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开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一起看看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拟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拟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方,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讲话致辞、合同模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lesson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所含知识点,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学欣赏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重点1.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生动、优美并富有感情的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3.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怀;在阅读理解中陶冶学生情操;4.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描写景物方法,并学会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深化主题.二、设计思路一、朗读背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二、协作探究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等形式探究文本的结构特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以及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三、练习强化教师精心设计和整合不同形式的习题及时全面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总计16课时,其中:《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 2课时《石榴》 1课时《马说》 2课时《紫藤萝瀑布》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测试与单元小结2课时1、海燕高尔基教学目标: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理解课文中物与情的关系教学难重点:学习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理解文中象征、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了解散文诗的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难重点:能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教学步骤:导入课文由我们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导入。

为什么海燕这种鸟儿能唤起高尔基的创作激情?(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①)“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

作者当时已经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

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底层》、《小市民》等。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案目标:1. 熟悉《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内容,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教材中的重点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核心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解读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介绍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读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3.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三、课文理解(20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2. 学生小组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梳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四、语言运用(15分钟)1. 教师设计相关的语言运用练习,包括填空、改错、造句等。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语言运用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五、写作指导(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课文课件PPT及教案(海燕等62个) 苏教版15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课文课件PPT及教案(海燕等62个) 苏教版15

题解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 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 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 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 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 生。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 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难句解析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作者简介
宋濂(1310~ 1381),字景濂,号 潜溪,谥文宪,浙江浦 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 时家贫,勤奋好学。
宋濂生平著作 甚丰,有《宋学士 文集》,曾主修 《元史》。为明代 “开国文臣之首”。 与刘基、高启并称 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还是一位书法家
完成下面表格
序 号
1
对比 方面

宋濂年轻时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
现在的你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
3 4 5

行 书籍 求师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无奔走之劳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 此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中 无从致书以观…..不 敢稍违约。
余立侍左右…….则又请 焉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 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结构全解:
(1)写得书之难
作者循循善诱,诚 恳真挚,把自己的学习 经历和学习态度,介绍 给马生,用来勉励他勤 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 的人才。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全册,共840张PPT)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全册,共840张PPT)

渊 深 yuān ______ 苍 máng 茫 ____ 掩 cánɡ藏 ______
蠢 熄 chǔn笨 ______ xī 灭 _____
3、解释词语 • 高傲: 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
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 呻吟: • 翡翠: • 掠起: • 震怒: • 困乏: • 蜿蜒:
2、在文中划出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为 什么描写这三种海鸟? 描写其他海鸟的词语: 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呻吟、吓坏;胆怯、躲藏。 作用: 为了反衬海燕的英姿。(侧面描写)
3、身处这样险恶的环境,海燕的表现又是 怎样的?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海燕形象 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
这是新出现的形象 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再次显示大海的力量。这场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 化,大海的胜利象征了革命必胜。沙皇反动势力虽气 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说说描写环境又是为了什么?
描写各种自然景物是为了给 海燕的活动创造典型环境,并以 此为背景,烘托海燕的性格。海 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 而海燕的战斗情绪,却愈来愈高 涨,这就突现出海燕这一形象。
在暴风雨 7 — 8 节,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逼近之时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 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 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 叫,跟狂风争鸣。 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
渲染了黑暗社会环境的气氛。
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2、读读写写
shēn yín 高傲 ______ 呻吟 _________ 翡翠 ________ à o fěi cuì

2024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孔乙己3篇

2024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孔乙己3篇

2024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孔乙己3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孔乙己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探究法3.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1、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2、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3、〔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二)学生朗读第2、3段。

1、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重点1.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生动、优美并富有感情的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3.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怀;在阅读理解中陶冶学生情操;4.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描写景物方法,并学会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深化主题.二、设计思路一、朗读背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二、协作探究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等形式探究文本的结构特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以及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三、练习强化教师精心设计和整合不同形式的习题及时全面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总计16课时,其中:《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 2课时《石榴》 1课时《马说》 2课时《紫藤萝瀑布》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测试与单元小结2课时1、海燕高尔基教学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2.理解课文中物与情的关系教学难重点:1.学习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2.理解文中象征、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难重点:能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1)由我们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导入。

(2)为什么海燕这种鸟儿能唤起高尔基的创作激情?(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①)“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

作者当时已经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

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底层》、《小市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模拟试题2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A. 睥睨(pì)三棱镜(líng)宽宥(yòu) 芥蒂(dì)B. 亵渎(xiè) 玄奘(zànɡ) 恹恹(yàn) 虬枝(qiú)C. 迸溅(bènɡ) 胸襟(jīnɡ) 迥异(jiǒnɡ) 拈轻怕重(niān)D. 摒弃(bìnɡ) 嫉妒(jí) 啁啾(jiū) 毋宁(nìnɡ)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3分)A、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B、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列车上的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样了?C、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D、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各有关单位在此次质量大检查之后,务必健全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工作。

B.作家只有深深的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的作品。

那种离开泥土的天才作家是没有的。

C.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

D.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B、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5、下面对课文内容分析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先按纵向说明的时间顺序再按横向说明的逻辑顺序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B、《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诗人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其中的“铭”和《木兰诗》的“诗”,《竹溪记》的“记”及《诗词曲三首》的“首”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讲演稿,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任,清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由果到因、从现象说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6、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清得如同镜子一般,,实在奇绝。

①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

②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

③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④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

A.②④①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①③④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2分)一、积累运用(20分)7、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

(4分)对喜欢旅游的我来说,多么期待能有一天到重建后的马尔代夫去看看,去看看美丽的沙滩,去看看(zhàn)蓝的海水,去看看那在海边 (xī)戏的各色人种……真的希望那时候又能看见曾被海(xiào)无情吞噬的 (wān)8、默写。

(8分)⑴__________,高斋闻雁来。

⑵知之者不如好知者,______________。

⑶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⑸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_____,一个有道德的人,__________,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⑹写出一句含有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写出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与“抽刀断水水更流”形成对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答题。

(3分)已知:(1)备考前夕:某校初三(2)班晚10∶30下自习。

(2)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

求:考入重点高中解:眼皮十分沉重答:九年寒窗苦,苦海无边这是一道特殊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条),请给该学校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信息: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专题《鸟》的学习,我们对鸟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

某班同学利用黑板报出了一期“爱鸟”专刊。

以下是其中一个栏目的内容,读后按要求答题。

(共5分)鸽子: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也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不会失去心中的方向。

它是为信念而飞的。

荆棘鸟:它不停地飞翔,不停地寻找,只是渴望站在荆棘树上让最尖最长的荆棘刺进胸口,唱出生命里唯一一次最美妙的歌。

生命只为了那一声绝唱,却足以让人惊心动魄。

⑴请根据以上内容,为该栏目拟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三至五个字)。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这一主题,仿照该栏目内容的写法,为自己喜爱的一种鸟(题中涉及的除外)写几句简短的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2分)(一)赏析范仲淹《渔家傲》,完成11-12题(4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的不同,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B .“千嶂里”中的“千嶂”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 .“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的写出了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的思想之情。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12、就全词而言,这首词既表达了___________,又流露出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3—16题。

(17分)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八分有奇. ( ) 水波不兴.( ) 中轩敞者为.舱( ) 矫.首昂视( ) 1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高可.二黍许 竖其.左膝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中峨冠而多髯者. 珠可历历..数也 有奇字素无备者.(《活板》) 历历..在目 (《山市》)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句子。

(4分) ①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AB C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问:①核舟雕刻者在船舱窗边特意刻上一副对联,其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说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请根据文章,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提倡用成语)概括出他们不同的特点来。

(4分)佛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l7~21题。

(16分)有为有不为季羡林①“为”,就是“做”。

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

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

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

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

“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

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

我觉得,只要用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去印证,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

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

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

比如宋代的文天祥。

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

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

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