评估用视觉模拟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分为重度疼痛,最高分10分[2]。

治疗前和治疗后2、5、30分钟,由患者在1~10数字间按痛经程度作标记。

结果疼痛视觉评分结果:治疗后2分钟疼痛大部分明显减轻,并在30分钟时疼痛程度递减。

总有效率90%。

见表1。

不良反应:40例患者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例:患者,女,16岁,2006年12月10日初诊。

经行腹痛2年。

14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30天,经期5天。

自初潮起,每次来经第1~2天腹痛,需卧床休息,影响睡眠,月经量不多,无血块。

每次来经前预防性服用复方氨芬待因1片,3次/日,连服两日,可使疼痛减轻。

维生素D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生长发育迟缓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维生素D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生长发育迟缓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 第 5 卷第 13 期2018 Vol.5 No.1382维生素D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生长发育迟缓的临床研究与分析黄琼芳(平果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百色 531499)【摘要】目的 分析维生素D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的具体效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

方法 运用回顾分析法,回顾分析维生素D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46例患儿的情况,并总结其临床实践经验。

结果 全部46患儿通过维生素D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之后,治疗效果明显的有38例,治疗有效的有7例,治疗无效的有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8%。

结论 使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D 的方法治疗幼儿生长发育缓慢效果明显,患儿在用此方法治疗之后进食量增加,体重缓慢增长,精神状态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维生素D ;长发育迟缓;足三里;治疗【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3.82.01维生素D 缺乏是导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母亲在妊娠期缺乏、早产儿、某些药物、冬季阳光暴露少等都易导致维生素D 缺乏,从而引发幼儿生长发育迟缓[1]。

除了早期生长迟缓之外,成人易引起高血压、肥胖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糖尿病等疾病。

本文分析维生素D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的具体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接受治疗的生长缓慢的患儿4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46例患儿表现出明显的夜惊、爱哭闹、易激惹、睡眠不宁、多汗(与室温和季节无关)及枕秃和生长发育缓慢,年龄1~2岁。

1.2 方法入院就诊后,为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患者的T3、T4、TSH 、尿17酮水平均正常,17羟类固醇水平以及游离皮质醇水平正常。

查体结果显示,患儿普遍呈现出明显的体型瘦小,方颅、枕秃、出牙延迟、鸡胸,生长发育明显低于同龄幼儿的平均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氧氯普胺┈10毫克 双足 异丙嗪┈50毫克 双足 山莨菪碱┈2毫升 双足 还有阿托品、尼可刹米、维生素B6、维生素K3、 安定等。
• 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 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 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 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 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
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 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 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 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 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 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 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 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 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 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 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 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 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 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 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 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 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 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足三里穴位
• 足三里穴位定位:位于腿 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 约4指宽处。(即:膝关节 处有一个髌骨,髌骨下边 有两个坑,叫膝眼穴,内 侧叫内膝眼,外侧叫外膝 眼。从外膝眼开始往下四 指,胫骨边缘。)
• 第二种方法:用右手掌心按准右腿膝盖顶部,五 指朝下,中指顶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 里(手腕横纹对准膝盖处髌骨上边,这手自然搭 下去,中指尖的位置),换左手同理。
3.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
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 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可休息3-5日。
适用范围
•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 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头 痛、失眠、心悸、感冒、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
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 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 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 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 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 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 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 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足三里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
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 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 高疗效。
• 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现代医学称膈肌痉挛,
主要见于迷走神经、膈神经、脊髓受刺激所致的 疾病。
• 常用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