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
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与模拟

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与模拟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道路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需要制定一套标准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法。
RSS3D(Road Surface Simulation 3D)是一种基于三维模拟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二、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1. 设计原则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行车安全:通过合理的横断面设计,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提高通行效率:通过优化车道宽度、车道数等参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节约土地资源: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道路占地面积。
2. 设计步骤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根据道路功能和使用需求,确定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
(2)确定车道宽度和车道数:根据设计速度和交通量,确定车道宽度和车道数。
(3)确定路肩宽度和绿化带宽度:根据道路等级和使用需求,确定路肩宽度和绿化带宽度。
(4)确定分隔带宽度和设置方式:根据交通组织和管理需求,确定分隔带宽度和设置方式。
三、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模拟1. 模拟工具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模拟采用专业的道路仿真软件进行模拟。
该软件可以模拟道路交通流、车辆行驶轨迹、交通信号灯等参数,为道路横断面设计提供依据。
2. 模拟步骤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模拟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道路模型:根据道路横断面设计图纸,建立道路三维模型。
(2)设置交通参数:根据交通流量、车速等参数,设置道路交通参数。
(3)进行模拟计算: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出车辆行驶轨迹、交通信号灯等参数的模拟结果。
(4)分析模拟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结论与展望本文介绍了RSS3D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与模拟方法。
通过合理的横断面设计和模拟分析,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节约土地资源。
路基标准横断面

路基标准横断面路基标准横断面是指道路工程中路基横断面的标准设计。
路基是指道路工程中用以承载路面和交通荷载、分散荷载、排水和抗冻融等作用的基层结构。
路基标准横断面的设计对道路的安全、舒适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道路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设计原则。
1.1、合理确定路基宽度。
路基宽度应根据道路的等级、交通量、设计速度、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的路基宽度要比次干道和乡村道路宽一些,以满足不同道路的交通需求。
1.2、考虑路基横坡和纵坡。
路基横坡和纵坡的设计要符合道路工程的要求,保证路面排水畅通,车辆行驶稳定。
横坡和纵坡的设计应考虑到地形起伏和路线的曲线,尽量减小坡度变化,提高行车舒适性。
1.3、确保路基结构稳定。
路基结构的稳定性是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的重要目标。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路基材料的选择、厚度和均匀性,确保路基结构能够承受交通荷载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持长期稳定。
二、设计要点。
2.1、路基宽度设计。
路基宽度设计需要考虑到道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和车辆类型等因素。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的路基宽度要比次干道和乡村道路宽一些,以满足不同道路的交通需求。
2.2、路基横坡和纵坡设计。
路基横坡和纵坡的设计要考虑到道路的曲线和地形起伏,保证路面排水畅通,车辆行驶稳定。
横坡和纵坡的设计应尽量减小坡度变化,提高行车舒适性。
2.3、路基结构设计。
路基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路基材料的选择、厚度和均匀性等因素,确保路基结构能够承受交通荷载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持长期稳定。
三、设计实例。
以某城市主干道为例,设计路基标准横断面。
根据道路的等级和交通量,确定路基宽度为20米,横坡为2%。
考虑到道路的曲线和地形起伏,设计纵坡为1%。
路基结构采用碎石路基,厚度为0.5米,保证路基结构的稳定性。
四、总结。
路基标准横断面的设计是道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安全、舒适性和使用寿命。
横断面设计

1.1横断面设计
(1)横断面设计原则
横断面布置不仅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满足交通需求,保证车辆安全行驶,行人安全通行,而且还应考虑道路沿线地块规划特殊需求。
道路横断面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等。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设计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畅通。
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
道路设计应留有发展的余地。
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道路的布置主要从以下4方面考虑:
1)考虑道路周边建筑及景观工程的协调;
2)考虑断面布置与道路功能的协调;
3)考虑断面布置与地形地物的协调;
4)考虑断面布置的近远期结合。
(2)横断面设计
本次修复工程按照现状道路横断面对环城南路进行改造设计。
1)环城南路
断面布置形式为:3.0-4.5m(人行道)+6.0m(机动车道)+3.0-4.5m (人行道)=12.0-15.0m,车行道为2.0%单坡,人行道为2.0%单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和道路纵断面设计。
由于城市道路的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道路的平面位置与道路主要控制点高程均受到规划的制约。
城市道路设计重点在横断面设计上。
§ 1 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布置类型1.1 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
通常由车行道(包括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化带、设施带等各部分组成,如p86 图4—1 所示。
横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及相互布置关系,包括路拱坡度及路拱曲线的确定。
1.2 横断面设计原则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即设计车速)、设计年限的机动车与非机司交通量和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茸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安全、通畅。
2.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为远期工程所利用,并预留管线位置。
路面宽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
3.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寸保证交通安全。
道路改建除采取工程措施如增辟车行道、展宽道路外,还可以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如采取分隔措施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减少相互干扰。
又如若两条道路相互平行距离较近时,可改为单向行驶以减少拥挤,提高车速。
在商业性街道上除通行公共交通外,限制他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通行,以保障行人安全。
1.3 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其适用条件(一)四种基本类型城市道路交通由机动车辆交通、非机动车辆交通和行人交通三部分组成。
通常是利用立式沿石把行人部分和车行道布置在不同的位置和高程上,以分隔行人和车辆交通,保证交通安全。
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是分隔还是混行,则应根据道路和交通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城市道路横断面根据车行道布置型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亦即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和四块板。
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原则(1) 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公路等级及行车安全的相关要求,并结合考虑施工安全便捷、公路养护以及实用情况,选用先进技术设计,既要稳定耐用,又要造价经济合理。
(2) 选择合适的横断面形式、边坡坡度外,还应考虑设置排水系统设施、路基防护加固以及其他其他构造物,切实采用经济合理、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
(3) 选线时,应尽量避绕复杂的不良地质路段,结合路线、路面进行设计,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切实维护好路基稳定。
(4) 进行横断面设计时,应兼顾好当地的耕地基本建设,保护好公路周边环境,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路基宽度本次设计的路段采用的设计速度为100km/h ,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断面,根据查《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第6.1.2条、第6.2.1条、第6.3.1条、第6.4.1条可知,本路段应选用的路基宽为33.5m ,路基的横断面布置为:中间带宽3.5m (中央分隔带2.0m+路缘带2x0.75m ),两侧的行车道宽各取3x3.75m ,硬路肩宽各取3.0m ,土路肩宽各取0.75m 。
路拱坡度路拱的坡度应结合路面结构类型及当地自然条件进行考虑,切实考虑当地的降雨量情况、路面排水状况及行车安全与舒适。
根据查《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的第6.5.1条及6.5.5条,本次设计的行车道、路缘带及硬路肩的横坡可采用直线式,路拱横坡取为2%,土路肩横坡取为3%。
土石方计算及调配土石方调配原则(1) 土石方调配应按先横向平衡,再纵向调配的次序进行,以减少总运输量减少运费。
(2) 土石方调配应考虑桥涵所处的位置情况以及路线纵坡对施工运输的影响,一般不跨大沟以及少上坡运土。
(3) 根据当地的地形情况,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进行合理调配。
(4) 不同性质土方进行分别调配,确保路基稳定及供应其他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使用。
(5) 应妥善处理借土、弃土,综合考虑整地造田相结合,少占耕地,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及农业的影响,对于借土、弃土应事先与当地协商。
市政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及要点分析

市政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及要点分析在城市建设中,市政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对城市的交通和美化有重要的影响。
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中,需要对人行道、车行道、绿化带等进行统筹安排规划,进行合理的设计。
其设计效果的好坏对于道路的交通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城市规划用地和城市景观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对于市政道路横断面在设计方面要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设计的重要性。
标签: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研究前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由此机动车的数量增加,这就对城市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在城市交通中,道路的设计质量至关重要,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横断面设计是先于其他设计的,其对道路的交通功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说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就要做好道路横断面设计工作,为城市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市政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原则1.1 市政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的形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即设计车速)、设计年限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和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安全、通畅。
在对横断面的设计当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结合近期的规划和长远的发展相结合来进行,做到近期工作为远期工程做铺垫,同时在近期工程设计时要预留管线的位置,以便于在远期工程建设时所用,同时在路面的宽度和标高等方面在设计时都要为长远的发展留有余地。
1.2 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证交通安全对道路改建时可以采取增辟车行道、展宽道路等,同时也可以采取交通管理措施,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开来,或是有两条平行道路时,改为单向行驶,从而减轻拥护的程度,加快车速。
对于在主商业街道上,可以在保证公共交通通行的同时,对其他机动车辆限行,这样可以充分保障行人的安全。
公路横断面设计原则

公路横断面设计原则公路横断面设计原则是指在设计公路时,根据道路的功能和交通量等因素,确定道路的横断面形态和尺寸。
合理的横断面设计可以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通行能力,保障交通的顺畅和效率。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公路横断面设计的原则。
公路横断面设计应考虑道路的功能。
不同功能的道路对横断面的要求不同,如城市主干道、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车行道、人行道、路肩、隔离带等部分的宽度和数量。
例如,城市主干道需要设置较宽的人行道和路肩,以满足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而高速公路则需要设置较宽的车行道和隔离带,以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
公路横断面设计应考虑交通量和车速。
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和车速确定车行道的宽度和数量,以保障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车行道宽度应能容纳车辆的通行,避免拥堵和事故的发生。
此外,根据车速确定路肩的宽度,以确保车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停车或变道。
公路横断面设计应考虑排水和路基的要求。
在设计公路的横断面时,需要考虑排水系统的设置,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除,避免积水对道路的损坏和交通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道路的安全使用。
公路横断面设计还应考虑环境保护和景观美化。
在设计公路的横断面时,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可以通过绿化、美化等手段,提升道路的景观效果,增强路网的整体形象。
公路横断面设计是公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道路的功能、交通量、车速、排水和路基等因素,以实现道路的安全、舒适和高效。
合理的横断面设计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和交通运输的质量,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和保障。
希望相关部门和设计单位在进行公路设计时,能够严格遵循公路横断面设计原则,为社会交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线路纵断面的设计原则

横断面的设计要求,是使道路横断面的布置及几何尺寸应能满足交通、环境、用地经济、城市面貌等要求。
路基是支承路面,形成连续行车道的带状土、石结构物。
它既要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车辆荷载,又要承受大自然因素的作用。
因此,路基横断面设计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路基的结构设计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包括水文地质和材料情况),并结合施工条件进行设计。
设计前应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气象等资料,在山岭重丘区要特别注意地形和地质条件的影响,选择适当的路基断面形式、边坡坡度及防治病害的措施。
在平原微丘区应注意最小填土高度,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2、路基的断面型式和尺寸应根据道路的等级、设计标准和设计任务书的规定以及道路的使用要求,结合具体条件确定。
一般路基可参照典型横断面设计。
特殊路基则应进行单独设计计算。
3、路基设计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
在取土、弃土、取土坑设置、排水设计等方面与农田改土、农田水利、灌溉沟渠等相配合,尽量减少废土占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交通规划方案的一般要求
1)充分性:规划方案必须在适当的原则下能为将来的客货运输需求提供充分的设施和服务→方案比选与检验→最佳的方案。
根本标准:人和物输送→高效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即交通系统的服务性能好坏。
服务性能指标:
➢交通设施的饱和度,
➢人、货、车的运送速度,
➢公交系统的准点率、候车时间、换乘次数和换乘时间、车内乘客人均享用的空间,
➢乘车舒适度,
➢交叉口的延误,
➢交通系统的安全性等。
2)与总体规划的一致性:交通规划要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要适应和协调;3)与环境的一致性:交通规划方案必须与环境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4)可接受性:规划方案必须能够为大多数人、政治团体、利益集团及其他可能反对方案实施的人们所接受;
5)财政可行性:方案的投资必须在国家、地区或城市财力所允许的限度之内。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实施计划编制应贯彻“近期细、中期粗、远期有设想”的原则,以达到在规划期内总体建设效益最大的目的。
4.2交通规划的总体评价
评价原则:
➢全面、客观、公正;
➢不仅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评价,还要对规划方案产生的过程进行评价。
主要方面:
1)规划的整体合理性评价:
➢规划目标是否明确合理,
➢规划机构和组织计划是否匹配,
➢规划范围是否适当,规划年限是否正确,
➢规划过程是否完整连续等。
2)规划的适应性评价:交通规划是区域或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应考虑到:
➢规划与区域或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
➢与区域或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
➢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适应;
➢远近期的交通规划互相适应;
➢专项交通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相适应;
➢客运交通规划与货运交通规划相适应等。
3)规划的协调性评价:主要包括:
➢交通用地的协调性;
➢路网功能的协调性;
➢配套设施的协调性等。
4)规划的效果评价
➢事前考察:在文件实施之前充分估计;
➢事后考察:在方案实施后进行检验反馈。
考察的内容:交通规划方案实施后的服务效果、安全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
4.3交通规划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包括:相对规模、等级结构、布局形态、技资费用等几个方面:
1)相对规模指标:将交通网络设施的长度、面积等与地区经济、用地、人口等进行相对比较,用可比的指标进行评估分析;
如: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人均道路面积等
2)等级结构指标:指交通网络系统中不同等级(标准)的交通设施的相对比重;
如:
➢公路网中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所占的相对比重;
➢城市道路网中,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所占的相对比重;
➢公交系统中,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出租车线路、车数相对比重等。
3)布局形态指标:主要包括公交线网的非直线系数,公路网中位点的吻合度,道路网的连接度等指标;
4)投资费用指标:主要是指不同规划方案的投资费用大小,又可细分为工程直接费用,征用拆迁费用等。
交通规划除考虑交通系统的服务性能好坏外,还要考虑方案对社会环境影响是否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4.4交通规划方案的服务性及社会影响
交通系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体现在正负两方面:
负面效应:噪声、废气、振动、安全、恐惧、视线阻挡、拥挤疲劳、社区阻隔等;
正面效应:可达性提高、促进生产、扩大市场、地价升高、改善景观等。
前国内已经在交通噪声监测评价、汽车尾气扩散模式、城市交通综合效益分析评价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今后应致力于在城市交通规划实践中推广应用,并对理论模式作进一步深化完善。
4.5交通规划方案的评价过程和主要内容
城市交通规划评价:
➢交通系统技术评价:交通质量评价;
➢道路交通环境质量评价;
➢交通系统经济评价;
➢道路交通网络系统方案调整与优化;
➢规划方案输出。
1、交通系统技术评价:
A)交通质量服务水平
交通负荷度:V/C
交通拥挤度:见书上99页上
服务水平:
➢A级:V/C 小于0.4,畅行车流
➢B级:V/C =0.4~0.6,稳定车流(延误小)
➢C级:V/C =0.6~0.75,稳定车流(延误大)
➢D级:V/C =0.75~0.9,接近不稳定车流
➢E级:V/C =0.9~1.0,不稳定车流
➢F级:V/C 大于1.0,强制车流
➢B)网络方案交通质量要求
➢路段交叉口
➢平均交通负荷度:<= 0.40 <= 0.60
➢平均道路拥挤度:<= 0.10
➢平均交叉口延误: <= 2min
➢服务水平: C 级 D 级
2、道路交通环境质量评价
交通系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体现在正负两方面:
负面效应:交通噪声污染-噪声、汽车尾气污染-废气CO 浓度、振动、安全、恐惧、视线阻挡、拥挤疲劳、社区阻隔等;
正面效应:可达性提高、促进生产、扩大市场、地价升高、改善景观等。
3、道路交通网络系统方案调整与优化
小规模调整:
➢交叉口类型调整
➢道路等级及宽度调整
中规模调整:
➢网络结构调整
➢道路功能调整
大规模调整:
➢土地利用调整
➢总体布局规划调整
4.公路网络建设方案评价
1)、技术评价:能否解决交通问题?
➢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
2)、经济评价:经济效益是否可行?
➢考虑国民收入净增值,社会总收益及投资比例
➢考虑投资回收期
➢考虑客观因素对公路网创造价值能力的影响
3)、综合评价:可能产生的正负社会效益?
➢综述规划方案的国民经济及社会效果
➢综述方案的选择及推荐意见
➢综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依据:技术评价,经济评价。
5.交通规划的经济评价
对交通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价要通过两方面的核算才能完成,即成本和效益。
注: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益都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4.6成本/费用
直接费用:
➢初次投资费用:建筑费、购地费、施工时临时增加的费用等;
➢相关交通设施、交通服务的运营、养护、维修费用等。
间接费用:
➢政府机构所需的经费开支:如公安机关为加强限制车速及停车规定,公共交通终点站的保护防护所增加的资用等;
➢增加大气和噪声污染、拥挤加剧等的社会资用;
➢交通事故费用;
➢能源、轮胎消耗资用等。
4.6.2.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时间价值:如出行时间节省、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交通事故等;
间接经济效益-增值价值:如改善大气质量、减少噪声污染,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生活质量、增加地区旅游吸引力等;
社会效益评价: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的认同等。
注:将“效益”与“货币”区分。
4.6.3.费用-效益分析
分析目的:从整个社会出发,保证最优(或较忧)的效益分配方案→这种效益来自于交通运输的合理规划→达到最大限度的全社会福利作用。
原则:可行规划方案的必要条件→让社会和经济都能得到“正”的净效益→即:效益/费用>1.0。
分析方法:
➢年净增益法:
➢效益-费用增量比分析法:
1、年净增益法
原理:将各规划方案与维持现状相比较→得出年净收益→年净收益最高者为最优方案:年净收益=维持现状每年损失费用-投资后每年损失费用-年平均投资费用。
2、效益-费用增量比分析法:
原理:从年度费用最低方案开始→以(收益增量/费用增量)为指标→按年费用的递增为序,依次两两比较:
➢当(收益增量/费用增量)>1,以后者为优;
➢当(收益增量/费用增量)<1,以前者为优;
最后可得出最优方案。
注: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符合现值法。
3. 现值法:
值法:从资金投入之日,起到项目完成,直至若干年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有资金支出与利润→都要折算成讨论方案时的现金值→将现时与将来费用与效益统一在同一个基础上。
例题:有6种道路建设比较方案如表(单位:万元),已知如维持现状,每年总损失达5600万元,请用年净增益法与效益-费用比增量分析法确定最优方案。
解:1)年净增益法
由表,方案4年净增益最高→方案4为最优方案。
2)效益-费用增量比分析法
方案4为最优方案→与年净增益法结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