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纳兰性德《临江仙 寒柳》原文、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临江仙·寒柳》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临江仙·寒柳》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临江仙·寒柳》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婉约词《临江仙·寒柳》原文,《临江仙·寒柳》原文翻译,《临江仙·寒柳》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临江仙·寒柳》原文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二、《临江仙·寒柳》原文翻译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三、《临江仙·寒柳》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

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提示:以上是婉约词《临江仙·寒柳》原文,《临江仙·寒柳》原文翻译,《临江仙·寒柳》作者介绍,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纳兰性德《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雨》

纳兰性德《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雨》

纳兰性德《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雨》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

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译文:阑干曲折,秋雨绵绵,初放的秋海棠娇美、慵懒,让人生怜。

她在粉墙的角落寂寞兀立,翠绿裙衩般的绿叶托着粉红的花蕾,薄纱般的花瓣上宿雨犹存。

曾将花插在你头上,就着半床的月光痴看睡眼朦胧的你。

花辰旧欢,宛如一梦,这断肠之花哪还禁得起萧瑟秋风呢?
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

出生于满州正黄旗。

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

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

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

赏析:身在塞上却心系故园,眷念闺中人。

当他得到家书报道秋海棠花开时,便由此花名“断肠”而触动离愁别绪,遂借花抒慨,表达了乡关客愁,相思难耐,柔肠寸断的心情。

上片化虚为实,从想象中落笔,写家中“粉墙东”那“娇墉”、“寂寞”的秋海棠经“三夜雨”后,娇艳地开放。

下片转入追怀往昔,描绘了令人怀恋的往日美好时光和此时“肠欲断”的凄苦之情。

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寒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既咏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也咏一位遭到不幸的人。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临江仙·寒柳》原文清代: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译文及注释译文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1)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

(2)层冰:厚厚之冰。

(3)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5)最是:特别是。

(6)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7)春山:春日之山。

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8)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9)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扬花呢?正确的答案是:杨花和柳絮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树上飘飞的那种一团一团的白色绒毛,现在还是很常见的。

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纳兰性德〔清代〕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

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

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译文家里已经下了三夜的雨,谁来保护这亭人里娇弱的秋海棠?可惜粉墙的东边寂静无人,秋海棠花绿萼已分,红花上带着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样。

还记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鬓边落下,那时她睡眼惺忪,静静感受着这”床月亮的清凉一往日的欢乐时光仿佛在梦中,还没等秋风吹起,我就已经痛断肝肠。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为双调小令。

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塞上:塞边,边界上。

家报:家中信息。

秋海棠:又称“八月春”、“断肠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秋海棠科。

此花叶大棵矮,背有明显的红丝,花小,聚生、粉色。

六曲阑干:指代亭人。

娇慵(yōn g):柔弱倦怠的样子,这里指秋海棠花。

此系以人拟花,为作者想象之语。

粉墙:用白灰粉刷过的墙。

裙衩(chà):裙子和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这里以女子绿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绿色的枝叶。

绡(xiāo)红:生丝织成的薄纱、薄绢。

惺忪(xīng sōng):形容刚刚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样子。

旧欢:指往日的欢乐情怀。

赏析词前“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寥寥十三个字,如云出岫,把纳兰心中的孤寂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离人在异乡收到了家书,也许一低头便柔肠寸断了。

上片化虚为实,从想象中落笔,写家中“粉墙东”那“娇墉”、“寂寞”的秋海棠经“三夜雨”后,娇艳地开放。

秋海棠香艳而多情,想来纳兰每每看见时必会想起心上人。

“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花朵娇红,枝叶青绿,像极了红衫绿裙的美人伫立在粉墙下。

许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时都爱说“花似人艳,人比花娇”,似乎很矫情。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原文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蘋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翻译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

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蘋飘散着浓浓的香风。

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注释银蟾:月亮。

潇湘:潇水和湘水合称,均在湖南境内。

黄陵庙:即湘妃祠,旧址在今湖南湘潭附近。

高唐:楚国台观名。

风飐碎:指风吹渔灯,灯光或明或暗,点点碎碎。

飐,风吹颤动。

白蘋:水中浮草。

灵娥:即湘灵。

湘灵即湘妃。

韵清商:音调哀怨,是清商怨曲。

朱弦:瑟弦的美称。

赏析毛文锡这首《临江仙》,取材于江湘女神传说,但表现的内容实是一种希幕追求而不遇的朦胧感伤,主题与词题是若即若离,恰好反映了从唐词多缘题而赋到后来去题已远之间的过渡。

“暮蝉声尽落斜阳。

银蟾影挂潇湘”。

起笔词境就颇可玩味。

时当秋夕,地则楚湘。

从日落到月出,暗示情境的时间绵延,带有一种迷惘的意昧,词一发端,似已暗逗出一点《楚辞》的幽韵。

“黄陵庙侧水茫茫”。

接上来这一句,便点染出幽怨迷离之致。

写黄陵庙,点追求怨慕之意,而黄陵庙侧八百里洞庭烟水茫茫境界的拓开,则是此意的进一步谊染。

“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

词境又从洞庭湖溯长江直推向三峡。

楚江红树,隐然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意味。

而烟雨高唐,又暗引出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传说: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宋玉《高唐赋》),襄王梦遇神女,实则“欢情未接”,以至于“惆怅垂涕”(均见《神女赋》)。

这与二妃追舜不及实无二致。

句中下一“隔”字,则词人心神追慕之不遇,哀怨可感。

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原文及翻译赏析卜算子·新柳原文: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

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行处。

卜算子·新柳翻译及注释翻译新柳的形态娇柔瘦弱,柔嫩的柳丝像娇弱的女子一样无力垂下,怎么能经受住春风的舞动。

二月的春风年年多事,将柳枝吹成鹅黄的颜色。

同样是垂柳,在夕阳西下的岸边,朦朦胧胧的烟雨中却更加怜爱。

钱塘苏小的门前那青翠的柳荫,枝繁叶茂,迷离朦胧,让人浮想联翩。

注释1多事二句:谓二月春风将柳枝吹成鹅黄色的丝条,唐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可怜生:犹可怜。

生,无意。

3苏小:即苏小小。

苏小小有二,且都为钱塘名妓。

一为南朝齐人。

《乐府寺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娼也。

盖南齐时人』。

」一为南宋人。

清赵翼《垓余丛考·两苏小小》:「南宋有苏小小,亦钱塘人。

其姊为太学生生赵不敏所眷,不敏命其弟娶其妹名小小者。

见《武林旧事》。

」唐白居易《杭州春望》:「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小。

」卜算子·新柳赏析古典诗词中杨柳被赋予了多种喻义,但多是藉以抒发艳情,或是表达离愁别绪等等。

本篇虽题作「咏柳」(一作「新柳」),可实际上作者别有寓托。

有人以为是用象征的手法,借咏柳来写一个年方及笄的歌女。

此可备一说。

这首小词用笔空灵清丽,虽刻画,但不伤其神理,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斯是妙绝。

上片侧重描画弱柳之形,但已是含情脉脉。

下片侧重写其神韵,结处用苏小之典,更加迷离深婉,耐人寻味。

诗词作品:卜算子·新柳诗词作者:【清代】纳兰性德诗词归类:【咏物】、【柳树】、【寓人】、【歌女】。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原文、译文及赏析

临江仙•寒柳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译文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世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五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1)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

(2)层冰:厚厚之冰。

(3)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5)最是:特别是。

(6)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7)春山:春日之山。

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8)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9)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古诗临江仙·丝雨如尘云着水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丝雨如尘云着水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丝雨如尘云着水翻译赏析《临江仙·丝雨如尘云着水》作者为清朝文学家纳兰性德。

其古诗全文如下:丝雨如尘云着水,嫣香碎拾吴宫。

百花冷暖避东风。

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

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

可能留蝶抱花丛。

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前言】《临江仙·丝雨如尘云着水》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

双片六十字,每片各五句三平韵,不换韵。

全词抒写暮春时节,作者愁病交加万般无奈的情景,隐含兴亡之悲。

【注释】①“丝雨”二句:意谓细雨蒙蒙,云中夹带着水气,吴宫里残花散落了满地。

嫣香,娇艳芳香的花。

②“酷怜”二句:此言最让人怜惜的是那娇美的宫花极易败落,故而连小燕子也学着人的样子怜惜起花来,它紧紧依偎在花下。

偎红,紧贴着红花。

③恹恹:精神委靡不振貌。

④“不成”二句:意谓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去了,反而笑那屋宇梁上空空。

杏梁,用文杏木制成的屋梁。

宋晏殊《采桑子》:“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赏析】此词抒写暮春时节,愁病交加,万般无奈的情景。

词中用“吴宫”、“杏梁”等语皆作泛指,其中深含了兴亡之悲,似有深藏的隐忧,空灵含蕴而有味可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寒柳
临江仙•寒柳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世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

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五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
(1)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

(2)层冰:厚厚之冰。

(3)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5)最是:特别是。

(6)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7)春山:春日之山。

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

这里指代亡妻。

(8)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

湔裙,溅湿了衣裙。

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9)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
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扬花呢?正确的答案是:杨花和柳絮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树上飘飞的那种一团一团的白色绒毛,现在还是很常见的。

柳絮为什么又叫杨花呢?这是子从父姓,因为柳树有个别名叫“杨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

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

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

“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看,柳絮(杨花),其命运即便终于能摆脱飘泊无根,也只是沦落泥泞而已,益发可悲。

——当然,这都只是附着在柳絮(杨花)之上的文学意象,如果从科学角度说,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被绒毛包裹着随风飘飞,找地方去生根发芽、孕育新生去了。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容若发问柳絮飘飞生涯的命运归属,自问
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意思是和“已作沾泥絮”差不多的,只是,“层冰积雪”也是个由来有自的文学符号,在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其特定的所指。

“层冰积雪”,语出《楚辞•招魂》:“层冰峨峨,积雪千里”,如果联系一下《招魂》的上下文,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层冰峨峨,积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兮。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那么,如果把“飞絮飞花何处是”与“层冰积雪摧残”在《招魂》上下文的背景里联系起来,就会读出新的一层意思:柳絮离开了柳树的怀抱,如同魂魄一般散漫地飞向极北极北的天堂,可那里太寒太冷了呀,为什么你不回来呢?——这时候再来联系一下词题的“寒柳”,咏的是“柳”,为的是“留”。

这首词的主题至此而明朗,两个字悼亡。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

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
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

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

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

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

湔jian,这里是洗的意思。

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

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

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词,曾被那位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赞为纳兰词中的压卷之作,不知道容若听到了会不会高兴一些呢?无论如何,“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都是性灵之句,非挚情挚性之奇男子无以得之。

纳兰何以有此“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的伤感情调?清朝气数正旺盛,却有此醒人气的词人和词作,真是可悲可叹可钦啊!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
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

“压卷”与否姑且不置论,“言之有物”则可以作点简单分析。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

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

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

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还要深思一层,“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实呢?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实亦即悼亡之作。

作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但作为学术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下,则不可以武断地这样定论。

如果说里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