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伟大历史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伟大历史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伟大历史第一章概述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历史,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绵延不绝。

其思想、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拥有独特的特点,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

本文将从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历史演变、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古老、最深刻、最广泛的文化传统之一,对中国人的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主张“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文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佛家文化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通过渗透、融合等方式,逐步融合到中华文化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华文化还弘扬了传统的文艺形式,如书法、剪纸、民间艺术等,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彰显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千系万缕,不可偏废。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随着王朝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正不断创新和发展。

周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崛起,形成“大一统”的思想,从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唐宋时期,诗歌、绘画、书法等民间艺术发展迅猛,产生了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其作品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财富。

到了明清时期,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国内部扩散,更在东亚地区广泛影响,成为了东亚文化的主要源泉。

第四章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影响不仅仅是在中国内部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亚洲、非洲和欧洲等许多国家及文化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中国文化的诸多元素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对于全球的哲学、文化、艺术以及商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如汉字、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要的发明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第五章结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伟大历史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民族魂。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主张“有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道家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超脱。(庄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 乱而得太平”,同时鼓吹专制统治(“尚同”)
墨 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化法 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 (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 产)。但“法”要根据时代 变化而变化(不像儒家主张 的“法先王” ;在文化政策 上“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 治理论,即使汉代独尊儒术, 也未放弃法制,延续至今。)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史前时代——————信史时代 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 夏 商 周(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 汉(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宋(北宋 南宋) 辽金 元 明 清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1.西来说:民国时期始有此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 五帝到如今) 3.怀疑说:顾颉刚→层累造成的古史




3.传统文化影响至今,积极影响占 主导地位,消极影响也很明显。
第三节 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帝国的产生 在中国历史上,能称雄于世界,称得 上“帝国”的大国有:秦帝国,汉帝国, 唐帝国,元帝国,清帝国。其中秦帝国是 中华第一帝国,其开创帝国文明的首功影 响深远,不可磨灭。
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儒学定于一尊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 思想大解放—中华人由懵懂走向开悟,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 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 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开 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礼〉〈春秋〉〈诗〉等 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 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 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化之旅

中华文化之旅

中华文化之旅中华文化悠久而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宝贵财富。

我们今天将开启一段中华文化之旅,深入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国传统绘画以水墨为主要表现媒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追求意境、表现内心感受,常以寥寥几笔勾勒出山水的宽广和壮丽。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画山水、花鸟等题材,传达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审美理念。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源远流长,包括诗歌、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

中国古代诗歌以宋词为代表,用简洁而精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哲理。

中国古典小说则以《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著名,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世界读者。

第三章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工艺和哲学理念而闻名于世。

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建筑的骄傲。

如北京的故宫、江苏的园林、陕西的兵马俑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彰显着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空间追求的智慧。

第四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以其丰富多样和讲究营养的特点而著称。

八大菜系中的川菜、粤菜、鲁菜等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巧。

中国的传统餐桌礼仪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吃饭的敬重,让传统饮食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第五章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注重音乐与哲学思想的结合。

古琴、二胡、京剧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器和音乐流派。

中国音乐独特的音调和旋律,以及它传递的文化信息,是世界音乐宝库中难能可贵的珍品。

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多彩多姿,寓意深远。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中国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民俗活动和传统食物,它们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承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七章中医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传统医学体系之一,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平衡和和谐。

针灸、中药和气功等是中医的核心治疗方式,被视为对现代医学宝贵的补充和延伸。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上册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上册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上册第一章古代人类社会1.人类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长期演化发展成为现代人类。

2.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们利用石器作为生产、生活的工具。

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200万年。

3.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较晚的时期,人们利用石器、陶器、铜器等,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6000年。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1.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指在中国黄河流域的繁荣文明。

它主要出现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600年之间的商朝时期和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之间的周朝时期。

2.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夏朝的后继朝代,周朝是商朝的后继朝代。

3.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在公元前771年,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封建等级制度、农业经济、文字语言、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等。

4.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是指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历经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它包括诗歌、词曲、绘画、书法等方面,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瑰宝。

第三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1.希腊文明希腊文明约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间诞生,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赫拉克利特斯改革,公元前508年根据改革原则制定了《民主宪法》。

雅典民主政治被认为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指公元前753年成立的古罗马城邦逐渐发展成为古时期最伟大的帝国之一。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各地的罗马人依法自治。

罗马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

第四章中国古代科技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但正式的科技发展自商周开始,包括农业、纺织、铁器、指南车、精制炼铁技术等领域。

2.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的进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福了人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第一--第三节)

四、原始制度文化
到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农业、畜牧业产生,女性 曾经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随 着社会生产力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犁耕出现,要 求身强力壮的男子从渔猎转向农业和专业手工业 (如制陶),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 体力较弱且有生育之累的妇女则从事纺织、炊事 和养育子女等家务劳作。男子的社会地位历史性 地超过妇女,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父 系氏族制区别于母系氏族制的关键,在于世系按 父系计算,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和核心。男 子出嫁到女方的对偶婚演变为男娶女嫁,母系家 庭公社向父系家庭公社转化,进而形成以男子为 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要览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中国人的起源
东亚大陆是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地之一。自1929 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 骨化石以来,之后几十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 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 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 年前至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 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在中国境内发 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与世界其他文化中的初民一样,中国的原始 宗教也经历了由低级至高级、由自然神到人 格神的转化过程,它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 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 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巫 术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录 符式、占卜式等。
第二节 夏商西周文化
一、夏代文化
第一,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 已有明显发展,大禹治水实际上是一次规模 巨大的国土整治工程,无疑对农业生产有很 大的推动。又相传禹曾用铜制作兵器,铸造 “九鼎”,可见夏代已出现青铜器。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pt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pt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
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 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 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 文明成就。
新石器时代 的几种陶器 类型
2. 多元的文化发生 (1)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上下五千年”之“老子”、“庄子”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 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 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 立普遍的法度,上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 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 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 务的法术之学。
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 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 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 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
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 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 《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 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 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 “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 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 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 系问题。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 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 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 年之久。

中华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华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一)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承受力。 (二)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愈合力。 (三)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同化力。 (四)农耕经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 文化的包容性
(一)诸子并存,百家争鸣 (二)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 (三)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吸收外域传播进来的优秀文化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 的凝重性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 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 为重要的经济区。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 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 要供应地,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 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 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 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 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 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 稳定的基本格局。
忆昔开元金盛日, 小邑又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五、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在农业方面,古代劳动人民为 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二)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 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 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 目的成就。 (三)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
(一)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多样的自然 条件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汉武帝的垄断政策与商品经济的萎 缩。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一)商品经济始终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 展而发展。 (二)商品经济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 (三)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四)商品经济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经过。

先秦时期到近代,教材选取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百家争鸣、汉代黄老学说与经学、佛教与道教、宋代理学等知识要点进行分析。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基调的形成、百家争鸣、汉初儒法之争、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的代表、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入。

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1)孕育阶段: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

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文化 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意识文化 (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意识文化,是文化体系的核心。 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思想
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 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 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制度文化
制度: 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 ②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
( 认识的第六阶段)
对文化的形态、性质、功能的全面论述
A·L克罗伯,C·克鲁克洪(美):
现代西方比较而言,最受推崇的定义
“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 式,它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播, 而且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 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 包括传统观念,又是其价值观;文化体系 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 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之因素”
3、雅文化中,“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俗文化中,“侠义”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4、吟诗作画,舞剑操琴,文枰对弈——风流 名士的爱好,是雅文化的标志。传奇、小 戏——市井百姓的娱乐,是俗文化的标志
司马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 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范围
的规程。 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
和各种具体的制度。如,社会主义制度、 政体制度、家庭制度、生产制度、饮食制 度、礼仪政策、法律等。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的结晶 和载体。它体现了人的审美认识、理念、 追求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系:三个层次是相互渗透的整体,意 识文化是核心(狭义),物质文化是意 识、制度文化的凝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
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
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
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 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 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二)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
文化主体——意识文化 文化主体的抽象性:意识文化不易被人
林语堂:
“历史上遗存下来一种 宝贵的普遍方式——文 字,它用至为简单的方 法,解决了中国语言统 一上之困难”
林语堂〈吾国吾民〉
任继愈: “如果没有秦汉以来坚持不懈地推行 统一汉字,中国也许要分成几十个国 家”
文字的统一、教育的传播,它向 中华民族系统地灌输共同的道德观、 社会观、价值观。
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民 考 历 政 哲 美 伦 逻辑 自然
族古史治
理 语言 语言
学学学学 学学学学 学
体质 社会
社会 社会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 语言学
关于“文化科学”的评价
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瓦尔德(诺贝尔奖获 得者):1915年提出建立现代科学体系, “‘文化学’应被置于这个体系的顶端”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卢伯·怀特:现代学 者在人类学中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发 现,其意义之伟大,可与哥白尼提出的 日心学说相侔。
(认识的第五阶段) 文化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体
R ·林顿(美):
“文化指的是任何生活的全部生活方式, 而不仅仅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更令 人心旷神怡的部分生活方式。……整个 文化还包括诸如洗碗、开汽车等世俗行 为,而且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这些世俗 行为与那些在生活中被认为高妙雅致的 事情相比,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梁漱溟 :“文化是生活的样法”,
易中天:“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方式”, “人的活法”
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 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 有外显的架构,而且具有无形的或隐形 的架构。文化从根本上制约和指导着人 类的思考、行为以至情感形成和表现的 方式。
二、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 1、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直接感受,与环境的联系较疏远。 文化主体的敏感性:当政策、制度、法
律等意识文化发生变化时,对人们的生 活、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敏感的、广泛的。
例如
艺科碘专环改市 术技盐项保革场 传研制基政开经 播究度金策放济
的的 实确 施立
(三)文化内涵的区域多样性 迪斯尼
乐园
影响文化形成(产生多样)的因素:
同一性并不排除多样性 同一是多样发展的基础。
同一,增强了不同文化特别是落后文 化的营养吸收能力和发展潜力
(四)巨大的区域差异性
表现在 自然条件、环境造成的差异 (气候、地貌、物种、经济特色、生活习
俗等) 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差异 (人口、寿命、教育、经济、生活水平、
就业等)
我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地区差异 (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自然的—气候、地质、地貌、地理位置
人文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是认识文化特色、 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开发、产品创新的基 础。
文化
自然 人文
(四)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
引起人类移动的原因:
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自然的


人口分布趋于 人口向条件较好
相对均衡
地区集中
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人类发 世界 地区 展指数 排序
人口预 成人识 总入 购买力 期寿命 字率 学率 平价GDP (年) (%) (%) $
中国 0.701 98 69.8 82.9 56.0 3,130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文化 ≈ 教化
在西方中世纪—19世纪,文化 ≈ 知识、
“a man of litter culture” 修养、教化
(认识的第三阶段) 文化的第三义:文化是一种复合体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E ·B Tyloy(E ·B泰 勒)1871年在其著名的人类学著作《原 始文化》中,最早给“文化”以明确的 定义: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 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从 社会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认识的第四阶段) 文化是包含了物质产品的复合体
文化人类学者B ·马林诺夫斯基(英)提出: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 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这概念实包 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 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 法了解的;一切对于人类活动、人类集团 及人类思想和信仰的个别专门研究,必会 和文化比较研究相衔接,而且得到相互的 助益。”
文化结构之我见
根据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
文化
意识文化(含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技术文化
2、按照文化流行的人群的不同:
文化
雅文化 俗文化
雅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
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集团流行。
特点:有较强的理性色彩,一定的系统性 和理论性。
反映:一个民族、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 长远利益,反映民族文化的本质。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 定暂行办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 分为两类:①文化表现形式,即各种门类和 形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 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 民间工艺、民俗礼仪等;
②文化空间,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 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众民间 文化活动,如庙会、歌圩、传统庆典等。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
俗文化是雅文化的源泉, 雅文化是俗文化的升华;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我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主要区别:
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区别:
1、雅文化中,唯物论、无神论的精神根深蒂 固。俗文化中宗教、迷信影响大。
2、雅文化中,“重义轻利”和“崇德贱力” 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俗文化突出富贵利 达的价值观。
(三)海内一统观和同一性
中华民族在意识上有强烈的海内一统观 及在其影响下的文化同一性
海内一统观——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 文化同一性——主要文化形式趋于一致 任继愈:
任继愈: “只要细看诸子百家
共同关心的问题,不难 发现,他们争论的都是 如何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历史上不论哪个民族入 主中原,做皇帝,都以 中国皇帝自居,都是中 国的正统,都要吸收多 民族的人才,参加中央 政权的管理,都致力于 维护大一统的国家体 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 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 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 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承,以及作 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 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 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 间。
(二)开放性和亲和性
开放—对外来文化积极接纳的态度、姿态 亲和—吸引、融合其他文化的能力 开放亲和包括:
国际主要文化体系间、国内各民族间 的开放亲和。
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化养分, 壮大、弘扬本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以华夏文化为内核, 由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表现在诗歌、音乐、舞蹈、乐器、服装、 饮食、文学等多方面 《离骚》——篇名取自苗族诗歌 《敕勒歌》——鲜卑语创作 服装——赵 武灵王 胡服骑射 音乐舞蹈——隋炀帝时 音乐分九部: 乐器——唐朝有雅、胡部。西域的羌笛、 横吹、琵琶、胡琴、腰鼓、胡笳、碰铃、 五弦钹等
(五)文化价值的滞后性、间接性和社会性
1、后性:文化产品的价值难以在当 时、当代体现的特性
①古董效应:岁月流失、经济发展、历 史遗存数量减少——留恋程度增加、 需求量增加—增值速度加快
②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鉴赏能力提 高—遗产价值被不断挖掘、重新认识
③商品本身的特性,优质商品、材料的 形成期较长
一、文化的概念及历史歧义
(人类认识文化的第一阶段)
文化的第一义:人工之物及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