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新版)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安全小知识范本(2篇)

职业卫生安全小知识范本(2篇)

职业卫生安全小知识范本职业卫生安全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保障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在职业卫生安全方面,存在着许多小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员工避免职业病的发生,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以下是一些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的小知识。

1. 均衡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员工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定期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员工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跳绳等。

3. 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不仅会导致肌肉疲劳和僵硬,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员工应该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一下,拉伸一下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动。

4. 健康工作姿势:正确的工作姿势对于预防肌肉骨骼疾病非常重要。

员工在工作时应保持良好的坐姿或站姿,避免短时间内长时间进行重复动作,如长时间敲打键盘、使用鼠标等。

5.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频繁使用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等,会对眼睛造成一定的压力。

员工应该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眼部放松运动,如眼球转动、远近视调节等。

6. 注意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员工应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在化工行业,员工应注意化学物品的接触,使用防护手套等。

7. 定期健康检查:通过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员工应该按照公司或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以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良好状态。

8. 紧急情况应急处置:在工作环境中,紧急情况可能随时发生,员工应该了解应急处置措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并熟悉逃生路线和安全出口的位置。

这样,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9. 心理健康维护:职业卫生安全也包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之一一、职业卫生名词术语职业卫生: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预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响和危险,使工作适应劳动者,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

职业卫生标准:为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由法律授权部门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技术要求Q职业危害: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的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和伤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禁忌证: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透发可能导致对劳动者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职业性伤害: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伤害。

高危人群:在职业活动中易遭受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和伤害的人群和(或)接触高浓度(高强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

密闭空间: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如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船舱(船舶燃油舱、燃油柜、锅炉内部、主机扫气道、罐体、容器等封闭空间和大舱)、地下仓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分为无需准入密闭空间和需要准入密闭空间。

物质安全数据说明书:又称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是化学品的供应商向下游用户传递化学品基本危害信息(包括运输、操作处置、储存和应急行动信息)的一种载体。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基本知识一、有关术语和定义1.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接触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3.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4.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耿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情加重。

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害的特殊生理或病态状态二、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为: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

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

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

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

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3.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

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4.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 亿元。

5.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6.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三篇)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三篇)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在工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地有有毒有害的物品,这些物品在生产、使用、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或与人体接触,极易造成中毒事故。

安全检查人员必须要了解掌握职业卫生、预防中毒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检查要点。

一、氯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低浓度时,只侵犯眼和上呼吸道,对局部有灼伤和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后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而出现“电击样”死亡;液态氯接触人体还会发生冻伤等伤害。

氯中毒经常发生在医药化学制品、城市供水、消毒漂白、金属回收等生产企业,预防氯中毒的方法主要有:1、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2、含氯废气须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

3、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戴防护面具。

4、严格按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气瓶超装、超压、混装、摔跌等现象造成泄漏。

二、氰化物氰化物包括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乙腈、丙烯腈等,大多数属剧毒化学品,常用于金属冶炼、合成纤维、医药化学制品、粮仓灭鼠杀虫、仓储、废旧物质回收等生产企业。

预防氰化物中毒的措施主要有:1、改进工艺,以无毒代替有毒。

生产车间宜尽量采用露天框架式建筑,便于毒物扩散稀释。

2、加强密闭通风。

进入反应器清釜前,必须充分排风,以排除残留的毒物。

3、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如氰化物的保管、使用和运输应有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专用制度;用氰化物熏仓库时要防止门窗漏气,并需经充分通风方可进入。

4、加强个体防护。

应配备防护服、专用手套、防毒口罩(活性炭滤料)或供氧式防毒面具,不能戴橡皮手套进行操作;车间应配备洗手、更衣设备以及急救药品。

工作时应戴防毒口罩,工作后应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5、操作工人在就业前应进行体检,上岗后还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中毒现象并采取医疗措施。

三、苯、甲苯、二甲苯苯(甲苯、二甲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有特殊的芳香味。

在常温下即可挥发,温度升高,挥发更快;用途极广,常用作油脂、橡胶、树脂、胶水、涂料等的溶剂。

职业安全卫生知识

职业安全卫生知识

职业安全卫生知识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汇总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汇总包括职业病、个人防护用品、危险因素、事故隐患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1.职业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有害物质或环境所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病、皮肤病、眼病、耳鼻喉科疾病等。

2.个人防护用品:是指在工作中使用的保护个人身体安全的装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鞋等。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减少工作环境中对身体的伤害。

3.危险因素:是指在工作中可能对员工造成伤害的因素,如机械危险、电危险、化学危险、热危险等。

识别和评估危险因素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4.事故隐患:是指在工作中可能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如机械故障、漏电、化学品泄漏等。

识别和评估事故隐患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5.应急预案:是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紧急措施和程序,以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伤害。

每个员工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应急预案。

6.健康检查:是指定期对员工进行身体检查,以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和预防职业病。

员工应该积极参与健康检查,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7.培训和教育:是指为员工提供有关职业安全和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员工应该积极参与培训和教育,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技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但具体的情况可能会因行业、工种、工作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归纳职业安全卫生是指保护劳动者在职业劳动过程中健康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它是职业劳动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职业安全卫生措施,可以防止职业病因的产生,减少职业病,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职业安全卫生措施主要包括:1.消除和预防职业病的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2.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用品。

3.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发生,以及严重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

4.劳动者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生产(工作)岗位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措施。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职业卫生安全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是指通过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查,找出潜在的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下面将介绍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预防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

职业病是由于长时间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特殊工作环境所致的疾病,工伤事故是由于工作环境不安全或操作不当导致的突发事件。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作环境检查:包括对工作场所的通风、照明、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并对各种设备、设施和工艺进行安全性评估。

2. 有毒有害物质检查: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查,包括化学物质、粉尘、噪声、振动、辐射等。

3. 个体防护用具检查:对劳动者使用的各种个体防护用具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如防护眼镜、口罩、耳塞等。

4. 职业病防护措施检查:对各类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措施进行检查,如通风设备、防护网、消防设施等。

5. 劳动者培训和健康监测检查:对劳动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和工伤问题。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方法和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前准备: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的范围和目标,安排检查人员和时间,并准备相应的检查工具和设备。

2. 现场勘察: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勘察,查看各类设备和设施的运行情况,收集和记录相关数据和信息。

3. 风险评估: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程度和可能的风险。

4. 发现问题:根据检查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如存在的不合格设备、缺乏防护设施等,并记录下来。

5. 提出建议和措施: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包括设备维修、环境改善、防护设施增加等,并制定改进计划。

6. 检查报告和整改跟踪:将检查结果整理成报告,汇总问题和建议,并交给相关部门进行整改跟踪,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24年职业卫生安全小知识(三篇)

2024年职业卫生安全小知识(三篇)

2024年职业卫生安全小知识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我国规定职业病有10大类115种。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种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国家《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10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等),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国家规定的职业病1、尘肺;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3、职业中毒;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6、职业性皮肤病;7、职业性眼病;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9、职业性肿瘤;10、其他职业病。

三、目前存在职业危害的主要行业和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物质目前,我市存在职业危害的主要行业有:蓄电池、电镀、人造皮革、皮具箱包、IT电子制造业等。

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物质有三氯乙烯、正己烷及相关的有机溶剂(如洗网水、洗板水、清洗剂、去渍油等)、二甲基甲酰胺、二硫化碳、苯系列物、铅等。

四、职工预防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措施和方法1、严格执行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按作业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作业。

2、正确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备和佩戴提供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五、职业危害企业在预防职业危害时必须落实的工作措施1.有害作业和无害作业应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要隔离,作业场所设置通风、排毒、降温、除尘等防护设施、设备,保持良好状态、正常运行。

2.为职工正确配备有效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3.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向职工公布。

4.建立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告知职工。

5.必须与接触有毒有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书面如实告知作业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职业卫生安全检查是指对各类职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保护工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防止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本文将从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基本知识、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控制、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二)1.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概念职业卫生安全检查是指对工作场所进行巡视、检测、评估和监督,了解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和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工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2.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目的(1)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2)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3)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执行。

(4)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3. 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和心理因素。

(1)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气压、光照等。

(2)化学因素:包括粉尘、毒物、有害气体、腐蚀物质等。

(3)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寄生虫、细菌、真菌等。

(4)人因因素:包括工时、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等。

(5)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心理负荷、人际关系等。

4.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的法律法规职业卫生安全检查是法定的,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几项:(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3)《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程》(4)《安全生产法》(5)《职业卫生安全管理规定》二、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控制1. 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是对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其目的是了解工作场所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新版)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在工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地有有毒有害的物品,这些物品在生产、使用、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或与人体接触,极易造成中毒事故。

安全检查人员必须要了解掌握职业卫生、预防中毒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检查要点。

一、氯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低浓度时,只侵犯眼和上呼吸道,对局部有灼伤和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后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而出现“电击样”死亡;液态氯接触人体还会发生冻伤等伤害。

氯中毒经常发生在医药化学制品、城市供水、消毒漂白、金属回收等生产企业,预防氯中毒的方法主要有:1、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2、含氯废气须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

3、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戴防护面具。

4、严格按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气瓶超装、超压、混装、摔跌等现象造成泄漏。

二、氰化物氰化物包括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乙腈、丙烯腈等,大多数属剧毒化学品,常用于金属冶炼、合成纤维、医药化学制品、粮仓灭鼠杀虫、仓储、废旧物质回收等生产企业。

预防氰化物中毒的措施主要有:1、改进工艺,以无毒代替有毒。

生产车间宜尽量采用露天框架式建筑,便于毒物扩散稀释。

2、加强密闭通风。

进入反应器清釜前,必须充分排风,以排除残留的毒物。

3、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如氰化物的保管、使用和运输应有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专用制度;用氰化物熏仓库时要防止门窗漏气,并需经充分通风方可进入。

4、加强个体防护。

应配备防护服、专用手套、防毒口罩(活性炭滤料)或供氧式防毒面具,不能戴橡皮手套进行操作;车间应配备洗手、更衣设备以及急救药品。

工作时应戴防毒口罩,工作后应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5、操作工人在就业前应进行体检,上岗后还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中毒现象并采取医疗措施。

三、苯、甲苯、二甲苯苯(甲苯、二甲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有特殊的芳香味。

在常温下即可挥发,温度升高,挥发更快;用途极广,常用作油脂、橡胶、树脂、胶水、涂料等的溶剂。

苯在生产环境中主要以蒸气形式被工人吸入体内,液体状态的苯可经皮肤少量吸收。

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苯可引起急性中毒。

进入体内的苯,绝大部分可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但尚有少量的苯可潴留在人体的骨髓、脂肪组织和肌肉内。

如反复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苯,蓄积量增加,就可能引起慢性中毒。

急性苯中毒病人先感头晕、头痛,似酒醉状态;如继续吸入苯,出现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神志模糊,甚至完全失去知觉,目前急性苯中毒已不多见。

慢性苯中毒病人常先出现神经衰弱虚状,如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数降低,这时病人可有刷牙时齿龈出血,皮肤发生紫癜等症状。

如仍未引起重视,继续接触苯,可引起红细胞减少,血色素降低,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甲苯、二甲苯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其表现与苯基本相似,但在慢性中毒时,以神经系统的症状为主,一般不引起血液系统的损伤。

由于在现场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三者常同时存在,有时较难严格区分。

至于单纯地接触甲苯或二甲苯,其危害远比苯小。

对慢性苯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预防苯中毒才是积极措施。

在工业生产上采取密闭、通风、工艺过程自动化是目前降低生产环境中苯浓度,预防苯中毒的重要措施。

例如喷漆行业的小件喷漆柜、自动化淋漆机和静电喷漆等,既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又能改善劳动条件。

皮鞋厂等的涂胶操作,可设置排风罩,使有害气体通过吸风排出。

医务部门应对接触苯的工人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病人,及时治疗。

四、硫化氢硫化氢(H2S)为无色、具有臭蛋样气味的气体,浓度过高时,气味反而变得很弱,因为它对嗅神经有麻痹作用。

因此,绝对不能单凭嗅觉来区别硫化氢浓度的高低。

硫化氢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废气,在硫化物遇酸或硫燃烧时遇水均可形成硫化氢,在使用多硫化钠制造硫化染料及应用这些硫化染料时,可有硫化氢废气逸出。

此外,在处理腐败的鱼、肉、蛋类,疏通下水道管线、阴沟,清洗陈旧咸菜池、化粪池、酒窖、造纸厂的贮纸浆罐等都可能接触到硫化氢。

低浓度的硫化氢气体溶解在黏膜表面上的水分中,并和钠离子结合成硫化钠,对黏膜有刺激作用,可以引起眼睛刺痛、怕光、流泪或咽喉痒、咳嗽。

如吸入高浓度的硫化氢可出现头昏、头痛、全身无力、心悸、呼吸困难、口唇及指甲呈青紫色,严重者伴有抽筋,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防治硫化氢中毒,对急性中毒患者应迅速移至新鲜空气处,使患者安静、保暖。

对呼吸暂停者施行人工呼吸。

如果在深沟、池、槽等处抢救患者,抢救者自己必须戴供氧式面具,并腰系绳子,以免抢救者中毒。

五、氨氨(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有特殊的恶臭,易溶于水,俗称“阿摩尼亚”,具有强碱性。

氨是制造各种含氮物质的重要工业原料,可用以生产氮肥、硝酸、冷冻剂等。

在生产中,不注意预防或在运输液氨时钢瓶阀门漏气,可造成大量氨气外逸,发生氨中毒。

氨易溶于水,与人体的黏膜或皮肤接触后,很快溶解在组织的水分中,成氢氧化氨,具强碱性,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对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有溶解作用,所以碱性灼伤较难治愈。

低浓度的氨对眼和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引起流泪、流涕、咽喉充血、疼痛。

高浓度的氨可引起剧烈咳嗽,气急、胸闷、胸痛、口唇和指甲呈青紫色。

浓氨水接触皮肤可引起碱性灼伤,有剧烈疼痛,皮肤表面呈暗红色,有时有水疱。

如氨水溅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红肿热痛、羞明、流泪和视物不清等。

严重的引起角膜灼伤。

防治氨中毒,必须对生产和贮存氨气的设备应用防腐材料,并建立定期维修制度。

进行密闭生产,加强通风、排毒,从事氨作业操作者,应戴橡皮手套、围裙和眼镜等。

如发生氨气中毒,病人不要慌张,要保持安静。

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立即移到新鲜空气流通处,对缺氧的给予吸入氧。

如有皮肤和眼睛接触氨水的,速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4%硼酸水冲洗眼睛,并涂金霉素眼膏,以防止继发性感染。

六、硝基苯和苯胺硝基苯又称苦杏仁油,是一种微黄色油状液体,略有芳香苦杏仁味。

硝基苯的衍生物三硝基甲苯,简称TNT,为淡黄色结晶,有强烈爆炸性。

苯胺俗称阿尼林,为棕色油状略带芳香气味的液体。

硝基苯和苯胺广泛用于制造染料、医药、印染、油墨、橡胶、香料、炸药等。

硝基苯、苯胺都易经皮肤吸收。

在生产环境中,其蒸气可自呼吸道吸入外,还可经皮肤侵入。

空气湿度高时可增加其吸收。

硝基苯和苯胺进入人体后作用于血红蛋白,生成变性血红蛋白,造成机体组织缺氧,还可使红细胞脆性增加,引起溶血性贫血。

对肝脏也有损害,尤其硝基苯,可产生中毒性肝炎。

生产现场中如不遵守操作规程或发生意外事故,毒物在短期内大量吸入或从皮肤侵入可造成急性中毒。

病人有头晕、乏力、烦躁不安、心跳加快、紫绀、贫血等症状。

肝脏受损害时,出现尿少、蛋白尿,尿中有管型。

肝脏受影响时,有肝脏肿大、压痛、肝功能异常,甚至黄疸等。

局部接触部位,可致皮炎。

毒物长期少量吸入或经常少量污染皮肤,可致慢性中毒。

常见症状有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多汗、心率过缓或过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还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内出现小圆包涵体。

末梢神经受损害时,有麻木、感觉异常等。

病人还可发生肝脏损害,表现为肝脏肿大、压痛、肝功能异常。

局部接触部位的皮肤有皮疹、皮炎、色素沉着等。

三硝基甲苯慢性中毒除可有上述症状外,对肝脏损害较明显。

对造血系统影响严重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长期少量接触,能引起部分工人眼睛的晶状体浑浊,即所谓“TNT白内障”。

急性中毒病人,应立即移到空气新鲜处静卧,用微温肥皂水洗净污染皮肤的毒物,更换已被污染毒物的衣服,给病人间歇吸氧,并服用维生素C和保肝药物如肝泰乐等。

针对变性血红蛋白,轻者可用50%葡萄糖液和维生素C静脉注射,较重者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

1%美蓝加入50%葡萄糖液,适量静脉注射。

在无美蓝时,可用20%硫代硫酸钠液适量静脉注射。

慢性中毒主要用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进行抗贫血、保肝及对症治疗。

对中毒较重病人,应调离原工作,一般不宜再接触此类有害物质。

防护措施有:1、应使厂房空气内毒物浓度低于最高允许浓度(苯胺为5mg/m3,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为1mg/m3)。

2、有条件的工厂,应采用操作自动化、密闭化、管道化。

如不能密闭,应加强局部吸风装置。

3、接触者应戴防毒面具,穿戴防毒衣裤,下班后更换工作服,勤洗澡。

4、有血液疾病,以及明显的肝脏和内分泌疾病的病人,一般不宜参加接触此类毒物的工作。

七、高分子化合物我国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产品主要有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常见的塑料有数十种,目前使用较广的有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

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有聚酰胺纤维(锦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等。

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有丁苯、丁腈等。

由于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具有强度高、耐摩擦、耐腐蚀、耐高温、绝缘、质轻、低吸水率等优异性能,已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工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大多数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毒性很低,或基本无毒。

一般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但某些单体、生产单体的原料、添加剂以及在热加工过程中的分解产物,可引起中毒。

工人在生产单体、单体的聚合以及聚合体的加工中,都可能接触某些毒物。

例如生产氯乙烯单体的清釜工,如长期接触高浓度氯乙烯,可引起肢端溶骨症、肝血管肉瘤。

聚四氟乙烯在热加工时,工人因吸入热分解产物而引起聚合体烟尘热,甚至因吸入剧毒的热分解气体(光气、八氟异丁烯等)而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此外,高分子化合物的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和颜料等,大多与聚合物的高分子仅是机械结合,可从内部逐步移行至表面,从而接触人体或污染水和食品等,使人长期受到慢性影响。

因此,用塑料制品长期存放食品是不太安全的。

根据目前所知,在接触某些有毒原料、单体、添加剂或热解产物,可产生如下几种表现:1、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的苯乙烯、氯苯、三氯乙烷、环己酮等,可引起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严重者可有步态不稳、视力模糊、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抽搐;严重者可引起呼吸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