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理血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 理血剂

方剂学 理血剂

第十二章理血剂概说一、含义——理血药为主组成,具调血作用,治疗血分病证的方剂,称理血剂。

二、作用——调血1.活血祛瘀:①加速血行②消散瘀血2.止血:制止出血,使血归经。

三、主治——血分病血热证——凉血清热血寒证——温经散寒血虚证——虚则补之血瘀证——活血祛瘀血溢证——止血归经四、分类1.活血祛瘀——瘀血证(因瘀血导致的病证)。

特点:疼痛-刺痛、钝痛(牵拉痛、刀割痛)、夜痛(肩周炎)。

包块-肝脾肿大,宫外孕,痈肿,外伤瘀肿。

瘀斑-皮下瘀斑,蜘蛛痣(早期肝硬化的标志),巩膜蓝斑。

舌象-紫暗,瘀斑,瘀点,舌下络脉紫黑。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一级方)。

2.止血——全身出血证(咳、咯、吐、衄、便、尿、崩漏、外伤等)。

代表方:十灰散、小蓟饮子、黄土汤(一级方)六、使用注意1.辨证求因,准确选方(寒热虚实)。

2.剂型:新瘀证急,多用汤剂,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外伤出血,多用丸散,性缓力小,急速止血。

新伤,开汤剂(便于加减),加云南白药、三七粉、七厘散;陈伤用丸散,服用时间长。

3.上部出血忌升提,下部出血忌沉降。

4.大出血(止血为当务之急)有虚脱先兆者,当补气固脱(急则治标)。

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5.孕妇,月经过多,慎用活血祛瘀方(性多破泄)。

月经期慎用,因为月经期中医认为属正气亏虚阶段。

第一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红花桃,芎芍膝归生地草,柴胡枳桔活行痛,胸中血瘀不作痨。

一、关于血府-《内经》:“脉者,血之府也”。

王清任错把胸下膈膜低处的空隙认为是血府(王清任: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血府)根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王氏创立血府逐瘀之剂,本方能逐“血府”瘀血,故称为“血府逐瘀汤”。

二、组成:三、作用特点1.专于肝经:专入肝经,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的瘀血中多用之。

长于胸中:桔梗配枳壳,载药上行。

2.气血兼顾,重在活血:佐以行气(桔梗、枳壳、柴胡)。

3.祛瘀不伤血(当归、生地),行气不耗气(炙甘草)。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课件(1)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课件(1)
使:甘 草─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大黄 + 柴胡─ 一升一降, 调畅气机,攻散胁下瘀血。
【运用】
·复元活血汤·
1、本方为治疗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的常用方。 (注意:孕妇忌用)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胁下瘀肿疼痛,痛不可忍。
3、临证加减: ➢气滞甚者,加郁金、川芎、香附、枳壳、木香; ➢血瘀较甚者,加田七、乳香、没药、玄胡。
--合参、夏、草以温中养胃
使: 甘 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温清消补并用,但以温经化瘀为主; ➢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相配,使全方温而不燥, 刚柔相济,以成温通、温养之剂
【运用】
·温经汤·
1、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主要用于冲任虚寒。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月经不调,痛经,小腹冷痛,经有瘀块,崩漏,舌质 黯
黄 芪
·理血剂 — 活血·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组成】
柴胡(半两) 红花(二钱) 大黄(一两)
【用法】
·复元活血汤 ·
瓜蒌根(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
穿山甲(二钱)
桃仁(五十个)
穿山甲
【主治】 跌打损伤。
·复元活血汤·
外伤损络,瘀留胁下,气滞络阻。
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 【病机】 瘀阻胁下 【治法】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4、现代运用: ·跌打损伤、胸胁挫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等属瘀血阻滞者。
温经汤
《金匮要略》
·理血剂 — 活血·
张仲景
·温经汤·
【组成】
吴茱萸(三两) 川芎(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当归(二两) 人参(二两) 牡丹皮(二两) 半夏(半升)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 色鲜红或晦暗。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十 灰 散《十药神书》 咳 血 方《丹溪心法》 小蓟饮子《济生方》
槐 花 散《本理方》 黄土汤《金匮要略》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主治 病机
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 血色暗淡,或吐血、衄血,及妇人 崩漏。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 ,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 黯淡,苔白,脉缓
病机
气虚血瘀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方解 黄芪四两(120g) 君 当归尾二钱(10g) 臣
补气 活血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主治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 自利,甚者谵语烦躁,其人如 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 ,痛经,脉沉实。
病机
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
破瘀泄热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方解
大黄四两(20g)
破瘀泄热

桃仁五十个(20g)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温 经 汤 《金匮要略》 生 化 汤 《傅青主女科》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血剂
组成 五灵脂 蒲黄 各等分 功用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 瘀血停滞。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方剂学——第十三单元理血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理血剂适用于血瘀证及出血证。

凡下焦蓄血证,或瘀血内停之胸腹胁肋诸痛,妇女经闭、痛经或产后恶露不行,外伤瘀肿、痈肿初起等,以及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均为理血剂的适应范围。

要点二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辨清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

逐瘀需防伤正,止血慎防留瘀。

至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法当祛瘀为先。

活血祛瘀剂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当慎用或忌用细目二活血祛瘀要点一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组成】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组方原理】君:桃仁—活血破瘀;大黄—下瘀泻热。

臣: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佐使: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

方歌: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瘀微利效趣记:将军忙逃贵国。

将军芒桃桂国。

【鉴别】桃核承气汤与下瘀血汤均有破血下瘀之功。

下瘀血汤专以攻下血瘀为用,主治产妇“干血著于脐下”之腹痛拒按。

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适于瘀热互结下焦之少腹急结等。

要点二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桃仁四钱红花当归生地黄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甘草各二钱【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组方原理】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臣:赤芍、川芎、牛膝—活血祛瘀止痛;佐:生地、当归—养血活血;桔梗、枳壳—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

使:桔梗—载药上行,甘草—调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方剂组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方剂组成

A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生姜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二辛凉解表银翘散: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甘草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三扶正解表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甘草再造散: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生姜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薇淡豆豉苏薄荷甘草B泻下剂一寒下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二温下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三润下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陈皮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四攻补兼施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五逐水十枣汤:芫花甘遂大蓟大枣禹功散:黑牵牛茴香C和解剂一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蒿芩清胆汤: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二调和肝脾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痛泻药方:白术白芍药陈皮防风三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四表里双解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防风通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甘草黄芩黄连疏凿饮子:泽泻赤小豆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槟榔茯苓皮。

《方剂学最新讲义、课件WORD版本(新)---·理血剂》_2

《方剂学最新讲义、课件WORD版本(新)---·理血剂》_2

第十二章理血剂1、定义: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以治疗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2、适应病证:⑴血瘀证⑵出血证3、分类:活血祛瘀止血4、使用注意:辨明瘀血或出血之原因分清标本缓急逐瘀不伤正止血不留瘀凡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或忌用活血祛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适用病证多种瘀血证。

瘀血形成的原因∙气滞血瘀。

∙热陷血瘀。

∙寒凝血瘀。

∙外伤血瘀。

∙气虚血瘀。

桃核承气汤Ⅰ类《伤寒论》主治:下焦蓄血证外邪入里主症少腹急结瘀热互结下焦谵语、如狂(蓄血证)兼症至夜发热下焦瘀血★小便自利下焦蓄血证。

·瘀热互结下焦经脉:少腹急结,(闭经,痛经)·膀胱气化未受影响:小便自利·瘀热扰心:烦躁,其人如狂,谵语·热在血分:夜间发热桃核承气汤是治疗血热互结的。

血热互结形成瘀血,瘀热。

瘀热互结在下焦,所以又把这个方叫做下焦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出在《伤寒论》,原来是治疗伤寒之邪,由表入里化热,由经传腑,太阳经到太阳腑,太阳腑膀胱,这样瘀热互结在膀胱,蓄血在下焦,历来看法把它叫膀胱,膀胱的这个代名词指下焦,蓄血证的病位:膀胱肠道泛指下焦(肠道、膀胱、子宫等)泛指全身涉及到血与热相关的病证(如,癫狂、脑外伤、尿毒血症等或血液粘稠度增高)由于蓄血在下焦,所以少腹急结,也拘结,甚至于疼痛,由于它蓄血部位可以在胞宫,这方面是蓄血胞宫,或者肠道,所以现在这个方,一个妇科方面用得多了。

一个也可以用于像血热互结在大肠,也都用。

包括有这类蓄血特征的,这种肠梗阻,也是经常使用的。

妇科经闭,痛经,桃核承气汤还用于胎盘滞留这类,有血热现象,少腹急结,也是常用。

蓄血在下焦,这特定部位造成的,当然血分,血热互结,血分有瘀热,造成烦渴这种热像,而且至夜发热,这是血热的特点。

血热扰乱心神,心主血,血者神气也。

“脉为血府,血舍神”。

那可以出现谵语如狂,这一类精神症状。

但一般提如狂,不提发狂,如狂是像狂一样的极度烦燥,或者神智短期的失常,舌像、脉像也反映出一组热证,舌红,脉沉实或涩,涩属于血流不畅。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6.理血剂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6.理血剂
2013-8-6 方剂学
· 理血剂 — 活血·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 府 逐 瘀 汤· 血
【组成】
桃仁(四钱) 川芎(一钱半) 桔梗(一钱半)
红花(三钱) 赤芍(二钱) 柴胡(一钱)
当归(三钱) 牛膝(三钱) 枳壳(二钱)
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
2013-8-6 方剂学
· 府 逐 瘀 汤· 血
佐使:炙甘草—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桃仁+大黄,瘀热并治
2013-8-6 方剂学
【运用】
· 桃核承气汤·
1、本方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的常用方剂。 ·注意:孕妇禁用。 * 《名医论方》 2、 辨证要点: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3、临证加减: 治跌打损伤时,加赤芍、归尾; 治闭经、痛经时,加当归、红花; 兼气滞者,加乌药、青皮。 4、现代运用: ·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 内膜异位证、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2013-8-6
当 归
【类方比较】 “五逐瘀汤”
方剂学
· 理血剂 — 活血·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 ·
【组成】
黄芪(四两) 地龙(一钱) 桃仁(一钱)
【用法】水煎服
当归尾(二钱) 川芎(一钱)
赤芍(一钱半) 红花(一钱)
2013-8-6
方剂学
· 补阳还五汤·
【主治】 气虚血瘀之中风。 气虚不能行血, 脉络瘀阻 气虚 舌本失养 语言不利 口角流涎,小便频数 或小便失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舌淡黯,苔白,脉缓
【主治】 胸中瘀血证。 "胸中血府血瘀" 瘀血阻于胸中:胸痛日久不愈, 痛如针刺有定处。 瘀血阻滞,清阳不升 :头痛 肝气不舒:急躁易怒 郁久化热:内热烦闷或入暮潮热, 瘀热上扰心神:心悸,失眠 累及于胃:呃逆不止 瘀血征象:唇暗或两目暗黑,舌暗红 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丹参饮(《时方歌括》)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丹参饮(《时方歌括》)

中医《方剂学》理血剂(活血祛瘀)——丹参饮(《时方歌括》)
一、组成
丹参一两(30克)、檀香、砂仁各一钱半(5克)。

二、用法
以水一杯,煎七分服。

三、歌括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四、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五、主治
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六、方解
本方所治之心胃诸痛,为气血瘀滞互结于中所致,故治宜祛瘀行气止痛之法。

方中重用丹参活血祛瘀,为君药。

檀香、砂仁行气宽中而止痛,为佐使药。

三药合用,使气血通畅,则疼痛自止。

本方仅用三味,且药性平和,为治疗气滞血瘀胃痛的有效方剂,原书说:“治心胃诸痛,服热药而不效者宜之。

”说明本方药性稍偏于寒,故尤于心胃痛偏瘀偏热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1
4、现代运用:
·血 府 逐 瘀 汤·
·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 骨炎、脑震荡后遗症、肝脾肿大、闭经等属瘀血内阻者。
【附方】
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2.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3.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4.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5.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
4、止血须防留瘀,使止血而不留瘀。 5、上部出血者,忌用升提药;下部出血者,忌
用沉降药。
2021/3/11
·理血剂 — 活血·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桃核承气汤·
【组成】
桃仁(五十个) 大黄(四两) 炙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桂枝(二两)
【用法】
2021/3/11
桃仁
【主治】
·桃核承气汤·
下焦蓄血证。 ·瘀热互结下焦经脉:少腹急结,( 闭经,痛经) ·膀胱气化未受影响:小便自利 ·瘀热扰心 :烦躁,其人如狂,谵语 ·热在血分:夜间发热
2021/3/11
·血 府 逐 瘀 汤·
佐:枳壳─行气宽胸 桔梗─宣达肺气 载药入胸中
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 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
柴胡─疏肝理气 生地─配当归以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
配赤芍以清血分瘀热 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枳壳+桔梗、柴胡; 桃仁等祛瘀药+当归、生地
2021/3/11
【病机】
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
2021/3/11破瘀泄热,兼以攻下。
【方解】
君: 桃 仁 ─ 破瘀活血
大 黄 ─ 下瘀泄热 * 两药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桃核承气汤·
臣: 桂 枝 ─ 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
芒 硝 ─ 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2021/3/11
·桃核承气汤·
佐使:炙甘草—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
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
2021/3/11
·血 府 逐 瘀 汤·
【主治】 胸中瘀血证。 "胸中血府血瘀"
瘀血阻于胸中:胸痛日久不愈,
痛如针刺有定处。
瘀血阻滞,清阳不升 :头痛

肝气不舒:急躁易怒

郁久化热:内热烦闷或入暮潮热,

瘀热上扰心神:心悸,失眠

累及于胃:呃逆不止
瘀血征象:唇暗或两目暗黑,舌暗红
*配伍要点:大量补气药+少量活血通络之品
2021/3/11
·补阳还五汤·
【运用】 1、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
的常用方。 * 《名医论方》 2 、辨证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 3、临证加减:
➢偏寒者,加肉桂、巴戟天、熟附子; ➢脾虚者,加党参、白术; ➢痰多者,加半夏、天竺黄; ➢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 ➢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 ➢下肢瘫痪者,加杜仲、牛膝。

·理血剂·
➢分类
1、活血祛瘀 ― 治血瘀证 代表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生化汤
2、止血-治出血证 代表方:黄土汤,小蓟饮子
2021/3/11
➢使用注意
·理血剂·
1、辨清寒热虚实,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 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2、活血祛瘀剂常配行气之品,使气行则血行。
3、祛瘀苔白,脉缓
语言不利
口角流涎,小便频数 或小便失禁
【病机】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2021/3/11
·补阳还五汤·
【方解】
君:黄 芪 ─ 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当 归 尾 ─ 活血祛瘀
佐:川 芎、赤 芍
桃 仁、红 花 地 龙─通经活络
活血化瘀, 助归尾之力
·复元活血汤 ·
瓜蒌根(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
穿山甲(二钱)
桃仁(五十个)
穿山甲
【主治】 跌打损伤。
·复元活血汤·
外伤损络,瘀留胁下,气滞络阻。
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 【病机】 瘀阻胁下 【治法】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桃仁+大黄,瘀热并治
2021/3/11
【运用】
·桃核承气汤·
1、本方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的常用方剂。 · 注意:孕妇禁用。 * 《名医论方》
2、 辨证要点:
·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3、临证加减:
➢治跌打损伤时,加赤芍、归尾; ➢治闭经、痛经时,加当归、红花; ➢兼气滞者,加乌药、青皮。 4、现代运用:
【运用】
·血 府 逐 瘀 汤·
1、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 (·注意: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用。)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3 、临证加减: ➢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加郁金、丹参 ➢瘀热甚者,重用生地、赤芍,加丹皮 ➢头部瘀痛者,加麝香、老葱
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2021/3/11
·血 府 逐 瘀 汤·
红花
【病机】 瘀血内阻胸部(主) 气机郁滞(次)
【治法】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2021/3/11
【方解】
·血 府 逐 瘀 汤·
君:桃 仁─活血祛瘀
臣:红 花—活血祛瘀
川 芎─活血行气而止痛 当 归─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 赤 芍─活血祛瘀;清解血分之瘀热 牛 膝─活血祛瘀, 引胸中瘀血下行
2021/3/11
当 【类方比较】 “五逐瘀汤” 归
·理血剂 — 活血·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汤 ·
【组成】
黄芪(四两) 地龙(一钱) 桃仁(一钱)
当归尾(二钱) 川芎(一钱)
【用法】水煎服
赤芍(一钱半) 红花(一钱)
2021/3/11
【主治】 气虚血瘀之中风。
·补阳还五汤·
气虚不能行血, 脉络瘀阻 气虚 舌本失养 血瘀 气虚不能固摄
· 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 内膜异位证、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2021/3/11
·理血剂 — 活血·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血 府 逐 瘀 汤·
【组成】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半) 赤芍(二钱)
牛膝(三钱)
桔梗(一钱半) 柴胡(一钱)
枳壳(二钱)
2021/3/11
4、现代运用:
·补阳还五汤·
·脑血管意外遗证、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 证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 肢或下肢痿软等证属气虚血瘀者。
黄 芪
2021/3/11
·理血剂 — 活血·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组成】
柴胡(半两) 红花(二钱) 大黄(一两)
【用法】
2021/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