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91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案例(第1课时) 沪科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教学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教学情景导入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一、什么叫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杠杆的外形:(1)直的,如撬棒(2)弯曲的,如裁纸刀、刹车的脚踏板杠杆的特征:硬棒,有力的作用,绕固定点转动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轴)的支点,用“O”表示(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用“F1”表示(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用“F2”表示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用一根硬棒,撬起同一物体,支点离物体的远近不同,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所以,当我们使用杠杆的时候,要使杠杆转动,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这就是力臂。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用“l1”表示(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用“l2”表示看课本P192页图13-2甲、乙、丙,将各图的五个要素分别表示出来,特别注意各力臂的画法。
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杠杆的时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时,才能有力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通过下面的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_《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优教教案

大石块。
作图并介绍:◆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杠杆的平衡:【教师】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演示实验:【教师】对杠杆平衡,同学们想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你门想知道什么?【学生】想知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教师】你门的猜想是什么?【学生】(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教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好。
【教师】我们人体中有哪些杠杆呢?【学生】学生回答5.我过古代的杠杆:【教师】请同学们举出古代的劳动人民所用的杠杆:【学生】古人进行称量的天平【学生】古人捣谷用的舂【学生】汲水用的桔槔【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阅读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三)小结与反馈:(优教提示:打开优教同步备课-随堂训练-优教训练中的综合训练-《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地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几个练习:1.画力臂:【教师】你能总结一下画力臂的一般步骤吗?【学生】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可按下述步骤画力臂:(1)首先确定支点O.(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3)再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4)最后用大括号勾出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2、如图甲所示,杠杆OA 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力F 1和F 2对支点0的力臂L 1和L 2。
3、如图所示是一个指甲刀的示意图,它由三个杠杆ABC、OBD和OED组成,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三个杠杆都是省力杠杆B .三个杠杆都是费力杠杆C .ABC是省力杠杆,OBD、OED是费力杠杆D .ABC是费力杠杆,OBD、OED是省力杠4.如图所示,AB为一根质量不计的细棒,用绳在O处吊起,当A、B两端分别挂两个重物甲、乙时恰好平衡.若OA=0.8m ,OB=0.4m ,甲的质量为10kg ,则乙的质量为 kg .5.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夹邮票用的镊子B .理发师修剪头发用的剪刀C .剪铁丝用的钢丝钳D .钓鱼用的鱼竿甲乙6.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什么叫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91杠杆(1)学案 精

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9.1杠杆(1)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学时安排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学时学习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第一学时课前准备1.自带物品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认识杠杆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
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和动力F1及阻力F2的示意图。
思考:F1和F2是谁受到的力?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说明学生说出杠杆的特征后,教师顺势给出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几个名词。
活动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右边/N 距离L/cm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若在课堂上播放实景视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效果更好。
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此时不急于硬性给出“力臂”的概念,而是称之为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
该步实验可由教师演示,学生记录数据。
通过演示实验首先使学生发现:当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时,左右两边的力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的乘积不再相等!形成认知冲突。
然后教师引入“力的作用线”和“力臂”的概念。
沪科版10.1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2课时)

F1 ·L1 = F2 ·L2 L2 或 F1 = L F2 1
杆这 原是 理阿 。基 米 德 发 现 的 杠
判断杠杆的平衡:
若
满足:F1L1= F2L2
满足:F1L1≠F2L2
杠杆平衡
杠杆不平衡
哪端乘积大, 哪端下降。
积大沉!
例析:如下图中的男孩重500N,女孩重350N,当男孩 离跷跷板的转轴70cm时,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 板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举例
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杠杆示意图:
阻力作用线 支点到阻 力作用线 的距离 L2阻力臂 杠杆绕着转 O支点 动的固定点 L1动力臂 支点到动 力作用线 的距离
F1动力 使杠杆转 动的力
F2阻力 阻碍杠杆 转动的力
动力作用线
金钥匙
力臂的画法:
1、确定支点O;(定支) 2、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 (有时需延长用虚线);(延力)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标垂足,垂线用虚线;(作垂) 4、用大括号标明力臂,并在旁边标上 字母L1或L2 . (括母)
分析撬棒的力臂:
F1
o
L1
F2
L2
o L2
L1 F1
F2
跷跷板:
o
F1 L1
L2
F2
1.下列关于F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来自是( C )L1 O F1 A O L1 B
L1
L1
F1
O C
F1
D
F1
2.下列关于杠杆的一些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杠杆必须是一根硬棒
B.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C.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L1
O L2
F2
实验 次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例如:“杠杆为什么会平衡?平衡条件是什么?”
2.设计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内涵。如:“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杠杆平衡有什么影响?”
3.鼓励学生主动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通过示例和讲解,阐述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4.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Lever's Law in real life(dem):展示杠杆平衡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状态。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2.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杠杆平衡时有什么特点?平衡条件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总结previous knowledge(prev):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明确杠杆的基本概念。
2.讲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的。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他们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
2.使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计算和分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平衡的概念。
2、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3、会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什么样的杠杆省力,什么样的杠杆费力,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4、知道动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与杠杆省力和费力的关系。
5、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经历实验过程。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实验,运用规纳法、探制变量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小组讨论,去发现杠杆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分类,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规纳能力。
3、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懂得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四、【教法与学法】本设计依据“问题----探究”模式设计,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探究精神。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是通过例题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杠杆的应用。
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评价反馈应用创新。
即通过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经历假设与猜想,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出影响杠杆平衡的有关因素,五、【课堂设计】从数学出发画点到线的距离联系力臂的定义: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引导学生认识力臂的画法。
知能应用:1.画出下面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2、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对比分析出现问题指出图中杠杆的五要素,并在学案图中标出它们的名称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画出O点到直线的距离根据自己对力臂的认识理解,画出杠杆的力臂小组内交流作图方法。
学习力臂的作法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物理八年级下沪科版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4、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结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事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进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3、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抽象法、比较法教学器材铁架台钩码杠杆羊角锤瓶起老虎钳剪刀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学生讨论交流:由学生带来准备好的杠杆,讨论交流他们的共同特点及生活中的应用[新课教学]一、认识杠杆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结合书中插图,引导学生归纳杠杆的特点,最终概括得出杠杆的概念2、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杠杆,互相交流3、画图介绍杠杆的五个概念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4、学生练习: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二、杠杆的平衡条件1、演示杠杆平衡和不平衡现象,由学生提出问题2、设问:杠杆的平衡要不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呢?3、在确定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4、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5、师生共同验证(实验探究)6、分析数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F1 L1= F2 L27、强调本实验中出现的一种错误结论:F1+ L1= F2 + L2错误原因:少数实验不具普遍性;不同物理量不能相加三、杠杆的分类1、引导学生把公式F1 L1= F2 L2 进行变形成F1/F2 = L2/L12、引导学生计算:已知:F2 =1000N,L2 =0.2m若L1 = 0.02m,则F1 = ?若L1 = 0.2m,则F1 = ?若L1 = 2m,则F1 = ?若L1 = 20m,则F1 = ?3、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杠杆的分类4、教师点拨L1>L2 F< F2 省力杠杆(费距离)L1<L2 F1> F2 费力杠杆(省距离)L1=L2 F1= F2 等臂杠杆5、要求学生把书中的杠杆进行归类6、引导学生感悟身体上的杠杆7、介绍我国古代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明的杠杆[课后小结]1、杠杆的概念2、杠杆的五个概念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F1 L1= F2 L2 4、杠杆的分类L1>L2 F< F2 省力杠杆(费距离)L1<L2 F1> F2 费力杠杆(省距离)L1=L2 F1= F2 等臂杠杆[练习巩固]P156 NO . 2、4、5、6[作业]P156 NO. 1、3[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的概念2、杠杆的五个概念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F1 L1= F2 L2 4、杠杆的分类L1>L2 F< F2 省力杠杆(费距离)L1<L2 F1> F2 费力杠杆(省距离)L1=L2 F1= F2 等臂杠杆[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一、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沪科版 教案

作为杠杆的条件:一根硬棒、有力的作用、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例如:汽水瓶起子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
让部分同学举例生活和生产中的杠杆。
2.明确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确它们的概念,结合图9-2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4、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
1、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分类
难点
1、正确画出力臂和利用杠杆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2、正确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教具
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镊子,起钉锤等
课题
第九章机械与人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时
总1课时
课型:科学探究
整改意见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能从中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力臂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应采取图示说明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练习课后作业1题。
练习探究P63 1题,P64 7题。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153页实验探究。
教师展示一简单杠杆的平衡实验现象
由此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及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对杠杆进行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原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使用、特点、效果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无论学生怎么分类,都及时给予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下《9.1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案例(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会画力臂
(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体验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力臂
【仪器材料】镊子、钳子、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套件、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作业:课后第1、2、3题【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板书】
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力臂: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