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3.灭火的方法原理:【只要满足其中一条就可以灭火】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
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二、燃料
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并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称为化石燃料。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或化石燃料燃烧不充分都会造成空气污染,如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可导致酸雨。
3.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
可燃冰和氢气等。
三、最友好、最环保清洁、最高效新能源——
氢气
1.氢气只一种无色、无味、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最小的气体),难于水的气体。
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可用来作燃料和冶炼金属等。
2.制取方法:通常可用锌片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来制取,采用固液混合常温下制气体装置作发生装置。
由于氢气密度小于空气且难溶于水,所以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集气法来收集。
四、防治空气污染的具体措施:
1.开发使用新能源;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使燃料充分燃烧(如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经处理达标再排放;
4.大力植树造林、种草等。
1。
初中化学精品课件:燃料及其利用(中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无污染,是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完全燃烧放热多,燃烧产物是水,无 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点==燃==2H2O ,是
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里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
式为
Zn+H2SO4===ZnSO4+H2↑ 。
厨房油锅起火时,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或空气)
建筑物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及适用范围
灭火器种类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隔绝氧气(或空气) 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气等引起的一般火灾
降温、隔绝氧气(或 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引起
放出的热量随时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变化
散失
达到可燃 达到可燃
未达到可燃物的 达到可燃物
温度 物的着火 物的着火
着火点
的着火点
点
点
燃烧
爆炸
缓慢氧化
自燃
是否 发光
发光
发光
无明显现象
发光
都属于氧化 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 联系
不同
【归纳总结】 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的原因:①与和氧气的 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有关,和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大, 燃烧越充分、越剧烈;②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温馨提示】 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使 煤分解成很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此过程是化学变化。 石油的炼制是根据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分馏使之分离,此过程是 物理变化。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是九年级化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是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一、什么是燃料燃料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产生热能或动力的物质。
燃料主要为化学物质,它们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生热能。
常见的燃料有化石燃料、木炭、天然气等。
二、常见的燃料种类2.木炭:木炭是由木材等植物有机物经过热分解得到的固体燃料。
木炭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高,但燃烧产物中会有很多固体颗粒物。
3.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主要指石油和汽油,它们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但燃烧产生的尾气对环境有污染。
4.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态燃料,它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因此被认为是较为清洁的燃料。
三、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焓变为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一般包括燃料和氧气的反应,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热能和光能)。
燃烧反应具有自燃性、连续性、放热性和产物不稳定性等特点。
四、燃料的效能燃料的效能指用于产生能量的燃料利用效果的好坏。
常用的衡量燃料效能的指标包括燃烧的热效率和排放的污染物。
炉具和发动机等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其热损失的多少,减少热损失可以提高燃料的效能。
五、燃料和环境的关系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燃料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该选择清洁和高效的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六、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节约能源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等。
绿色能源是指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总的来说,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包括了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1)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在500mL烧杯中加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者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
②对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者空气)后,水中的白磷也燃烧。
【实验分析】①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②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者空气)接触。
③观察步骤二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者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氧气(或者空气)。
(2)燃烧的三个条件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者空气);【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有助燃物就行】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灭火(1)灭火的原理①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者空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爆炸(1)爆炸的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2)爆炸的预防在油库、面粉厂、加油站等地区应该注意通风,严禁烟火。
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2)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2、化石燃料(1)煤①煤的组成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和无机矿物质。
②煤的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使煤分解出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有用物质。
其中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2)石油①石油的组成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②石油的综合利用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如沥青、石蜡、润滑油、柴油、煤油、航空煤油、汽油、溶剂油等。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基础知识回顾: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____。
(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的方法(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二、燃料和热量1、化石燃料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属于___________能源。
(1)煤:主要含有________,还含有__________和少量的___________等元素及______________。
煤的干馏属于_______变化。
(2)石油:主要含有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
石油的分馏属于_________变化。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________,化学式为________。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现象。
(2)燃料的充分利用使燃料充分利用的措施:一是燃烧时有足够多的________,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_____________。
(3)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1)煤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它们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
(2)汽车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使用乙醇汽油作车用燃料的优点: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促进农业生产,带动农业发展。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

煤
(化学变化)
煤焦油 焦炉气
•石油:俗称“工业的血液”,是重要能源,化工原料。
(1)生物的遗骸埋在地下经长期复杂变化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2)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3)是一种黏稠状液体,主要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溶剂油 航空煤油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 点不同,将它们分离。)
石油
分馏 (物理变化)
碳。
(2)汽车的燃料主要是汽油、汽油的成分复杂,本题 用C8H18代表。 114 ①C8H18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 程式为 ②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的耗油量(均以汽油为燃料)和 载客量如下表:
公共汽车 百公里耗油/kg 平均载客人数/人 17.1 30 出租车 9.12 2
乘公共汽车行驶一百公里,人均排放二氧化碳 1.76 kg。 乘出租车行驶相同距离,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是乘公共汽车 的 8 倍。
考点3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易燃物和易爆物
2.爆炸的条件:
气体在有限的空间内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 炸。可能的情况如下:
注意: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锅炉爆炸、气球爆炸都是
物理变化。判断一个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它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的燃烧,产生气体膨胀
属化学变化
知识网络
燃烧 燃烧与灭火
灭火原理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煤
燃 料
及
其
燃料和热量
化石燃料 石油 天然气 化学反应与能量
利
用
对空气的影响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人教版
考点1 燃烧及其条件
1.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是指
考点整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涉及燃料及其利用,以下是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燃料的定义:燃料是用来产生热能或者做功的物质。
2.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光、声等现象的化学变化。
3. 燃烧所需的条件: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4.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着火温度。
5. 燃料的分类:- 有机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是从化石中提取的,主要成分为碳和氢。
- 无机燃料:如氢气、氧气、臭氧等。
6. 燃料的利用途径:- 燃烧发电:利用燃料的热能产生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 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
- 工业生产:生产钢铁、化肥等。
- 生活用途:取暖、烹饪等。
7. 燃烧产物:燃料燃烧后会产生水蒸汽、二氧化碳、氮气、一氧化碳、硫化物等。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 燃料的利与害:- 利:燃料可以提供能量和动力,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 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同时,燃料的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9. 节约能源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节约能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
- 方法:科学使用能源,开展节能宣传,推广节能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10.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形成类似温室的作用,使地球温度上升。
- 全球变暖:由于温室效应加剧,地球的气候变得越来越热,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等问题。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
除了了解这些知识点,还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实验观察等方式来加深对燃料及其利用的理解。
初三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2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明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说降温到着火点以下;1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2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石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馆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四、缓慢氧化、自燃、爆炸1缓慢氧化:还原剂与氧化剂发生不发光、不剧烈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都是缓慢氧化;2自燃:有些可燃物堆积在一起,在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产生一定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引起物质的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达到了这种物质的着火点,不经点火也会自动燃烧起来,从而引发火灾;如:白磷自燃3爆炸: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电火花点火发生爆炸;五、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发生急剧燃烧,使气体体积发生迅速膨胀而引起的;提示罐内含有大量空气,鼓气时使塑料瓶中面粉充满金属罐,这是罐内就是空气和面粉的混合物,遇到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就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引起气体体积膨胀;2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点拨爆炸化学上其实质是氧化反应;提示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的原因: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注意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习题1.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或电器失火,用水浇灭B不用铝制容器长时间泡制糖醋食品C.回收废弃金属,避免资源浪费D启用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C.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D.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原理是A. 清除可燃物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C. 隔绝空气D. 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5.为防止面粉加工厂发生爆炸,应张贴的标志是6.下列气体混合物,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A. H2、C02B. C0、02C. H2、COD. CO、N27.“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C.移除可燃物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8.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9.野炊时,小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升高木柴的温度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D.方便添加木柴10.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一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足够氧气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11.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的是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隔绝可燃物C.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D.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12.发生火灾时,下列的自救措施正确的是①室内起火时,打开所有的门窗通风②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③人在高层时,迅速跳楼逃脱④撤离时,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快速撤离A. 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A .油锅中的有着火用锅盖盖灭B .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C .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D .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许多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燃烧、镁和盐酸反应等;但也有些化学反应会吸热,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CO 2高温→ 2CO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1) 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做饭、取暖等;(2) 工业染料的利用,如:水泥工业、冶金工业、陶瓷工业等;(3) 航运、航天燃料的利用,如: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4) 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可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二、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形成,古代生物的遗骸在地下经过漫长年代发生复杂变化形成的,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形成的周期非常长;化石燃料都是不再生的能源;1煤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它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氮、氢、硫、氧等元素,还含有少量的矿物质①煤是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氢元素和少量氮、硫等元素;②煤作为燃料利用的是碳元素与氧气反应放热;③煤干馏可得煤焦油、煤气、焦炭,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④煤气主要成分为:H 2、CH 4、CO 等;2石油①石油属于混合物,主要含碳和氢元素;②石油蒸馏可得:溶剂油、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这一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③石油蒸馏的原理: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加以分离;④石油不能能直接用作燃料,汽油、航空煤油、煤油、柴油是常用的燃料;⑤煤气泄漏会造成人体中毒,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时,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 3天然气①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易燃烧;CH 4+2O 2点燃 CO 2+2H 2O①收集甲烷可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②区分H 2、CO 、CH 4:三种气体都具可燃性,可利用其燃烧产物来鉴别;③沼池的底部即为沼气;把植物残体、动植物粪便等放在密闭沼气池中发酵制取;农村可用沼气解决生活用料、照明等问题,提高肥效;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1空气污染的原因①煤中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硫和氮元素等;煤燃烧会排放出的有害气体:SO2、二氧化氮等污染物;②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③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粉、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①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汽油或柴油;②汽油或柴油燃烧会产生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化合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③为减少大气的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结构,使燃料燃烧充分;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使用清洁燃料如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四、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1.酒精的制取学名乙醇,化学式C2H5OH①乙醇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得的,属于可再生能源;②性质: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C2H5OH+302点燃==2CO2+3H20;③用途: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染料;它属于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酒精作为汽车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④乙醇作燃料的优缺点优点:制取成本低,较易贮存;缺点:燃烧时会产生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物质;2.氢气①性质:无毒,极易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热量;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氢气作燃料的优缺点:优点: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燃烧值高,其燃烧产物为水;缺点: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3.能源展望:经常使用的燃料有煤、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汽油、柴油和酒精等,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这些燃料各自的优缺点:煤、汽油、柴油的成本低,放热高,但污染大;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酒精等燃料污染小,使用成本高;氢气无污染,但成本高,贮存困难;故相比酒精是较好的燃料,因为它是再生能源;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和潮汐能等;这既能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之危机,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习题鉴别H2、CO及CH4常采用的方法是A.根据燃烧产物的不同B.根据燃烧时火焰的不同C.根据是否能发生爆炸D.根据密度大小我国决定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形成的混合燃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是一种改善环境的清洁能源B.燃料中的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或化工合成等方法制得C.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燃料D.燃烧乙醇汽油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是因为它不含硫元素和氮元素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A.甲烷、天然气、CH4B.乙醇、酒精、C2H5OHC.甲烷、沼气、CH4D.一氧化碳、煤气、CO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的相同点是A.都有发光、放热现象B.反应都很剧烈C.都是氧化反应D.都要达到着火点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D.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下列物质的燃烧产物,不会污染空气的是A.柴油B.氢气C.硫D.煤木材燃烧时,把木材架空一些,目的是A.使热量散失B.使木材着火点降低C.使木材变成易燃物D.使木材与氧气充分接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1.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卫生间的大理石地面有污渍,可以用洁厕净清除B.自来水可以不经过煮沸消毒直接用于洗涤衣物C.油锅内的油着火可以用水灭火D.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炒菜【答案】B【解析】A、卫生间的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洁厕净显酸性,会发生化学反应,不可以用洁厕净清除,错误;B、自来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杀菌,可以直接用于洗衣服,正确;C、油锅内的油着火不能用水灭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D、因为亚硝酸钠有毒,有致癌性,故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炒菜,错误。
故选B。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降低了灯芯的着火点【答案】B【解析】【详解】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正确;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错误;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灯芯的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B。
【点睛】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
点评:灭火的原理有: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
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A.组成元素相同B.分子结构相同C.化学性质相同D.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一氧化碳分子比1个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它们分子的结构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元素均显﹣2价,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5.如果知道一些家庭防火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修理失灵电器B.电器着火应用水扑灭C.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D.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答案】B【解析】【详解】A、如不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修理失灵电器,电能转化成热能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引起火灾,故正确;B、电器着火时,为了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水扑灭,故不正确;C、油锅中的油着火时,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D、室内起火时不能打开门窗,否则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故正确。
故选B。
6.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 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7.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反比.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不相同,故不正确;②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故不正确;③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所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跟压强成正比,故不正确;④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洞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故要做灯火实验,故正确;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正确;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正确。
故选C。
8.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答案】A【解析】【详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9.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 B.有机玻璃——复合材料C.玻璃钢——无机材料 D.棉花——合成纤维【答案】A【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
故选A。
点睛: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
10.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
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油是可燃物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选项石油是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石油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择D。
11.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大多数是由于瓦斯爆炸所致.瓦斯中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等气体,当矿井中瓦斯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遇明火即燃烧爆炸.为避免灾难发生,下列措施切实可行的是()①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源②降低瓦斯气体的着火点③提高通风能力④将矿井中的氧气除去.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解:加强安全管理,杜绝明火源可以防止瓦斯爆炸,故①正确;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②错误;提高通风能力可以降低瓦斯的浓度,可以防止瓦斯爆炸,故③正确;将矿井中的氧气除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允许的,因为工人在井下作业需要氧气,故④错误。
故选:A。
12.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①氢气和空气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③氦气和氧气④天然气和氧气(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氦气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④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故①④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D。
13.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A.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D.苯完全燃烧产物有CO2和H2O【答案】D【解析】【详解】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6=78,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由苯的化学式C6H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特别注意质量比和个数比是否混淆。
14.今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种化合物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C.一种可再生能源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答案】B【解析】A、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B、可燃冰的热值高,完全燃烧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正确;C、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D、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不是水,错误。
故选B。
15.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发为航空燃油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常产生气体污染物和烟尘等产生雾霾,但化石燃料属于重要的能源,不可能禁止,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