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修订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设计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对古代文人归去来兮之情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作。
3.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4.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设计内容:1.学习归去来兮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等。
2.阅读和分析归去来兮的原文。
3.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让学生对归去来兮之情有深入的理解。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创作一篇类似归去来兮的文章。
设计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诗歌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古代,感受古人的思绪。
然后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有什么了解和想法?第二步:学习归去来兮的基本知识(15分钟)第三步:学习归去来兮的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去来兮中表达的情感,包括离别的伤感、归乡的喜悦和人生的无常等。
然后请学生通过对比归去来兮的情感,找出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讨论和整理各自创作的诗歌,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丰富彼此的创作。
第五步:整合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创作整合成一篇完整的作品。
然后全班轮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总结和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表扬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总结课堂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能力和魅力。
设计评价: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深入思考归去来兮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同时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整合创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欣赏他人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人生的意义。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陶渊明。
(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2.解题。
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12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的思想进行简洁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解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睬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的情感,粗略辨析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肯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穿,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理想,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出名,而辞赋以本篇最出名。
有《陶渊明集》。
留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理想的机会。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归去来兮辞》
2.《归去来兮辞》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及过程
4.教学效果及反思
5.获得一等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的优秀之处
正文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该篇以作者自己的人生道路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在教学这篇名篇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心境,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讲解陶渊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心境,引导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
然后,我们通过分析辞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最后,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让学生深入交流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不仅对《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获得一等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的优秀之处在于,它不仅注重对学生文
学素养的提高,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精修订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
一等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精编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教案一:课程主题:《归去来兮》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归去来兮》,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通过吟诵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归去来兮》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和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诗歌《归去来兮》的课件或印刷材料。
2. 诗歌背景介绍的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题教师呈现《归去来兮》的标题,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内容和主题,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标题的含义。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归去来兮》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 诗歌欣赏教师播放或朗读《归去来兮》诗歌,引导学生静心聆听,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Step 4: 诗歌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归去来兮》的诗句、诗句间的逻辑关系,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5: 艺术特点探究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归去来兮》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的运用等。
Step 6: 吟诵和朗读教师教导学生正确的吟诵和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并感受诗歌的美。
Step 7: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分享感悟和体会。
Step 8: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在家自主进行更多古诗学习和欣赏,提高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诗歌分析和吟诵等。
2. 学生的口头反馈,包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对艺术特点的分析等。
教学拓展:1. 继续学习其他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增加诗歌鉴赏的广度。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古诗的创作过程并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
一等奖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