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城市的瑰宝,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对城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如何权衡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原貌。
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保持对历史建筑、遗址、文物的原始面貌进行保护,以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
同时,应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确保历史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历史文化名城才能真正成为人们传承文化、感受历史的场所。
其次,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注重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历史文化名城不是一个封闭的博物馆,也不能仅仅沉溺于过去的荣耀。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关键,它要求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兼顾城市的现实需求。
城市的功能更新、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等,都可以为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为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需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科技与现代理念的应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培育。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不是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广大市民共同参与。
加强社会参与,通过引导市民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市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责任感,形成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合力。
此外,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最后,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关乎一个城市,也关乎整个国家的形象和文化自信。
通过与国际组织、友城的交流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借鉴与支持。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是城市的记忆。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城市发展的有益补充和促进。
本文将以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为主题,探讨历史文化的保护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向外展示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加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
比如,伦敦作为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的城市,其历史文化遗产举世闻名,如伦敦塔桥、伦敦塔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给伦敦带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城市竞争中,历史文化的保护可以加强城市的文化形象,提升整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城市的吸引力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可以加强城市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成为城市的吸引力。
例如,如今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都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
因为这些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
可以说,历史文化是城市成为旅游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就是在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三、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统一保护历史文化并非与城市发展相对立。
城市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保护历史文化可以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精华,又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元素。
四、历史文化保护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然而,在历史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对于一些中小型城市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则是怎样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历史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一个现实问题。
这也要求城市规划者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考虑到历史文化保护的价值,并为城市未来的发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记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通过保护与利用,我们可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保护可以避免历史文化名城被破坏和消失。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城市扩张、土地开发和商业化的压力,很容易被改建或拆除。
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将永远失去。
另一方面,利用可以使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生机。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可以成为旅游景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艺术表演场所等,为城市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保护与利用的挑战与困境然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并非易事。
首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修缮古建筑、保护文物、整治环境,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
而且,这些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其次,历史文化名城的利用需要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而随意改变。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历史文化名城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为城市带来效益。
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难题。
最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
但是,由于各方利益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利益冲突和矛盾。
如何协调各方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保护与利用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中的挑战与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特色。
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功能的提升以及居民生活的改善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与特点历史文化名城是指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
这些城市通常有着独特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古迹文物等,代表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城市发展的痕迹。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要考虑到这些城市的历史价值、文化传承以及居民的生活需求,不能简单地追求经济效益和现代化。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和民族记忆的载体,是人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对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观念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历史文化名城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城市发展的亮点和城市形象的代表,对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挑战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利益与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有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侵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区域,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
其次,城市功能的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需要做好平衡。
如何在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同时,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需要面对人口增长、城市拓展等方面的压力。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与方法为了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与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责任和标准,加强对开发商的监管和追责力度。
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经费,推动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如何平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如何平衡在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如何平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
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故事、传统的技艺、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古老的建筑、古老的街道、传统的风俗习惯等,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古城墙、苏州的园林,这些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知晓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智慧。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遗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其次,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使得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保护好这些遗产,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人才。
再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让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深的感情,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然而,城市发展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不断扩大规模,改善交通、住房、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
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面临被拆除、破坏或者忽视的风险。
比如,为了修建新的道路和商业区,一些古老的街区可能会被拆除;为了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些历史建筑可能会被推倒。
那么,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呢?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同时,加大对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用于遗产的修缮、维护和研究。
其次,要做好城市规划。
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点,将保护工作纳入到整体规划之中。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是每一个城市都不可避免的发展目标,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助于激发城市的文化活力,还能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一、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旅游。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能通过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文化旅游已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文化旅游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4.5万亿元,增速甚至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
文化旅游可以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文化旅游消费主要包括消费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以及门票等方面。
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文物古迹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它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当游客前往参观这些景点的时候,就会同时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如旅游餐饮、纪念品销售等。
二、文化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打造城市品牌。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各地都在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探索和尝试。
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还可以在经济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举办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比如,每年的“昆曲节”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举办文化活动还可以通过宣传推广打造城市品牌。
以北京为例,每年的“北京文化遗产日”等文化活动,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了解北京文化,也让北京成为更有吸引力的旅游城市。
三、环境卫生改造重塑城市形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还可以通过环境卫生重塑城市形象。
环境卫生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
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宣传符合当代文明的健康文化,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行为,加强城市管理与城市形象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同时,一个卫生整洁、生态良好的城市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和业务考察,从而为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城市文脉的延续,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城市社会和谐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加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
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与文化遗产密不可分。
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独特的历史见证,既是城市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更新与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平衡关系。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需求。
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代表了城市的身份和特色。
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址、文物、传统手工艺等,记录了城市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给未来的馈赠。
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维护城市的历史记忆、传承城市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更新的必要性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改善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加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例如,老旧建筑物的病残、基础设施的老化、交通拥堵等问题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来解决。
城市更新是城市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紧张关系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平衡关系。
一方面,历史保护要求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保留和传承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要求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在这个平衡过程中,如何保护历史遗产和满足城市更新的需求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四、平衡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方法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通过规划来定义历史保护区域与发展区域的范围和限制,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和措施。
2. 加强公众参与: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是一个涉及全体市民的问题,因此公众参与非常重要。
公众应当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到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的工作中。
3. 积极引入新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可以引入新技术来提高保护的效果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民居建筑技艺特色研究----《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作业徐宽摘要:徽派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建筑;美学第一部分、概述位于皖南的绩溪,属于古徽州地区,古徽州地区还包括现在的黟县、歙县、休宁、祁门、婺源,共辖6县,是一片文化历史灿烂悠久且保留完整的区域。
徽州地区虽地处僻壤、交通不便,但它却拥有无限的魅力。
这里峰峦奇秀,水流碧清,林木葱翠。
在徽州地区的建造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即叫徽州民居,也称徽派民居。
徽州地区自秦建制,有着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兴盛于南宋以后,在明清达到了鼎盛,期间孕育了先进的经济、技术和灿烂的艺术、文化。
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它的有机品质,即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建筑本身能满足使用灵活的要求;建成建筑形象的材料、结构构造、色彩装饰具有地方特色。
第二部分、徽派民居的成因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
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
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
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
在明朝的时候,徽式建筑仍然是楼居模式,主要活动在楼上,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1:2。
到了清朝的时候,徽式建筑基本上接受了北方四合院活动主要在楼下的特征,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2:1;但还是保留着巢居的特征,如:将中堂完全开敞和天井相连,有利于更好地通风;天井的比例跟北方四合院大不一样,瘦高狭小,以便于避免夏日的烈日照射,形成拔风的烟囱效应,适应炎热的气候。
徽州建筑文化的发达并非纯属偶然,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贾儒”特征的徽商的崛起。
徽商来自汉、越交融的背景,因地狭人稀而外出经商,从而养成了外向的性格;他们一方面是商人,但是另一方面亦是读书人,极其重视思想文化教育,故徽商身上又体现了儒人的典雅与深沉。
深厚的文化促成、促进了徽商的良品经营和开放精神,稳增的经济又推动文化的不断进步、并使财富日益集中。
此外,徽式建筑的成型、扩大还得益于明清时期政府的抑商政策。
徽商在经营中所积累的商业资本,既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又受着中国自古以来的“衣锦还乡”传统思想的左右,便把所积累的大部分钱财用于建筑房屋的工程之中。
由于徽商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甚而受到当时明清皇宫建筑群体宏伟辉煌气势的影响,所以当他们在家乡大兴土木,为自己建筑住宅的过程中,就特别讲究与追求房屋气势的宏大与质量的完美,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徽派民居的总体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100多处。
从古民居的布局上观察,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格局构建,独具面目,无一雷同;大体可分为“线状”、“块状”两大模式。
但均把我国传统的自然观和美学理想,以及带有封建宿命色彩的风水观念灌输在布局中。
如歙县方村,平面布局外圆内方,似一枚圆形方孔钱图案,表达了祈求富贵,财源兴旺的愿望。
黔县宏村布局则象一头牛,激励村民发扬牛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才能兴旺发达。
又如西递村的“船”形布局,寓意扬帆远航,一帆风顺。
但无论怎样的布局,却无一不在追求祥和宁静的“园林化”情调。
贫富固有差距,宅院固有大小,但皆重视小庭院的设计和布置。
院内多青石铺地,多设假山鱼池,盆景,花台,充分反映了栖居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与创造。
徽式建筑的外部色彩主要是黑白灰三色,外部材料以石头、石板、砖瓦为主。
青砖黛瓦,高耸的石质白墙,灰灰的石板古道,使得整个建筑的外部色彩既对比鲜明又简洁明快,并与周围的蓝天白云、碧水翠山和谐相称。
坚实的材质,使整个建筑群落与周围灵动的山水、田园达到刚柔并合,动静兼济。
徽派民居几乎都在青山绿水之间,横卧在绵绵大地之上,人与自然相融相谐,互为景致,达到共生状态。
基地相对开阔平坦,以满足人口的增长,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徽地山水养育了徽地人民,徽地人民创造着徽州文化。
在几百年的生活历程中,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各民居都在有序地演化着,发展着!第四部分、徽派民居的艺术特色一、“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徽派民居最显著的建筑特征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的建筑密度往往较大,不利于防火;而且,这些房子除了外在的建筑材料是石头之外,内在的部分基本都是各种的木制品,这样的房屋构造最害怕的便是火势。
所以,在徽式建筑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封火墙这一构造便应运而生。
而徽州人们为了使封火墙更具艺术美感,便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
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到了后来,由于徽商逐渐出名,聚落中的男子多出外经商,留在家中的皆为妇孺,高高的外墙也起到了防盗、保卫的作用。
徽式建筑中的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就如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设计为“马头墙”的动机。
高大封闭的外墙,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得错落有致;呆板静止的墙体,因有了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万马奔腾”动感冲击,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整个设计,正显示了古徽州建筑工匠们精湛高超的技艺。
徽式建筑附带的天井构造,是徽式建筑中很有实际意义的一项构思,也是徽居中最典型的房屋类型。
最常见的徽居都是那种以天井为中心的三间两进宅院,基本上秉承了明、清之法式。
建筑里的天井设置主要是为了利于采光、通风,并使建筑看上去更宽敞。
这种天井构造无论是普通的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的应用。
如果说高耸严实的马头墙造成了徽式建筑封闭的外观,那么建筑群里布满的各式天井则实现了建筑内部与外界的交流。
一幢完整的建筑,顶上空出一块,露出蓝天白云,天井四边摆放着各种繁茂的植物盆景,天井中央演绎着古徽州人们生活的故事,真可谓是别出心裁。
此外,这种构造一个最大的特色在于:天井使得屋顶周边开敞,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汇集于天井,流入自家屋内。
有徽商取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而当地人则美其名曰“四水归堂”。
二、装饰艺术徽州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技艺精湛,闻名中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徽州三雕用于建筑时,总能从色泽、纹理、形态等各方面非常巧妙地与建筑的室内外构件、装修相结合,既为建筑增色,又凸显其自身。
建筑上的雕刻从不滥用技艺,总是在点睛之处小心使用,寻求在朴素中显示出华美,在粗狂中衬托出纤细。
建筑的门罩、斗拱、梁头、窗棂、漏窗、隔扇等多以雕刻修饰,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无不做工精细,层次多样,物种繁复,各不同形,形不同神,美轮美奂。
三、庭院构建艺术徽州地区民风淳古,有“十户之村不废耕读”之说。
“新安多名士”虽然中国文人士大夫常以安邦济世为已任,但性格深处却儒道后互补,在积极进取的同时又喜欢隐逸于山林之中,逍遥于田园之上。
既有儒家的“入世”兼济天下的胸怀, 又有道家“出世”独善其身的雅致。
这在徽州人那里表现的尤为突出, 那些通过科举而成功于仕途或经商发迹返回故里的徽州人为光大门楣兴建豪宅, 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 他们都把徽州当做归宿或逃避的田园。
所以在他们的宅院中又多了一份道家的“超然”与“隐逸”。
徽州古民居那奇特的建筑形体,巧妙的空间处理,精美的窗门装饰,雅致的色彩搭配,以及单元组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化,无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堪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徽州传统民居在构造上,力求建筑与自然界融合,使空间生气盎然。
在意境上追求诗情画意,并力求与人相和谐,使之符合使用者心理要求。
徽州民居无论对于建筑学、历史学还是民俗学,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其丰富的人文景观更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五部分、结语从整体外观而言,徽派民居,是一种基于自然,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表现。
从内部细观来说,徽派民居,体现了古徽州人追求儒雅、淡远的人生境界,是古徽州人谦恭避祸、退身养性、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
即便时光再如何荏苒飞逝,时代再如何更迭变迁,徽派民居依然透射出其源远流长、触动人心的烁烁光芒。
参考文献:1、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2、单德明《村溪·天井·马头墙——徽州民居笔记》》;3、王光明《浅谈徽州民居;4、张国梅《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