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设计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对古代文人归去来兮之情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作。

3.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4.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设计内容:1.学习归去来兮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等。

2.阅读和分析归去来兮的原文。

3.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让学生对归去来兮之情有深入的理解。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创作一篇类似归去来兮的文章。

设计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诗歌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古代,感受古人的思绪。

然后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有什么了解和想法?第二步:学习归去来兮的基本知识(15分钟)第三步:学习归去来兮的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去来兮中表达的情感,包括离别的伤感、归乡的喜悦和人生的无常等。

然后请学生通过对比归去来兮的情感,找出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四步: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讨论和整理各自创作的诗歌,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丰富彼此的创作。

第五步:整合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创作整合成一篇完整的作品。

然后全班轮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总结和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表扬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总结课堂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能力和魅力。

设计评价: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深入思考归去来兮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同时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整合创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欣赏他人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人生的意义。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归去来兮辞》
2.《归去来兮辞》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及过程
4.教学效果及反思
5.获得一等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的优秀之处
正文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

该篇以作者自己的人生道路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在教学这篇名篇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心境,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讲解陶渊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心境,引导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

然后,我们通过分析辞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最后,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让学生深入交流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不仅对《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获得一等奖的归去来兮辞教案的优秀之处在于,它不仅注重对学生文
学素养的提高,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精修订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精修订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市
一等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 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课前预习资料:一、作者介绍: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创作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三、了解文体:“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归去来兮辞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基础夯实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

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歌风格质朴、平淡、自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2、拓展资料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杂草),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②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③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____________ --《五柳先生传》④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⑤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______ ______ --《责子诗》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杂诗十二首其二》⑦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杂诗十二首其五》⑧“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晋书陶潜传》3、背景寻踪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历任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官职,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东晋义熙元年(405),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基础落实1、结合注释口头翻译小序部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案一等奖1、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一、诵读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重点】一、课文的思想内容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学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3、参照课下解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课堂教学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教案一:课程主题:《归去来兮》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归去来兮》,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通过吟诵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归去来兮》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析和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诗歌《归去来兮》的课件或印刷材料。

2. 诗歌背景介绍的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题教师呈现《归去来兮》的标题,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内容和主题,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标题的含义。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归去来兮》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 诗歌欣赏教师播放或朗读《归去来兮》诗歌,引导学生静心聆听,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Step 4: 诗歌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归去来兮》的诗句、诗句间的逻辑关系,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5: 艺术特点探究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归去来兮》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的运用等。

Step 6: 吟诵和朗读教师教导学生正确的吟诵和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并感受诗歌的美。

Step 7: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分享感悟和体会。

Step 8: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在家自主进行更多古诗学习和欣赏,提高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课堂讨论、诗歌分析和吟诵等。

2. 学生的口头反馈,包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对艺术特点的分析等。

教学拓展:1. 继续学习其他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增加诗歌鉴赏的广度。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古诗的创作过程并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师节祝福语】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其影响②.了解关于辞这种体裁的常识
③.背诵全文④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2.能力培养目标
①诵读文言文能力②陶渊明经典材料在作文中的运用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陶渊明的优秀的品质、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经典作文材料“陶渊明”的运用
【教学难点】
1.陶渊明守志归隐的思想的理解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举例法
3.小组讨论法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

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