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博士生指导教师

合集下载

全国体育博士点--介绍

全国体育博士点--介绍

体育博士生点北体大:四个博士点都有(1987年开始培养体育学博士,招收的一个博士是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博士生导师田野教授(1991年毕业))上海体院:四个博士点都有(1987年开始培养体育学博士,招收的一个博士是目前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王广虎教授(1993年毕业))师卢健教授(1997年毕业)))苏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1年设立)福建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1年设立,目前有黄汉升教授、陈俊钦教授、周登嵩教授、李鸿江教授、孙民治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后面三位为首都体育学院的兼职博导,其中孙民治教授已经退休)东北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姜立嘉教授、张强教授、陈刚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陈小平教授、王培勇教授、张冰教授、仇军教授四位博士生导师,曾经的博导陈希教授已经离开,调任教育部副部长)浙江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王进教授一位博士生导师,另外,曾经的博导丛湖平、凌平都已离开浙大,而王健教授则挂靠心理学招生)河北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刘建国教授、赵斌教授、赵焕斌教授、何玉秀教授、刘志红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其中刘建国教授已经退休)山西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李建英教授、李金龙教授、石岩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北京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4年设立,目前有毛振明教授、殷恒婵教授、乔德才教授、杨国庆教授四位博士生导师)辽宁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何敏学教授、于文谦教授、黄滨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华中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王健教授、王斌教授、刁在箴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其中刁在箴教授已经退休)河南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王崇喜教授、乔风杰教授、杨军教授、杨改生教授、粟胜夫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武汉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湖南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李艳翎教授、金育强教授、马卫平教授、龚正伟教授四位博士生导师)南京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2007年设立,目前有顾渊彦教授、田雨普教授、孙庆祝教授、周学荣教授、邹玉玲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其中顾渊彦教授已经退休)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硕士点分类:教育学带Z者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博士点北京体育大学 Z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Z华南师范大学 Z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上海体育学院Z苏州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点安徽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Z成都体育学院Z东北师范大学 Z东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Z赣南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Z贵州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 Z河海大学河南大学 Z河南师范大学 Z湖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Z华东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Z华南师范大学 Z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Z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Z集美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Z解放军体育进修学院Z 辽宁师范大学 Z聊城大学鲁东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Z南京体育学院南通大学宁波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Z 山东体育学院Z 山西大学 Z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Z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Z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Z 首都体育学院Z 四川大学 Z四川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Z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Z 温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体育学院Z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体育学院Z 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Z 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新疆师范大学 Z 徐州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延边大学扬州大学 Z云南师范大学 Z 浙江大学 Z浙江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 Z。

体育博士生导师推荐信(3篇)

体育博士生导师推荐信(3篇)

第1篇[您的职位][您的单位][您的联系方式][日期][收件人姓名][收件人职位][收件人单位][收件人地址]尊敬的[收件人姓名]教授:您好!在此,我非常荣幸地向您推荐我的学生[学生姓名],他/她即将申请贵校体育博士生导师的职位。

作为[学生姓名]的导师,我有幸见证了他/她在学术研究和体育领域的卓越成就,我相信他/她将是贵校体育学科发展的宝贵财富。

[学生姓名]自进入我国[您的学校名称]体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表现出极高的学术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她在我的指导下,不仅在体育理论课程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科研实践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首先,[学生姓名]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突出。

他/她对体育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都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等。

在博士论文《基于社会支持视角的青少年体育参与研究》中,[学生姓名]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建议。

该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

其次,[学生姓名]在体育实践中具备丰富的经验。

他/她曾担任我校篮球队教练,带领球队在省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此外,[学生姓名]还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策划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经历使他/她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再者,[学生姓名]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她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姓名]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基于以上原因,我坚信[学生姓名]具备担任体育博士生导师的潜质。

以下是我对[学生姓名]的几点评价:1. 学术水平高:[学生姓名]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2. 治学态度严谨:[学生姓名]对待学术研究认真负责,严谨求实,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脉络演进、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脉络演进、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

第55卷第2期2021年2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Vol.55No.2Feb.2021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脉络演进、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颜景飞",孙辉1,2,张健笃戴圣婷1,2,刘振铎1,2(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3.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漳洲363000)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1994-2019年CNKI全文数据库中涉及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99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厘清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脉络演进及其前沿热点,探索未来研究走向。

研究表明,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成果整体呈现逐年递增的特征,主要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研究脉络演进清晰,经历了起步、发展与深化三个阶段,各阶段研究主题、热点各异,与同时期的政策背景具有高相关度。

现阶段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涉及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体育和绿色奥运。

研究前沿聚焦于四个方面内容: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体育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竞技体育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体育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等。

未来研究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绿色体育发展理念。

着力推动体育运动生态环境建设,健全体育运动生态环境学科知识体系。

强化区域间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运动;生态环境;历程演进;前沿热点;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0X(2021)02-0013-08Research on Spor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Context Evolution,Frontier Hot Top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YAN Jingfei1'2,SUN Hui1'2,ZHANG Jian3,et al(1.School of P.E.&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Shanghai200241,China;2.Key Lab of Adolescent Health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Shanghai200241,China;3.School of P.E.,Minnan Normal Univ.,Zhangzhou36300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made a visual analysis of991articles in CNKI full-text database from1994to2019,which were related to spor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in China so as to clarify the evolution of spor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in China and explore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por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mai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he core authors had a strong consistency. The research evolution was clear and went through initial,developing and deepening stages.The research topics and hot topic in each stage were different,which were highly relevant to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the same period.At present, spor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focused on sports tourism,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sports culture,sports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sports for and green Olympics.Research frontiers focused on sports culture and ecological收稿日期:2020-05-09;修回日期:2020-09-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TY117)。

邀请嘉宾(部分)

邀请嘉宾(部分)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63
朱志强
哈尔滨体育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邀请嘉宾(部分)
(按拼音排序)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职务
1
白宇飞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
鲍明晓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
陈昊飞
海通国际(香港)董事总经理
4
丁利荣
英派斯集团董事长
5
丁长峰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冰雪事业部负责人
6
盖东平
吉林市副市长
7
高峰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9
王兆红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40
魏江雷
中超公司总经理
41
吴万鹏
万德体育董事长
42
吴轶利
上海范皓文化体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43
伍斌
北京卡宾滑雪体育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44
肖林鹏
天津体育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45
肖淑红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6
颜色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47
杨越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48
杨国庆
南京体育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49
杨铁黎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0
殷俊海
内蒙古体育局党组成员、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51
曾钢
PP体育常务副总裁
52
张健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
53
张涛
万国体育CEO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博士生培养方案(0403)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博士生培养方案(0403)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 (040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一、学科简介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学学科建设历史长,学科积淀厚重。

1986年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综合实力强,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三,是湖北省2006-2010年度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也是“湖北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本学科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湖北省“楚天学者”岗位3个,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22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2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3名,“全国优秀教师”2人。

有国家体育总局和湖北省设立的研究基地或培训基地10个。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居全国同类学科专业前列。

体育学一级学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创新能力强。

在国内首创了多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方向,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学科”。

如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工程学等方向都在国内首开先河。

学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围绕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服务社会和行业的能力强。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体育学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从事教学、训练、科研或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

具有进取、创新、唯实、协作的科研道德,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相应二级学科的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体育教学、训练、或管理工作的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研究生导师简历——王斌

研究生导师简历——王斌

研究生导师简历——王斌作者:管理员发布会员:xbd 版权:原创发表日期:2010-4-2 阅读:13189次姓名:王斌性别:男出生年月:1971.9 职称/职务:教授硕导/博导:博导学习与工作简历:2007.12-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运动心理咨询专家2006.12-2007.12 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动关系学院组织行为学系访问学者(VisitingScholar at School of Industrial andLabor Rel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United States)2006.06-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2005.03-2006.06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11-2005.01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09-2002.11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08-2004.0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后1999.09-2002.06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8.11-2002.09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讲师1996.07-1998.11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助教1993.09-1996.06 华中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89.09-1993.06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培养研究生方向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体育运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运动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要求研究生具备能够顺利从事专业学习的外语基础与计算机操作水平,有较强的上进心和学习动力,有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主要研究领域领导理论与培训;胜任力与培训;体育组织诊断与测评;购彩心理与行为;运动队心理服务与保障;体质与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学习)中的动机代表性科研论文2000年以后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1.马红宇,王斌.主场优势评价研究进展.体育科学, 2008,28(8):60-642.王斌,李欣,马红宇等.马术运动中制胜心理研究—---“人-马一体感模型的初步建构”.体育科学. 2008,28(1): 27-31.3.李欣,王斌,马红宇等.我国运动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绩效评估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 44(1): 30-35,39.4.刘改成,王斌.高校体育领导者变革型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9): 41-44,52.5.李欣,王斌,樊勇等.运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伦理评价及“三元评价模型”构建.体育科学,2007,27(8):71-75.6.游茂林,王斌,贾珍荣.中外4家职业足球俱乐部管理机制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5): 33-3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转载.2007,95:59-62.7.罗小兵,王斌.普通高校教师组织承诺及其与离职意愿关系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22(5):8.张凌,王斌,于立贤等.我国马术盛装舞步骑手的比赛负荷.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1 (4): 52-54,66.9.李欣,王斌,马红宇等.我国马术运动员速度感测评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 307-309.10.许欣,王斌,马红宇等.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教练员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 51-53,5511.许欣,王斌,马红宇等.高校教练员工作与家庭冲突及其相关变量.体育学刊.2007, 14(3): 138-141.12.刘鎏,王斌.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体育科学,2007,27(3):3-11,48.13.许欣,王斌,马红宇等. 竞技运动队教练员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22(1): 112-114.14.刘鎏,王斌,时勘等.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我国教练员素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6-18.15.邱芬,王斌,于立贤等.马术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客观测量与专家评价的不一致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 (1):121-124.16.刘鎏,王斌,时勘等.体育组织中的胜任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6): 56-58.17.王双丽,王斌,刘鎏.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激励问题与管理对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33-35,88.18.贾珍荣,王斌,张东军.我国职业体育中的劳资关系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21-23.19.刘改成,王斌.体育运动中目标设置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48-50.20.王斌.运动直觉决策测评的可能性.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8):1043-1045.21.邱芬,王斌,时勘.运动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危机管理问题.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38(8): 156-158.22.王斌.男子手球运动员模拟运动情境中认知决策与直觉决策的差异.体育科学.2004, 26(6): 45-48.23.王斌.运动直觉的理论建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2): 184-187.24.王斌.手球模拟运动情境决策测试系统的研制与检验.体育科学.2003,23(4):114-119.25.王斌.女子手球模拟运动情境中认知决策与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27(2): 23-27.26.王斌.运动直觉研究述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28(6): 87-89.27.王斌,马红宇,侯斌.归因训练的研究设计与理论检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 59-6528.王斌,马红宇,侯斌.对张健成功横渡渤海海峡顶峰体验的研究.体育科学.2002, 22(1): 15-17.29. 王斌,马红宇,刘新民,周绍忠.中美体育博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1, 21(3): 19-22, 10.30. Wang Bin, & Ma Hongyu. The development on attribution training in sport.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英文版).2001, 4(1): 123- 126.31.王斌,周绍忠,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6(1): 59-61, 65.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1,7:9-12.32.王斌,马红宇.中学生体育学习中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4(4): 493-496.33. 王斌,马红宇.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体育科学.2000, 20(3): 79-82.34.马红宇,王斌.心理控制源与奖赏结构对大学生操作技能的交互影响.体育科学.2000, 20(2): 80-83,87.35. 王斌,王健,马红宇.《体育心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体育学刊.2000,7(2): 48-49, 52.2000年后主要的会议论文1. Bin Wang.A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Athletic coaches’percep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ing related pressures and satisfaction of family life.4th Aisa-Pacific Conference on 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 & 8th Internatiional Sports Science Conference. Kota Bharu, Kelantan, Malysia. July 15-17, 20092. Bin Wang, Kan Shi, and Xiaopeng Ren. The implication and structure ofinnovation culture in Chinese Sceentific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future informai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Leicestershire, United Kindom. Novermebr 20,2008(EI,ISTP检索收录)3.Bin Wang. The measurement and evluation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luture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380-385).2008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on Computing, communicta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Guangzhou, China. 3-4 August 2008.(EI,ISTP检索收录)4.王斌,王双丽,游茂林.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激励问题研究.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武汉,2006年9月.5.王斌,刘琳.基于体质视角的心理健康研究(综述).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学术论文报告会,大连,2006年8月.6.王斌,时勘,杨元一.科研院所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其与组织承诺与离职意愿的关系.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大会,上海,2005年10月.7.王斌,罗小兵,邱芬.高校体育教师的组织承诺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的关系.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大会,上海,2005年10月.8.王斌,时勘.体育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五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江苏苏州,2005年7月.9.邱芬,王斌.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第五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江苏苏州,2005年7月.10. Wang, B. & Liang, C. M. The Difference of Performance between CognitiveDecision-Making and Intuitive Decision-Making In Simulation Handball Game.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CP 2004, August 8-13, 2004 at Beijing, China.11.王斌.男子手球运动员模拟运动情境中认知决策与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第六届中国运动心理学会论文报告会,北京,2002年10月.12.王斌,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第一届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北京,2002年1月.13.王斌,马红宇,侯斌. 张健成功横渡渤海海峡的极限体验. 第八届中国心理学会论文报告会,广东广州,2001年11月.14.王斌.运动情境决策测试系统(手球运动情境版)的开发与设计.第五届全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广东广州,2001年10月.15. Wang, B. & Ma, H. Y. The correlation and difference study between nervoustype and field cognition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P.E. major.The 21st FISU/CESU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August, 2001.16.王斌,马红宇,刘新民,周绍忠.中美体育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和我国的改革对策.第六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论文报告会,湖北武汉,2000年12月.17. 王斌,马红宇.中国大陆中学生体育学习中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香港国际学校体育学术会议.香港,2000年7月.代表性科研著作1.马红宇,王斌译.沙因著.组织心理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王斌.体育运动中的领导理论.季浏,张力为,姚家新.《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全国体育学专业研究生系列通识教材).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王斌著.运动直觉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王斌译,员工考勤.(美)美国寿险管理协会(LOMA)编,时勘等译.人力资源管理实用表格系列,《员工日常管理实用表格》,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王斌译,薪酬调整.(美)美国寿险管理协会(LOMA)编,时勘等译,人力资源管理实用表格系列,《绩效管理与薪酬福利实用表格》,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王斌参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项目办公室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指南:企业人力资源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7. 马红宇,王斌编.登山、攀岩与野营.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科研项目主持的项目1.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体育彩民购彩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批准号: 09BTY020),2009-2011年。

首届中国体育博士论坛论文评审结果

首届中国体育博士论坛论文评审结果

首届中国体育博士论坛论文评审结果作者:佚名体育论文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273 更新时间:2006-7-18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将于9月下旬在武汉体育学院举办。

现将申报论文评审结果公布如下,具体通知随后下发。

论文编号姓名论文题目作者单位1 王皋华论奥运战略的重要方略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2 潘华2008北京奥运的文化阐释成都体育学院7 邓运龙奥运会东道主效应分析及代表团参赛准备的思想与方法八一军体大队科研所12 张新萍前奥运举办国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借鉴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13 朱佳滨我国大众体育与2008年奥运会双向驱动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14 董传升科技奥运理念现实化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沈阳体育学院15 王慧琳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看体育传播中的现代西方体育强势及影响天津师大体育学院16 石龙奥林匹克的人文价值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7 何强我国两期《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对比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18 文静世界主要体育大国竞技实力评价研究—以雅典奥运会成绩为例杭州师院体育学院19 韩坤人文奥运提出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影响北京体育大学20 朱志强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哈尔滨体育学院22 马忠利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体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广东肇庆学院体育学系23 唐焱对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多维审视重庆西南大学体育学院24 黄莉弘扬中国体育精神对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意义武汉体育学院25 吴燕丹北京残奥会的挑战与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策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6 薛欣从人文奥运与武术文化的契合看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的战略北京体育大学29 俞琳奥运会赞助中隐蔽营销的产生机理与主要研究回顾上海财大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30 赵崇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主体地位削弱的哲学思考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2 张铁民论2008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传统体育的相互影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3 王晓东奥运会电视市场发展回顾及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启示广州体育学院34 黄世席从CAS仲裁谈奥运会争议之发展趋势山东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所37 牛静从仪式角度对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读北京体育大学41 邓万金从集群品牌效应探讨2008年奥运会整体形象的提升广州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44 徐长红奥林匹克理想的发展与演变北京体育大学49 蔡宝家文化多样性视角下之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厦门大学体育部53 郭玉成论“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期间的武术传播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56 李龙珠论因特网传播媒体对构筑“人文奥运”体育文化的影响江苏大学体育部59 方千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管理服务探索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60 于立强中国冬季运动项目实施“北冰南展”奥运战略对策研究吉林体育学院61 杜婕奥运传播中的机遇与风险分析中国体育报社62 黄传兵商业化职业化影响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应对宁波大学体育学院66 马增强着眼北京人文奥运战略构建当代中国体育话语系统西安体育学院人文学系69 谢英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管理中跨文化风险管理西安体育学院教务处71 郭守靖从文化视角看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77 许小冬中国队08奥运“本土作战效应”分析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80 唐建军绿色奥运内涵、作用的解读与评述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84 彭杰伦公共艺术在2008年奥运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运用江苏扬州大学体育学院85 范存生基于“双产权”视角的奥运冠军产权边界与机制研究沈阳大学体育学院86 王斌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激励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95 郭红卫威廉.彭尼.布鲁克斯和19世纪英国的文洛克奥林匹克运动会——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清华大学96 李树怡奥林匹克文明内涵揭示天津体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中心98 陈立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观之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99 李波奥林匹克与中华武术南京大学体育部106 韩勇奥林匹克运动的兴奋剂处罚及程序公正首都体育学院107 陈春新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北京奥组委体育部赛艇项目109 张江南电视传媒与当代奥林匹克的和谐共生武汉体育学院外语系3 黄文聪游泳项目力量训练阶段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成分和力量素质影响哈尔滨工程大学4 贾磊挑战奥运竞技体能的分子机理研究与应用兰州大学体育部46 邱俊强心率监控在耐力项目训练中的应用北京体育大学51 刘承宜科学训练、健康传播与奥运的平民化战略华南师范大学激光运动医学研究室65 李宁NF-kB作为骨关节炎的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72 邹军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奥运科研攻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74 李红娟女运动员三联征研究现状及干预体系研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90 常波备战20届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运动员不同训练时期机能水平的监控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91 高炳宏低氧训练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及存在的问题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97 张大超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系统构建与运作模式研究河南大学体育学院54 孙守迁艺术体操动作辅助编排系统设计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70 刘志民11届全运会、2008年奥运会的未雨绸缪——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国际交流处76 武文强飞碟射击动作技术及脱靶原因的系统研究北京体育大学78 温宇红中国竞技游泳项目备战2008奥运会现状及目标分析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82 曾凡星赛艇训练的效果分析及机能变化规律的探索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87 苟波SRM功率自行车模拟场地原地起动训练的研究上海体科所89 王兴泽交变负荷对机体影响的机制探讨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100 李春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田径目标定位、对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103 危小焰振动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105 刘颖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及研究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科学系27 伊向仁铸造“塔中塔”博士学位培养策略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8 陈俊钦我国体育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43 沈建华美国体育博士生培养状况评估与启示上海体育学院50 谢雪峰体育学博士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94 卢亮球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思想研究广州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110 李东建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内容思考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111 赵刚提高我国球类项目奥运会核心竞争能力的设想沈阳体育学院112 曹晓东足球比赛情景中运动员角色的动态变化及其在08奥运女足科技攻关中的应用设想武汉体育学院足球教研室。

蒋立兵_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蒋立兵_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蒋立兵1,2陈佑清1(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并不适合翻转课堂,建立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便成为了促进其推广应用和深入发展的关键。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文章分析了构建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价值;以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表现性评价为理论基础,探讨了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然取向与本体特征;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就该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6)11—0060—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6.11.009翻转课堂在重构教学活动的同时,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1];凸显了“学为中心”和“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手段不仅难以科学地鉴定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且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构建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便成为了促进其应用发展的关键。

但是,国内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比如,李馨[2]基于CDIO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及评价体系的建设路线;李晓文[3]认为翻转课堂的评价指标设计应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王永花[4]以翻转课堂各阶段的学习活动为评价项目,建立了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目前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成果存在以下不足:处于宏观研究阶段,缺少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已有的评价体系未能全面考察翻转课堂的教学绩效。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尝试构建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体育学院正高职称人员科研情况登记表
填报者姓名:贺兰湘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所属学科专业:运动生理学
一级学科:体育学
二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
所在单位(盖章):
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制
填报时间:2009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本表一律用Word格式编辑,用A4纸张填报,字体、字号以表格设定格式为准。

二、封面上“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按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填写。

三、“主要学习工作经历”中的“任职”栏填报当时本人担任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

四、表二(二)栏目,应填写本人在教学、科研中,较长期从事的相对稳定并富有成果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000-1500字。

五、表二(三)栏目,选择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及获奖的项目填写,并填写成果署名次序。

六、表二(四)栏目,选择本人最有代表性的(3项)科研成果,着重介绍学术论文、成果、专著简介等,每项简介限一页。

七、本表填报的学术论文限填报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会议论文限填报全国一级学术会议及以上会议录取的论文;科研项目、成果限填报市厅局级及以上(不含院管理课题)科研项目、成果。

八、本表要求学校所有正高职称人员必须填报,并保证填报内容的真实性;请认真填写各项内容并认真核对无误,此资料将作为今后上报及统计的原始资料。

九、本表填写好后打印一份,经所在单位盖章后,连同电子文档于规定时间内由各单位统一报科研处。

一、个人情况简表
二、本人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表
三、审核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