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区别与联系
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之一。
这两个概念虽然相似,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定义、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具体应用等方面对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唯物辩证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对现实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体系。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事物的根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辩证法的物质性原则:唯物辩证法立足于物质世界,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2.辩证法的矛盾性原则: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3.辩证法的运动性原则: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和运动的状态,没有静止的事物。
4.辩证法的整体性原则: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5.辩证法的历史性原则:唯物辩证法强调历史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和消失的。
二、辩证唯物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辩证唯物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综合和完整体现。
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真实的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类活动是物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唯物论和反对唯心论:辩证唯物论坚决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强调客观存在的根本性。
2.辩证法和反对形而上学: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复杂的、矛盾的和多样化的,反对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观点。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为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真理。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5.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类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三、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的发展历程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的发展历程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关系引言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本文将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定义、基本观点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唯物论的基本概念与观点1.1 唯物论的定义唯物论是指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实体,意味着世界上只有物质存在,而精神、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强调客观存在对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
1.2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客观性:唯物论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并能通过人们的感知和实践来认识。
•主体与客体关系:唯物论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即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发展性:唯物论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
•历史性:唯物论将世界看作是历史的产物,强调历史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与观点2.1 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是指一种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强调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推动力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关系。
2.2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存在: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一面,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量变到质变:辩证法认为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即由定性上升到新定性。
•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发展,并且新事物能够保留旧事物中优秀成分。
•整体与个别关系:辩证法强调整体决定个别,个别又反作用于整体。
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关系3.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相互关系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唯物论提供了辩证法的哲学基础,而辩证法则是唯物论的具体运用。
3.2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共同点•基于实践:唯物论和辩证法都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强调发展:唯物论和辩证法都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内在规律。
•重视矛盾:唯物论和辩证法都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3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唯物论关注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辩证法则更关注事物内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十分钟教你分清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

辨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强调物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强调意识)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含义及客观、普遍性内容: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客观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内容: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原理1: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
(强调整体)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原理2: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会具有全新的功能;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
(强调结构)方法论:善于“优化结构”。
原理3: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
部分的性能状态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甚至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
(强调部分)方法论: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因果联系原理: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
方法论:正确把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遇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1.事物运动发展观点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专题复习与相关时政热点分析(上)

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专题复习与相关时政热点分析(上)作者:黄垠昌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9年第01期【知识概述】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从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分布可以看出,本专题中世界的客观性、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含义及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等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
其他知识点所占比重较少,为选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联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尤其是矛盾的统一性原理中“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观点等所占比重较少,为选考考点。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及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重大意义是本单元出题的重点。
本专题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要形式。
近几年高考中非选择题种类有所增加,试题一般先提供一些材料,然后以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考查,特别常见的是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今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
【知识精讲】考点1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神创论”、“有神论”。
热点点拨 2008年6月28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10e640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7a.png)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篇一: 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的关系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先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般又分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个部分。
学习哲学常识,不仅要明确这三个部分各自的知识范围,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上来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
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它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在解释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础上的。
它把辩证法的规律首先看作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规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认为辩证法不外是人们从客观物质世界中高度抽象出来的、能从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内在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头脑臆想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总结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理

总结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理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将分别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理进行详细阐述,并进行综合性总结。
一、唯物论的原理:1. 客观实在原理:唯物论强调存在独立于人的外界客观世界,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物质决定意识,主体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物论的观点是,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主观的观点。
2. 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原理:唯物论与唯心论是哲学上的两个对立面,唯物论强调物质的主导地位,反对唯心论的观点。
唯物论认为,人的意识、思想等都有其物质基础,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3. 本质与现象原理:唯物论认为,现象是依附于本质而存在的,重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唯物论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来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4. 科学性原理:唯物论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唯物论主张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辩证法的原理:1. 矛盾普遍性原理: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运动。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一。
2. 矛盾转化原理: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中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前进。
矛盾的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事物发展的现实基础。
3. 波动变化原理: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存在着循环、演进、曲折的波动变化。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曲折、反复、循环的运动。
4. 否定之否定原理: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线性增长,而是通过批判性的否定、超越、综合而达到质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综合分析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理可知,唯物论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科学性,强调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普遍性和矛盾转化,强调事物的波动变化和否定之否定。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宏观角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角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角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3、微观角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角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角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3、微观角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1.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312. 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1-93. 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10-124.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13-315.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分析13-186.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分析19-217.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原理分析22-288. 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分析22-289.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原理分析29-3110. 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唯物论+认识论11. 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唯物辩证法12. 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2、3、4、513. 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614. 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认识论15.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联系+发展16.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矛盾观17.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1018.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分析1-419.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原理分析5-1020. 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唯物论常用的观点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认识论常用的观点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⑴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⑵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3.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⑴真理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绝对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⑵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⑶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⑷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注意: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是绝对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真理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4.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⑴联系具有普遍性;⑵联系具有客观性;⑶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⑷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⑸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⑹系统优化的方法;5.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⑵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⑶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⑷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6.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或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矛盾的观点主要包括⑴矛盾即对立统一特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法⑴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⑵矛盾的普遍性-法⑴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⑶矛盾的特殊性-法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⑷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法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⑸主次矛盾辩证关系-法⑷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⑹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法⑷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7.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观点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⑷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的特点;8.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⑴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⑷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9、认识论3、唯物辩证法19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4.人与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⑶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⑷从辩证法角度: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3+矛盾7+创新3共19条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1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4.联系具有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15.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原理内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16.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实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17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合原理内容:⑴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⑵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7⑵.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①整体影响部分原理: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影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部分影响整体原理: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影响,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8.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19.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20.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识别关键词:某事物成长经历艰辛困苦的过程,最终取得了胜利或成功╱在挫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前进中遇到困难与挫折╱严峻挑战╱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21.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或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结果;方法论: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包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应原理22和2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原理24;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应原理26和27;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对应原理25;2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或矛盾的观点原理内容:⑴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⑵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⑶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法论:要求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小贴士:答题时主要运用下列表述;三种情况:⑴矛盾即对立又统一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⑶矛盾的观点要求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2⑵特殊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单独使用实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吃一堑,长一智;居安思危;2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⑵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26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合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26⑵.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实例:好钢用在刀刃上;牵牛要牵牛鼻子;“弹钢琴”的方法;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27⑴.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合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要全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要看到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27⑵.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实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防微杜渐;。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哲学思想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虽然这两个概念都带有“唯物”和“辩证”两个词,但它们的意义和内涵有着较为显著的不同。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一种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的,物质和精神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社会现实和人自身的认识,是一种自觉的、向实践性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旨在揭示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指导人类生产、科学和文化发展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和运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进步,维护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待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唯物辩证法关注的是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事物中的矛盾,实现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的哲学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中,互相矛盾的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促进和改进,驱动事物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而矛盾的贯穿始终,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在不同的形式。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都着眼于揭示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但其重点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关注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关注各种矛盾和规律,以寻求解决方法为目的。
具体来说,辩证唯物主义注重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观念和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进步和发展;而唯物辩证法注重的是探寻各种矛盾和规律的思维和分析方法,从而找到解决方法,实现事物的发展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