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在“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且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如何?如果可行,又该怎样进行“学科渗透”呢?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

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科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

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至于体育课,有学者认为更是蕴含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六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1。

2.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与学生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

既然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完全可行的。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问题

教学目标导引乃至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其他环节。显然,从学科教学目标的演进轨迹看,无论是国外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和克伯屈(Kilpatrick)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还是国内学者郑和钧提出的学生素质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2,都可以看出学科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即学科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当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该如何科学地设定心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5-418页

2郑和钧:《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80页。

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呢?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无非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一要科学,二要合理。具体说来,这种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各学科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首级(第一级)目标”,或称为“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第二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以学科本身的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充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如社科类可较多直接结合相关题材进行渗透,自然科学类可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濡染,而艺术体育类课程则应更多地通过活动以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二是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是份内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计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3.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

各科教师在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前应充分了解班集体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符合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如同样一节教学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甲班可设定“团结互助”、乙班可设定“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丙班可设定“学会竞争”等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4.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于“线性化”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因此,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应更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应注重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易言之,其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呆板,过于“实在”,过于“线性化”。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这种渗透事实上是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常规工作”,因而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该说,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除了恐吓型管理模式有辱学生人格而不宜采用外,其他各种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譬如,民主型管理方式可充分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