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中南大学《美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述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述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技巧B. 美的哲学C. 人类心理活动D. 自然科学现象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无利害关系的快感”?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3. “审美经验”是指什么?A. 观看艺术品的经验B. 评价艺术品的经验C. 体验美的过程D. 创作艺术品的经验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美的本质B. 美的起源C. 美的分类D. 社会经济状况答案:D5.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关注什么?A. 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B. 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C. 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D.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答案:B(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康德美学中的审美判断的特点。
答案:康德在美学中提出的审美判断具有以下特点:普遍性、主观性、无利害关系性、目的性。
普遍性指的是审美判断要求所有人都同意;主观性强调审美判断是个人主观的感受;无利害关系性是指审美判断不涉及个人的实际利益;目的性则是指审美判断中的对象被视为目的本身,而非手段。
2. 什么是“美的形式”?请举例说明。
答案:美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外在形态和结构,它包括线条、色彩、形状、节奏等元素的和谐统一。
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以其完美的比例和线条,展现了人体美的典范,体现了形式美的特质。
3. 简述黑格尔美学中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答案: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精神或理念在感性世界中的显现。
在他的美学体系中,美是理念与感性的统一,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桥梁。
艺术作品通过感性形式表达出普遍的理念,使观者能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理念的存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美学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柏拉图在美学上主张美是超越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理念,艺术作品只是模仿现实的不完美复制品。
美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第一套★单选题:> 当艺术形象具有了()时,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
A、美好的形象B、内在的情感C、独特的思想D、深刻的意义★单选题:> 最早的史前壁画是()。
A、拉斯科岩洞壁画B、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C、沧源司岗里崖画D、撒哈拉地区壁画★单选题:> 绘画与雕塑相比有更多的()。
A、客观性B、主观性C、寓意性D、写实性★单选题:> 在审美创造中,直接决定作品价值的是()。
A、审美联想力B、审美知觉力C、审美理解力D、审美想象力★单选题:> 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
A、贺拉斯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单选题:>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单选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单选题:>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单选题:>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单选题:>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D、人类的审美需要★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单选题:>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单选题:> 《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
美学概论题库及答案详解

美学概论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单选题1. 美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艺术创作B. 美的规律C. 社会现象D. 自然现象答案:B2. 以下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鲍姆加登D. 康德答案:C3. 美学中的“审美”一词通常指的是:A. 对美的追求B. 对美的欣赏C. 对美的理解D. 对美的创造答案:B4.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A. 艺术作品B. 自然景观C. 社会习俗D. 个人情感答案:C5. 美学中的“形式美”主要强调的是:A. 内容的重要性B. 形式的独立性C. 形式与内容的结合D. 形式对内容的依赖答案:B二、多选题6. 美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艺术美学B. 自然美学C. 社会美学D. 技术美学答案:A, B, C, D7.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审美体验?A. 个人经历B. 文化背景C. 情绪状态D. 社会环境答案:A, B, C, D8. 在美学中,审美判断通常包括哪些特点?A. 主观性B. 客观性C. 普遍性D. 特殊性答案:A, C9. 以下哪些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哲学分析B. 经验研究C. 历史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A, B, C, D10. 以下哪些作品可以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A. 诗歌B. 绘画C. 音乐D. 建筑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1. 美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错误)12. 鲍姆加登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正确)13. 审美体验只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
(错误)14. 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不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错误)15. 美学研究可以完全脱离艺术作品进行。
(错误)四、简答题16. 简述美学研究的意义。
美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价值,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17. 描述审美体验的过程。
审美体验通常包括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
美学概论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中和:2、审美趣味:3、审美形态:4、惊异:5、审美关系:6、气韵:7、审美理想:8、审美经验:9、优美:10、丑:11、荒诞:12、视域融合:13、意境:14、美育:15、悲剧:16、崇高17、艺术批评18、知觉二、简答题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2、想像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怎样?3、简述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发展历程。
4、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5、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6、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7、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8、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与审美有审美关系?9、人与世界的体己性交流具体是什么内容?10、研究审美发生有哪几条途径?11、试列举四种以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2、试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13、博克认为优美有什么特点?14、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是什么?15、试述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突破。
16、体验式把握艺术有什么特点?17、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内在素质?19、审美教育的特点是什么?20、荒诞的实质是什么,何以能成为美学范畴?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占有一半的分数)1、试述气韵这一审美形态衰落的原因。
2、试述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审美形态。
3、结合具体作品与审美实践谈谈艺术鉴赏的过程。
4、怎样定义艺术作品,试举例说明之。
5、试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6、试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中和――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
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2、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3、审美形态――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的感性形式与存在形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的。
(古老、年轻)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墨子)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5、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柏拉图)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即、的原则。
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二、选择题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b、春秋c、战国d、汉代(a)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b、庄子c、老子d、孟子(d)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a、孔子b、荀子c、墨子d、孟子(c)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毕达哥拉斯学派(d)5、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希庇阿斯(b)6、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a、1725 b、1750 c、1825 d、1850 (b)三、解释题1、美学答:美学是专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2、“自然人化”3、共同美4、“和谐”5、审美态度6、“流溢说”三、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鲍姆嘉通2、尧斯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4、《大希庇阿斯篇》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6、孔子7、顾恺之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鲍姆加登D. 康德2. 以下哪个不是审美经验的要素?A. 感知B. 情感C. 认知D. 行为3. 艺术与美的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B.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美感C.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其核心价值D. 艺术与美是不可分割的4.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审美无利害”的观点?A. 庄子B. 黑格尔C. 康德D. 尼采5. “美是生活”这一观点是由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毛泽东...(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鲍姆加登对美学的贡献。
2. 解释“审美距离”的概念及其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
3. 描述康德关于美的几个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2. 分析现代科技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请结合具体艺术作品,分析其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
答案:一、选择题1. C. 鲍姆加登2. D. 行为3. B.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美感4. C. 康德5. A. 庄子二、简答题1. 鲍姆加登是德国哲学家,他首次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并在《美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审美距离”是指在审美活动中,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和情感距离,以便更客观、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它有助于避免个人情感的干扰,使审美体验更加纯粹和深刻。
3.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美的事物不具有实用目的,但又能引起人们的愉悦感。
他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认为美是主观感受,但这种感受具有普遍性,即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具有共通性。
三、论述题1.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
大学美学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大学美学考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哪个时期形成的?A. 古希腊时期B. 古罗马时期C. 18世纪德国D. 20世纪初答案:C2.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鲍姆嘉通答案:D3.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什么?A. 自然美B. 艺术美C. 社会美D. 审美经验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4. 美学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哪些?A. 文学B. 绘画C. 音乐D. 数学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是审美活动的特点?A. 主观性B. 情感性C. 客观性D. 创造性答案:A, B, D三、简答题6. 简述康德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答案:康德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即无利害、无概念、无目的和普遍性。
无利害指的是审美判断不涉及个人的实际利益;无概念指的是审美判断不依赖于具体的概念或定义;无目的指的是审美判断不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的;普遍性则是指审美判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即人们普遍认为美的事物是美的。
四、论述题7. 论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展现,更是精神内容的体现。
他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理念与感性形式的不同关系。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艺术史、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领域,他的理论为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五、案例分析题8. 以一部你熟悉的电影为例,分析其如何体现美学原则。
答案:以电影《千与千寻》为例,该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叙事结构和主题深度体现了美学原则。
首先,电影的视觉风格融合了日本传统艺术和现代动画技术,创造了一个既梦幻又真实的世界,体现了艺术美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其次,电影的叙事结构紧凑,情节发展与角色成长相互交织,展现了叙事艺术的动态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题,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每题25分。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4.社会文化环境对美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请以中国文化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审美意趣。
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6.艺术创作用郑板桥的话来说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一个过程,请用意象形成理论说明之。
7.结合西方文化史的相关知识,谈谈崇高文化内涵的变化。
8.谈谈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
9.你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10.赏析下面这幅画,用某一审美范畴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答:1956年的“百花齐放”推进了美学讨论几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最为活跃的一次学术运动,学术以运动的方式展开并且获得学术的成果,这也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现象。
去审视那种带有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的学术争论,去看待那种学理是如何在政治边界展开特殊的逻辑,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历史的一个必要的视角。
(一)以朱光潜美学思想建构起来的批判性语境美学问题引发讨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朱光潜的那篇检讨性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载《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有研究者马驰认为,“朱光潜这篇文章的重心还不在于对自己旧思想的清算,而在于他重新提出的…美究竟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美学界的一场持续的大讨论”。
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学术背景,既有中国旧学的影响,更多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的影响,这其中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尤其是克罗齐的影响尤甚。
朱光潜在二、三十年代就发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8)、《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后来又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46-),那时就已经形成他的美学思想。
然而,朱光潜先生如何解释似乎都是徒劳的。
黄药眠、蔡仪、敏泽、周来祥等就写文章批判朱光潜,依然把他看成是唯心主义。
对朱光潜的批判持续了多年,没有人认为朱光潜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已经转变了立场和思想方法,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
(二)对政治语境的僭越:美在主观说吕荧早在1953年撰文《美学问题》(原载《文艺报》,1953年第16期),批判蔡仪在40年代出版的《新美学》。
吕荧明确反对“美在客观”的论点。
他提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
他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美的观念因时代、因社会、因人的生活所决定的思想意识而不同。
”“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对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要想超美感地去研究美,事实上完全不可能。
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任何想要给美以一种客观性的企图都是与科学相违背的。
(三)超语境的建构:美的客观社会属性在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李泽厚之能显出理论背景的深厚,则在他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思想的运用。
这就是马克思那部手稿提出的那个著名公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李泽厚据此提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也可理解为“美的本质就在客观社会性”。
这就使他与蔡仪的“美在客观说”,与朱光潜的“美在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的这一解释,似乎使他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学说,又使他最不忤逆审美的个人经验。
50年代的美学讨论,因为政治化的语境,使学术讨论不能在学理的层面有效深入。
其出发点本来就是为了清算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在学术与思想相当封塞的情形下,在把审美的问题提出这一点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答: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象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追求。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有像世界为体验的审美活动,这个意象世界才是反映出审美的本质世界。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
但这并不能说审美体验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任何审美体验,必有外界物色、景色或艺术形象的触发,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意向性生发机制的动态过程。
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肯定。
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自我”,不仅实体化了自己,而其实体化了客体,因而总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成彼此外在、相互对立的,所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把实体性的“自我”进一步绝对化,只有“自我”是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否定。
到了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关系,超越了“自我”。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才真正见到事物(世界)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皆如其本然,这种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
这是刹那间的真实。
这是“心物不二”。
所以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
”“万物皆如其本然”,万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现、敞亮。
反过来说,“心”的存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目。
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答:美感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和愉悦性。
①无功利性: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方面的特点决定的。
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表明审美活动对于人类生活有着特殊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观察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理论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
其中只有审美的态度才是无功利的。
客观事物成为审美对象必须是虚幻的、非实用的和伪陈述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有功利和认知的关系,在无牵挂中获得自由的境界。
②直觉性:所关注的是事物的感兴形式的存在,具有直觉性、整体性、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
只有在审美直觉中,感性世界才能保持它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充分显示它的诗意的光辉。
以感性形式存在,不依赖抽象概念,最终成果也不以概念的方式表达,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审美直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
③创造性:就是对感性世界的发现,发现就是创造。
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感性世界的发现上。
审美发现就是一种创造。
以海德格尔的观点看,发现就是从“大地”让“世界”呈现,为之赋予意义。
想像本身就是在构造形象,不管是接受中的想像还是创造中的想像,它都需要主体创造出一系列的形象,参与审美感兴的过程。
④超越性: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暂时性。
人的具有超越愿望的。
人处在必然性和自由意志的矛盾中。
这样的悲剧性使得人希望获得超越。
这种超越包含了三种主要的精神形态:宗教、哲学和审美。
哲学超越建基于理性的基础上,是人对自身的理性力量的确证,从而获得超越。
哲学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而审美是建立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是体会万物,与道同游,甚至化身于道,获得根本的超越和自由。
⑤愉悦性:审美感兴的综合效应或总体效应。
审美感兴与生理快感的关系审美愉悦性的情感色调是复杂的,多彩的和丰厚的,审美愉悦包括了两个层次:A、审美意象层。
在这个层次要求主客观之间的交融并行,在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中获得愉悦;B审美意境层。
这是更高的层面,是对于象外之境的领悟后获得的超然,平和的高层次愉悦感。
4.社会文化环境对美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请以中国文化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审美意趣。
答: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以及集中体现时代精神最时髦的中心人物,必然会影响整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必然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艺术的各种形式中表现出来。
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尚确实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必然处处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
这就是美与美感的社会性。
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所有人文方面都在这。
这种种因素对于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的影响,也显示出一种十分复杂的状态,有的是直接的影响,有的是间接的影响,有的是显著的影响,有的是潜在的影响,有的是长远起作用的影响,有的是短期起作用的影响,在这种种因素中,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经济的影响是经济的影响。
经济、生产力、生活水平肯定是最能影响美感的因素,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基础。
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的精力都去应付生存,不可能发展出高的美感。
当然,宗教也是一个久远的影响;哲学的影响也比较大,前面我们讲的中国画就是典型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宗教的一些约束会渗透到文化的深处。
政治的影响比较短,因为政治风尚本身存留的时间不长。
比如说文革时期,受政治影响,男孩子都喜欢穿绿色军装,扎一宽大皮带,但现在基本没有谁这样穿着打扮。
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是一种精神上的气候,这种精神上的气候决定了精神文明的产物的面貌。
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答: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
自然性和形式性较好掌握,对于变易性则需要重点理解。
自然美是天然物质符号的美,它的活跃多变往往并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一方面,客观的自然事物在变;另一方面,主体的情感也在变,从而主体赋予自然客体的意义也在变,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的变易性。
自然事物充满活力。
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和变化的形象。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朽、死灭和复苏的过程,这种过程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就像应和着宇宙生命的某种秘密旋律,形成富于变化的节奏感,使自然美呈现出变易的特征。
例:花。
以“美不自美”对中唐审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
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儒家伦理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
“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学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