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总结范文(共5篇)

篇一: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2009-09-14 11:09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006年12月28日星期四 10:34摘要本次实验通过测定男女两名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
结果发现,两名被试的反应时并没有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而随着增加,也就是说,本次实验没有验证实验假设,本次实验是不成功的。
关键词:系列扫描短时记忆加因素法1 前言1900年ge.muller和a.pilzecker提出两类记忆,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已经确认存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保持几秒钟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在20 世纪,sternberg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这种实验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
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
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是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
科学实验报告【14篇】

科学实验报告【14篇】科学实验报告(精选14篇)科学实验报告篇1实验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看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看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二: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三: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实验过程:(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看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四: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实验过程:(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五: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实验过程:(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观看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看现象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科学实验报告篇2实验目的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3.学会测定原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相关的电极电势实验原理但凡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或原电池)。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1)电池反响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响可逆;(2)电池中不同意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工作,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即测量时通过电池的电流应为无限小。
学生实验报告(通用9篇)

学生实验报告(通用9篇)学生实验报告第1篇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操作: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学生实验报告第2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真正领会各种方法在反映经济业务至报出会计信息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目设置、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简表)的能力,使之达到会计从业人员的水平,为会计从业资格做准备。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第一部分会计凭证的认识和填制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会计基础知识中的“七大”核算方法,期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本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认识实物,在实验己身临其境的模拟环境对会计凭证的种类、格式及填制方法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并能够掌握具体操作,为后几部分的实验内容奠定基础。
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填制记账凭证的认识和填制第二部分会计账簿的认识和登记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登记会计账簿”也是会计基础的重要方法之一,本部分内容的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各种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种类,并能够理解其用途,熟练掌握几种主要账簿的登记方法,并了解“账簿”与“凭证”的关系。
日记账的认识和登记总分类账的认识和登记明细分类账的认识和登记第三部分会计业务的处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部分实验是在运用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业务处理后,要求学生对以下内容进行会计实务的处理。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凭证”、“账簿”与“业务处理”的关系,并熟练的按程序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
资金筹集业务采购业务生产销售业务损益计算业务第四部分会计报表的编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部分实验内容只对“三大”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得编制进行实务模拟,要求学生理解“凭证”、“账簿”、“业务处理”、“报表”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程序与方法。
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

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实验报告的分析讨论,主要分析实验结果和数值是否匹配,如果有误差,分析具体原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范文【篇1】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
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实验过程: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
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
(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
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3、可以用燃烧的纸片代替蜡烛,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点,放多了难吸光。
4、要保持距离,让火焰离自己远一点。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范文【篇2】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适宜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二、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解题过程,要代具体数据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得数。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3篇

实验报告范文通用1实验名称:测量电源稳定性实验目的:通过对电源的稳定性测试,了解电源的性能指标,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器材:电源测试仪,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电源测试仪的输出端连接到需要测试的电路上。
2.打开电源:开启电源,调整电源测试仪的参数。
3.测量电源指标:分别测量电源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波动率。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1.输出电压:10V2.输出电流:1A3.波动率:0.2%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该电源的输出电压稳定且波动率较低,可以满足需求。
实验名称:LED亮度测试实验目的:测试不同电源电压下LED的亮度情况,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器材:电源测试仪,LED灯,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LED灯连接到电路中,连接电源测试仪进行测试。
2.设置电源电压:调整电源测试仪的输出电压,依次测试不同电压下LED的亮度情况。
3.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在不同电压下,LED的亮度如下表所示:电压(V)亮度(lm)5 507 809 10011 12013 130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随着电压的升高,LED的亮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一定电压范围内,增加的亮度逐渐减少。
实验名称:运放放大器增益测试实验目的:测试不同负载情况下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大小,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器材:运放放大器,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连接测试电路:将运放放大器连接到电路中,设置不同的负载电阻。
2.调整电平:调整电源输出电压,使运放放大器的输入电平符合要求。
3.测量增益:通过测量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大小,计算出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大小。
4.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在不同负载电阻下,运放放大器的增益如下表所示:负载电阻(Ω)增益10 2050 40100 60200 80500 100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负载电阻的增加,运放放大器的增益也呈现上升趋势。
实验报告参考6篇

实验报告参考6篇实验报告参考1为期二周的钳工实训结束了,在实训期间虽然很累,但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在学到了很多很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虽然实训期只有短短的两周,在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它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它是很难忘记的,毕竟是一次真正的体验社会、体验生活。
要进行钳工实训,安全问题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
通过师傅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实训中同学们易犯的危险的操作动作。
比如在车间里打闹嬉戏,不经师傅的许可便私自操作机床,以及操作时方法、姿势不正确,等等。
一个无意的动作或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机械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
通过这次钳工实训,我了解了金属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
主要学习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金属加工基本工种包括钳工、车工、铸焊工等的操作。
第一项:辛苦的钳工在钳工实训中,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刮研、钻孔、攻套丝、锯割、锉削、装配、划线;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
首先要正确的握锉刀,锉削平面时保持锉刀的平直运动是锉削的关键,锉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
锉刀推进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手压力大则后小,锉刀推到中间位置时,两手压力相同,继续推进锉刀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压力加大。
锉刀返回时不施加压力。
这样我们锉削也就比较简单了。
同时我也知道了钳工的安全技术为:1,钳台要放在便于工作和光线适宜的地方;钻床和砂轮一般应放在场地的边缘,以保证安全。
2,使用机床、工具(如钻床、砂轮、手电钻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损坏不得使用,需要修好再用。
3,台虎钳夹持工具时,不得用锤子锤击台虎手柄或钢管施加夹紧力。
接着便是刮削、研磨、钻孔、扩孔、攻螺纹等。
虽然不是很标准,但却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是我们两天来奋斗的结果钳工的实训说实话是很枯燥的,可能干一个上午却都是在反反复复着一个动作,还要有力气,还要做到位,那就是手握锉刀在工件上来来回回的锉,锉到中午时,整个人的手都酸疼酸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然而每每累时,却能看见老师在一旁指导,并且亲自示范,他也是满头的汗水,气喘呼呼的,看到这每每给我以动力。
实验实训报告7篇

实验实训报告7篇实验实训报告精选1一、实验目的:(1)了解萃取分液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实验原理: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药品:碘水、CCl4器材:分液漏斗、100ml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20ml四、实验步骤:1、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检查完毕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2、振荡萃取: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量取5 ml萃取剂CCl4加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振荡、放气;需要重复几次振荡放气。
3、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于铁架台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4、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着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五、实验室制备图:六、实验总结(注意事项):1、分液漏斗一般选择梨形漏斗,需要查漏。
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2、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3、振荡操作要领:右手顶住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倒置振荡;振荡过程中要放气2—3次,让分液漏斗仍保持倾斜状态,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4、要及时记录萃取前后的液面情况及颜色变化;振荡前,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振荡静置后,上层为无色(或淡黄色),下层为紫色;5、萃取剂的选择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
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6、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七、问题:1、如果将萃取剂换成苯,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使用哪种有机溶剂做萃取剂更好些?为什么?实验实训报告精选2一、实验准备实验仪器、药品、材料:棉线,丝线200ML烧杯两个,硬纸片一张、滤纸若干、酒精灯一个、石棉网、带铁圈的铁架台、温度计、硫酸铜粉末若干、玻璃棒。
实验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实验报告范⽂(精选10篇)实验报告范⽂(精选10篇) 随着⼈们⾃⾝素质提升,报告有着举⾜轻重的地位,报告成为了⼀种新兴产业。
那么⼤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实验报告范⽂,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验报告篇1 ⼀、噪声的来源 噪声的种类很多,因其产⽣的条件不同⽽异。
地球上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然界的噪声和⼈为活动产⽣的噪声。
⾃然界形成的这些噪声是不以⼈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们是⽆法克服的。
我们所研究的噪声主要是指⼈为活动所产⽣的噪声,它的来源分为以下⼏种情况。
⑴交通噪声 在我国,道路交通噪声在城市中占的⽐重通常为40%以上,有的甚⾄在75%以上,随着城市车辆的拥有量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噪声的危害也将不断加剧。
系由各种交通运输⼯具产⽣的振动声、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声、防盗报警鸣笛声、穿越⽽过的铁路(包括地上、地下)和飞机起落时的噪声等。
⑵⼯业噪声 系由⼯业⽣产活动中的机械设备和动⼒装置产⽣的噪声。
⼯业噪声在我国城市环境噪声中所占的⽐重约为20%左右,在我国城市中,居民与⼚矿的混杂情况甚多,⼚矿噪声的强度⼤,作⽤时间长,使得居民对⼚矿声的反应特别强烈。
⑶建筑施⼯噪声 建筑⼯地地打桩声能传到数公⾥以外,且⼯期⼤都在⼀年以上,因⽽对周围居民地⼲扰是很⼤的。
⑷社会⽣活噪声 泛指⼈们因⽣活(商业⽂化、娱乐等)活动所产⽣的噪声。
⼆、噪声的危害 噪声污染已成为城市四⼤公害之⼀,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下及格⽅⾯: ⑴⼲扰和损害听⼒。
噪声污染可引起⽿鸣⽿痛、听⼒损伤等听⼒损害。
另外,噪声会⼲扰听⼒,掩⿐需要的声⾳,使⼈不易察觉⼀些危险的信号,从⽽容易造成重⼤事故。
⑵引起⼼⾎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疾病。
⑶对⼼理、睡眠、神经系统、⼯作和⽣活产⽣影响。
噪声会使⼈⼼烦意乱、负⾯情绪增加;使感知判断能⼒、智⼒思维、瞬时记忆、视听反应速度和验收调能⼒下降。
⼈长时间在噪声刺激下就会患“神经衰弱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地点
实验目的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
实验原理
试样材料及实验装置示意图:
时间/秒
温度/ ℃
应变/με
实验结果
数据结果/热输出曲线
试验结果及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平均热输出系数(10-6/℃
思考题 1、为什么同一性能参数(同一批次)的电阻应变计粘贴在不同的材料上的热输出不相同?2、二臂三线 制接线法与二臂常规接线方法有何不同?主要区别在哪里? 3、某钢结构工程采用电阻应变计试测技术进行检测,当环境温度变化10℃时,请用你的实验结果给出 电阻应变计的虚假输出(热输出)可能是多少。
主应力 (MPa) 理论值 (MPa)
σ1 = σ1 =
主方向 α0 =
理论值 α0 =
//
σ2 = σ2 =
//
//
//
//
εx = εy = γ xy = ε1 = ε2 =
σ1 =
σ1 =
α0 =
α0 =
σ2 = σ2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1
关系。 7. 分析各种测量测量接线法中温度补偿的实现方法。 8. 采用串联或并联测量方法能否提高测量灵敏度?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6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五 材料弹性常数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十 冲击应力及动荷系数实验报告
学号 地点
成绩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
试验方案设计(试验装置草图、电阻应变计接线示意图、电桥输出说明)
梁的尺寸 冲击物 质量 m
被冲击梁的 质量mBB
冲击高度 H
梁的静挠度 ⊿
原始记录表
输出 (mV) H (mm) 静态 H=0
-45° 读数 增量
试样内径 d =
mm
弯曲力臂 b =
mm
测点 A
0°
+45°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
(με)
弹性模量 E =
GPa
泊桑比 μ=
测点 B
-45°
0°
+45°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
//
应变增量
εx =
应变分量 (με)
εy =
γ xy =
主应变 ε1 = (με) ε 2 =
//
GPa
+45° 读数 增量
//
应变增量 ×10—6
应变分量 (με)
主应变 (με) 主应力 (MPa) 理论值 (MPa) 主方向
//
εx = εy = γ xy = ε1 = ε2 = σ1 = σ1 = α0 =
理论值
α0 =
实验结果分析
//
σ2 = σ2 =
//
//
εx = εy = γ xy = ε1 = ε2 =
负载 (N)
0
第一接线方案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读增读增读增
数量数量数量
--
--
--
4 6 8 10
8 6 4 2 0
平均 --
--
--
第二接线方案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读增读增读增
数量数量数量
--
--
--
--
--
--
第三接线方案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读增读增读增
数量数量数量
--
--
--
--
--
--
载荷/ kN 读数
应变/ με 6点
增量 //
读数
增量 //
2点
1点
3点
7点
读数
增量 //
读数
增量 //
读数
增量 //
读数
增量 //
//
//
//
//
//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9
实验数据处理表格
ΔF =
Δε6 =
σ 实 = EΔε ( MPa )
思考题 动应力测试与静应力测试有何异同,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动态应力与静态应力的测试系统有何不同要求?冲击与稳态振动的测试有何差别? 分析试验误差情况,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的误差有何特点?如何解释? 根据冲击动应力曲线的全过程,分析梁的变形特点。
第一遍
第二遍
第三遍
静、动应变峰值实验结果 第四遍 第五遍 第六遍
平均值
重复性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6
数据处理结果
冲击高度(mm)
读 应变峰值平均值
数
重复性(%)
标准差
静态理论值( με )
应 静态实验值( με ) 变 动荷系数理论值
动荷系数实验值
截面 1
实验验结果
参数
实验结果
试样截面积 试样标距
上屈服载荷 FeH 下屈服载荷 FeL
最大力 Fm 上屈服强度 ReH 下屈服强度 ReL
拉伸强度 R m 屈服时延伸率 Ae 最大力总伸长率 Agt
断后伸长率 A 断面收缩率 Z
试验结果及试样破坏形态说明:
单位 mm2 mm
截面 2
截面 3
绘制拉伸曲线
数据原始记录与结果计算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试样外径 D = mm 扭转力臂 a = mm
荷载 P(N)
-45° 读数 增量
试样内径 d =
mm
弹性模量 E =
弯曲力臂 b =
mm
泊桑比 μ=
测点 C
测点 D
0°
+45°
-45°
0°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
//
指导教师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8
姓名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六 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学号 地点
成绩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试样尺寸)
实验方案简述
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材料常数: E = 210GPa , 梁的尺寸: a = 100mm , b = 20mm , h = 40mm
荷载
弯矩
扭矩
P(N)
读数
增量
读数
增量
//
//
剪力
读数
增量
//
//
//
//
平均读数增量×10—6
结果计算 实验结果分析
下面计算实测内力值和理论内力值,并进行比较。
项目
应变
内力实验值
内力理论值
弯矩
扭矩
剪力
指导教师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3
姓名 实验时间
第三遍 纵向应变 2 (με)
纵向应变
横向应变
平均值(με) (με)
绘制应力与应变曲线(应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弹性模量 E 和横向变形系数μ)
实验结果与分析
载荷增量平均值(第一遍)
E= μ=
实验测量值 弹性模量
泊松比
载荷增量平均值(第二遍)
载荷增量平均值(第三遍)
E=
E=
μ=
μ=
重复性
偏差
测量不确定度*
指导教师
.
实验结束,将各仪器复位,关闭所有仪器电源,整理实验现场,按要求整理实验报告。 10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实验七 薄壁圆管弯扭组合主应力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时间
地点
实验目的
实验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
数据原始记录与结果计算
试样外径 D = mm 扭转力臂 a = mm
荷载 P(N)
σ理
=
ΔMy Iz
(
MPa
)
误差= σ理 − σ实 (%) σ理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Δε2 =
Δε1 =
Δε3 =
Δε7 =
实验结果分析
思考题 1、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弯曲正应力的大小是否会受材料弹性系数 E 的影响? 3、在增量法测量中,未考虑梁的自重,是不是应该考虑?还是忽略不计? 4、什么是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如何提高?结合本次实验数据具体说明。
地点
实验目与设备(仪器名称、型号、量程、试样尺寸)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结果记录
载荷 (kN) F0=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纵向应变 1 (με)
第一遍 纵向应变 2 (με)
纵向应变
横向应变
平均值(με) (με)
载荷 (kN) F0=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测试误差 (%)
试验结果分析
工 程 力 学 实 验 报告
思考题 动应力测试与静应力测试有何异同,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动态应力与静态应力的测试系统有何不同要求?冲击与稳态振动的测试有何差别? 分析试验误差情况,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的误差有何特点?如何解释? 根据冲击动应力曲线的全过程,分析梁的变形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