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指导:四、理解句子含义的常用方法(无答案)部编版
《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学毕业班阅读复习指导课教案设计

【复习目标】:1、对平时所学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整理出几种常用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目的。
2、结合实例,学会灵活运用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复习重难点】: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归纳理解句子意思的步骤和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看懂修辞说作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语”这三种方法的答题技巧,并学会灵活地运用。
【复习准备】:课件,练习卡,供学生阅读的材料。
学生准备:段考试卷作业本笔语文课本(下册)【复习过程预设】:忆—梳—析—练—测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段考试卷阅读部分),同学们还记得吧,这是我们上周段考试卷的阅读题。
大家都知道,在语文测试卷中阅读占的比重较大,丢分也比较多。
(再出示图片:理解句子的那题)我们来看这道题目,经过统计,全班有()个同学在这题完全失分,有()个同学在这题部分失分。
那你们认为为什么这道题丢分较多?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有些同学对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方法掌握得不好,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个内容。
3、板书课题: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回顾课本中的题目形式,找出方法。
(忆)(3分)【课件出示】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六年级下册《鲧禹治水》)2.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怕是耍人玩儿的吧?”(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下册《商鞅南门立木》)3.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上册《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4 .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社会背景,理解句子的含义。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下册《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课本中常见的题目形式有这几种,请读读这四道题的题目,从中找出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方法。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技巧及解答1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技巧及解答1精品文档用心整理小学语文阅读技巧(精粹版)1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促进了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句:文本中带下划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段来表达作者的情绪?隐喻:用XX 来描述XX显示了(事物)的特征。
和表达(字符)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平行性:使句子更简洁、更气势,强调。
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句: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
表达(人物)的感情。
以强烈的语气。
问:它出现在开头,其功能通常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转喻:用xx代替xx,使转喻更具体、更生动地表达什么感觉或特征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和传说通常被用来“提高文章的兴趣,吸引读者”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仔细整理高质量的文件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句:这个问题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阅读这篇文章的好处(意义)是什么?(1)对比,功能:XX与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的特点XX(2)符号,功能:使文章意义深远(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段落的作用是:(1)开头,作用:a、引起以下原因B.命名要描述的对象C.注意文章的标题D.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E.为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2)本段在文本中的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C的主要思想,关注前文D,关注主题e,让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内心、表情、正面和侧面描述功能:展示XX人物的特点,突出XX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或段落)的内容:谁+什么+结果如何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总结课文中事物的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课文中的连接词(第一,第二,也,然后,也,最后,除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指导:四、理解句子含义的常用方法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四、理解句子含义的常用方法教学目标:1.积累部分名言名句。
2.指导学生掌握三种理解句子含义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语文起跑线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吗?你们仔细观察过小动物们?今天我们就来做一道试题检查你们对小动物有多少了解?1.根据动物的特点连线,并发挥想象也试着写两句。
燕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
小白兔的眼睛好像两颗红宝石。
大熊猫的黑眼圈好像一副墨镜。
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美丽的大扇子。
大象的耳朵好像两把大薄扇。
刚才认识了五个动物小朋友,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名言名句中的对对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阅读导航塔理解句子的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分析法。
主要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词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一个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由一些重点词语凸现出来的,这些词语在整个句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第一场雪》中“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中一个“嗬”字就把作者看到这场雪时那又惊又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粉妆玉砌”则让人从整体上见证了这场雪的大和美,使人在体会作者赞美之情的同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一篇文章有关键之词,警策之句,拎出关键词句,牵全文。
又如《长城》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抓住“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些动词,让学生明白这是因触景生情而展开的自然联想。
这一段,“凝结”是重点词。
长城由什么凝结而成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凝结而成的。
)为什么?(因为1、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2、条石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3、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
“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4、山势“陡峭”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修筑了这样艰巨伟大的工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小学阅读理解技巧精讲-分析句段作用,领会句子含义

分析句段作用,领会句子含义本课目标剖析1.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根据要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对精彩句子作一点赏析。
知识点拨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
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进行讲解。
一、理解句子类题型1.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2.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3.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4.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5.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二、理解句子解题方法(这个知识点在六年级秋季班已经重点讲过,本讲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即可)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在理解句子时,先抓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去理解,重点字词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弄明白了。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这样的句子,不能把它们单独抽出来,脱离文章孤立地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文章中,联系全文的内容来理解。
3.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4.紧扣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
它是用来回答“为什么要写”。
用文章的主旨进行牵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句子处于文首,起着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作铺垫)、设置悬念、总领全文的作用。
(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技巧及解答1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技巧及解答1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技巧巩固4——含义题

六年级阅读技巧-理解词义在小学高年级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我们大部分同学对词语理解是“有口说不出”,即心里明白,但表述得不清楚。
下面我就六年级阅读中如何理解词义大家分享一下。
一:造句法。
如果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那我们不妨就给这个词造一个句子,给这个词一个具体的语境。
在语境中“伟大”所形容的人物的特点不就是伟大的意思吗?伟大这个词造句很简单: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的特点不就是能力卓越,品德高尚,功勋卓著吗?这不就是伟大的本意吗?用这个方法可以轻松地解出来。
二:拆拼法。
有的词语,如同人的眼睛和耳朵一样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先分别解释每个字,然后把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完整的词义就呈现出来了。
例如:“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这句话中的“训斥”一词,“训”是训诫,“斥”是斥责,那么“训诫和斥责”就是“训斥”的意思。
三:举例法。
有些词语如果硬性地给它下定义往往弄不准确,可以通过列举事例进行讲解。
如: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课堂上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
这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四:语境联系法。
有些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五、就地取材法。
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
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
例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
“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蜥蜴是绿的,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六、近义换词法这种方法是借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解释词语。
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基本意思不变,那么就说明这个替换的词语与原词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例如:“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理解“顷刻间”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突然间”“一转眼”“转瞬间”,词语的意思就出来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讲义-阅读指导:学会理解词句表达的意思二 部编版

七学会理解词句表达的意思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数字俗语。
2.教给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
教学过程:一、创设游戏闯关的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上了一个星期的课相信已经很疲惫了。
今天,我们先玩一个语文游戏的闯关游戏。
全班分为几个小组。
每组轮流回答。
回答正确加一颗星星,星星最多的获得一份小礼物。
第一关:数字俗语我知道!数字俗语是我国语言宝库的一颗璀璨的珠宝。
你能认识几颗珠宝呢?一、第一关,数字俗语: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说一不二)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一不做二不休)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二一添作五)表示某人干事麻利(三下五除二)表示差不多(八九不离十)表示某人打小算盘(小九九)表示归根到底(九九归一)表示把握大时用(十有八九)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九牛二虎)表示信心十足时用(十拿九稳)表示距离远(十万八千里)二、第二关,我会猜名著名人(读谜面,猜名著人名,把上面的人名填在相应的谜面后面。
)孔明关羽张飞鲁智深宋清元春袭人迎春时迁凿壁偷光——(孔明)花香扑鼻——(袭人)粗中有细——(鲁智深)斗换星移——(时迁)孔雀收屏——(关羽)正月初一——(元春)展翅凌空——(张飞)爆竹除旧——(迎春)元前明后——(宋清)三、第三关,我想,我说。
这道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
只要学生说的合情合理,就可以了。
比如:大家都不执行,你不执行,我不执行,法规岂不成了一纸空文?如果你不送,我不送,那么自然大家都不会送。
”二、阅读导航塔记得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怎么更好的把握词语的意思呢?"语文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平时的阅读还是在语文考试中,学会理解词语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要读懂一篇文章,有时不理解的词语会成为我们阅读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理解那些词语的意思。
1、查字典。
这是让我们受益一生的方法。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
理解一个词的意思,并不是单纯靠查字典来帮忙解决的,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一个词理解深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理解句子含义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
1.积累部分名言名句。
2.指导学生掌握三种理解句子含义的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语文起跑线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吗?你们仔细观察过小动物们?今天我们就来做一道试题检查你们对小动物有多少了解?
1.根据动物的特点连线,并发挥想象也试着写两句。
燕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
小白兔的眼睛好像两颗红宝石。
大熊猫的黑眼圈好像一副墨镜。
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美丽的大扇子。
大象的耳朵好像两把大薄扇。
刚才认识了五个动物小朋友,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名言名句中的对对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阅读导航塔
理解句子的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分析法。
主要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词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一个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由一些重点词语凸现出来的,这些词语在整个句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第一场雪》中“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中一个“嗬”字就把作者看到这场雪时那又惊又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粉妆玉砌”则让人从整体上见证了这场雪的大和美,使人在体会作者赞美之情的同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一篇文章有关键之词,警策之句,拎出关键词句,牵全文。
又如《长城》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抓住“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些动词,让学生明白这是因触景生情而展开的自然联想。
这一段,“凝结”是重点词。
长城由什么凝结而成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凝结而成的。
)为什么?(因为1、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2、条石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3、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
“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4、山势“陡峭”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修筑了这样艰巨伟大的工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二、归纳法
主要是领会句子中的内容要点,概括出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如《詹天佑》中有一句话,“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
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教师可提问,“遇到困难时,詹天佑怎幺想?”“为什么要这样想?”“修不好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如铁路修不好,外国人会讥笑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失掉信心。
”“如修好会有什么结果?”(可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又可以提高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所以,“詹天佑怎幺想?”“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怎样的理解感情和决心?”归
纳起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国争光的决心。
三、引申法(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
)
引申法主要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透过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本意。
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
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关键句,这些句子有的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的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直接赞颂了主人公的品质,还有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
教学时,教师应运用不同方法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感悟这些句子。
例如,《白杨》中“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不仅是在介绍白杨树,更重要的是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表白自己要和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一样要永远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作者的爸爸这么说不外乎是借
物喻人和托物言志,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去感悟这个句子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呢?首先让学生联系上文,弄明白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使学生认识到白杨树高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质疑作者的爸爸为什么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感悟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学生难以体会“小梁,别浪费东西了”这句话深刻的含义。
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句子和课文联系起来思考:老班长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他为什么拒绝喝鱼汤?通过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到:老班长在牺牲前还坚持把鱼汤让给同志们,一心想着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阅读训练营
训练一短文非常短小精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齐声朗读小文章。
学生仔细审清题意,再读一遍文章。
(一)1、母亲话中的“小鸡留在篱笆里,小马套在马圈里”指理解这句话时我们可以读一读上文:十几岁那年,他想外出游历,但又忧虑老母亲无人照料,心中犹豫不决。
显然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留在家里不出去
2、“出息”的意思有三层:1. 前景或志向。
例如:这孩子可能没出息。
2.进步,出脱。
例如:孟二奎如今也出息了。
3. 收成。
例如:种小米出息不大。
“出息”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干出一番成绩,有所作为。
3、母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我们理解这句话时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好孩子,别惦着娘,走吧!徐霞客的老母亲是希望儿子外出游学,而不是留在家里照顾自己。
答案: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家里,人应该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学生反复朗读这个片段。
读一读后面的小问题,教师引导着回答问题。
1、小英说的“金子”指什么?在这里,小英说的“金子”指的是金子的本意,指的是:我们平时说的很值钱的金银珠宝。
“急忙去找村长”说明什么?“急忙去找村长”说明他们非常高兴,也非常好奇。
2、村长说的“金子”指什么?村长说的话的含义是什么?
村长指的是两个小女孩的优秀品质和智慧。
村长说的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内在的求知欲往往要比金银珠宝更珍贵。
这才是珍贵的,闪闪发亮的。
(三)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1、“天堂”一词的解释为1、宗教意义上的美好世界,跟“地狱”相对。
2、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
“天堂”在这里指的是条件更好的地方。
“深造”的基础解释: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使达到精深的程度。
例句:送他到体育学院深造。
“深造”指的是继续学习
2、说说外国学生所说话的含义: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
话时,可以抓住关键词“中国人愚昧无知,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结合着自己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人愚昧无知,成不了才。
(二)偷气球
这篇短文简单,浅显,适合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讲解。
《偷气球》
1、2
2、(3)
3、(1)拴;(2)松开;(3)跑、咬断、抓住、跑
4、(1)!(2),?(3)?。
5、例如1:小老鼠拉着气球飘呀飘,飘到了大海,大海上的浪花翻滚起来,吓得小老鼠牢牢地拿着气球,不敢松手。
例如2:他又飘呀飘,飘到了一个大沙漠,太阳照着沙漠,炙烤着沙粒,热得小老鼠直流汗水。
四、阅读大看台:
很多学生都盼着放假,盼着过星期天,尽情地玩耍。
蔡和森却不想。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蔡和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