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中美关系 (2)
中美关系

热点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近年来中美合作中美摩擦也不断出现。
我们高考热点应该多关注近年来中美合作和摩擦相关史实,找出课本相关切入点进行复习。
一、热点背景: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
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2、2009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3、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4、美国总统选举于2008年11月4日落幕。
奥巴马赢得338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当选所需的270张。
麦凯恩仅获163张。
奥巴马赢得6200多万张选民选票,总数过半,麦凯恩获5500多万张选票。
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以巨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历史性地当选美国首名非洲裔总统,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他将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
奥巴马随后在芝加哥向支持者发表讲话,承诺与共和党合作,为美国带来变革。
5、温家宝记者会对美国发出四大政经信号2010年在3月14日《新闻今日谈》节目中,评论员杜平对温家宝记者会讲话做出评析。
他指出,温总讲话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出4大政经信号,第一,中国的刺激经济政策将视国内外形势择时退出。
第二,回击奥巴马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暗示短期内人民币不会升值。
第三,在外交上暗示中美关系短期内不会回暖。
第四,告诉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想避免对华贸易逆差,需放开对华科技品出口。
二、知识梳理:1、中美关系:(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
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
中美关系及我国外交政策

美国概况Biblioteka 国旗:星条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
主体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组成,7道红条,6道白 条;旗面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其中分9排横列着50颗 白色五角星。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代表纯洁和清白, 蓝色象征警惕、坚韧不拔和正义。13道宽条代表最早发 动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的13个州,50颗五角星代表美 利坚合众国的州数。181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国旗 上的红白宽条固定为13道,五角星数目应与合众国州数 一致。每增加一个州,国旗上就增加一颗星,一般在新州 加入后的第二年7月4日执行。至今国旗上已增至50颗 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每年6月14日为“美国国旗 制定纪念日”。
简史: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 荷兰、法国、英国等开始向北美移民。英国后来 居上,到1773年,英国已建立了13个殖民 地。1775年爆发了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者 的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 第二次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由乔治· 华盛 顿任总司令,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 立美利坚合众国。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1 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乔治· 华盛顿 当选为第一任总统。1812年后完全摆脱英国 统治。1860年反对黑奴制度的共和党人亚伯 拉罕· 林肯当选总统。1862年9月宣布《解放 黑奴宣言》后,南部奴隶主发动叛乱,爆发了南 北战争。1865年,战争以北方获胜而结束, 从而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开始对 外扩张。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国领 土几乎扩张了10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 国力大增。
国歌:《星条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译《星条旗》歌),歌词是一位 名叫弗朗西斯· 斯科特· 基的美国律师在英美 战争时,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经 过英军炮轰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飘扬时感 慨万分而即景写下的。曲谱是“进行曲之 王”苏萨的著名代表作。《星条旗永不落》 于1931年被美国国会正式定为国歌。 国花:玫瑰花,象征着美丽、芬芳、热忱和 爱情。1985年经参议院通过定为国花。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突破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
政策。 2.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开国大 典上明确宣布。
(2
①“
(3 ①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 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 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 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政策调整 (1 (2)积极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
(3)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世 界的繁荣发展。
3.具体活动 (1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③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正式加 入WTO。 (2 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21世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美:中国国力的提高;遏制 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收缩。 中国: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 的解决。
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列强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势力。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2019.3.6)

原因:中美双方利益的共同要求
①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
从美国 方面看
②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难自拔 ③改善美苏争霸中劣势地位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挑战
从中国 方面看
①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②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国际地位
③和平解决台湾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需要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1971年4月)
2)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4)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
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 ③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 益的国家型多边外交的转变; ④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则是我国外交 的又一重要基石;
1950年2月14日, 中苏签订《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 行独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 160多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 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 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 和 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美、中日建交的历史意义
对中国:
(1)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国际上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对国际:
(1)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 的和平与稳定。 (2)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 关系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材料: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针对当时的国 际外交有过这样的论述:“在国际关系中,没 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思考: 什么因素决定着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走向?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
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
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
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对外关系是一个国家衡量一个国家地位和实力的重要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华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因而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未能建立正常的对外关系,中国没有能够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而中美关系也就成为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关键。
中国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签订到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与发展(1972年2月——1974年8月)从1949年到1969年尼克松上台时,美国政府一直奉行孤立、遏制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可能。
而在中国,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美国并非中国的敌人,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可能。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需要,两国关系开始解冻。
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访华具有历史性意义,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国,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后经过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联合公报》,使世界为之一振。
1973 年,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
2月1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访问了中国。
基辛格这次访问是在越南战争刚刚停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美国由于过去长期陷入越战泥潭,元气大伤,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
苏联则打起缓和的旗帜加紧分化西欧同美国的关系,利用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西向地中海,东向印度洋扩张,并进而向东南亚渗透。
新中国的外交 (2)

新中国的外交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九中学郭秀华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整体感知】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有人说它是智者的游戏,也有人说它是妥协的艺术,而我们说它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总之,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终于打破了外交僵局,迎来了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随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法指导】学习本专题要注意采用联系和对比的方法,注意把握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原则提出的背景,深刻理解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恢复”一词的含义,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两国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与世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目的,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链接中考】新中国的外交这一专题在2006年以前的中考中基本属于冷门,各地的中考题除了略微关注中美关系外,对本专题其他的点涉及甚少。
但从2007年开始,这一专题开始热了起来,特别是2008年,也许是结合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这一热点,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大量出现了考查了新中国外交的内容。
2008年中考江苏盐城卷考到了“乔的笑”,河北、江苏徐州、湖北恩施、山东泰安、潍坊和临沂都考查了“周恩来的外交风云”,其中山东临沂在一张卷上就考查了两道关于周恩来丰功伟绩的题目,中考题对外交这一专题如此关注,足以说明当今世界,“地球村”在变小,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但从现有的中考试题看,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关注的多,也就是对浅层次的东西关注的多,对为什么说“新中国外交充满了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这样深层次的问题关注的少,所以我们在复习本专题是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要注意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要注意新中国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对比。
中美关系走向

中美关系走向许多国人都在密切注意着中美国际关系,这俨然已经成为时下民众关心的一个热点了,其中一个体现就是越来越多中国人关注美国大选。
其实大家最关切的是未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
事实上,任何一个美国总统制订对华政策,都是基于美国利益的权衡和考虑。
正如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葛来仪在大选结束前说的那样:无论谁当总统,对华政策的大局也不会轻易改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小”。
再从我国的对美政策来看,回顾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一)基本情况: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
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
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纵观70年代以来,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都不难发现,中美关系对世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二)发展关系: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
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
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中美关系---兼论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崔天凯、庞含兆一、在中国的外交全局中,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占有特殊重要位臵。
维护和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重点之一。
中国的对美政策在目标上与国家对外战略相一致。
如果说维护好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一个总体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是中国外交战略核心目标,那么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
如果说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领导集体、执政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做出的战略抉择,那么在中美之间探索出一种合作而非对立、双赢而非“零和”、良性竞争而非恶意博弈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就是中国和平发展必须解答好的重大命题。
中国致力于与美国探索新型大国关系道路的政治意愿是清晰和明确的。
胡锦涛主席在今年5月出席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阐明了中美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强调要“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途径”。
习近平副主席2月访美期间明确提出,中美应努力塑造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设积极合作关系树立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典范”。
戴秉国国务委员同美方多轮战略对话的中心议题始终是中美如何建立和发展新型关系,而且,随着对话的深入,这一主线越来越鲜明和突出。
中方的战略姿态和政治信号已得到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呼应。
奥巴马总统、拜登副总统、克林顿国务卿多次表示,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稳定和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中国的崛起不是美国的终结”,“美中正为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建立新的互动模式”,共同寻找“一个守成大国与一个新兴大国相遇时会出现何种局面”这个古老问题的新答案。
事实上,中国与美国探索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早在4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两国领导人共同推开中美重新交往大门之时就已起步。
这种努力体现于邓小平同志23年前所作“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的重要论断,体现于江泽民主席1993年会晤克林顿总统时提出的“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16字方针,体现于胡锦涛主席2011年访美期间与奥巴马总统达成的共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共识,也体现于若干年来双方为培育互信进行的对话、为管控分歧开展的沟通、为维护共同利益推进的合作。
当前,国际格局、世界经济、人类社会都发生着复杂、深刻变化。
中国要坚持既定方向,秉持和平、合作理念,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大国复兴图强的新路来;中美要打破所谓历史宿命,走出一条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新路来;世界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潮流,走出一条多元包容、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路来。
中美关系走势对这三方面的摸索实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关乎两国和世界的前途命运。
二、今天的中美关系同4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33年前两国建交时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再悲观的人也需要承认,双方积累了一定的战略共识、深厚的合作基础以及彼此打交道的丰富经验。
这些决定了,双方确立一个更加稳定、可靠的良性互动架构,开创一种新型大国关系模式,是可能和可行的。
首先,两国已经认识到,合作共赢是两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共识,是“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认识的升华,为双方在未来交往中形成更高层面的战略共识或者默契提供了基础。
中美都是自信国家和民族,都坚定认为自己是本国命运的主宰,对对方国家应有最基本的尊重。
中美已在公开政策宣示和内部战略沟通中相互表明,对对方没有领土要求,因此也就不存在曾导致传统大国对立冲突的重要根源。
中美均承认一个现实,两国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以往,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两国的发展繁荣都离不开对方,在国际事务中也都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与合作。
在新的时期两国要全力避免重蹈传统大国恶性竞争的覆辙,全力避免双边关系走向双输。
这不是喜欢不喜欢、想要不想要的问题,而是符合双方根本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必然选择。
其次,两国对话沟通管道日趋丰富、完备,为双边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近年来,两国高层接触频繁程度世所罕见。
自2009年1月以来,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已12次会晤、7次通话、34次通信,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多次与奥巴马总统等美领导人会面,拜登副总统、习近平副主席实现了互访。
双方建立起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王岐山副总理、戴秉国国务委员、克林顿国务卿、盖特纳财长分别任两国元首特别代表)、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刘延东国务委员、克林顿国务卿分别任双方主席)、商贸联委会(王岐山副总理与美国商务部长、贸易代表对谈)、科技联委会等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涵盖了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
两国之间还建有元首、外长热线,王岐山副总理也与盖特纳财长经常通话。
戴秉国国务委员与克林顿国务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的小范围会晤迄已分别举行5次和3次,每次时长都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官式会谈。
两国之间高频率和形式多样的高端机制化交流起到了增加了解、减少误解、扩大合作的重要作用,所取得的成果、达成的共识务实、丰硕、可见,双方均已表明要使这样的沟通和协调跨政府、长效化。
两军关系是中美关系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美两军交流与合作得到了积极发展。
双方通过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和国防部直接通话等就涉及两国两军互信的重要问题进行对话和沟通,还开展了海上搜救联合演练、合作寻找美军失踪人员遗骸和军事院校、退役将领等多层次、多军种、多形式的交流。
但两军关系不时受到美售台武器等问题的冲击和干扰,部分对话交流一度中断,责任完全在美方。
中方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军关系发展。
今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赴五角大楼访问,就如何推动两军关系健康发展提出重要指导意见。
5月梁光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访美期间表明了发展两军关系、为两国共建新型大国关系发挥积极作用的态度。
他说,“我们应该站在面向21世纪的高起点上,以更加宽广的战略视野,规划好两军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努力建立与两国关系相适应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军事关系”。
只要美方切实消除对台军售、迪莱修正案等长期制约两军关系的障碍,两军关系就可以顺利发展,为推动两国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作出更重要贡献。
第三,两国荣损与共的利益交融格局无法打破、不可逆转,还将持续深化。
经贸往来已成为维系中美关系的重要纽带。
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在中国发展中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也获得了丰厚回报。
中美现在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2011年已达4466亿美元,较建交之初增长了182倍,每天有超过10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在两国之间流动。
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
据美中贸委会统计,2001至2010年,美对华出口增幅达468%,而同期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出口增幅为55%,美国本土400至800万个就业岗位与中美贸易直接相关;2001至2010年间,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
截至2011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61068个,合同金额1623亿美元,实际投入676亿美元。
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目前60%以上的在华企业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平均利润率。
中国企业在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约为60亿美元,涉及工业、科技、农业、能源、保险、运输等多个领域。
第四,民间交往成为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发展的源源不竭动力。
中美两国人民对对方长期抱有朴实的友好感情,希望两国成为友人而不是敌人,曾在人类反法西斯战线上相互支持,“飞虎队”这样的往事至今在两国国内仍有着广泛的影响。
美国盖洛普网站2月民调显示,13%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是“盟友”,63%的人认为中美“虽不是盟友,但友好”。
美国“百人会”4月民调显示,近八成的中国民众认为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现在,每天有9000人、每周约200架次客运航班、每年有300多万人来往于太平洋两岸。
中美已建立起友好省州关系38对,姐妹城市176对。
双方每年互派留学生达10万人。
中国有约3亿人掌握或正在学习英文,美国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20多万人学习汉语。
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在美设立了80多所孔子学院、300多个孔子课堂。
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顺应了民意。
第五,不断扩大、深化国际协调合作是双方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助力。
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分处太平洋两岸,对维护地区和国际和平、安全与繁荣肩负着重大而独特的责任。
40年前,中美重启两国交往大门就是两国领导人从全球视野审视与对方关系的结果。
现在,两国关系的影响更远远超出双边关系范围,全球内涵越来越深。
双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和增长、维护国际防扩散体系以及打击海盗、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开展了有效协调与合作。
中美之间也已形成的一个共识是,两国合作不能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但对解决所有问题都必不可少。
戴秉国国务委员在第四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提出,中美不要搞“G2”(两国集团),但应该搞“C2”(两国协调)。
三、中美走顺共建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需要破解五大难题:(一)战略互信缺失。
人无信不立,国家之间亦然。
中美不能说没有互信,但互信不足也是客观事实。
中美是两个大国,都不会放弃各自深植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坚定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彼此战略意图的判断如果“失之毫厘”,后果很可能将“差之千里”。
基辛格认为,中美如策略失当,长远成本可能比一场战争还要大。
无论是管理双边交往,还是应对全球和地区共同课题,无论是出于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要求,还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增进中美互信越来越迫切。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大国不等于强国,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属性并没有变化,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外交本质上是内敛型而非扩张型,是和平型而非暴力型。
中方无意挑战美国的地位,更无意与美国争夺霸权。
想当然认为中国想要挑战美国国际地位的观点不符合事实。
同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方面,美国的选择至关重要。
近年来,美国国内出现一些将美国面临的问题归罪到中国头上的苗头,对中美之间的具体问题不是本着“就事论事”的务实态度去解决,而是无限上纲上线,动辄用大国争霸的尺子去衡量,从最坏处臆测和分析中方的意图。
在“重返”亚太过程中,美大力强化同盟体系、推进亚太反导体系、推行“海空一体战”、插手中国与周边有关国家分歧等,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想借此向中国和地区发出什么样的信号?不仅中方有疑问,地区国家也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