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爱情三角理论下的宝黛之间的情感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

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曲婉唱。

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索引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命运性格社会根源《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而其中尤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激起读者的同情、感慨和深思。

曹雪芹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没有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的感情历程中同周围环境的对立。

《红楼梦》中最能体现其悲剧性的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打开《红楼梦》,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诣,点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道尽人间沧桑,希望世人醒悟的愿望。

正如王国维所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其在论述宝、黛的爱情时强调: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常人之情,常人之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不合“礼”的“木石前盟”——命运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

《红楼梦》中宝黛情感之研究

《红楼梦》中宝黛情感之研究

红楼梦中宝黛情感之研究
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由曹雪芹所著。

其中,宝黛是故事中一对备受关注的情侣,他们的情感经历了风风雨雨,充满了复杂和曲折。

本文将深入探讨宝黛的情感发展,分析其起因、发展和影响。

1. 宝黛情感的初见与相知
起初,宝玉与黛玉在荣府相识。

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但两人很快发现了彼此之间隐藏的共鸣和吸引力。

他们通过共同爱好、理解和支持打开了心扉,并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2. 宝黛情感的波折与摩擦
然而,在红楼梦中,宝黛的情感并不顺利。

社会种种因素以及周围环境的冲突导致他们之间频频发生摩擦和矛盾。

外界舆论、家族利益以及个人意愿等因素都对两人情感产生了冲击。

3. 宝黛情感的演变与沉浮
尽管宝玉与黛玉曾有过美好的时刻,但是在他们的关系中逐渐出现了紧张和疏离。

由于各种原因,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发生了转变,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续故事发展。

4. 宝黛情感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宝玉与黛玉的情感起伏对红楼梦中其他角色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剧情和事件的发展。

这种关联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婚姻等主题的思考。

结论
《红楼梦》中宝黛情感是故事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线索,通过其展示了爱情、社会、命运等多重题材。

尽管经历诸多波折,但宝黛情感在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与深度描绘人性复杂性的图景。

红楼梦剖析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

红楼梦剖析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

红楼梦剖析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

作品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其中最为经典也最为动人的故事之一。

本文将对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关系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二人情感的描写和他们之间的相处细节,探讨他们的爱情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他们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爱情形象,他们之间的感情跌宕起伏,充满了悲欢离合。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公子哥,家境富裕、才情出众,而林黛玉是持家奴婢出身的贵族女子,两人的身份差距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阻力。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

他们之间很早就有了互相让对方心动的迹象。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才情赞不绝口,常常在她面前吟诗作对。

而林黛玉也对贾宝玉赞美有加,每每将一些自己心爱的诗句献给贾宝玉。

这种情感的交流让他们之间逐渐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基础。

然而,两人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

贾宝玉在贾府众多姐妹中有着众人宠爱的地位,而林黛玉的出身和身份使得她倍受冷落。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下不断发展,但又不断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打击。

比如贾宝玉的婚事早早就定下来,林黛玉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深感自己的爱情陷入了绝境。

而贾宝玉的优柔寡断和对其他女子的关心也让林黛玉备感失落和伤心。

两人之间的爱情无法顺利发展,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林黛玉的早逝给贾宝玉留下了永远无法抚平的创伤。

他对林黛玉的爱情和怀念也成了他一生不能忘怀的痛苦。

红楼梦的结局给人以深深的唏嘘,让人对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感到无限的遗憾和惋惜。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深刻而复杂的。

首先,他们身份和地位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让人们反思了家庭背景对于爱情的制约和限制,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对于人们自由选择爱情的困境。

其次,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感情上的优柔寡断也对爱情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写一篇札记

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写一篇札记

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写一篇札记宝黛钗的爱情纠葛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

宝玉、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引起了多年的猜测和讨论。

在这篇札记中,我将探讨这三位主要角色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这对他们和整个故事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宝玉和黛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然而,一些急躁和误解使他们的感情受到了考验。

黛玉对宝玉的痴迷几乎达到了病态,而宝玉似乎对她的感情并没有那么强烈。

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纠缠让人无法忽视。

与此同时,出现了薛宝钗,她是一个温柔、聪明且有魅力的女孩。

宝玉对她的爱慕之情逐渐加深,而黛玉则感到了嫉妒和失落。

黛玉对宝玉的情感逐渐由热烈转为冷淡,最终达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薛宝钗的出现对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黛玉来说,她无法接受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被另一个女人取代。

她认为自己与宝玉之间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其他人取代。

然而,宝玉的选择和决定并不在她的控制之内,她只能默默忍受着心碎的痛苦。

最终,黛玉因为对宝玉的失望和伤心而悲痛欲绝,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尽情表达内心的痛苦。

她的死对于宝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意识到自己对她的深刻情感。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黛玉成为了永远留在宝玉心中的痛苦的记忆。

从整个故事来看,宝黛钗的爱情纠葛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它揭示了人们在爱情中的渴望、失望和犹豫。

宝玉、黛玉和薛宝钗三角关系的复杂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他们的爱情之间的纠葛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因为它涉及到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丰富。

总之,宝黛钗的爱情纠葛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心痛而引人入胜的故事。

它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脆弱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总是美好和完美,它也可能带来痛苦和失望。

然而,它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思考。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情感、命运与社会限制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情感、命运与社会限制

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情感、命运与社会限制
介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描绘了许多复杂而令人难忘的角
色和情节。

其中,宝黛之恋是这部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一段爱情故事。

宝玉和林黛玉是这个故事中两个不幸注定无法在一起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感情
被情感、命运和社会限制所束缚。

情感的复杂性
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情感纠葛。

从相识初期开始,两人就互相吸引,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情愫。

他们以心灵相通为基础,彼此理解对方的内心
世界。

然而,在他们彼此亲密接触后,他们明白自己无法真正地成为夫妻。

命运的安排
尽管宝玉与林黛玉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但他们注定无法在一起。

命运似乎早
已决定了他们要面对许多困难和障碍。

林黛玉是被选定嫁给宝玉的薪官之女,
但最终却因缘尽散。

而宝玉也注定要面对他的命运,在他年少时就得知自己寿
数不长。

社会限制的束缚
《红楼梦》发生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限制成为了宝黛之恋的重要背景。

林黛
玉出身名门望族,而宝玉则属于贵族家庭,两人都受到严格的身份、地位和婚
姻束缚的限制。

加上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使得他们无法在红尘中真正地实现他们对彼此的爱。

总结
《红楼梦》中描绘的宝黛之恋深刻地展示了情感、命运和社会限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尽管他们拥有强烈的爱意,但命运和社会规则将他们紧紧牵连在一起,并将这段恋情引向悲剧结局。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爱情与命运、自由与约束等永恒话题的思考,使得它成为中国文学中不朽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宝黛之间的爱恨情仇

红楼梦宝黛之间的爱恨情仇

红楼梦宝黛之间的爱恨情仇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恨情仇。

他们之间的情感错综复杂,充满了挣扎与痛苦,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抒发。

一、初见与初相识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林黛玉则是作品中的女主角。

他们初次见面,宝玉对黛玉的聪明、美丽与机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黛玉则若有所感地对宝玉产生了好感。

他们从初识时的陌生人逐渐转变为彼此间的亲密伴侣。

二、爱与痛的交织尽管两人日久生情,但他们的爱情却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由于家族利益与宗法礼教的束缚,宝玉被迫与其他女性结婚。

而黛玉也深爱着宝玉,但她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倒霉的命运之子,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三、宝黛之间的默契在宝玉的成长过程中,黛玉一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和知己。

黛玉聪明敏感,对宝玉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而宝玉则对黛玉倾注了全部的关爱与深情。

他们之间不仅仅是爱情,更多的是一种默契与心灵的契合。

四、命运的残酷命运对宝黛的眷顾是有限的,他们的爱情之路注定充满了曲折与波折。

在红楼梦的故事中,黛玉遭受了家族的抛弃与亲人的背叛,最终身体和精神俱疲倦、不堪重负。

宝玉面对黛玉的离世感到痛苦与悔恨,而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在黛玉的离世中达到了顶点。

五、人性的复杂红楼梦不仅仅描写了宝黛的爱情,更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扭曲。

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私心与欲望,而这些私心与欲望也是导致宝黛之间痛苦的根源。

作者通过宝黛的爱情展示了人性中脆弱与坚强、纯真与狡诈、悲剧与幸福的并存。

六、宝黛的永恒传世红楼梦宝黛之间的爱恨情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诵。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人们通过阅读红楼梦,可以感受到宝黛之间爱恨情仇的真实与深刻。

红楼梦宝黛之间的爱恨情仇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故事,提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抨击。

它超越了个人爱情的范畴,成为一部探讨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杰作。

解读《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

解读《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

解读《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1.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作家曹雪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繁华富贵但缺乏真正情感滋养的封建世界。

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是这部小说中最为复杂和动人的故事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

2.背景介绍2.1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份与成长背景•贾宝玉:贵族后代,贾府嫡长子,备受溺爱和呵护。

•林黛玉:荣府次女儿,才华出众但性格孤僻。

2.2 跨越阶级与命运相遇•贾宝玉降生于豪门世家,享有尊贵地位。

•林黛玉则无法摆脱出身低微、命运多舛的困境。

3.初识与情感萌芽3.1 引子:葬花词的相遇•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荣府内第一次正式相见。

•林黛玉折腿康复时,贾宝玉为她赋诗《葬花词》,留下深刻印象。

3.2 情感萌芽与友谊的建立•贾宝玉对林黛玉产生浓厚兴趣,两人成为好友。

•林黛玉欣赏贾宝玉的才华和懂事。

4.情感发展与挫折4.1 家族纷争带来的隔阂•外界因素使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受到冲击。

•家族利益引发贾府内斗,对两人关系造成了巨大影响。

4.2 婚姻利益的干涉•贾母等长辈主动安排她们有别于友谊的婚恋关系。

•她们之间深厚情感被迫转化为家族利益。

5.爱情与矛盾的升级5.1 爱与恨的矛盾心理•贾宝玉对林黛玉既爱又恨,两种情感在心中互相冲突。

•林黛玉也对贾宝玉有着复杂的爱与恨的情感。

5.2 命运捉弄与离别•家族纷争和命运安排使两人无法永远在一起。

•林黛玉病逝,贾宝玉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6.结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作者对封建社会虚伪、荒诞及人性受困的深刻揭示。

他们之间交织着友谊、爱恋与家族纷扰,使得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地走到一起。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反思社会对爱情关系的压力和束缚。

基于爱情三角理论下的宝黛之间的情感关系分析

基于爱情三角理论下的宝黛之间的情感关系分析
安徽文学
ANHUI WE NXUE 文
基予爱情三角理论下的宝黛之间的情感关系分析
方 冈 0 施 蜀 胃
( 中国科 学技 术大 学 )
摘 要: 本 文依 据 美 国心 理 学 家斯 滕 伯 格 的 爱情 三 角

研 究
理论 , 从亲密、 激情与承诺三个方面 , 分析《 红楼梦》 中 宝 玉和 黛 玉 之 间的 爱 情 . 比较 少年 和 成 年 不 同 时 期 宝
廷 格 的社 会 比 较 理 论 将 宝 黛 之 间 的人 际吸 引 分 为 相
较 理 论 却 倾 向于 从 爱 情 中寻 找 自我 价值 .他 认 为 . 个 体 会 将 自己与 他 人 进 行 比较 . 从 中确 定 自我 价 值 的心 于 自己者 相 比较 . 从 而追 寻 自我 价 值 ⑦ 二、 宝 黛 之 间 的 情 感 关 系 分析 ( 一) 少年时的爱情 : 亲 不 问疏 , 先不 僭 后 ( 注: 本 文将《 红楼梦》 第 三 回 至第 二 十 一 回分 为
通之道德使然 , 况 黛 玉 一 女 子 哉 !… … 由此 观 之 , 《 红 楼梦》 者, 可 谓 悲 剧 中之 悲 剧 也 ” 。 ④ 本文 也试 图 借用 西 方学者的视角来分析《 红楼梦》 , 主 要 依 据 斯 滕 伯 格 的 心 灵 交 流 为 基 础 的亲 密 关 系 . 是两情相悦 . 宝 玉 出 家 不是 为了解脱 . 而 是 为 了完 成 对 黛 玉 的 承 诺 . 宝 黛 之 间 的 爱 情 是 一 种 完 美 之 爱
廉・ 詹 姆 斯 的 自我 扩 展 概 念 .将 宝黛 之 间的 亲 密 关 系
』 立的。‘ 关 于爱 情 . 美 国哲 学 家 和 心 理 学家 威 廉 ・ 姆 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从亲密、激情与承诺三个方面,分析《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比较少年和成年不同时期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关系建构的不同,并分别按照威廉?詹姆斯的自我扩展概念,将宝黛之间的亲密关系分为归因过程、共有关系和自我图式三个维度,重点解读交流对于自我图式的影响;同时按照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将宝黛之间的人际吸引分为相似性和熟悉性两个维度,具体分析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完美之爱,宝玉和黛玉之间的交流是真正的心灵交流。

关键词:宝黛的亲密关系交流人际吸引承诺一、相关理论王国维先生曾借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点评红楼梦,认为红楼梦属于“第三种悲剧”。

他把宝玉出家看做是解脱,认为“生活的本质在于欲望,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书中真正得到解脱的,只有宝玉、惜春和紫鹃三人”。

他将宝黛之间的爱情看做悲剧,认为“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④本文也试图借用西方学者的视角来分析《红楼梦》,主要依据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分析得出宝黛之间的关系是以真正的心灵交流为基础的亲密关系,是两情相悦,宝玉出家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完成对黛玉的承诺,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完美之爱。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滕伯格①研究的证据显示,爱情可被理解为一个关系三角,这个三角的每一角分别代表这三个构成因素:亲密、激情和出于责任感的承诺,这三个因素在爱情中起着关键作用,远比其他属性重要。

⑤6亲密是指爱情关系中那些促使双方亲近、志同道合和不分彼此的感情,其中包括:尊重对方,珍重对方,跟被爱方亲切沟通,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等。

⑤7激情主要是欲望和需要的表达方式――诸如对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和性满足的渴望。

⑤11承诺则意味着同心协力,志同道合,永不分离,顺利时如此,艰难时也一样,它意味着双方互相确认,同时也对自己确认,在任何换环境和任何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而且永远是第一位的。

⑤46关于爱情,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姆斯②认为,一个人倾向于拥有的最独特的社会自我,是在他所爱的那个人心中,只要这一特殊的自我未能得到认可,对于他自己的意识来说,他就是无,而当这个自我得到认可时,他就会得到无限的满足。

⑥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③的社会比较理论却倾向于从爱情中寻找自我价值,他认为,个体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个体在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时,会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从而追寻自我价值。

⑦二、宝黛之间的情感关系分析(一)少年时的爱情: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注:本文将《红楼梦》第三回至第二十一回分为宝玉和黛玉的少年时期,将第二十二回至第八十回分为宝玉和黛玉的成年时期。

)本文首先从言语、动作行为和心理状态分析宝玉和黛玉的亲密友爱。

开始是尊重对方。

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而众人将黛玉比做戏子时,独有宝玉担心伤了黛玉的自尊,因为只有宝玉了解寄人篱下的黛玉对于别人看她的眼光是如何的敏感,宝玉尊重黛玉,他也希望别人能够和他一样,真诚地从言行上尊重黛玉。

再者是理解、关心对方。

比如宝玉将黛玉送他的荷包珍重地带在衣服里面,而宝玉因黛玉回乡探望病重的父亲,“剩得自己孤?,也不和人玩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

⑧(以下引文皆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红楼梦》)听闻黛玉父亲去世,不禁蹙眉长叹:“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

”闻得黛玉“平安”,余者也就不在意了。

第八回宝玉和黛玉在薛姨妈家用晚饭时,李嬷嬷借口老爷要问书不让宝玉饮酒,黛玉见宝玉大不自在,忙的解围,因为黛玉了解宝玉暂时脱离贾政的道学阴影,正处于“心甜意洽”之时,不愿让宝玉扫兴,后因天降大雪,黛玉又细心地为宝玉整理披风斗笠。

三是和对方分享自我,不分彼此。

这种分享不仅包括分享自己的所有物,也包括分享自己的时间。

例如宝玉将北静王所赠??香串珍重取出,转赠黛玉;宝玉去上学前特去黛玉房中作辞,要她等他一起吃饭和制胭脂膏子。

关于宝黛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交流部分,将会在后文重点分析。

其次是从外貌的吸引和身体的接触看宝黛之间的激情。

宝黛初次见面,即感觉似曾相识,彼此亲近许多:黛玉最初一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又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当林黛玉回乡葬父,从苏州返回时,宝玉在心中品度黛玉“出落得越发超逸了”。

第十九回宝玉担心黛玉饭后午休会积了食,杜撰黛山林子洞的故事给黛玉解闷。

他要与黛玉共用一个枕头,黛玉不肯,笑说他是她“命中的天魔星”;宝玉闻见黛玉身体的幽香,不禁“醉魂酥骨”,遭到黛玉巧言讥笑,“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肋下乱挠,黛玉素性触痒不禁,见宝玉两手伸来乱挠,便笑的喘不过气来”,而黛玉听了宝玉编派她的故事,也“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拧的他连连央告”。

这次亲密接触是那样的自然,他们体会到的是爱者和被爱者在一起的幸福。

最后分析宝玉和黛玉的承诺。

少年时期的宝玉和黛玉之间,承诺只是一种确认,为了确认心中只有彼此。

如第八回黛玉准备辞别薛姨妈时,宝玉乜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

”第十七回黛玉误会宝玉将她做的荷包送人,赌气拭泪,要离开宝玉,宝玉说:“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

”看起来宝玉总是喜欢黏着黛玉,而对黛玉来说,其实这被看做是希望两人在一起的一种承诺。

第二十回,黛玉见宝玉同宝钗一起去贾母处,生气回房,宝玉忙跟去相劝,又被宝钗拉走,等到两盏茶功夫宝玉再去黛玉那儿时说道:“亲不间疏,先不僭后。

”黛玉辩解并不是要宝玉疏宝钗,而是“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我的心。

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这次似乎是比较直接的表白,确认了他们彼此在心中的位置。

宝玉对黛玉有着照顾和服从的渴望,黛玉对宝玉则是归属和支配的需要。

在他们一次次的争嘴中,总是宝玉“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或是垂头自审”,而黛玉却是时时希望宝玉陪在身边,她需要的不只是宝玉口头的承诺,而是宝玉能够言行一致。

(二)成年时的爱情: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从亲密关系来看,受到从小就被灌输的道德伦理教条的束缚,长大的宝玉和黛玉之间虽然刻意保持着距离,心中的亲密关系却总是自然流露。

第二十二回,宝玉见黛玉因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心中不平,歪在炕上,于是好言相劝,“一面说,一面拉起他来,携手出去吃了饭”。

这之后,在大观园里的宝玉和黛玉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携手”同行了。

从表面看来,两人似乎不如以前亲密,实际却是志同道合,不分彼此。

这种分享不仅如宝玉说的:“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

”而且也表现在分享内心的感受,比如,宝玉对湘云说,林妹妹从不会劝他进入仕途,令黛玉又喜又惊“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又如宝玉对黛玉说:“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倒像是咱们又拌了嘴似的。

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节岂不咱们倒觉生分了?”再如因贾母的一句话“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人好似参禅一般,潸然泪下,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而黛玉葬花,宝玉听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黛玉做的《桃花行》“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

这种亲密促使双方感情更加亲近,言行中也会有掩饰不住的真情流露。

第三十二回宝玉看见走在前面的黛玉哭了“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宝玉见黛玉怀疑他心里有什么金,什么麒麟,急的一脸汗,筋都暴起来,黛玉一面自悔说话造次,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宝玉被贾环烫伤脸,知道黛玉癖性喜洁,不让她看,黛玉却关心地对宝玉说:“强搬着脖子瞧了一瞧,问他疼的怎么样。

”见宝玉用簇新藕合纱衫拭泪,黛玉又立即摔给他自己的一方?帕子拭泪;黛玉担心雨夜湿滑,将自己喜爱的玻璃绣球灯送给宝玉照路;宝玉生日夜宴时,在那么多人面前,宝玉毫不避讳地说:“林妹妹怕冷,过这边靠板壁坐。

”又拿个靠背给她垫着些。

从双方的激情方面来看,在成长的过程中,宝玉和黛玉身体互相吸引,内心激荡。

黛玉也会细细长叹一声“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而“宝玉见他星眼微殇,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

宝玉因挨打而担心黛玉难过,遣晴雯给黛玉送去两块旧手帕,“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左思右想,由不得余意缠绵,便向那两块旧帕上走笔题诗,更觉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这次私相传递定情信物,更加坚定了宝黛之间的爱情,黛玉变得开朗起来,甚至打趣无精打采的宝钗:“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第五十四回,正月十五贾府夜宴,宝玉依次斟酒,“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

越发在众人面前显得亲近。

可是宝黛之间的爱情得不到社会认可,家庭支持,两人只能默默地坚持,“宝玉瞧黛玉益发瘦的可怜,黛玉见他也比先大瘦了,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些微谈了谈,便催宝玉去歇息调养”。

宝玉对黛玉的初次承诺,是为金玉之说,表明她在他心里的地位:“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再次承诺是第三十回,宝玉对黛玉承诺:“你死了,我做和尚!”在“金玉之合”和“木石姻缘”的争战中,宝玉在睡梦中骂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以此坚持对黛玉的承诺;最后是向紫鹃发誓:“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在贾府日渐衰落时,黛玉也在算计着家里花费太大,出多进少,宝玉却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宝玉坚信他和黛玉不会分开,正如斯滕伯格所指出的:“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而且永远是第一位的。

”⑤46以上主要基于爱情三角理论分析宝黛之间的情感,下面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影响宝黛情感的几个维度。

(三)影响情感关系的三个维度:归因过程、共有关系和自我图式首先从学业和功名两个方面来分析,归因过程是指像为自己的行为归因一样,用内在自我来解释我所关心的人的行为。

归因与其他情感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归因行为能够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渗透到亲密的关系之中。

⑨从学业方面来看,宝玉的学业一直是贾府上上下下至为关心的大事,上至贾府的老太君,下至宝玉身边的服侍丫鬟和以贾政为核心的父权代表,无不遵循当时的社会评判标准。

贾府请的私塾、贾政平时抽查考核的标准都是《四书》、《五经》,他们从不关心宝玉对这些书本是否感兴趣。

从黛玉和宝钗的对于宝玉学业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谁是宝玉的同道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