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鲁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点拨: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赣榆区博雅高级中学高一颜娇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第一单元世界人口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城市就是人口集中区域,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单元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果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学习内容在本单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既是对第一单元知识的回顾应用,也是学习城市区位的知识铺垫。

【课程标准】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材料能够说出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
2.学会运用图标材料来说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主要标志;
3.了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4.了解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相关图表资料,能讨论和分析城市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人类与自然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
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连麦方式、学生自主展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阶段;2.了解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掌握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4.学会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讲解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聚居地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种过程涉及到城市的扩张、改建和建设等。

城市化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城市化对城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问题,如拥堵、污染、资源短缺等。

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的规划、运作和管理方式。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工作。

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神活了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如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交通拥挤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采用PPT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概念,阶段和影响等内容。

2.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加深学生对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3.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城市发展、城市化等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保障1.教学设备:PPT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教材资料:课本、参考书、文献资料等。

3.教师素质: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鲁教版必修二)

地理: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鲁教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标:1.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4.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

6.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难点:1.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2.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探究活动1]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3)阅读课本“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说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探究活动2]图2-1-1和表2-1-1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表2-1-1[探究活动3]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点。

资料一:图2-1-2表示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资料二:表2-1-2表示二战以后大城市发展状况年份世界城市人口(亿)城市人口(亿)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 1950 7.34 29.2 1960 10.32 34.2 1970 13.71 37.1 1980 17.64 39.6 1990 22.34 42.6 2000 28.54 46.6资料三:表2-1-3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比较2-1-2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2-1-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年份年份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4.47 53.8 2.87 17.0 1960 5.17 60.5 4.6022.2 1970 6.98 66.6 6.73 25.4 1980 7.98 70.2 9.66 29.2 1990 8.77 72.5 13.57 33.6 20009.5074.419.0439.3[探究活动4]阅读课本知识窗“城市热岛”,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课本“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分布,画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鲁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课目标:1、知识与技术:认识城市发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认识城市化的含义、标记和今世城市化的特色;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环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剖析城市发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观点下手,环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记,剖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从城市数目、规模扩大所惹起的变化角度剖析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悟今世城市发展的趋向;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课要点:城市化及其特色,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课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教具准备:相关图表,课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计,他们互相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同,进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样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含农村和城市。

(学生议论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得出城市特色: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一、城市的发源与发展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域、中美等地。

阅读图 2— 1— 2,思虑回答,为何在这些地域盛行?城市盛行一定具备哪些条件?点拨:农业生出现节余致使社会商品发展集城惹起形成产发展产品分工互换市市这些地域自然条件优胜(天气、地形、土壤、水源),有益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特色城市数目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调,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农村18世纪家产革命从前相对独立城市数目增添,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地区经济的中心,城乡家产革命后差距渐渐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城市发展快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二、城市化及其特色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停扩大、农村变成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 1)城市人口增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涨(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主要原由:经济发展不均衡3、权衡一个国家或地域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策略
3.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标志和类型,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
2.通过时间轴、图表等方式,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原因与动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特点。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城市化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城市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城市规划、人口迁移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城市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原因和影响,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促使学生关注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城市发展的历程、原因和影响。

2. 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

3.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城市化进程中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城市产生的原因,以及城市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总结(15分钟)5. 分析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7. 总结课程,展望未来(10分钟)五、教学手段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将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合理,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j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j

课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导学目标1、了解城市的起源及城市的发展历程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分析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二、自主梳理: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过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区转化为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与标志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数量和人口、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3)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城镇人口增长缓慢。

区域经济中以第产业为主。

②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拓展。

第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③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化水平的增长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差别缩小,第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后期阶段。

2、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2)大城市迅速,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地面下沉等;(2)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3)社会问题:交通,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三、展示交流:每幅图反映的城市化特点:图2-1-3:图2-1-4:图2-1-5:图2-1-6:四、典例分析:【典题一】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城市化水平,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是曲线。

(2)近年来,城市化速度较快的是曲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 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 环境污染严重
4.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课后练习: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