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热点突破:黑土地
高考地理黑土地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地理黑土地知识点归纳总结黑土地是指中国东北、华北及内蒙古的黑色壤土,以其肥沃、保水性良好而闻名于世。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黑土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黑土地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利用与保护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形成原因黑土地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岩石成土: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岩石经过风化、破碎等过程逐渐形成了土壤基质。
2. 古代湖泊沉积:在晚第四纪,黑土地所处的地区曾是大型湖泊的底部,湖泊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水体消失后逐渐形成了黑土。
3. 古代植被残留:长期以来,大量植被在黑土地上长期生长、死亡并残留,形成了厚厚的有机质层。
二、分布特点黑土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华北及内蒙古地区,主要特点如下:1. 北纬30°-50°之间:黑土地的分布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国北纬30°-50°之间的地区温度适宜、降水充沛,有利于黑土地的形成。
2. 地势平坦:黑土地所在地区地势多为平坦,没有明显的山脉和丘陵,有利于土壤的积累和保存。
3. 光照充足:黑土地分布的地区阳光充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
三、利用与保护黑土地的利用与保护是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以下是相关内容:1. 农业利用:黑土地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和适宜的土壤温度,适合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如小麦、大豆等。
2. 工业利用:黑土地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3. 生态保护:黑土地的保护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限制乱采滥挖和过度开垦等破坏性行为。
4. 农田水土保持:黑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植物覆盖等。
5. 植被恢复:加强黑土地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和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中的黑土地知识点主要包括黑土地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以及利用与保护等方面。
2024版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热点微专题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试题演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 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 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 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来自郊 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 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右图示意城市热岛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 化、冰碛地貌
等
[试题演练] (2023年辽宁沈阳名校联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河岸沙丘是发育在河谷环 境,并叠加于河流地貌之上,受风、水 交互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圈河流域位于图们江下游,地处敬信盆 地南缘,距日本海较近,平均海拔约9 米,以流动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为主。 右图示意圈河入海口处河岸沙丘分布。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 【答案】郊区逆温层厚,城市逆温层薄;由郊区到城市中心逆温层 逐渐变薄。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 【答案】城市温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加热 作用越显著,导致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层变薄,城市混合层高 度变高。
(3)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并 说明理由。
[知识分析] 1.传统城镇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从来水、去水、需水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来水量大:强降水导致城市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雨水。 排水不畅:地表水下渗弱;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不健全。 蓄水能力弱:城市河、湖、湿地等面积小。
3.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扩大城市绿地、湿地面积;修建透水 性地面。 4.海绵城市的“渗、蓄、滞、净、用、排” (1)渗: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铺设透水砖、地面绿化等把渗透放 在第一位。 (2)蓄: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循 环。现在人工建设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降水汇集到一个地 方,就形成内涝现象。要采取多种措施蓄水。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18环境保护

18环境保护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集中分布区之一,正是依托富饶的黑土,东北地区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
近年来,黑龙江省五常市尚志市等地出现大规模倒卖黑土事件,甚至在网购平台贩卖黑土。
大批黑土被贩卖至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用于育苗栽培鲜花。
这些被贩卖的黑上一般一两年后就变成了黄土,失去了肥力。
试说明东北黑土地肥力高的主要原因,并列举破坏黑土造成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环境保护:原因:东北气候冷湿,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少,积累多。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
措施:保护植被;禁止盗取黑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冬季积雪量大,土壤湿润。
夏季降雨量大,利于植被生长。
冻土广布,土壤冷湿条件下,东北平原草场广阔。
草类枯萎,有机质多,但气候冷湿条件,不利于有机质分解,积累多。
形成肥沃的黑土。
环境问题:植被破坏,表土被剥蚀,夏季降水集中情况下,出现严重的黑土冲刷,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泥沙淤积增多,加剧洪涝灾害等。
针对上述问题,要加强黑土地的水土保持,保护植被;由材料“大批黑土被贩卖至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用于育苗栽培鲜花”可知,要大力禁止盗取黑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依据林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林木状况进行间伐,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南部某林区对部分区域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而后继续封山育林。
2011年研究人员在该林区选择自然环境相近的4个样地进行调查。
表为部分调查结果。
【答案】关系:随间伐强度增强(大),乔木蓄积量减少,幼苗密度增大。
原因:间伐强度增强,乔木减少,裸地面积越大;幼苗生存空间增大;幼苗获得更多的光热资源。
世界有且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个个都是大粮仓!有一块就在我国

世界有且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个个都是大粮仓!有一块就在我国有点生物知识的都知道,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有“一两土二两油”的比喻。
它以纯黑色为显著特征,只能形成于夏季温暖湿润、冬季严寒干燥的寒温带,因此又名寒地黑土;又由于其形成需要经过淋溶作用,又名淋溶黑土。
黑土地是最肥沃的土地,是天然的大粮仓。
但是黑土地在全世界的分布并不广,全世界有且仅有三块黑土地,所以黑土地在全世界都很稀有。
世界一共有三块黑土地和一块红化黑土地,个个都是大粮仓,一块黑土地生产出的粮食甚至能养活一个欧洲国家!第一块黑土地位于乌克兰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
大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北高南低,矿产资源丰富。
总面积603700平方千米,是欧洲国土面积第二大国家。
结合乌克兰的地理环境和黑土地形成的环境,黑土地正适合在乌克兰“生存”。
乌克兰位于东欧平原,全境地势低平,适合种植粮食的地区很多,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
这个比例占世界第一乌克兰有世界最大的黑土地,黑土地富含多种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肥料。
再加上乌克兰最大的河第聂伯河就经这片黑土地,为这片土地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使得这片土地的长势良好,产量也是相当高。
乌克兰黑土地第二块黑土地位于美国美国是世界第四大国家。
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
地势西高东低,中央大平原是美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
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从播种到收获全自动机械化完成。
美国的中央大平原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是因为美国的中央大平原是世界上的第二块黑土地。
再加上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人烟稀少,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与乌克兰一样,这里也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流过,这条河就是美国的母亲河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为沿岸地区带来了充足的水资源,不仅是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也是中央大平原的主要灌溉用水。
有如此优秀的黑土地,每年生产的粮食也位居世界前列。
这里生产的粮食供应给全国各地绰绰有余。
拯救东北黑土地理考点

拯救东北黑土地理考点“黑土”一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作中对颜色深、肥力好的土壤的统称。
在学术上,广义的黑土涵盖了所有适宜农耕、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棕壤、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水稻土等。
我国东北的黑土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三,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东北黑土的形成,得益于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
东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降雨充沛,土壤表面被丰茂的草甸植物覆盖,土壤上层含水量丰富;到了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的含水层形成季节性冻土,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的分解变得缓慢,从而转化成腐殖质。
经过成千上万年,最终累积出了黑土表面那层深厚的腐殖质层,储存大量养分的腐殖质,正是黑土肥沃的秘密所在。
然而,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尽管东北黑土地被开发、利用的历史不长,但水土流失、肥力衰退的问题却日益严重。
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东北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典型黑土区总面积的26.3%;而东北全部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相较于建国初期的2.5万平方公里增长了80%。
要知道,每生成1厘米厚的黑土大约需要200至500年时间,但如今,黑土层却以每年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有的地方甚至已经露出了黄土状母质,当地人称为“破皮黄”,丧失了土地的生产能力。
有学者推测,黑土区现有的部分耕地再经过40~50年的水土流失,黑土层将全部消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黑土“病入膏肓”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
东北地区多风,开垦后的土地如果得不到植被的保护,富含有机质的黑土表层便很容易被吹走。
除了风蚀,降雨也会对黑土造成极大的破坏。
适宜的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夏季的东北冷涡极易带来短时的强降雨甚至冰雹,光是雨滴或冰雹打到地面的冲击力,就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更不必说流水的冲刷了——人们常常以为东北的粮食产区都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但其实,东北许多山脉前的波形台地,才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
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原因

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原因东北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以其高产稳产、肥沃富饶而受到广大农民和农业科学家的关注。
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黑土地,是因为土壤颜色呈现为黑色。
而黑土地之所以富含有机质,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地理因素东北黑土地地处寒温带和温带过渡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
同时,东北地区的沉积物质丰富,气候条件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
且地势以平原和低丘为主,容易积水和集聚有机物。
二、气候因素在东北黑土地地区,温度和降水是决定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重要因素。
中国东北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并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在土壤中产生高含量的有机质。
三、沉积作用东北黑土地地区的沉积是有机质积累的重要过程。
在长期的地质过程中,来自周边山区和河流的泥沙逐渐堆积,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其中有机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这些沉积物质中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四、植被因素植被的覆盖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密切相关。
东北黑土地地区的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高,植物更易发生大量的叶片腐烂和分解,进而形成有机质。
此外,东北地区种植了大量的绿肥作物和豆类作物,它们具有很强的有机质积累能力,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五、人为因素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活动是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重要原因。
东北地区具有千百年来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经验,农民们普遍采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成分,通过施肥的方式,有机质得以持续地输入到土壤中。
综上所述,东北黑土地富含有机质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理和气候条件在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中发挥关键作用,沉积作用和植被覆盖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人为因素也是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关键。
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因素,东北黑土地得以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为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地理东北平原知识点

高考地理东北平原知识点东北平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地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将介绍东北平原的地理特点和农业发展情况。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的部分地区。
这片平原地势低平,海拔较低,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
平原的南北宽度约为400公里,东西长度约为1000公里,总面积约为38万平方公里。
东北平原的地势特点是平坦,平原区域占据了整个地区的绝大部分。
平坦的地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平原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多条大江大河贯穿其中,如松花江、辽河、黑龙江等,这些江河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主要是由于黄土的积累和河流冲积带的形成。
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土壤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宜作物生长。
尤其是黑龙江流域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被誉为“黑土地”,适合种植粮食作物。
东北平原的气候也适宜农业发展。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冬季较长,夏季短暂而湿润,这种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东北平原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稻谷、大豆、小麦等作物。
除了天然的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外,东北平原还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
在古代,东北地区就是中国北方的粮仓,为中原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东北地区的农业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农耕技术和农业民俗。
例如,东北的农民善于利用水资源进行田间灌溉,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东北平原的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土地资源的缺乏和农业用地的减少,使得一些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此外,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相对较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因此,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面临转型和升级的任务。
为了促进东北平原的农业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
例如,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组成农民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高考地理黑土地知识点

高考地理黑土地知识点黑土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土壤类型,其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黑土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拥有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对于我国的粮食生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考地理中关于黑土地的知识点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些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相关的地理理论和实际案例,深入探讨黑土地的形成、特点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黑土地的形成。
黑土地是在湖泊干涸或退化的沼泽泥地上经过长期的风蚀、水蚀和冻融作用形成的。
由于黑土地形成的时代久远,地下水含量较高,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湿润环境,使得土壤富含养分并具有很好的保墒性。
此外,黑土地还受到不同的气候效应的影响,如高温、高湿等。
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黑土地具有非常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黑土地的特点。
首先,黑土地的颜色呈黑色或深褐色,这是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所致。
腐殖质是由植物残体经过长期的分解而形成的有机质,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而且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其次,黑土地的质地松软,有很好的透气性和渗透性,使得根系能够很好地发展,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此外,黑土地还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和保水能力,能够有效地保证植物的生长需求。
除了以上的特点,黑土地对农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因为黑土地富含养分丰富,所以适合于种植谷类作物。
我国东北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谷类作物闻名,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黑土地的存在。
其次,黑土地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使得作物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黑土地还有利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能够减少土地的水土流失和退化,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实际应用中,农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种植措施,以充分发挥黑土地的优势。
首先,农民们会通过施加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并通过轮作和间作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热点突破:黑土地
近年来,吉林省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措施,对保护黑土地、提升耕地质量效果明显。
保护性耕作方式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激发起农民的积极性,黑土地保护得到农民的支持,得以有效推进。
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最适宜植物生长。
中国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三大著名黑土地之一,吉林省的黑土地位于其核心区域。
资料显示,吉林省黑土区耕地面积0.69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5.5%;全省粮食产量中,黑土区贡献了80%以上。
黑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与广袤的长白山区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多年来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重用轻养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黑土地一度变得“瘦薄硬”,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那么黑土地到底是凭借什么拿到他在土壤界的“王者”段位的呢?
首先黑土地种子只能种植在黑土地上;其次普通作物和红土地作物和黑土地作物,种植在黑土地上增产20%并且缩短20%的成熟时间。
由此便可见黑土地的肥沃,而在段位晋级中,只有升级为红土地的地块才可以继续升级为黑土地。
近年来,吉林省打了一场黑土保卫战,成效渐显。
相关习题
黑土地1厘米土壤腐殖质层的形成需要300年左右的时间,是很难再生的自然资源。
下图为我国黑龙江省黑土层厚度(单位:cm)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黑土形成的最活跃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
C.地形
D.成土母质
2.导致黑龙江省黑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建设占用耕地
B.粮食单产不断下降
C.高产作物面积增加
D.大量施用有机肥料
【答案】(1)B(2)C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成土毋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其中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黑土厚度变化的原因。
城市建设占用耕地,主要导致黑土面积的变化,对黑土厚度几乎没有影响。
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化肥的功效増强、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等使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粮食产量仍然能稳中有升。
大量施用有机可以增加黑土厚度。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
图13示意某优质黑土区。
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
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4分)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
(5分)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
(4分)
(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3分)
【答案】
(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1分);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1分);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2分)。
(2)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2分);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2分);初夏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1分)。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因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2分);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2分)。
(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1分);改善水质(1分);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1分)。
【解析】
(1)该地夏季雨热同期,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有利于黑土的形成。
(2)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可以从草地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回答。
(3)滴灌有利于保持黑土水分、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4)土填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以从改善水质、保护土填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回答
【知识点】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相关习题
材料一东北黑土分布图
材料二东北黑土地正面临日趋板结、可耕性变差的问题。
东北黑土地原来有一米厚土层,现在只有40厘米至60厘米。
形成一米厚的黑土层需要3亿年,而现在的退化速度是一年一厘米,如果再不注意提高耕地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1)根据材料一,推测形成黑土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松辽平原黑土变薄的主要原因。
(6分)
【答案】
(1)中纬度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多雪,夏季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广阔;水源丰富;植被为针阔混交林,覆盖率高。
(4分)
(2)大部分地区耕地利用粗放,耕地破坏严重;农业类型单一,过渡开垦;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湿地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失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