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属于谁教案20
《财产属于谁》八年级政治教案

《财产属于谁》八年级政治教案《财产属于谁》八年级政治教案1一、教学目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进展”,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全部权的涵义;法律疼惜公民合法财产及其全部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全部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全部权受到侵害,要准时寻求法律救助。
2、力气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力气,依法维护合法财产及其全部权的力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已的财产,敢于同侵害财产的行为做斗争。
二、教学重点:法律疼惜合法财产的全部权,教学难点: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生疏三、学情简析: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展,人们对于自已的财产全部权日益重视。
法律也加大了疼惜公民合法财产及其全部权的力度。
例如,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中明确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害”的规定。
然而,由于各种缘由,侵害公民合法财产及其全部权的现象频繁发生。
有些未成年人承受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需加强法制教育,以削减侵权大事的消逝。
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力气,当自已的财产全部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准时寻求法律疼惜。
基于上述状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展承受正值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
四、教法、学法依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转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气以及沟通和合作的力气。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培育学生的自学力气。
所以本课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启发示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承受指导阅读法、争辩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通过“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结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展帮助教学。
财产属于谁教案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法律保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即时寻求法律保护。
2.水平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水平,依法维护自己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难点: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学会维权。
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说财产(手机、银行卡等),学生说财产引出社会上的财产按照归属划分为: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一)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活动一:慧眼明辨财产出示五幅漫画(课本P68-P69),让学生说说哪些属于个人财产,哪些不属于?得出结论:公民的合法财产才属于个人所有。
出示我国法律对公民个人财产的规定活动二:以法说财产以教师的财产银行卡为例,引出财产所有权: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学生学会区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完成课本P70页)再次以银行卡丢失并补办为例,说明我国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
(二)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活动三:以案说法多媒体出示案例分析案例回答:审判机关依据何种法律,采用什么方式,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得出结论: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做法。
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是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各种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方式的前提。
案例继续:审判机关依据何种法律,采用什么方式,追究侵犯财产罪犯的法律责任?得出结论: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最严厉、最有效的保护方法。
(三)当财产所有权收到侵害时活动四:以法为用出示案例,思考:(1)甲县工商局作出的上述处罚合法吗?(2)请给赵某献计,使其采取有效方式,保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3)这些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四)课堂小结。
财产属于谁教案

三、导入新课“拾金不昧”。
(PPT显示)教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教师: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的确正如同学们说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
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
我们看看这个故事。
教师: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为什么? (支持)好,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处理?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拾金不昧为什么还要赔偿,这是否有悖情理,法院做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从财产的归属问题说起,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财产属于谁”这一课的内容。
板书:财产属于谁(一)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PPT显示)要想理解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判决,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请同学们看书中70页最上面方筐中的图片及内容。
并回答问题。
其实将小王的父亲做的这些行为后面加上一个“权”字就是我们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内容。
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作出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分析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教师:好!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到在我们周围可为我们所有的财产越来越多,刚才有同学说到对家庭财产(家庭中的电脑、电视等)享有所有权。
请同学们对以下财产权进行连线:①、我买了一台电脑,把它放在书房里使用权②、我用电脑做课件、上网收益权③、我把电脑租给某电脑打字店处分权④、我把电脑卖给别人占有权2、公民个人财产的范围同学们到69页找出到答案。
思想品德课《财产属于谁》教案范文

思想品德课《财产属于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财产的定义和分类,明确财产的归属问题。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和分类2. 财产的归属问题3. 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定义和分类,财产的归属问题,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正确对待家庭财产。
2. 教学难点:财产归属问题的理解和应用,爱护公共财产的实际行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财产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财产归属问题和道德观念。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入,例如一个孩子偷拿了邻居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行为是否正确。
2. 讲解财产的定义和分类:解释财产的概念,区分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其他分类。
3. 探讨财产的归属问题:讲解财产归属的法律规定,引导学生理解财产权的意义。
4. 培养道德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财产和爱护公共财产的重要性。
5. 家庭价值观的培养:讨论正确对待家庭财产的方式,强调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
6.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总结所学内容,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面,了解学生对财产概念、归属问题和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采用观察法、问答法、小组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财产定义和分类的掌握程度;b. 学生对财产归属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c. 学生对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认同和实际行动;d. 学生对家庭价值观的认识和践行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思想品德》课本相关章节;2. 案例材料:关于财产归属问题和道德观念的案例;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教学道具:财产物品模型、标识牌等;5. 参考资料:相关法律法规、学术论文等。
财产属于谁教案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财产的分类,知道不同类型财产的归属规则。
理解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内容和法律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判断财产归属的能力。
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财产观,珍惜个人合法财产,尊重他人财产所有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和法律保护。
财产归属的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合法财产和非法财产。
理解财产共有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财产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房屋、车辆、金钱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财产以及财产属于谁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财产的分类按照归属划分,财产可以分为个人财产、集体财产和国家财产。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财产,如个人的衣物、书籍属于个人财产;学校的教学楼、教学设备属于集体财产;国防设施、铁路等属于国家财产。
2、个人财产所有权含义:个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内容:占有权:对财产的实际控制。
例如,拥有自己的手机并随身携带。
使用权: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
比如,使用电脑进行学习和工作。
收益权:通过财产获取经济利益。
如将房屋出租获得租金。
处分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财产。
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如吃掉食物)和法律上的处分(如将财产赠与他人)。
3、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民事法律手段:通过确认所有权、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方式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刑事法律手段:对侵犯公民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4、财产归属的判断个人合法劳动所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财产,如工资、奖金等,属于个人财产。
继承或受赠:通过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获得的财产,以及他人自愿赠与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购买:通过合法的买卖行为取得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财产属于谁》教案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使用财产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产观,明白财产属于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和种类2. 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3. 财产的继承与分配4. 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5. 财产法律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定义、种类、所有权、使用权、继承与分配,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基本概念、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财产纠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3. 小组讨论法:讨论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财产相关的资料、案例,制作PPT。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
3. 教室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教学演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财产属于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财产的定义和种类:介绍财产的概念、种类,让学生明确财产的范围和特点。
3. 讲解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解释财产所有权和使用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4. 讲解财产的继承与分配:介绍财产继承和分配的规则,让学生了解财产在家庭中的传承。
5. 讲解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分析财产对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产观。
6. 案例分析:分析财产纠纷案例,让学生理解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7. 小组讨论:讨论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8.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财产观念。
七、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财产属于谁》教案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道德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合法地获取和支配财产,培养正确的消费观。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与分类2. 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3. 财产的继承与赠与4. 公共财产的保护5. 正确对待家庭财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概念、种类、特点;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理解;公共财产的保护。
2. 教学难点:财产所有权的转移;继承与赠与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财产的相关概念。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案例,如孩子对家庭财产的态度,引出财产的概念。
2. 讲解财产的定义与分类:介绍财产的定义,讲解不同类型的财产,如动产、不动产、无形财产等。
3. 讲解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解释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含义,举例说明。
4. 讲解财产的继承与赠与:介绍继承与赠与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5. 讲解公共财产的保护:强调公共财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保护公共财产。
6.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对待家庭财产,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7. 总结与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财产概念、种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待家庭财产和公共财产的态度。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法院了解财产纠纷的处理过程。
2.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家庭财产教育的重要性。
3. 举办一次财产知识问答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财产知识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财产属于谁》教案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理解财产的归属问题。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合法、合规地获取和处理财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与分类:实物财产、无形财产、不动产等。
2. 财产的归属:个人财产、公共财产、共有财产等。
3. 财产的获取与处理:合法获取、合法继承、赠与、捐赠等。
4. 学生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如何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概念、分类、归属以及获取和处理方式。
2. 教学难点:财产归属的判断,合法获取财产的方式,公共财产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分类、归属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财产归属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判断。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4. 实践操作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法获取和处理财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财产归属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思考。
2. 讲解财产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财产的定义,讲解不同类型的财产。
3. 讲解财产的归属:分析财产归属的原则,讲解不同类型财产的归属方式。
4. 讲解财产的获取与处理:介绍合法获取财产的方式,讲解财产的处理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财产归属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判断财产归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财产概念、分类和归属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公共财产保护的认识。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财产归属案例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财产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资料:提供各种财产归属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才学校“师导生探互助学习”教案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分析案例,归纳
总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对学生提出要
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师友共学和互
学,看书并进行
交流和学习。
课堂活动
师友自学:
阅读教材P46正文,找到财产所有权的含
义。
师友选一选:哪些是合法财产?
知识拓展:
阅读教材P47相关链接的四项权利,并
说出上述四幅图分别对应的是哪项权利。
帮助学生搜集
整理资料,培养
学生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
规定
奖励办法,调动
学生积极性。
提出讨论话题,
鼓励学生之间
交流,讨论。
认真阅读,积极
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利弊。
师友互学互助,
积极讨论,代表
总结发言。
师友结合教材内
容,积极思考,
讨论分析。
依法承包的
土地或果林
无意中从地里挖
出的文物、从水
里打捞的财物。
亲友赠送的
科技书
依法律程序
购买的房屋
贪污受贿得
到的钱财
赌博获得的
钱财
纳税后的工
资或利息
小明的父亲买了一辆小轿车
父亲驾车送小明上学办理相关手续,父亲驾车搞运营
三年后,小明的父亲将车卖掉
我国《民法通则》第79
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
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