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5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散文阅读标题内涵及作用导学案

高考散文阅读标题内涵及作用导学案

高考散文阅读标题内涵及作用导学案复习目标:1、分析标题的含义、作用。

2、归纳“分析文章的标题”类题型的答题思路;能用正确的思路,鉴赏散文的标题。

一、高考典题感知:【典题】(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màn jì huìfēi pōu jīyǎo piē wǎnxùn nì jié2、驿站: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傲慢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托辞:找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恶,厌恶。

疾,憎恨。

3、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5、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A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B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C 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

D 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

E 临别送照片——真诚友好。

6、(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

(白描手法)(第6段)(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等段)(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等段)7、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

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背影》导学案 5篇

《背影》导学案 5篇

《背影》导学案篇10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

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

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

《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

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

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2、课文所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

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教学依据《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导学案5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导学案5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网络作者:龙的故乡????????????第一课时《金色花》泰戈尔【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难点】鉴赏诗歌,并尝试借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自主预习案】1、了解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圣树,开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诗人、作家,被称为??????????。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 等,长篇小说有、等。

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给加点字注音:嗅闻(??)??衍那(??)花瓣(??)膝上()笑嘻嘻(??)匿笑()??祷告()沐浴( )3、解释下列词语:祷告:沐浴:匿笑:嗅:4、这首诗写一个???????????????????????????,从而构成一组组甜美动人的画面,营造了一种???????????__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

5、阅读全文,选出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课内探究案】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明确目标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要多吃点,要多穿衣服,要注意安全……你觉得她很啰嗦,很烦,但同时也觉得很窝心;这种人,在你缺钱的时候,她总会说些赚钱不容易、省着点花的话来教训你,但一边教训你,又一边塞钱给你,这种人的名字叫做——母亲。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 大阅读 毕淑敏散文精选阅读指导(导学案)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六年级语文下学期 大阅读 毕淑敏散文精选阅读指导(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大阅读《毕淑敏散文精选》阅读指导(导学案)【指导目标】1.了解什么是散文,散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散文的兴趣。

3.结合自身实际,指导现实生活,探索人性光辉。

4.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指导准备】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内容“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凝练”。

【指导过程】一、问题呈现——需要读上初中之后,你是否一下子多了许多不愿述说不能分享的秘密:有些事情不愿向父母倾述,因为他们可能不理解你;有些秘密不能和好友分享,因为他们可能到处传播;有些困惑不好向老师请教,因为他们可能不能共情。

假如你正处在这个阶段,存在这样的困惑,那么,请拿起这本书,认真研读吧。

书中时曾相识的经历会让你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书中人物的成长历程、经验教训供你思考、与你借鉴,书中的精美语言、博爱哲思让你内心充实、精神丰盈。

二、作家作品——值得读作者毕淑敏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祖籍山东,生于新疆,长于北京,17岁当兵,28岁专业回北京成为铜厂的主治医师,39岁北师大中文系硕士毕业,六年级语文大阅读《毕淑敏散文精选》阅读指导第1页共3页46岁共读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并取得硕士学位。

她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也曾是一名优秀的医生,现在是国家一级作家,也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她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书写幸福与冷暖,始终关注生命与死亡。

她笔耕不辍,用作品为我们揭开无数生活的面纱三、方法指导——我会读1.文本阅读方法抓线索,识文眼——借助文眼抓住线索,把握内容。

品情感,析哲思——联系现实品味情感,体会哲思。

赏语言,谈感受——赏析摘录借鉴语言,畅谈感受。

2.具体阅读方法定项读:浏览目录,先挑选喜欢地感兴趣的章节读。

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速读:全神贯注,调动思维,读思结合。

赏读:挑选特别喜欢的章节,摘抄、赏析、品评、感悟。

初中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散文阅读》第一课时导学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散文阅读》第一课时导学案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基本考情2.明确中考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及常见题型3.掌握散文阅读语言类考点的解题思路【学习重难点】1.掌握散文阅读语言类考点的解题思路【课前演练】1.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2.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能概括一下,以下四个题目分别考查散文阅读的哪一个方面吗?题目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题目二:请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题目三:文章第六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题目四: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问题二:以上四个题目分别涉及中考散文阅读的四个考点,你能对号入座吗?A.内容的提炼与归纳B.语言的品味与赏析C.段落的分析与把握D.情感的体验与启发。

问题三:在平时的散文练习中,对于散文的的语言你是从哪些角度品味和赏析的?【中考链接】问题一:从以下几道题目中,你能总结出中考对于散文语言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吗?1.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9日照)2.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019益阳)3.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二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2019兰州)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2019沈阳)【总结提升】【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所讲解题思路。

2.完成散文专项练习。

附导学案答案【课前演练】1.(1)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钻”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了春草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颂。

15 散文两篇 导学案 学生用

15 散文两篇 导学案 学生用

第15课《散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版班级:八年级11班学生姓名: 家长签名: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扫清字词——给划线字词注音。

洗涤.( ) 牛犊()茸.毛( ) 凋.谢( ) 遏.制( ) 濒临()臼齿.( ) 蔓.延() 俯瞰.( ) 孤寂.()战栗.()星辰()兴味()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贵族世家,其祖父曾两次担任英国首相。

他2岁丧母,4岁失去双亲,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于1925年以前,他就预料到中国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预料到中国会发生的抗日战争,预料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命运主宰者的诞生!罗素晚年最关心的问题是核武器和世界人类的前途,他积极奔走各国,积极召开和平会议,反对越南侵略战争,还曾因这些而锒铛入狱。

即使如此,他在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的前途操劳着,从未有任何怨言。

三、文体知识(结合课本82页阅读提示圈画):哲理散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通过对形象性、哲理性的事物的描述,抒发作者思想和人生哲理。

四、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完成填空。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按照“()”结构,阐述了作者的():对爱情的执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永久的生命》:本文以()为主要表达方式,列举了()和()两个生命个体现象,抒发了作者()五、再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永久的生命》在书上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批注各段段意。

六、精读《我为什么而活着》,研讨交流填空:1、第一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地表明了()。

“苦海”“绝望”是因为()2、罗素追求爱情是因为哪几方面原因?(在书上圈画)3.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书上圈画)4、作者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明明是痛苦辛苦的,为什么还说值得?(批注在最后一段)5、作者是怎样安排三种人生追求的叙述的?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字词进入新课二、再读文本,理性写作思路。

初中 九年级 语文 复习专题九 第2课时 《散文阅读》第二课时导学案

初中 九年级 语文 复习专题九 第2课时 《散文阅读》第二课时导学案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时【温故知新】1.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请将“中考散文阅读主要考点示意图”空白处补充完整。

2.“语言的品味与赏析”考点示意图如下,请你将所学内容填入图中合适位置。

【学习目标】1. 结合例题,深化对散文阅读常见考点的认知。

2. 学以致用,强化语言类考点解题思路的运用,提高解题能力。

【实战演练】调动所学,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以下练习题。

《茶是家乡醇》(2019河南)②家乡有二十五万余亩茶园,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浪漫。

春林初盛,漫山茶树吐绿,纤毫未染,通透深邃,一条条茶带随山势蜿蜒,一条有一条的风景,一带有一带的韵味。

层层叠叠的曲线间,采茶人似天女散花,没有队形没有组合,看似随意,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

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1.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请品味“翻飞”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晒书》(2018海南)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2.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请品味“钻进”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早起》(2019襄阳)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

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

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个躲猫猫的伙伴。

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文教育学科导学案
教师:彭金毅学生:年级日期: 星期:时段:
买馒头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
老乡把蒸笼掀开。

全品中考网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
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
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

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全品中考网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
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
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
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

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

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

(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全品中考网
○11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
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12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

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全品中考网○13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
学科组长签字:
龙文教育教务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