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侵略与文化保护

合集下载

文化侵略总结

文化侵略总结

文化侵略总结简介文化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或社会,以达到控制和影响其社会思想、价值观和文化的目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侵略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侵略的概念、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文化侵略进行总结。

文化侵略的概念文化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或社会,以达到控制和影响其社会思想、价值观和文化的目的。

文化侵略可以通过媒体、教育、经济等渠道进行,其目的是争夺话语权和思想控制权。

文化侵略的原因文化侵略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利益文化侵略往往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发达国家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化产业输出,提高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往往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进行文化侵略,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战略目的文化侵略也可以成为一种战略手段,被用来实现政治、军事或地缘战略目的。

通过文化侵略,可以弱化他国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进而影响其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

文化霸权一些发达国家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全球最优越的,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或社会,以实现文化霸权。

文化侵略的影响文化侵略对受侵略方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同化和消解文化侵略导致文化同化和消解,强加的文化价值观压制和替代了受侵略方的本土文化,造成文化多样性的损失。

社会价值观变化文化侵略对受侵略方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社会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价值观冲突。

丧失话语权文化侵略导致受侵略方丧失了自主话语权,无法主导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发展,而被迫接受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应对文化侵略的措施面对文化侵略,各国和社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加强本土文化保护加强本土文化保护是抵御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积极开展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工作,提高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的破坏

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的破坏

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也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破坏以及对抗与保护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侵略扩张的重要里程碑和突破口。

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场侵略战争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成功地占领中国东北,开启了对中国全境的侵略之路。

日本军国主义以近代化为名,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剥削,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亦日益严重化。

二、文化破坏九一八后,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多种手段对中国文化进行破坏。

首先,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文化遗址与古建筑,例如沈阳故宫和盛京景山等。

这些古迹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遭受的创伤至今令人心痛。

其次,日本实施了强制改名和强迫学习日本文化的政策,试图将中国人文化同化为日本文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与篡改愈发明显,导致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与衰落。

此外,对于文化产业的控制与瓜分等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破坏的手段之一。

三、对抗与保护尽管面临巨大的侵略压力,中国人民始终坚决抵抗,并以各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文化。

首先,中国人民积极参与抗战,凭借他们的无畏精神,为保护中国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其次,中国文化人士积极与敌占区日本文化传播进行抗争,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坚定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与价值。

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也给了中华民族重新恢复文化繁荣的机会,让中国文化得以重建和传承。

总之,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的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摧毁文化遗址、推行强迫同化政策和瓜分文化产业等手段,试图剥夺中国人民的文化身份。

然而,中国人民在保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最终在抗战的胜利中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为中国文化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一八事件警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好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永远铭记历史,警惕任何可能对中国文化带来破坏的行为与势力,共同呵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

抗日战 争期间的文化保护工作如何进行

抗日战 争期间的文化保护工作如何进行

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化保护工作如何进行在抗日战争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岁月里,中华民族不仅在军事战场上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还在文化领域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灵魂所在,承载着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智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发展抗战文化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战争爆发之初,日军的侵略给我国的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许多珍贵的历史古迹、文化典籍、艺术珍品遭受了轰炸、掠夺和焚烧。

古建筑在炮火中倒塌,图书馆被洗劫一空,文物被肆意抢掠。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各界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文化保护的工作中。

首先,政府层面高度重视文化保护。

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了文化保护的责任和任务。

这些机构协调各方力量,组织专业人员对文化遗产进行清查、登记和保护。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文化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其次,广大文化工作者挺身而出,成为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火之中,抢救和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许多学者、艺术家、文物专家不顾个人安危,将珍贵的文物、典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有些文化工作者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的英勇行为为保护我国的文化瑰宝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也成为了重要的工作。

学校和教育机构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办学,通过教育向年轻一代传授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抗战主题的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等。

这些作品鼓舞了民众的士气,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为了确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工作中来。

各地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保护本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

一些民间收藏家将自己珍藏的文物妥善保管,不让它们落入敌人之手。

民间的文化社团和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抗日战 争期间中 国人民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

抗日战 争期间中 国人民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在抗日战争那个充满硝烟与苦难的岁月里,中国人民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抗击侵略者,还在后方默默守护着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文明,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所在。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当时,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和破坏,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

许多文化学者、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挺身而出,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支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

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和典籍,人们想方设法将它们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有的文物被藏在深山古寺之中,有的则被秘密转移到偏远的乡村。

在转移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运输条件简陋,道路崎岖不平,还要时刻提防日军的袭击。

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用扁担、用推车,甚至用自己的肩膀,将一件件文物艰难地运走。

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当地的居民们也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用自己的房屋和院子来藏匿文物,有的甚至在自家的地窖中为文物打造了一个“秘密基地”。

为了不让日军发现,他们对外守口如瓶,哪怕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也绝不透露半点文物的下落。

一些爱国的收藏家们,更是将自己毕生珍藏的文物无偿地捐献给国家,或者托付给可靠的机构和个人保管。

他们深知,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人的收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让这些文物能够得以保存,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除了文物,还有许多古建筑也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些古建筑,工匠们和当地民众一起,对其进行加固和修缮。

他们用木材、砖石等材料,尽可能地恢复古建筑的原貌。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在古建筑周围设置了障碍物和伪装,以躲避日军的轰炸。

同时,文化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努力保护着我们的文化遗产。

他们在战火中坚持授课,向学生们传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年轻一代了解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许多学校在迁徙的过程中,也不忘带上重要的教材和教具,确保教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文化建设

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文化建设

应对策略:加强文 化自信、推进文化 创新、促进文化交 流等
文化融合与冲突
全球化背景下不 同文化的交融与 碰撞
文化入侵对本土 文化的冲击与影 响
文化认同危机与 价值观的多元化
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面临的挑 战
文化侵略与保护
文化侵略的定义和表现形 式
文化侵略对国家文化安全 的影响
保护本国文化安全的必要 性
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增 长的重要支柱
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软实 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 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对促进就业、改 善民生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是促进 不同国家和地区 相互了解与合作 的重要途径,有 利于增进国际友 谊与合作。
文化建设能够提 升国家形象和软 实力,吸引国际 关注和尊重,提 高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
添加标题
智能化技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内容的智能推 荐和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参 与度。
创新驱动:鼓励文化创新和文化创业,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品牌,增强 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元化与包容性发展
坚持文化多样性, 尊重不同文化的独 特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 合,增进各国文化 之间的相互理解与 认同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威胁,文化同质化现象越来 越严重。
文化资源掠夺:一些国家或地区掠夺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破坏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传 承。
内部威胁
内部威胁:文化同 质化、文化霸权主 义、文化极端主义 等
外部威胁:文化 侵略、文化渗透、 文化殖民等
文化安全面临的挑 战:全球化、信息 化、网络化等
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文 化建设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废除文化侵略?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废除文化侵略?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废除文化侵略?正方辩手观点,应该废除文化侵略。

首先,文化侵略是一种对他国文化的不尊重和侵犯,违背了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友好原则。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而不是用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正如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文化侵略是对人类的一种伤害,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

”。

其次,文化侵略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使世界变得单一化。

世界各国的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如果文化侵略继续存在,将会导致一些小国家的文化被较大国家的文化所取代,最终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正如印度作家阿米塔夫·甘德希曾经说过,“文化侵略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破坏,我们应该保护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

”。

再者,文化侵略也会导致文化自信心的丧失。

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受到侵略和排斥时,会导致该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丧失,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的情况。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不利的。

正如中国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说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内在动力,我们应该保护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应该废除文化侵略。

只有尊重和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不应该废除文化侵略。

首先,文化侵略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在文化侵略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会相互影响和借鉴,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应该欢迎文化侵略。

”。

其次,文化侵略可以带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也会相互影响和借鉴,从而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这对于世界的繁荣和进步是非常有利的。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曾经说过,“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鼓励文化侵略。

中国在战争中的文化抵抗与保护

中国在战争中的文化抵抗与保护

中国在战争中的文化抵抗与保护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尽管战火纷飞,中国人民却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中国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文化抵抗与保护精神不仅打破了敌人的进攻,更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坚定。

首先,中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对文化的抵抗。

无论是抵抗外来侵略还是内乱动荡,中国人民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底线。

历史上的抵抗战争,如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民在与外敌的战斗中,不仅保卫了祖国的领土,也保护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他们把自己的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战斗之中,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情。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通过文学、电影、音乐等形式,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激发了整个国家的抵抗力量。

这种抗争精神不仅仅是对于敌人的抵抗,更是对于文化的保护。

其次,中国也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对文化的保护。

战争虽然带来了破坏和伤痛,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在战争中,中国人民主动采取措施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遗址。

例如,中国抗战期间,许多名胜古迹和博物馆被选为军事设施,以保护它们免受敌人的进攻和破坏。

中国人还积极寻找和保护珍贵的文物,确保它们在战火中不受损害。

这种对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它们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可,也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保护。

此外,在战争中,中国人民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展现出了文化自信和坚定的精神。

尽管敌人的进攻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很大压力,但中国人民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相反,他们将文化与战争相结合,并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作品。

这些作品既表达了中国对敌人的抵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自信。

例如,在战争期间,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如诗词、书法和绘画等被广泛运用在宣传和艺术作品中,以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这正是中国人民通过战争来展示和保护自己的文化,表达对故土和民族的热爱。

综上所述,中国在战争中的文化抵抗与保护,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坚守和珍视。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侵略与破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侵略与破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侵略与破坏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除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外,他们还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与破坏。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侵略和破坏,以及中国人民对此的抵抗和保护。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

然而,日本侵略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无情地破坏和蹂躏。

首先,他们洗劫了大量的宝贵文物,包括中国的古籍、艺术品、名人手迹等。

许多珍贵的文物被掠夺到日本,永远失去了归属。

同时,他们还故意摧毁了中国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以削弱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占领地区实施了积极的文化侵略政策。

他们强迫中国人民学习日本语言和文化,将日本文化强加于中国。

他们关闭了中国的学校和大学,并取而代之以日本式的教育体系。

他们还在中国的媒体上宣传和推广日本的价值观和文化,试图消弱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日本侵略者还试图改写中国的历史,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形象淡化,甚至歪曲和诋毁。

他们篡改了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并在宣传和教育中加入了对中国军队和民众的诽谤和侮辱。

这种扭曲历史的行为旨在破坏中国人民对自己历史的自豪感和对抗日战争的正面评价。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文化侵略和破坏所动摇,他们以自己的坚韧和抗争精神,积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许多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化人士和学者积极参与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工作,他们以身体力行,守护了中国的文化瑰宝。

同时,中国人民通过组织文艺活动和书写文学作品等方式,歌颂了抗日英雄和英勇事迹,弘扬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中国抗战期间还出现了一批抗日文化代表作品,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抗日宣传意义。

这些作品在鼓舞中国人民士气的同时,也对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其中著名的包括曹禺的戏剧作品《雷雨》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化侵略与文化保护什么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要分为两个方面。

1,战争时期的文化侵略2,和平时期的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一词的产生最早于战争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大批的传教士随帝国主义的军队和枪炮来到中国,大多数传教士通过创办刊物,建立教堂,创办学校,利用媒体、宗教、教育等手段,大肆进行反革命反苏反共宣传,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加以辩护和美化,宣传“和平友爱”来麻痹爱国青年,使他们丧失爱国意识。

随着这种文化侵略的升级,在当时中国,很多反文化侵略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也高涨起来,“文化侵略”一词开始被反对文化侵略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提出和使用,这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恽代英、毛泽东等。

到日本在中国东北三省建立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时,外国文化侵略达到了最明显、最暴力的程度,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开办了大量学校,强制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强制当时中国儿童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在思想和精神上殖民中国人民,在价值观念上控制中国,达到软化驯服,弱化中华民族的目的。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整体趋于和平和稳定,那就意味着文化侵略从此终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文化侵略只不过换了形式。

战争年代的文化侵略是结合侵略国家暴力手段的,带有强迫性质,是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显而易见的。

而在和平年代,发达国家则是利用所能利用的文化载体,所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他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

这种文化侵略是悄悄渗透的、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蚕食弱势文化民族的传统文化,腐蚀甚至是颠覆其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改变国民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思维,被侵略国家是很难察觉的,其影响比起战争时期的文化侵略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人说:在中国“文化帝国主义”无处不在,电影院里演的是好莱坞影片,电视台播的是外国连续剧,电台放的是美国摇滚乐,街上到处是麦当劳快餐店,年轻人穿的是西部牛仔服,娱乐的地方是迪尼斯乐园……中国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文化侵略。

也有人说乐观的说这些是文化交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要认清中国是否存在文化被侵略现象以及被侵略的程度,首先我们要明确文化侵略的含义,我们鉴定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侵略,我们要从对被侵略国家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考虑而不是从侵略国家是否有侵略企图上考虑,也就是说外国是有意还是无意进行文化侵略,只要外来文化改变其本民族的发展与传承,较大程度影响其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可以称为文化侵略。

就像鉴定生态入侵一样,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只要对本土生态构成了重大伤害,就应该定义为侵略。

其次我们要明确区分商品交换,文化交流、文化入侵。

就肯德基,麦当劳,牛仔裤,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等本身来说,是具有有物质性的,也就是说可以满足人民大众的基本物质需求、生活需求,就像我们用的国外的汽车、飞机、电脑……一样,我们不必动不动就打着反对文化侵略的旗号,盲目的抵制外国货。

但是有些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物质必需品可以做为文化载体,或是有些物质被人为的加上文化因素,这也就具有了物质和文化双重性,例如电影、电视剧等,如果别的国家利用这种载体并进行隐晦的文化侵略,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就很容易的被欺骗、被蒙蔽、被殖民,那个国家就会很危险。

再者我们要区分一下文化侵略和文化交流。

在文化侵略中,两方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处于强势,另一方处于弱势,而文化交流是建立在两方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的。

并且文化侵略是有害于一方,有利于另一方,而文化交流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是互利互惠的。

结合这两点,我们就可以基本判别文化侵略与文化交流的,例如,俄罗斯中国年和中国俄罗斯年是互相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沟通学习,我们影响了他们,他们也影响了我们,这是文化交流。

而在中国,当中国导演拼着命的艰难的在中国电影界立足的,并幻想自己的电影的票房过亿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在一周之内利用仅是加上3D的《泰坦尼克号》轻松地拿走了几亿美元。

我们仅仅从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水平高,剧情好,来解释这个现象是不够充分的,我们可以意识到美国电影在中国已经从个人喜好问题上升到了一种社会喜好问题,好莱坞电影正蚕食着中国的电影市场,这种电影文化及其所宣扬的美国文化思想价值观,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众娱乐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中国大众的电影审美正不断的符合美国的好莱坞的电影文化,而丧失了本国的特有文化。

这种现象就是文化侵略。

那么文化侵略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主观上讲,文化侵略的产生很有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有意为之,通过文化侵略,改变一个国家文化习惯,文化喜好,侵略国就可以以此经营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链,获取巨额的收益,实现其经济上的利益。

通过文化侵略,还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向其他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慢慢的来同化被侵略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同化其国民的价值观念,来支撑本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支撑其在国际的话语权,甚至是达到颠覆其他国家政权的目的。

客观上讲,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交往越来越频繁,两种文化相遇避免不了的相互冲击,如果两方实力相差不多,会互相交流、影响、吸收、融合。

如果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

而这种文化传播实力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本身文化的强势,博大精深,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得到别的国家人民的认可与接受。

二是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物质上丰富,文化产业,传媒上发达强势,使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文化传播更快更广,同时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强大,是不发达国家的进行国家建设的目标,在这些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受到难以发现的文化侵略,不发达的国家的国民对物质上的追求与向往,而不加半点防范,物质影响文化,导致了“引狼入室”。

文化侵略现象对被侵略国家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上,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侵略改变被侵略国家的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影响被侵略国家的国民思想价值观念,使其对本民族的文化产品需求发生改变,进而严重遏制被侵略国家的文化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掠夺,更严重的是改变被侵略国经济发展方向。

2政治上,文化侵略会影响被侵略国家政策的制定。

如果一个国家的高层的思想观念受外国的因素影响较深,他们所制定出来的政策很难不受外国文化的影响。

一旦受到影响就很容易产生依附心理,而丧失独立性。

例如,今天日本政府的亲美政策,也是要受益于战后美国的文化侵略政策。

3,在文化上,文化入侵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人民对思想文化需求的改变和本民族传统文化产业链的衰退,造成传统文化、本民族特色文化传播、发展严重受阻,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亡和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凋零。

总得来看文化侵略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影响,是严重危害一个民族的发展,严重的威胁了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文化侵略很容易导致一个政权的颠覆,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口中和平演变的手段和方式。

在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侵略严重危害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明确的是,虽然世界经济在走向全球化,但是并不意味文化也要全球化,而丧失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如果全球文化丧失了多样性,这是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损失。

如今文化侵略非常“隐晦”,难以察觉,对此,我们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自信,又要防微杜渐,具有危机意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有效的抵制文化入侵,进行本国文化保护是相当困难的,但也是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抵制文化入侵,保护民族文化要从如下几个方面:1,抵制文化入侵要从外来商品控制入手。

侵略国往往利用是最难有效的控制的商品的大规模倾销促进文化侵略,然后再利用文化侵略促进商品倾销。

外来商品作为外来文化的传播的主要载体,商品促进文化侵略,是最容易被国民所接受,最令国民难以察觉的潜移默化的侵略手段。

对此,我国一定要规范商品市场,对于外来文化商品的引进一定要慎重,有些国外太过强势的文化商品,像好莱坞电影,要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控制,一方面保证引进的质量,另一方面,给与本民族的电影产业发展空间。

2,国家要发展本国的文化商品经济,鼓励发展文化产业链条。

控制外来商品只是暂缓文化侵略,只能扬汤止沸,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商品为手段的文化侵略问题,只有国民自愿的使用本民族的文化商品才行,所以中国的文化商品一定要做好、做强,得到国民的认可。

3,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我们总是强调: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但是要有谁能分得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吗?对于丝毫没有警惕性,辨别能力弱的的儿童、青少年们,你就觉得他们会完全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吗?政府一定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与儿童、青少年相关文化产品进行严厉的把关和筛选,决不能让糟粕文化毁掉中国的未来。

其次,对于新兴的网络等传媒工具,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防止被外国利用进行文化侵略,防止糟粕文化的肆无忌惮的传播。

4,加强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引领未来,只有通过教育树立国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本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国民引以为豪,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影响,长远的战胜文化侵略。

5,要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要发展我国的优秀文化。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优秀的、强大的文化,才能树立起抵抗文化侵略的铜墙铁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这非常大的文化优势,我们一反面要保护和深刻挖掘中国传统的文化,另一反面要对现有的中华文化进行不断地创新、丰富,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我国的文化永不衰落,永不消亡,永远昌盛。

2012/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