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1)讲课讲稿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最新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一、课文悟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
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
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
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
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
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
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版

《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 学生能够熟记并理解《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3. 学生能够领悟诗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生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
2. 诗文中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归去来兮辞》全文及其注释。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离骚》、《九歌》等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的了解有哪些?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作者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强调《归去来兮辞》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诗文内容学习(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归去来兮辞》。
2. 逐句解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如“云、鸟、水、木”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诗文意境探讨(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总结并强调诗文意境的美好和深远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去来兮辞》的诗文内容和意境。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归去来兮辞》,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意象,运用诗文中的词句进行诗词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诗文内容学习中,通过逐句解析和意象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
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
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教学过程:一、梳理与感知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第二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三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第四篇: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第五篇:语教案归去来兮辞更多相关正第一篇:《归去来兮辞》教案2 高一语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归去来兮辞主讲魏万兴1、继续积累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陶潜所述之志3、背诵全1、了解作者辞官司的原因,体味作者鄙弃官司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1、教导学生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1、朗读法2、质疑法3、探究法1、多媒体(7—12班)、课件(7—12班),录音机、磁带(1—6班)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放录《神雕侠侣》中的插曲《归去来》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成为我这许久不变得悲哀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回来啊涌起落落余辉任你采摘啊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那次是你不经意的离开成为我这许久不变的悲哀于是淡漠了繁华只为你开怀要陪你远离寂寞自由自在二、简介作者及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东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
死后友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
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
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采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
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
帚,掃除也,婦所職也。
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萧统《陶渊明集序》(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品味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解读诗词,领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
2. 诗词的意境分析。
【教学难点】1. 诗词中古文词句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5. 品味鉴赏(10分钟)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总结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课后作业】1. 熟读《归去来兮辞》。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归去来兮辞》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品味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解读诗词,领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
2. 诗词的意境分析。
【教学难点】1. 诗词中古文词句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1)《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①景翳翳以将入。
(景,太阳。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
(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例: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实词见教材练习二(4)词类活用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宋朝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有这样一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周敦颐的这一思想明显地受到了晋朝陶渊明的影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就是明证。
陶渊明,这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铁骨铮铮的汉子,影响了不知多少封建士大夫。
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抖落了满身的污浊之气,愤愤弃官归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共同倾听来自遥远的声音——“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一)教师配音朗读课文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三)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三、讨论研究(分小组讨论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感受文章内容)提问1:“归去”两字是诗眼。
你能扣住“归去”二字,准确地给这个标题来设计几个问题吗?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呢?(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本文)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去?(2)为何要归去?(3)如何归去?(4)归去以后,如何?(5)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
(1)从何而归去?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陶渊明出仕及归隐情况。
明确: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古人不是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也可这样问:他为什么要辞官?)先不说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诗歌《归园田居》中的几个诗句,可能对我们研读课文有一定的启发。
补充:《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多媒体2,投影以上诗句)A.“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B.他为何要如此自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C.为何他说自己入官场是“误落尘网”?明确: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第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D.出仕与归田两者孰轻孰重就可知了。
“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
教师范读后学生读。
(3)如何归去?(分组讨论研究)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
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讨论明确: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
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E.“松”“菊”正是作者高洁形象的化身。
你能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描述“风飘飘而吹衣”的作者形象吗?这样的形象你能想象到我们古代诗人中的哪一个?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
(指名朗读,评价,齐读)(4)归去以后,如何?(分组讨论研究)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
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讨论明确:(1)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
(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C.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补充:《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多媒体3,投影以上诗句)D.请学生朗读上述诗句,比较文中所写的内容与诗中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及写法有什么异同。
讨论明确:同——房屋简陋、狭小;环境恬静、幽雅;作者心情一致: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写法都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情寓于景。
异:文——直接写作者的行踪、心情;诗——完全以景衬情,并无作者主体出现。
E.讲到“情寓于景”这一点,文中有一写景名句,试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讨论明确:“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无心”是写什么?(流云)“知还”是形容什么?(飞鸟)。
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将感情寄托到“云”“鸟”这些“物”上,表现出自己的归田恰似一只倦飞的鸟儿急于返巢的心情,“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F.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讨论明确: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
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补充:《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多媒体4,投影以上诗句)G.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我们所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哪几个文句相似?讨论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H.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讨论明确: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无限的感慨,一种晚境凄凉之感袭上心头。
I.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
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朗读指导: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齐读课文。
(5)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
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