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的测定(精)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包括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和仪器方法等。
1. 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通过生物试验,如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来测定维生素的活性。
例如,利用酵母菌培养来测定维生素B2(核黄素)的含量,利用小鼠实验来测定维生素D的活性。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测定维生素的含量。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例如,利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含量,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测定维生素A(视黄醇)的含量。
3. 仪器方法:仪器方法是通过利用特定仪器进行测定。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多种维生素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仪(GC)测定维生素E(α-生育酚)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维生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测定原理,因此选择适当的测定方法需要结合维生素的特性和要求进行决定。
同时,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18维生素的测定

(三)液相色谱分析 色谱推荐条件: 预柱:ODS 10μm,4mm×4.5cm 分析柱:ODS 5μm,4.6mm×25cm 流动相:甲醇:水=98:2,混匀,临用
前脱气。
紫外检测器波长:300nm,量程0.02 进样量:20μL 流速:1.65~1.70mL/min
生物鉴定法:费时、费力、需要动物饲养场地 微生物法:仅限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荧光法:用于硫胺素的测定 仪器法:快速、灵敏、有较好的选择性 HPLC:用于大多数维生素的测定,费用高
二、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脂溶性维生素的理化性质
溶解性: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易溶于苯、 乙 醚、 丙酮、三氯甲烷、乙醇等有机溶剂。
做空白试验
重复上述操作,将20ml维生素B1标准使用液加入 盐基交换管以代替试样提取液,即得到标准净化液。
4.氧化
将5ml试样 净化液分别加 入A、B两个 反应瓶;
同时将5ml 标准净化液分 别加入A1、B 1两个反应瓶 中。
Maizel-Gerson 反应瓶
氧化流程
A、A1瓶 15%NaO H (3 ml)溶液振摇
(一)原理
样品中维生素A 及维生素E 经皂化提取 处理后,将其从不可皂化部分提取至有 机溶剂中。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 反相 柱将维生素A 和维生素E 分离,经紫外 检测器,用内标法定量测定
(二)样品处理
1.皂化称取适量样品(含维生素A 约3μg, 维生素E 各异构体约40μg)于三角瓶中, 加30mL 无水乙醇,振摇使样品分散。加 入5mL100g/L 抗坏血酸溶液和2.00mL 苯 并[e]芘溶液(5μg/L,内标用),混匀, 加10mL 氢氧化钾溶液(50%浓度),混 匀,于沸水浴上回流30min,使皂化完全, 皂化后立即放入冰水中冷却。
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一、本文概述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益处,包括增强免疫力、促进铁质吸收、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等。
由于其生理功能和广泛的应用,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滴定法作为一种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因其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结果分析。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掌握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基本方法,为实际工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滴定法基本原理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测量一种已知浓度的试剂(称为滴定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需的量,从而确定被测物质的含量。
在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中,滴定法被广泛应用。
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在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与被测物质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进行反应,直到反应完全。
通过测量滴定剂的使用量,可以推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对于维生素C的滴定测定,通常使用碘作为滴定剂。
维生素C(抗坏血酸)具有还原性,可以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滴定过程中,碘逐渐与维生素C反应,直到维生素C完全消耗。
此时,通过测量剩余的碘的量,可以推算出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滴定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
然而,滴定法也需要注意一些影响准确度的因素,如滴定剂的纯度、操作误差等。
因此,在进行滴定法测定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滴定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测定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食品、药品等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滴定法也为研究维生素C 的生理功能和代谢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试剂:维生素C标准品,碘酸钾(KIO₃),硫代硫酸钠(Na₂S₂O₃),淀粉指示剂,盐酸(HCl),氢氧化钠(NaOH)等。
标准溶液的制备:精确称取一定量的维生素C标准品,用适量水溶解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得到标准溶液。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测定维生素 C 含量的方法,了解维生素 C 的化学性质和在不同样品中的含量差异,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 C 又称抗坏血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在酸性溶液中,维生素C 能将染料2,6-二氯酚靛酚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型。
当染料被还原后,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利用这个特性,通过滴定法可以测定维生素C 的含量。
在滴定过程中,当溶液中的维生素 C 全部被氧化后,再滴加的染料溶液会使溶液呈现粉红色,此时即为滴定终点。
根据染料的用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材料新鲜水果(如橙子、柠檬等)、维生素 C 药片。
2、仪器电子天平、容量瓶(100 mL、250 mL)、移液管(5 mL、10 mL)、酸式滴定管(50 mL)、锥形瓶(250 mL)、玻璃棒、烧杯(100 mL、500 mL)、漏斗、滤纸、研钵。
3、试剂2%草酸溶液、0001 mol/L 2,6-二氯酚靛酚溶液。
四、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1)水果样品:称取新鲜水果 50 g,用研钵研碎,加入 50 mL 2%草酸溶液,搅拌均匀,过滤,滤液收集在 100 mL 容量瓶中,用 2%草酸溶液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2)维生素 C 药片:将维生素 C 药片研磨成粉末,称取适量粉末(相当于 50 mg 维生素 C),用 2%草酸溶液溶解并转移至 100 mL 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2、滴定(1)用移液管准确吸取 10 mL 样品溶液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20 mL 2%草酸溶液,用 0001 mol/L 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至溶液呈现粉红色,并在 15 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消耗的 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体积(V1)。
(2)同时做空白实验,即在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30 mL 2%草酸溶液,用 0001 mol/L 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消耗的体积(V0)。
食品分析理论第十章 维生素的测定_OK

• 1、微生物法:根据某种维生素是某种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原理,以细 菌繁殖程度或代谢产物定量该维生素含量,方法选择性较高,多用 于水溶性维生素检测,适用于检测多种衍生物的总和(如总叶酸), 是经典方法。但微生物法操作繁琐、耗时过长,而且要求有特殊设 备和专门的训练人员。
• 2、比色法 可见分光光度、紫外分光光度
2021/7/3
16
(二)测定方法
• 维生素D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荧光法、紫外分光 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及薄层层析法等。
• 比色法灵敏度较高,但操作十分复杂、费时。
• 气相色谱法虽然操作简单,精密度也高,但灵敏度 低,不能用于含微量维生素D的样品。
• 液相色谱法的灵敏度比比色法高20倍以上,且操作简 便,精度高,分析速度快。是目前分析维生素D的最 好方法。
2021/7/3
14
• 胡萝卜素一般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以含有胡萝卜为食物家 禽、兽类、水产动物及其加工产品,为着色而添加胡萝卜素 的食品,也含有胡萝卜素。
• 胡萝卜素对热及酸、碱比较稳定,但紫外线和空气中的氧可 促进其氧化破坏。用有机溶剂从食物中提取。
• 胡萝卜素本身是一种色素,在45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胡 萝卜素常与叶绿素、叶黄素等共存,在测定前,必须将胡萝 卜素与其它色素分开。常用的方法有纸层析、柱层析和薄层 层析法,下面介绍的是纸层析法。
• ②、操作时加入乙酰氯可以消除温度的影响,可使 灵敏度比仅用三氯化锑提高约3倍。并可减少部分甾 醇的干扰。
• ③、此法不能区分D2和D3测定值是两者的总量。
2021/7/3
18
B、高效液相色谱法
• 1、原理 • 试样经皂化后,用苯提取不皂化物,馏去苯后,使用第一阶段的分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方法

(3)维生素A在光照下产生的无活性的聚合物:鲸醇。 (4)维生素A的异构体等: 以上这些杂质在 310nm~340nm 的波长范围内有吸收, 所以干扰维生素A的测定。
12
5. 合成的维生素A和天然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均为酯式
维生素A,如供试品中干扰测定的杂质较少,能符合下 列第一法测定的规定时,可用溶剂溶解供试品后直接 进行测定,否则应按第二法,经皂化提取除去干扰后 测定。
pH不同的溶液,在247nm处分别测定差示吸收值
(ΔA)。以浓度C为横坐标,以差示吸收值ΔA为纵坐 标绘制标准曲线。
30
样品的测定 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粉末,
(2)反应介质需无水 (3)温度对呈色强度的影响很大 ( 4)本反应并非维生素 A专属,在相同条件下,某些有关物质均与
三氯化锑显蓝色,干扰测定,常使测定结果偏高。
( 5 )三氯化锑试剂有强的腐蚀性,易损坏皮肤和仪器,使用时应 严加注意。
15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RP-HPLC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维生素 A和维生素E的含量。 根据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人血清中维生素A、E的浓度,寻求弄清 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学、营养学等研究提供参考。 1. 仪器与色谱条件 色 谱 柱 为 C18 ; 流 动 相 为 甲 醇 - 水 ( 96:4 ) ; 流 速 为 1.2ml/min。内标物为维生素A醋酸酯。 2. 分析用样品液 对照品: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A醋酸酯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方法:
生物法 微生物法 化学法 物理化学法
2
第一节
维生素A的分析
维生素A 包括
第九章维生素的测定ppt课件

维生素的结构复杂: 分为: 胺类(B1) 醛类(B6) 醇类(A) 酚 醌类等
萝卜素,主要是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 三氯化锑比色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析法 液相色谱法。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比色法测定VA的含量 (GB/T 5009.82—2003中第二法) (一) 原理
维生素的分析方法
测定方法 生物鉴定法
微生物法 仪器分析(紫外法; 荧光法) 各种色谱法(柱、纸 、薄层层析)
现代高压液相色谱和 气相色谱
化学分析法(比色法
优点
不用详尽分离
选择性高,主要用于 水溶性V 灵敏、快速、有较好 的选择性 高分离效能,可分离 、纯人、定性、定量
缺点
费时(21天)费力( 要动物饲料)
检查方法:三氯甲烷不稳定,放置后易受空气中氧的作用生 成氯化氢。检查时可取少量三氯甲烷置试管中加水振摇,使 氯化氢溶到水层。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如有白色沉淀即说 明三氯甲烷中有分解产物。 (6) 25%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溶液 用三氯甲烷配制25%三氯 化锑溶液,储于棕色瓶中(注意避免吸收水分) (7) 50%氢氧化钾溶液(KOH) W/V (8) 维生素A标准液 视黄醇(纯度85% Sigma)用脱醛乙 醇溶解维生素A标准品,使其浓度大约为1ml相当于1mg视黄 醇。临用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标定其准确浓度。 (9) 酚酞指示剂 用95%乙醇配制1%溶液
《中国药典》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中国药典》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在《中国药典》中,对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维生素C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中国药典》中关于维生素C含量测定主要参考内容如下:1. 原理:维生素C的测定主要采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氧化剂作为指示剂,测定待测样品中维生素C的氧化还原能力。
2. 试剂:(1) 0.1mol/L碘液:通过溶解碘粉和氢碘酸制备。
(2) 10%硫酸:将浓硫酸与等体积的蒸馏水混合而成。
(3) 混合指示剂:将0.1mol/L的淀粉溶液与蒸馏水按1:100混合。
(4) 维生素C对照溶液:浓度为1.00mg/mL的维生素C溶液。
3. 仪器设备:(1) 滴定管:用于滴定过程中调节试液加入速度。
(2) 滴定管架:用于固定滴定管。
(3) 温度恒定水浴:用于控制滴定温度。
4. 操作步骤:(1) 取适量待测样品,加入10%硫酸溶液挤压提取维生素C。
(2) 将提取液过滤,并将滤液冷却至室温。
(3) 取适量的滤液和维生素C对照溶液,用0.1mol/L碘液逐滴滴定到产生淡蓝色终点。
(4) 加入混合指示剂,继续滴定到溶液变为无色。
(5) 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
5. 计算公式:维生素C(mg/g)=(V-V0)×C×V1/m其中,V为滴定终点消耗的0.1mol/L碘液体积(mL),V0为滴定过程中滴定管中的0.1mol/L碘液消耗体积(mL),C为0.1mol/L碘液浓度(mol/L),V1为滴定取样体积(mL),m 为样品质量(g)。
以上是《中国药典》中关于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相关参考内容。
通过实验操作,并结合计算公式,可以准确测定维生素C 的含量。
这些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保障维生素C产品的质量及安全,帮助人们获得足够的维生素C供给,维持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维生素的测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的 测定方法和原理; • 熟悉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 了解维生素测定的意义; • 了解其它维生素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内容
• §1 概述
• §2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 §3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 述
•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
Hale Waihona Puke 三、维生素C的测定 2,6—二氯靛酚滴定法
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GB/T 5009.86—2003 《蔬菜、水果及其制 品中总抗坏血酸含量测定方法》第二法 荧光法 GB/T 5009.86—2003 第一法
习
题
1、对于某一特定的维生素,在选择分析方法时 应考虑哪些因素? 2、大多数维生素定量方法中,维生素必须先从 食品中提取出来,通常使用哪些方法提取维生 素?对于一水溶性维生素和一脂溶性维生素, 分别给出一个适当的提取方法。 • 有两种普通的AOAC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辨别这两种方法,然后比较这两种方法所涉及 的原理。
脂溶性物质的干扰.不易比色测定: 该法的主要缺点是生成的蓝色络合物的稳定 性差。比色测定必须在 6秒钟内完成 ,否则蓝色 会迅速消退,将造成极大误差。
注意:
1. 维生素A见光易分解,整个实验应在暗处进 行,防止阳光照射,或采用棕色玻璃避光。
2. 三氯化锑腐蚀性强,不能沾在手上,三氯 化锑遇水生成白色沉淀.因此用过的仪器 要先用稀盐酸浸泡后再清洗。
三、β—胡萝卜素的测定 (GB/T 5009.83—2003 ) 第一方法是HPLC;
第二方法为纸层析法。
四、维生素D的测定
分析方法中较好的是比色法和高效 液相色谱法。 三氯化锑比色法
液相色谱法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一、维生素Bl的测定 GB/T 5009.84—2003中唯一的方法 是荧光计法 二、维生素B 2的测定 GB/T 5009.85—2003中 第一法为荧光法; 第二法为微生物法。
二、比色法测定VA的含量 (GB/T 5009.82—2003中第二法) 原理: 在氯仿溶液中,VA与三氯化锑可 生成蓝色可溶性络合物,在 620 nm 波长 处有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与VA的含量在 一定的范围内成正比,故可比色测定。
•
适用范围及特点
本法适用于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各种样品(高
于 5—10 μ g /g ),对低含量样品,因受其他
类天然有机化合物。
•其种类很多,目前已确认的有30余种,其中 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和促进发育至关重要的 有20余种。 •这些维生素结构复杂,理化性质及生理功能各 异,有的属于醇类,有的属于胺类,有的属于 酯类,还有的属于酚或醌类化台物。
第二节 脂溶性V的测定
一、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物中VA、VE (GB/T 5009.82—2003中第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