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纳兰性德《沁园春·试望阴山》原文译文赏析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宋代:刘克庄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译文: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熟读一卷《阴符》,能开两石硬弓,手提百斤宝刀。
更有玉花骢喷着粗气,挥舞马鞭,鞭梢作响,鞭快如电;展开乌丝阑,醉中的墨迹如蛟龙跳跃。
与之谈笑的是勤奋攻读的书生、行侠仗义的豪客,都值得寄信相召。
依稀记得,曾经主动请缨出战南越事,草拟檄文征讨辽兵。
当年目视云霄。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当年我傲岸不羁、目视云霄,谁肯信,如今竟落得为五斗米而折腰。
草草南归,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令人十分惆怅;遥遥北望,却不见故都长安。
年华已老,胸中郁结着不平之气,高歌后仍需用酒浇灭。
罢了罢了,但见帽子两边鬓发渐白,镜中容颜日益憔悴。
注释:一卷阴符,二石(dàn)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cōng)喷,鸣鞭电抹,乌丝阑(lán)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qiú)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yīng)系粤,草檄(xí)征辽。
阴符:古兵书名。
阴符经。
旧题黄帝撰,言虚无之道.修炼之术。
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
而黄帝阴符入道家,判然两书。
此当指《周书阴符》。
二石:古代计量单位,约为现在的二百四十斤。
玉花骢:又称菊花青,是一种良马。
喷:吐气。
电抹:形容宝马飞奔,迅如闪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纳兰性德

诗歌专题训练---纳兰性德诗歌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纳兰性德【清代】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
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
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衣匹马”,写词人着短衣,乘骏马,奔驰在路上,一“匹”字,尽显轻松惬意。
B.“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首句之“遥山如画”,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
C.“柔肠萦挂”,词人以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浓烈的思念之情,在别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
D.纳兰词“以情真取胜”,本词感情真挚自然且感伤凄婉,而语言清新流畅,不事雕琢。
2.现代学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这首小词作法很别致,即虽然仍用上景下情的常见之法,但此篇却在落笔的角度上有所变化。
”结合全词,指出上下片落笔角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若只如初见”指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B.“何事秋风悲画扇”,扇子是夏天用来驱走炎热的,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C.“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
D.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
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充满深深的愤怒和不满之情。
4.请你简要分析“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一句话。
沁园春精选三十首

沁园春精选三十首沁园春·孤馆灯青宋代: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沁园春·情若连环宋代:苏轼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口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沁园春·长沙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近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恨清代:郑燮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清代:纳兰性德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沁园春文言文翻译

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安全问题研究高速公路是一种以车速高、车流量大为特征的快速交通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安全、快捷、便利的出行方式。
然而,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驾驶员驾驶技能的差异,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运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安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为推进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
一、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问题1.事故发生频率高高速公路车速快,车流量大,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开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在2019年一季度共发生了近1000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
数据表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频率高,必须重视。
2.事故后果严重高速路交通事故后果严重,因为车速快,一旦车辆撞击,则双方的撞击力会产生倍增,使事故损失呈几何级数增长,严重危及驾驶人员生命安全,造成财产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
3.事故原因复杂造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道路条件不良、不安全行为、车辆缺陷、天气等因素。
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不安全行为,例如超车、闯红灯、疲劳驾驶等。
二、导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因素研究1.道路因素高速公路建设时间长,投入丰富,道路设施完备,不良天气和道路条件可瞬间影响交通安全。
道路条件恶化或者出现其它突发情况,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建议加强道路维护,及时排查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
2.车辆因素车辆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如遇电气、机械、液压等方面的故障,容易引起车辆失控或者火灾事故。
建议加强车辆检修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
3.驾驶员因素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安全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度的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违规行驶是造成高速公路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议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知识水平,确保驾驶员合法行车行为。
三、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措施研究1.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对事故处理程序和事故调查程序加强规范,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对重要路段进行定时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风险。
专题02 “羁旅思乡”主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主题考前冲刺练习(原卷版)

羁旅思乡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交待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失意之苦。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唯“影”相伴。
“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末句“还应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诗人并没有指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白诗以语言浅近、平实著称,本诗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小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解连环·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②。
料因循③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④长门⑤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⑥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释)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号玉田,宋亡后曾寄居浙江。
②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
③因循:迟延。
④谩:漫,徒然的意思。
⑤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
⑥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江空晚”,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
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
B.“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孤雁自怜神态的写照。
“顾影”,表示深自珍重。
其中一“欲”字,对孤雁犹豫迟疑的神态刻画地惟妙惟肖。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清代:纳兰性德万里阴山万里沙。
谁将绿鬓斗霜华。
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
生怜瘦减一分花。
标签离别、抒情、边塞译文没有楚天千里清秋。
没有执手相看泪眼。
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
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
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
魂牵梦绕中,你将她翩翩的像打开。
一遍遍回想,她的温柔她的笑。
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发不出声音来了。
注释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绿鬓:谓乌黑发亮的头发。
古人常借绿、翠等形容头发的颜色。
斗,斗取,即对着。
霜花,谓白发。
强半:大半、过半。
金屈戌: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
此谓金饰(即铜制)脚屈戌,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
玉鸦叉:即玉丫叉。
丫叉,本为树枝分叉之处,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饰。
这里谓“玉鸦叉”是借指闺里人之容貌。
生怜:谓看着画图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怜惜之情。
生怜,可怜。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行吟咏叹的词,表达了词人在荒凉的异地对人生的哀怜,也透露出纳兰性德自身对于官场的厌倦。
这出使的几个月,纳兰性德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天之涯度过了,面对着连绵的阴山与漫天的黄沙,满头青丝怎能不迅速花白。
于是睡梦之中不免魂飞故里,重又看到了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
恍惚中,头戴玉鸦叉的妻子在缓缓地展开画轴(或许那上面正画着她日夜所思之人),那花容似乎因思念瘦损了很多,令人油然生出怜惜之情。
词中第一句中“阴山”一方面是实指,即是如今也能一睹的阴山,但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这一形象,它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它是汉胡分别的地理标志,中原与蛮荒的分野处,文明与野蛮的交汇点,也因此,在这儿的读书人,尤其是汉文化影响下的读书人,都会有一种极强烈的失落感,无端而起怅惘,这是一种丧失归属感的表现。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引导语:辛弃疾是南宋最大的词人,他的《沁园春》大家学习过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其中的10首原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进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闲居瓢泉时。
...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
...怨意不论大小,常由爱极而生;事物不论何等好,过了头就会成为灾害。
...作者委婉地述说了自己长期壮志不展,积愤难平,故常借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而自己戒酒,实出于不得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
...词中大量采取散文句法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此即以文为词。
与原有调式不同,又大量熔铸经史子集的用语,从而丰富了词意的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
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
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曲糵埋。
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
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
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
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二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家居上饶、铅山之际。
绍熙五年(1194),稼轩先以谏官黄艾论列,罢闽帅任,主武夷山冲佑观,旋又以御史中丞谢深甫论列,降充秘阁修撰。
庆元元年(1195)冬,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而落秘阁修撰职。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诗简介《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诗词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创作。
1945年10月,毛泽东远赴重庆谈判,将诗作抄录送给诗人柳亚子,随后刊登在重庆各大报纸,广为流传。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翻译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纳兰性德《沁园春·试望阴山》原
文译文赏析
《沁园春·试望阴山》
清代:纳兰性德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
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
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
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
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只凄凉绝塞,峨眉遗冢;梢沉腐草,骏骨空台。
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
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译文】
遥望塞外的阴山,不禁让人无限伤怀,徘徊不语。
只见几座青峰高耸入云,仿佛离天只有几尺的距离,眼前黄沙遍地,不见一丝尘埃。
碎叶城早已荒芜,拂云堆也遥远得看不见,只看见飞翔云外的雕鹰和凝聚着寒冷的雾气。
我正在这里徘徊不前,忽然
听到山崖上巨石撞击的声音,就像是万丈深壑里发出的隆隆雷声。
边塞的荒凉叫人看了愁苦满怀,更何况我平生的惆怅已经很多了。
想到王昭君凄凉出塞,美人已去,但青冢犹存,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是燕昭王为迎接天下贤达而筑的黄金台的遗迹、河流依然向北流去,北斗斗柄仍是横斜向南,愁苦的人已经未老先衰,两鬓已生出星星白发在秋风中回首往事,愁苦满怀。
【赏析】
上片描绘塞外风光惊心动魄的场面。
起句“试望阴山”,先廓定视野,继后写“试望”的心境和感受:“黯然销魂,无言徘徊。
”“无言徘徊”形象地描画出心潮翻涌,无限思绪的情态。
这第一韵是全词的基础,以下全由此展开。
第二三韵视野极为开阔。
由“见”字领起“青峰几簇,去天才尺”,写山岭高耸密集;“黄沙一片,匝地无埃”,写朔漠辽阔无边。
底下连举唐代西域两个名镇“碎叶城”和“拂云堆”,并分别述以“荒”和“远”。
“碎叶城”距阴山数千里之遥,试想不可目及,神思则可;“拂云堆”虽近在阴山南麓,但由于“雕外寒烟惨不开”,故目见也难。
尽管如此,但这两句意象宏阔,为全词设下雄伟悲壮的氛围。
词趣的流脉在踟蹰良久感慨良久的深沉情绪中,在雄伟悲壮的氛围里静静地流淌。
突然,訇然声响,撼地摇天:“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这一韵仅比李白《蜀道难》的诗句多出一个“惊”字。
纳兰驱使古人,得心应手,于兹可见。
这一声巨响,应是巨石滚人山谷其声
轰鸣所致,从而在巨响中暂结上片。
下片抒发思家的情怀,修辞手法极见高妙。
“穷边自足愁怀”,遥扣首韵,点明荒凉艰苦的塞外边疆,本来就富愁种。
更紧承“又何必平生多恨哉”,语气似抑实扬,由因地域引愁过渡到因人事生衷,从而牵出两桩流传千古的史实。
历令人生哀之事多矣,纳兰不胜枚举,无须枚举。
故以“只”字界定,仅以下两端“凄凉绝塞,蛾眉遗冢”和“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就足以发人无限感慨。
但其人如今已没,绝塞依然凄凉,空台满目腐草,留给后人的只是由此滋生的无限感慨而已,其人生苦短之情历历可见。
故下韵“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直抒“人生几何”的慨叹。
“北转河流”是黄河流势的真实写照,取孔子“逝者如斯”语意,灵动轻巧,贴切自然;“南横斗柄”写星辰依然按自然规律运动,古如是,今如是,未来仍如是。
但人的生命却是极短暂的,故有“鬓早衰”的怅恨。
纳兰仅活了三十一岁,盛年霜鬓,确是令人生哀的。
煞尾“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稍抑即扬。
“百事”既指历史事,更指自家事,件件桩桩,不随心者多矣,否则,怎会“霜鬓早衰”。
全篇取用赋法,对阴山一带的独特风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又借典铺除,婉曲层深,表达了“百事堪哀”的凄苦隐衷。
全词苍凉凄婉,沉郁幽伤。
扩展阅读:纳兰性德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
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
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
扩展阅读:轶事典故之纳兰与红楼梦
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
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参与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
不但毛泽东对《红楼梦》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侧身其中。
但凡研究“红学”的人对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都会有所了解。
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红学家。
当和珅进呈《红楼梦》,乾隆读后即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
且不说此推论是否确凿,天子首开一家之言,根据他的阅历提示了两事物间的联系可能。
纳兰家族和曹家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继前后。
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