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伯夷列传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象祠记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象祠记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象祠记精品素材王守仁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之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庳②之祠,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毁于有庳,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瞽瞍③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④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周也。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本文有删节〕①象祠:象的祠庙。
象:人名,传说中舜的弟弟。
②有庳: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北。
相传舜封象于此。
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ɡǔ 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其祠屋新:把……修整如新B.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恶:厌恶C.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意:猜测D。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先是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先是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先是精品素材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
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
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此易知耳。
〞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
〞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
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
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
颇类思安,见者莫辨。
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
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
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
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
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
〞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
更问盖等,乃云自诬。
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
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①崇:李崇〔公元455—525年〕,北魏中后期名臣,曾任扬州〔今安徽寿县〕刺史。
②君脱矜愍:脱,如果;愍,同“悯〞.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
徙:发配充军B.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 狱:收入监牢C.比.有一人见过寄宿. 比:近期,前不久D.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质:〔作为〕人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往报告,见.申委曲。
最新-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素材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爵邑尽,退朝而乘,喟然而叹,终而笑。
其仆①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
”崔杼果弑庄公。
晏子立崔杼之门。
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
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
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
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
”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
所杀七人。
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
”俯而饮血。
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②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
”崔子遂舍之。
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
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
婴命有系矣。
”按之成节而后去。
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晏子之谓也。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注)①仆,指驭者,赶车的人。
②莫莫葛藟……求福不回: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大意为“葛草和藟(lěi)草,上边的枝叶很茂盛。
最新-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王彦章,字贤明素材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人也。
……龙德三年四月晦,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
五月,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
拜命之日,促装以赴滑台。
遂自杨村寨浮河而下,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攻南城,拔之,晋人遂弃北城,并军保杨刘。
彦章以舟师沿流而下,晋人尽弃北城,析屋木编筏,置步军于其上,与彦章各行一岸,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或舟筏覆没,比及杨刘,凡百余战。
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晋人极力固守,垂陷者数四。
六月,晋王亲援其城,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
晋王乃于博州东岸筑垒,以应郓州。
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
会晋王以大兵来援,彦章乃退。
七月,晋王至杨刘,彦章军不利。
遂罢彦章兵权,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先是,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性复刚直,不能缄忍。
及授招讨之命,因谓所亲曰:“待我立功之后,回军之日,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
”赵、张闻之,私相谓曰:“我辈宁死于沙陀之手,不当为彦章所杀。
”因协力以倾之。
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竟退彦章而用段凝,未及十旬,国以之亡矣。
[注]德胜:即德胜渡,当时黄河上一处重要渡口。
杨刘:即杨刘镇,在今山东东阿东北古黄河南岸。
晋王:即李存勖,其父李克用被唐封为晋王,李存勖袭封。
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促装以赴滑台促装:催促收拾行李B.析屋木编筏析:拆毁C.垂陷者数四垂:接近、快要D.彦章之军重壕复垒重:读chóng,重叠,一层层2.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③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④. 举所佩玉决玦以示之者三A.两个“为”不同,两个“以”相同B.两个“为”相同,两个“以”不同C.两个“为”不同,两个“以”也不同D.两个“为”相同,两个“以”也相同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B.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C.因协力以倾之D.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王彦章听说后,急奔晋王大军而来,猛攻晋军营寨,从清晨到中午,快要把城攻下来B.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将把奸臣全部杀掉,来告谢天下C.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当时段凝用贿赂结交权要,为自己谋取兵权D.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段凝)一向与彦章关系不和睦,暗地里妒忌他成功,私下逗留观望,致使朝廷的军队不能获胜5.下面最能表现彦章善于作战的一项是A.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B.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C.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D.驰军而至,急攻其栅6.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彦章受命于危难之中,凭着自己的作战才能,挽狂澜于既倒,一下子扭转了颓势。
最新-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斯论(清)姚鼐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注释]①宴然:安闲的样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豫让者,晋人也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豫让者,晋人也素材豫让者,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
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最新-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 张逸字大隐素材 精品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人物传记精粹张逸,字大隐素材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
进士及第,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
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阔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
”乃奏之。
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日;“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
”授澶州现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
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回:“愿得京官”。
特改大理寺丞。
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
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
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
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
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
逸曰:“囚色宽,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
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
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
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
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
”报可。
未几,卒于官。
(《宋史·张逸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阙再拜日阙:皇宫。
B.及徙青神县徙:迁移。
C.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谙:熟悉。
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振;救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数日,以母丧去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B.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县吏受财,狱既具C.乃奏之,他日引对乃使杀人者守国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设几案,置章其上置章其上:把奏章放在它的上面。
B.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固问之:坚持问他想当什么官。
C.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贫不自给:贫穷得自己不能给官府钱财。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秦士录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秦士录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秦士录精品素材宋濂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
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
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
酒酣,解衣箕踞。
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四库书从君问。
〞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
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
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
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
阍卒②不为.通,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
王令隶人捽入,欲鞭之。
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
〞“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
〞“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
〞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③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
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
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
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
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注释①秦:地名,今陕西一带.②阍(hūn)卒:守门的兵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让.伯夷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国人立其中
..天下
..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
C.若至近世,操行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A.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一、
1.A 让:谦让
2. 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
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3.A 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
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4.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
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
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
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
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