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2020年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同步系列:《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案4

第2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该节内容的变化1、概念词语的变化。
原教材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集中、主动运输、内吞和外排新教材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集中(自由集中、易化集中)、渗透、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2、概念引入和诠释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中概念从举例和图片引入,诠释很透彻、直观、明晰3、概念的集中毁灭。
新教材将原来分散在第一册和全一册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集中到一起,便于同学整体学习和把握二《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生疏集中、渗透现象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2、把握质壁分别原理并应用到试验设计。
技能目标:1、运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学问联系现实生活,用所学的学问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用所学的学问分析解决问题、设计试验提高同学的制造力3、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学问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同学对科学争辩的爱好;培育同学争辩,沟通,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质壁分别、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解决方法:利用教学课件挂念教学更加形象,利用对比、类比的方法。
教学用具:烧杯CUSO4演示试验用具一次性杯子、水、墨水、图片、教学课件同学活动设计:观看试验、争辩、设计试验、阅读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分析争辩法课时支配:一个课时教学进程教学程序老师行为同学活动及目标导入1.呈现图片(人在吃东西)说明人吃东西的必要,把细胞从外界吸取物质比方为“吃”。
2.问同学细胞膜在功能上的特性3.质疑:细胞膜如何体现它的选择透过性?物质如何进入细胞膜呢?今日我们共同学习其次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观看图片,引起留意设置情境、生疑激趣思考、再现细胞膜特点、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情竟集中的定义及实际例子1.演示试验:将墨水滴到清水中,让同学观看并描述现象。
2.描述:墨水从中间向四周运动,中间是高浓度处,而四周是低浓度处,即墨水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
3.提出集中定义:我们把物质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叫集中4.师生归纳特点:从高浓度处向地浓度处5.固体、液体、气体都有集中现象,它的结果是分布均匀。
浙科版必修1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word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总课时2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书本先介绍了扩散与渗透,这是物理现象。
运用到生物体内,就有红细胞吸水失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随后介绍了被动转运、主动转运以及胞吞胞吐。
这些内容联系了前一章所学的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
而主动转运所需能量又与前一节细胞与能量相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有助于其学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学习儿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后对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解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红细胞失水缩水原因;说明渗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描述细胞胞吞胞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一获取信息一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举例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探求新知。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树立实事求是额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出去细胞的儿种方式难点:区分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的异同四、教学资源与策略自制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主要通过直观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掌握本节内容。
五、教学过程【讲述】物质由浓度咼的一侧转运至浓度较低的一侧。
成为被动转运。
如氧气、甘油、二氧化碳、胆固醇等小分子跨过膜扩散。
而有的小分子或者离子不溶于质膜的脂双层中或者体积太大,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观察PPT上动态蛋白。
这种需要载体蛋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扩散叫异化扩图散。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异化扩散。
【补充讲解】扩散与异化扩散中,运输速率与浓度差的线性关系。
浓度差载体蛋白分子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构而改变形状,运送至膜另一端后释放分子或者离子,载体蛋白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分析、讨论发散思维三、主动转【提问】植物根部为什么能在土壤中吸收浓度比细胞中低的离子?海鱼的鲍能把体内的盐从盐浓度较低的体液中排到盐浓度较高的海水中?【讲述】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成主动运输速率阅读、分析、讨论、回答。
高中生物教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基本方式: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和胞吞胞吐。
o掌握各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特点、条件和实例。
o理解细胞膜在物质转运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细胞膜和物质转运机制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认识到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和胞吞胞吐的特点和实例。
•难点:理解不同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机制和调控。
三、教学准备•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各种方式的定义、特点、条件和实例。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实物或模型。
•物质出入细胞的实验演示材料(如有条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展示一些与物质出入细胞相关的生活实例,如药物进入细胞、营养物质被细胞吸收等,引出物质出入细胞的概念和重要性。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药物是如何进入细胞的吗?营养物质是如何被细胞吸收和利用的?2.新课讲解o介绍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基本方式: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和胞吞胞吐。
o详细讲解每种方式的特点、条件和实例,如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通常用于逆浓度梯度运输;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要能量,通常用于顺浓度梯度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通常用于气体和脂溶性物质的运输;胞吞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o通过比较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异同和适用范围。
3.实验演示与观察(如有条件)o教师演示物质出入细胞的实验,如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输情况。
o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和分析。
o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加深对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理解。
必修一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教学设计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包括扩散、渗透、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吐、胞吞,知识量比较大,而且相对比较重要。
第二章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特性,本节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方式和原理,又为后续学习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内容铺垫,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
本节课属于细胞的基本知识之一,关于物质如何进出细胞,来维持细胞正常代谢。
本节知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适合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了解了细胞由一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质膜包被着,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认知基础。
同时,高一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完成此次教学任务,但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在理解核心概念(自由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采用动画、表格等形式,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类比法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了解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及联系。
3、科学探究: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提高探究能力,合作探究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延申和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平时常见的防腐、腌制食品、注射的生理盐水浓度是0.9%等,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的魅力,理解知识来源现实、服务现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跨膜的类型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异同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细胞膜这样的结构能让所有的物质进入吗?物质进入的方式相同吗?2.教师进一步设问,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以引出新课。
浙教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要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同时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
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浙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学习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比较(2)图表数据的解读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2)图表数据的解读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新课标和新教材最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构建模型。
2教学分析2.1教材分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二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的功能,这一节是在此基础上探讨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几种方式,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后,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2学情分析通过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
2.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的异同。
(2)教学难点:理解渗透作用原理。
3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1)简述扩散的特点。
(2)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3)比较说明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概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概念;比较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3.2能力目标(1)学会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设计实验,逐步领悟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思想,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构建模型和概念图,提高知识建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利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高中生物《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案设计浙教版必修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授导型教案一、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标准》的这种理念,在开展此次教学中,我将采用授导型教学方式,中间穿插自辅式教学方式相结合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不仅与周围的环境之间发生物质交换,而且与周围的其他细胞之间也要发生物质交换。
因此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与第二章中质膜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好其他章节有关内容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的基础,了解了细胞由一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质膜包被着,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认知基础。
同时,高一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完成此次教学任务,但还不是很完善,这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扩散的特点。
2.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3.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并概述原理。
4.概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概念;区别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不同的方式。
5.概述胞吞和胞吐两种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分析细胞的吸水原理和探索细胞吸水的过程,初步学会探索细胞吸水原理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区别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
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案)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2.掌握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之间的异同;3.理解载体蛋白、能量、细胞膜等在转运过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几种运输方式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能力;2.通过模拟物质运输方式,让学生学会用形象记忆法理解知识内容;3.通过举例类比,激发学生触类旁通的类比学习方法;4.借助实验现象,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进行理论知识点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几种运输方式异同的比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观点;2.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明白学习实验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扩散与渗透过程中现象实验的教学,在帮助学⽣理解了扩散渗透作⽣之后,如何让学⽣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去解释理论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可以通过让学⽣动⽣操作,观察现象的⽣式来加深理解。
2.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中,载体蛋⽣的⽣作机制以及其能量的消耗状况也⽣较抽象,难以让学⽣及时理解,可以通过制作模型的⽣式,以⽣种⽣眼可见的⽣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眼前,⽣便学⽣进⽣学习。
3.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中,能量的流动看不见,⽣分的抽象。
再加上学⽣对于能量的知识接触较少,不易理解。
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辅之书上的静态模式图来帮助学⽣更好的了解内容。
4. 胞吞和胞吐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同于其它三种运输⽣式的⽣种运输⽣式,其运输不需要进⽣跨膜。
学⽣在学习时思路不容易及时调整。
可以通过类⽣学⽣已经学会的⽣些知识帮助学⽣理解,如内质⽣产⽣囊泡,随后囊泡进⽣⽣尔基体这⽣过程,可能类⽣胞吞胞吐过程,但应该注意讲明其中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1.扩散与渗透过程中现象实验的教学,在帮助学⽣理解了扩散渗透作⽣之后,如何让学⽣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去解释理论知识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可以通过让学⽣动⽣操作,观察现象的⽣式来加深理解。
2.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中,载体蛋⽣的⽣作机制以及其能量的消耗状况也⽣较抽象,难以让学⽣及时理解,可以通过制作模型的⽣式,以⽣种⽣眼可见的⽣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眼前,⽣便学⽣进⽣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要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同时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
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
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浙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比较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2)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情感目标:(1)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述,体会生命的伟大神奇,尊重生命科学的态度七、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flash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2.创设情景教学法
3.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八、课前准备
1.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方面:收集与扩散、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的生活实例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3.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①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
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是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②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
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③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摸运输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④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
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十、反馈练习
1. 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 随堂练习: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十一、板书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一扩散:高浓度→低浓度
二渗透
半透膜
条件
膜两侧有浓度差:高浓度→低浓度
简单扩散:O2
三被动转运高浓度→低浓度
易化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四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消耗ATP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
五胞吞胞吐:人体消化酶的分泌
十二、教学评价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
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