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中央空调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中央空调规范

中央空调规范

中央空调规范中央空调规范中央空调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空气调节设备,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和空气品质,制定中央空调规范是必要的。

一、设计规范1. 设计前应进行详细的热负荷计算,确保设备的容量与建筑的需求相匹配。

2. 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空调设备,并按照厂家要求进行正确的安装和调试。

3. 设备的布置应满足空气流动的要求,确保整个空调系统的均匀性和效果。

4. 设备的配电和控制系统应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5.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设计中应提供合理的节能措施,如使用高效的换热器和控制设备。

二、安装规范1. 应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专业安装队伍进行设备的安装,确保安装质量和时间进度。

2. 安装时应严格按照设备的安装手册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正确安装和接线。

3. 安装过程中要注重设备的绝缘和接地处理,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

4. 设备的管道布置应满足空气流动的要求,并保证管道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5. 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设备的调试和运行测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操作规范1.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和持证上岗,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2. 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的使用手册进行操作,不得随意调节设备的参数和运行模式。

3.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设备的滤网和换热器,保持设备的干净和通风效果。

4. 操作人员应及时处理设备的故障和报警信息,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5. 操作人员应定期清洗和保养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四、维护规范1. 中央空调设备应按照厂家要求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维护人员应了解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的维护技术和方法。

3. 维护人员应定期检查设备的制冷剂充注量和压力,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和压力。

4. 维护人员应定期清洗和更换设备的滤网、过滤器和换热器,确保设备的清洁和效果。

5. 维护人员应及时处理设备的故障和报警信息,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中央空调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设备,通过制定中央空调规范,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空气品质,提高设备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目前,家用中央空调有如下四种基本方式:1、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2、水源热泵空调系统3、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4、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

为配合我院“住宅设计导则”的编制,加强设计质量管理,提高住宅设计质量,特编制本导则,望暖通专业设计同志在试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资料,并反馈我总工办,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本导则,精益求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在编制过程中征求周姜象,顾锡等同志的意见,并承蒙吴有筹高工的审阅,在此表示感谢。

家庭中央空调设计导则1 总则1.0.1 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导则.1。

0。

2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夏热冬冷地区的各类住宅建筑,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庭中央空调的设计.1.0。

3 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家用(商用)中央空调用于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

2.0。

2 空调风系统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 设计参数3。

1 室外气象参数室外气象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2001版)附录表和《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采用。

3.2 室内空气质量3.2。

1 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18~22℃;室内工作区风速〈0。

4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

2.2 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 24~26℃;相对湿度〈65% ; 室内工作区风速<0。

5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3。

2。

3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小于0.15mg/m33。

2.4 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至主要房间的噪声级应小于46db(A)。

4 空调设计4。

1 负荷计算4.1.1 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法估算确定。

中央空调及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中央空调及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目前,家用中央空调有如下四种基本方式:1、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2、水源热泵空调系统3、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4、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

为配合我院“住宅设计导则”的编制,加强设计质量管理,提高住宅设计质量,特编制本导则,望暖通专业设计同志在试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资料,并反馈我总工办,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本导则,精益求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在编制过程中征求周姜象,顾锡等同志的意见,并承蒙吴有筹高工的审阅,在此表示感谢。

家庭中央空调设计导则1总则1.0.1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夏热冬冷地区的各类住宅建筑,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庭中央空调的设计。

1.0.3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家用(商用)中央空调用于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

2.0.2空调风系统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设计参数3.1室外气象参数室外气象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版)附录表和《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采用。

3.2室内空气质量3.2.1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18~22℃;室内工作区风速〈0.4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3.2.2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24~26℃;相对湿度〈65%;室内工作区风速〈0.5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3.2.3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小于0.15mg/m33.2.4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至主要房间的噪声级应小于46db(A)。

4空调设计4.1负荷计算4.1.1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法估算确定。

(1)冬季采暖负荷指标为:单层住宅80~105W/m2多层及高层住宅45~70W/m2(2)夏季空调负荷指标为:80~90W/m2,在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分项简化计算,分项内容包括围护结构、人员、设备、灯光、食物和新风,其中围护结构负荷可按经验指标估算,也可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表5.0.5中的限值套用;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对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并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版)中5.2.13条规定。

(完整版)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空调系统设计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一套规范和准则,以确保系统的质量、性能和安全。

根据实际需要,本规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和阐述。

2. 系统设计要求2.1 性能要求- 保证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性能满足项目需求,确保室内温度的舒适度。

- 空调系统应具备良好的能耗表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 安全要求- 空调系统应符合当地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

- 空调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应遵守相关安全规程。

3. 设计流程3.1 需求分析- 听取项目方需求和要求,确定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负荷。

- 考虑空调系统的使用环境和条件,确定合适的系统类型和规模。

3.2 系统选择-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适当的空调系统类型,如中央空调、多联机空调或分体式空调等。

- 考虑系统的可靠性、维护成本和实际安装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3.3 空调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选择确定的类型和规模,进行详细的系统设计。

- 系统设计应包括制冷剂选型、管道布置、风口位置等方面的考虑。

3.4 技术方案评审- 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和优化,确保系统设计满足要求并具备可实施性。

4. 施工和安装要求4.1 施工准备- 在施工前,应明确施工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准备必要的施工设备和材料。

4.2 安装规范- 安装过程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确保空调系统的安全和运行质量。

- 安装人员应熟悉操作手册,按照要求进行系统安装和调试。

4.3 安全防护- 在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完整性。

5. 系统调试和验收5.1 系统调试- 完成安装后,对空调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性能要求。

5.2 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应包括制冷和制热性能测试、系统运行稳定性测试等内容,验证系统的合格性。

6. 使用和维护6.1 使用指南- 为用户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指南,确保空调系统能够正确使用。

6.2 维护要求- 指定定期维护计划,包括清洁、检查和维修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中央空调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

中央空调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

第一章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 (5)一、通用设计规范: (5)二、专用设计规范: (6)三、专用设计标准图集: (6)第二章设计参数 (6)一、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 ASHRAE (6)二、舒适空调之室内设计参数日本 (9)三、新风量 (10)1、每人的新风标准ASHRAE (10)2、最小新风量和推荐新风量UK (12)3、各类建筑物的换气次数UK (12)4、各场所每小时换气次数 (13)4、每人的新风标准UK (13)5、考虑节能的基本新风量(1/s人)(日本) (14)6、办公室环境卫生标准日本 (15)7、民用建筑最小新风量 (15)第三章空调负荷计算 (19)一、不同窗面积下,冷负荷之分布% (19)二、负荷指标(估算)(仅供参考) (19)三、空调冷负荷法估算冷指标。

空调冷负荷法估算冷指标(W/m2空调面积)见下表 (20)四、按建筑面积冷指标进行估算建筑面积冷指标 (22)五、建筑物冷负荷概算指标香港 (24)六、各类建筑物锅炉负荷估算W/m3℃ (25)七、热损失概算W/m℃ (26)八、冷库冷负荷概算指标 (26)第四章风管系统设计 (27)一、通风管道流量阻力表 (27)1、缩伸软管摩擦阻力表 (27)2、镀锌板风管摩擦阻力表 (27)二、室内送回风口尺寸表 (33)1、风口风量冷量对应表 (33)2、不同送风方式的风量指标和室内平均流速ASHRAE (33)三、室内风管风速选择表 (34)1、低速风管系统的推荐和最大流速m/s (34)2、低速风管系统的最大允许速m/s (34)3、通风系统之流速m/s (35)四、室内风口风速选择表 (36)1、送风口风速 (36)2、以噪音标准控制的允许送风流速m/s (36)3、推荐的送风口流速m/s (36)4、送风口之最大允许流速m/s (37)5、回风口风速 (37)6、回风格栅的推荐流速m/s (38)7、百叶窗的推荐流速m/s (38)8、逗留区流速与人体感觉的关系 (38)9、顶棚散流器送风量 (38)10、侧送风口送风量 (39)五、室内风口的简单布置 (41)1、送风口布置间距 (41)2、标准型号风盘所接散流器的尺寸表-办公室 (41)3、散流器布置 (42)4、空调房间允许最大送风温差℃ (42)5、工艺性空气调节空调房间允许最大送风温差. (43)6.1、厨房通风问题 (43)6.2如何确定厨房的通风量 (44)6.3厨房通风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47)7、消声器、静压箱总结 (50)8.风管贴吸音材料风道的衰减量(日本) (53)9.风管的自然衰减量(只有直风道dB/m,其它都是dB) (54)六、防排烟设计 (55)第五章管道系统设计 (62)一、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62)二、管路系统的管材 (64)三、供回水总管上的旁通阀与压差旁通阀的选择 (64)四、空调水系统管径的确定 (67)五、冷冻水泵扬程估算方法 (69)1、水泵扬程简易估算法 (70)2、冷冻水泵扬程实用估算方法 (71)3、水泵扬程设计 (73)六、冷却水系统的设计 (73)1、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 (74)2、冷却水循环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5)七、冷凝水管道设计 (76)八、分汽缸、分水器、集水器尺寸的确定 (77)九、膨胀水箱的容积计算 (81)十、空压管道管径选择表 (84)十一、空调水处理系统 (85)十二、保温 (85)十三、阀门选用 (86)第六章空调设备选型 (88)一、机组选型 (88)二、机组选型案例 (88)三、辅助设备 (90)1、冷却塔 (90)2、水泵的选型: (91)3、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水量计算 (92)4、冷冻水和冷却水流量估算 (93)5、设备水压力降估算(日本) (94)6、制冷机冷却水量估算表 (94)第七章自控系统设计 (94)第八章材料、设备资料 (94)一、钢板和铝板的厚度和重量ASHRAE (94)二、角钢和角铝的规格和重量ASHRAE (95)三、计算单位换算 (96)四、常用液体的密度(单位:103千克/米3,未注明者为常温下) (99)五、空气调节常用计算公式 (101)六、钢材理论重量计算 (103)七、专业英语 (106)第九章耗电量、机房面积 (123)1、水源热泵系统设备耗电量比例 (123)2、医院耗电量比例TRANE (123)3、各种系统分项造价占总造价的百分率%(近似) (123)4、冷水机组和附属设备估算(△t=5℃) (124)5、空调面积占建筑面积比例 (125)6、空调机房建筑面积概算指标 (125)7、空调设备所占的建筑面积百分率% (126)8、设备层布置原则: (126)第十章参考实例 (127)第十一章暖通空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图纸要求 (127)一、贯彻执行暖通设计规范、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127)1.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不符合规范要求 (127)1.2 供暖热负荷计算有漏项和错项 (128)1.3 卫生间散热器型式选择不妥 (128)1.4 楼梯间散热器立、支管未单独配置 (128)1.5 供暖管道敷设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128)1.6 厨房操作间通风存在问题 (129)1.7 膨胀水箱与热(冷)水系统的连接不符合规范要求 (129)1.8 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129)1.9 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有问题 (130)1.10 误将防烟分区排风量的计算混同于排烟风机风量的计算 (130)1.11 高层建筑排烟系统排烟口选型不当 (131)二、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31)2.1 供暖入口设置过多 (131)2.2 供暖系统设计不合理 (131)2.3 排风系统设计不合理 (132)2.4 空调系统的选择不合理 (132)2.5 厕所采用风机盘管时未加新风 (132)2.6 平衡阀的设置与口径选择存在问题 (132)2.7 系统分区不当造成失败 (133)2.8、双风机系统设计问题 (135)2.9 送回风管布置不好 (135)3.0 排气系统设计诸问题 (137)三、设计图纸方面存在的问题 (139)3.1 设计说明内容不完整 (139)3.2 平面图深度不够,有些应该绘制的内容遗漏 (139)3.3 系统图深度不够 (140)3.4 锅炉房设计过于简化 (140)3.5 计算书内容不全甚至全部空白 (140)3.6 暖通空调设备未编号列表表示,图画繁杂不清 (141)3.7 平面图、剖面图、系统图不一致 (141)3.8 设计图纸与计算书不一致 (141)四、问题原因及克服方法 (141)五、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142)设计说明、施工说明、图例和设备表 (142)设备平面图 (143)剖面图 (143)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平面图 (143)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剖面图 (143)暖通设计中的系统图、立管图 (144)详图 (144)计算书(供内部使用,备查) (144)第一章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中央空调主要参考以下的规范及标准:一、通用设计规范:1.《采暧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I19-87)2.《采暖通风及至气调节制图标准》(GBJ114-88)3.《建筑设计防火现范》(GBJ116-87)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现他》( GBJ0045-95)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二、专用设计规范: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87)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99)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67-89)4、〈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5.《旅游旅馆建筑热土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6、其它专用设计规范三、专用设计标准图集:1.《暖通空调标准图集》2.《暖通空调设计选用手册》(上、下册)3、其它有关标准第二章设计参数一、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 ASHRAE二、舒适空调之室内设计参数日本三、新风量1、每人的新风标准ASHRAE2、最小新风量和推荐新风量UK3、各类建筑物的换气次数UK4、各场所每小时换气次数4、每人的新风标准UK5、考虑节能的基本新风量(1/s人)(日本)6、办公室环境卫生标准日本7、民用建筑最小新风量《空调通风工程系统运行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新风量宜满足下表的规定值,或者满足空气调节房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

家用中央空调设计规范

家用中央空调设计规范

家用中央空调设计规范1 总则1.0.1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地区新建与扩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用(商用)中央空调的设计。

改建工程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l家用(商用)中央空调 主要用于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满足舒适性为目的,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空调型式。

2.0.2空调风系统 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 设计参数3.1 室外气象参数3.1.1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一天的日平均温度。

3.1.2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3.1.3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

3.1.4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3.1.5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3.1.6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3.1.7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3.1.8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

3.1.9一些主要城市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室外气象参数”采用。

3.2 室内空气质量3.2.1冬季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温度 18- 22℃ 人员经常活动范围内风速 不大于0.4m/s 当无辅助热源时,冬季室外空调计算温度采用5℃。

3.2.2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房间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 2.辅助房间,不宜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 25℃ 更衣室 23℃ 托儿所、幼儿园、医护室 20℃ 盥洗室、厕所 12℃ 办公用室 16℃3.2.3夏季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温度 24-28℃ 相对湿度不大于 65% 人员经常活动范围内风速 不大于0.5m/s3.2.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不小于20m3/(h.人)。

(整理)空调统一设计规范和要求

(整理)空调统一设计规范和要求

中央空调设计规范和要求为了统一中央空调设计理念,规范空调设计要求,达到空调方案的可行、可靠,满足客户对空调效果的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空调设计规范和要求。

一、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要求1、首先要了解工程概况,房间的功能,房间的面积,各房间是否需要空调,业主对空调的基本要求和意向,以便做方案比较与设计。

2、根据各房间的面积、功能、负荷大小来选择末端设备型号,负荷大小要考虑房间的朝向,房间内设备散热、围护结构的隔热程度等。

3、设计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房间负荷配置、内外机配比、设备安装位置、水泵、冷却塔等要符合规范要求及工程实际情况,新风量配置,风管设计长度、风速、静压、室外机安装高度,噪音,气流组织形式等。

4、方案比较:根据工程的基本情况确定最经济适用的方案。

基本情况有机房位置、能源、空调使用情况等。

根据各房间负荷的大小,对主机设备进行选型设计。

根据末端设备的流量配置水泵流量,计算水系统沿程阻力确定水泵的扬程,再选水泵的型号。

对方案要有个说明:包括工程概况、设计参数,主机安装位置、冷却塔安装位置、空调方式等。

二、空调主机设计参数三、空调末端设计参数四、系统设计要求1、室内、外机配比:室内、外机配比是指室内机制冷量之和与室外机制冷量之和的比值换算成百分比值,同时开机或同时使用率高时建议不要超过100%;不同时开机或同时使用率低时建议最大值不能超过130%,超过此值将严重影响空调效果。

2、室外主机位置(1)室外主机安装位置应空气畅通、散热良好,不形成短路;散热不好时,应考虑改进措施,如加导风管、格栅等。

(2)机组的噪音不会对周围产生影响。

(3)多台外机时应排列整齐美观,同行间距应在200毫米以上,两行间应留有1米以上维修空间,各机组的出风与回风应不会相互影响,标高应尽量一致,高差﹤0.5米。

(4)机组与基础之间应加10毫米厚的减震橡胶板。

(5)主机周围是否有足够的维修空间,是否有辐射源,是否有腐蚀性气体,是否是多油烟、易燃易爆环境,是否有利于化霜水的排放。

空调系统设计规范及标准

空调系统设计规范及标准

第一章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7一、通用设计规范:7二、专用设计规范:7三、专用设计标准图集:7第二章设计参数8一、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ASHRAE8二、舒适空调之室内设计参数日本9三、新风量101、每人的新风标准ASHRAE102、最小新风量和推荐新风量UK113、各类建筑物的换气次数UK114、各场所每小时换气次数114、每人的新风标准UK125、考虑节能的基本新风量(1/s人)(日本)136、办公室环境卫生标准日本137、民用建筑最小新风量13第三章空调负荷计算16一、不同窗面积下,冷负荷之分布%16二、负荷指标(估算)(仅供参考)16三、空调冷负荷法估算冷指标。

空调冷负荷法估算冷指标(W/m2空调面积)见下表17四、按建筑面积冷指标进行估算建筑面积冷指标19五、建筑物冷负荷概算指标香港20六、各类建筑物锅炉负荷估算W/m3℃21七、热损失概算W/m℃21八、冷库冷负荷概算指标21第四章风管系统设计22一、通风管道流量阻力表221、缩伸软管摩擦阻力表222、镀锌板风管摩擦阻力表22二、室内送回风口尺寸表251、风口风量冷量对应表252、不同送风方式的风量指标和室内平均流速ASHRAE26三、室内风管风速选择表261、低速风管系统的推荐和最大流速m/s262、低速风管系统的最大允许速m/s263、通风系统之流速m/s27四、室内风口风速选择表271、送风口风速272、以噪音标准控制的允许送风流速m/s283、推荐的送风口流速m/s284、送风口之最大允许流速m/s285、回风口风速286、回风格栅的推荐流速m/s297、百叶窗的推荐流速m/s298、逗留区流速与人体感觉的关系299、顶棚散流器送风量2910、侧送风口送风量30五、室内风口的简单布置321、送风口布置间距322、标准型号风盘所接散流器的尺寸表-办公室323、散流器布置334、空调房间允许最大送风温差℃335、工艺性空气调节空调房间允许最大送风温差.336.1、厨房通风问题336.2如何确定厨房的通风量346.3厨房通风设计中的几个问题357、消声器、静压箱总结388.风管贴吸音材料风道的衰减量(日本)399.风管的自然衰减量(只有直风道dB/m,其它都是dB)39六、防排烟设计40第五章管道系统设计43一、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43二、管路系统的管材44三、供回水总管上的旁通阀与压差旁通阀的选择45四、空调水系统管径的确定46五、冷冻水泵扬程估算方法481、水泵扬程简易估算法482、冷冻水泵扬程实用估算方法493、水泵扬程设计50六、冷却水系统的设计501、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512、冷却水循环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1七、冷凝水管道设计52八、分汽缸、分水器、集水器尺寸的确定53九、膨胀水箱的容积计算55十、空压管道管径选择表57十一、空调水处理系统58十二、保温58十三、阀门选用59第六章空调设备选型60一、机组选型60二、机组选型案例60三、辅助设备611、冷却塔612、水泵的选型:623、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水量计算624、冷冻水和冷却水流量估算635、设备水压力降估算(日本)636、制冷机冷却水量估算表64第七章自控系统设计64第八章材料、设备资料64一、钢板和铝板的厚度和重量ASHRAE64二、角钢和角铝的规格和重量ASHRAE65三、计算单位换算65四、常用液体的密度(单位:103千克/米3,未注明者为常温下)67五、空气调节常用计算公式68六、钢材理论重量计算69七、专业英语71第九章耗电量、机房面积831、水源热泵系统设备耗电量比例832、医院耗电量比例 TRANE833、各种系统分项造价占总造价的百分率%(近似)834、冷水机组和附属设备估算(△t=5℃)835、空调面积占建筑面积比例846、空调机房建筑面积概算指标847、空调设备所占的建筑面积百分率%858、设备层布置原则:85第十章参考实例86第十一章暖通空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图纸要求86一、贯彻执行暖通设计规范、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861.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不符合规范要求861.2 供暖热负荷计算有漏项和错项861.3 卫生间散热器型式选择不妥861.4 楼梯间散热器立、支管未单独配置871.5 供暖管道敷设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871.6 厨房操作间通风存在问题871.7 膨胀水箱与热(冷)水系统的连接不符合规范要求871.8 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871.9 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有问题871.10 误将防烟分区排风量的计算混同于排烟风机风量的计算881.11 高层建筑排烟系统排烟口选型不当88二、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882.1 供暖入口设置过多882.2 供暖系统设计不合理882.3 排风系统设计不合理892.4 空调系统的选择不合理892.5 厕所采用风机盘管时未加新风892.6 平衡阀的设置与口径选择存在问题892.7 系统分区不当造成失败892.8、双风机系统设计问题902.9 送回风管布置不好913.0 排气系统设计诸问题92三、设计图纸方面存在的问题943.1 设计说明内容不完整943.2 平面图深度不够,有些应该绘制的内容遗漏943.3 系统图深度不够943.4 锅炉房设计过于简化943.5 计算书内容不全甚至全部空白943.6 暖通空调设备未编号列表表示,图画繁杂不清953.7 平面图、剖面图、系统图不一致953.8 设计图纸与计算书不一致95四、问题原因及克服方法95五、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95设计说明、施工说明、图例和设备表95设备平面图96剖面图96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平面图96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剖面图96暖通设计中的系统图、立管图96详图97计算书(供内部使用,备查)97第一章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中央空调主要参考以下的规范及标准:一、通用设计规范:1.《采暧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I19-87)2.《采暖通风及至气调节制图标准》(GBJ114-88)3.《建筑设计防火现范》(GBJ116-87)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现他》( GBJ0045-95)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二、专用设计规范: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87)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99)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67-89)4、〈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5.《旅游旅馆建筑热土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6、其它专用设计规范三、专用设计标准图集:1.《暖通空调标准图集》2.《暖通空调设计选用手册》(上、下册)3、其它有关标准第二章设计参数一、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ASHRAE二、舒适空调之室内设计参数日本三、新风量1、每人的新风标准ASHRAE2、最小新风量和推荐新风量UK3、各类建筑物的换气次数 UK4、各场所每小时换气次数依人数计算换气量4、每人的新风标准UK5、考虑节能的基本新风量(1/s人)(日本)6、办公室环境卫生标准日本7、民用建筑最小新风量《空调通风工程系统运行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新风量宜满足下表的规定值,或者满足空气调节房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用中央空调设计规范1 总则1.0.1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地区新建与扩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用(商用)中央空调的设计。

改建工程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l家用(商用)中央空调主要用于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满足舒适性为目的,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空调型式。

2.0.2空调风系统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 设计参数3.1?室外气象参数3.1.1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一天的日平均温度。

3.1.2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3.1.3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

3.1.4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3.1.5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3.1.6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3.1.7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3.1.8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

3.1.9一些主要城市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室外气象参数”采用。

3.2?室内空气质量3.2.1冬季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温度? 18-?22℃人员经常活动范围内风速不大于/s当无辅助热源时,冬季室外空调计算温度采用5℃。

3.2.2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房间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1.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2.辅助房间,不宜低于下列数值:浴室25℃更衣室23℃托儿所、幼儿园、医护室20℃盥洗室、厕所12℃办公用室16℃3.2.3夏季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温度24-28℃相对湿度不大于65%人员经常活动范围内风速不大于s3.2.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不小于20m3/(h.人)。

3.2.5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应符合《室内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卫生标准》(GB17095)的规定,不应大于m3。

3.2.6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住宅主要使用房间的噪声级应不大于46dB(A)。

4 空气调节4.l?负荷计算4.1.1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冷负荷指标估算确定;在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分项简化计算方法进行,分项内容包括围护结构、人员、设备、灯光、食物和新风(或渗透风),其中国护结构负荷项可按经验指标估算确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对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

4.1.2逐时冷负荷计算应按国家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

4.1.3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4.l.4空调系统冷负荷,应根据所服务房间的同时使用情况,按各空调房间或区域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4.1.5对间歇使用空调的房间,在选择空调末端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物蓄热特性形成的负荷。

4.1.6对能单独使用空调的房间,在选择空调末端设备时,应考虑邻室不使用空调时形成的负荷。

4.1.7空调系统的冬季热负荷,可参考夏季冷负荷的数值,乘上经验系数决定。

4.2?系统设计4.2.1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分别设置空调风系统:1.使用时间不同的房间;2.温度基数要求不同的房间;3.空气中含有异味、油烟或其他有害物质的房间;4.负荷特性相差较大及同时分别需供冷与供热的房间或区域。

4.2.2当房间舒适度要求较高时,宜采用各个房间可进行室内温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

?4.2.3对于舒适度要求较高、人员较长时间逗留的场所,应采取保证新风量的措施。

4.2.4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变频或具有节能效果的变容量控制的空调系统;变频设备产生的高次谐波强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5采用分体多联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空调系统中,具有需同时分别供冷与供热的房间时,宜选择带有热回收的、能同时供冷与供热的空调系统;2.同一空调系统的规模、制冷剂管道最大长度。

设备之间的最大高差、运行工况范围等,应符合设备性能的规定;3.选择设备时,应根据室内外设计温度、制冷剂配管长度。

室内外机的标称冷热量及该设备技术参数等进行计算修正;4.空调系统制冷剂管道的管径、管材和管道配件应按生产厂技术要求选用,系统自控设备、制冷剂分配器等主要配件,均应由生产厂配套供应。

4.2.6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循环水水温直控制在15-35℃;2.循环水系统的冷却设备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采用闭式或开式冷却水塔;当采用开式冷却水塔时,宜设置中间换热器,由相互隔离的闭式循环水系统与开式冷却水系统组成;3.辅助热源的供热量应根据建筑物冬季白天和夜间负荷特性、系统可回收内区余热等,经热平衡计算确定。

?4.2.7设有排风的空调系统,宜设置新风与排风系统的热回收装置。

4.2.8空调水管路系统,宜采用闭式循环系统,并应考虑水的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膨胀问题。

4.2.9冷却塔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冷却塔的进、出口水温和循环水量,在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条件下,应满足制冷机的要求;2.采用旋转式布水器的冷却塔,运行时应有保证冷却塔冷却水量的措施;3.冷却塔应放置在通风条件良好、远离高温和有害气体的地方,并应避免漂水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应采用阻燃型材料制作的冷却塔,符合防火要求。

4.3 空气处理与分布4.3.l空调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经过滤处理。

4.3.2空调房间的空气分布,应根据室内温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和空气质量等要求,结合房间特点、内部装修及设备散热等因素综合考虑。

4.3.3高大空间的空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空调负荷必须通过计算确定;2.应注意气流组织的合理性;当采用侧向送风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当采用双侧送风时,两侧相向气流尚应在生活区或工作区以上搭接;侧向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3.应尽量减少非空调区向空调区的热转移,必要时,应在非空调区设置送排风装置。

4.空调系统的夏季送风温差,当送风高度不大于5m时,不宜大于10℃;当送风高度大于5m时,不宜大于15℃。

4.3.4空调房间的空气循环次数不宜小于5h-1。

4.3.5送风口的出口面风速,应根据风量、射程、送风方式、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

4.3.6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采用侧送风时,宜在送风口的同侧;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断面风速不宜过大。

4.3.7回风口的面吸风速度,宜按表4.3.7选用。

表4.3.7回风口的面吸风速度5 设备、管道与布置5.1 一般规定5.1.1设备及管道材料的选择与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条例和上海市政府发布的规定。

5.1.2空调和通风系统的送、回风、排风管道的防火阀及其感温、感烟控制元件的设置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上海市《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执行。

5.2 设备、材料选择5.2.l应优先选用符合下列条件的空调设备:1.采用环境污染小的能源;2.采用环保型制冷剂;3.能源利用效率高。

5.2.2风管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当采用复合材料风管时,其覆面材料必须为不燃材料,内部的绝热材料应为不燃或难燃B1级,且对人体无害的材料。

5.2.3矩形风管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宜大于4:1。

5.2.4冷凝水管宜采用U—PVC管。

5.3 设备、管道布置5.3.1家用中央空调的室外机必须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严禁采用钢支架和膨胀螺栓墙体安装。

5.3.2道路两侧建筑物安装的空调设备,其托板底面距室外地坪的高度不得低于。

5.3.3空调室外设备出风口的(冷、热)气流禁止朝向相邻方的门窗,其安装位置距相邻方门窗不得小于下列距离:1.制冷额定电功率≤2kw的为3m;2.制冷额定电功率>2kw,且≤5kw的为4m;3.制冷额定电功率>5kw,且≤10kw的为5m;4.制冷额定电功率>10kw,且≤30kw的为6m。

5.3.4空调冷凝水管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

当凝水盘位于机组内负压区时,冷凝水出水口处必须设置存水弯。

5.3.5空调冷凝6 防腐与保温水水平管道应沿水流方向保持不小于%的坡度。

5.3.6外墙面上的空调冷凝水管应有组织地排放。

6.1?防腐6.1.1所有非镀锌铁件,须在除锈后刷防锈漆二度;非保温者再刷面漆二度。

6.1.2采用木质隔热材料时,该材料应经浸渍沥青防腐。

?6.2 保温6.2.1下列设备与管道应保温:1.导致冷热量损失的部位;2.产生凝结水的部位。

6.2.2设备与管道的保温,应符合下列要求:1.保温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2.非闭孔性保温材料的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3.管道和支吊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冷桥”的措施。

6.2.3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应以《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的防结露计算方法为基础,并考虑减少冷、热损失和材料的价格因素,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情况确定。

6.2.4管道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和难燃材料。

6.2.5穿越防火墙、变形缝两侧各2m范围内风管保温材料及风管型电加热器前后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材料。

6.2.6制冷剂管道的保温,应按厂家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

6.2.7使用温度在7-65℃的冷热水管的保温,当采用难燃型闭孔发泡橡塑时,厚度不得小于表6.2.7的规定。

表6.2.7空调冷热水管橡塑保温最小厚度表注:1.仅适用于上海地区;2.难燃型泡沫橡塑绝热制品性能应符合GB/T17794-1999国家标准,且20℃时,导热系数λ≤(?m&#8226;?K),湿阻因子不小于800。

6.2.8使用温度在7-65℃的冷热水管的保温,当采用离心玻璃棉绝热管瓦时,厚度不得小于表6.2.8的规定。

表6.2.8空调冷热水管玻璃棉保温最小厚度注:1.仅适用于上海地区;2.离心玻璃棉绝热制品性能应符合GB/T13350-2000国家标准;20℃时,导热系数λ≤(?m&#8226;?K),密度为64kg/m3。

7 监测与控制7.1 一般规定7.1.1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包括参数检测、参数和动力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和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等。

设计时,应根据功能要求、系统的类型和设备运行时间,经技术比较确定其具体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