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包拯
2024年千年包公观后感

2024年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法官,他以公正、严谨的态度处理案件而闻名于世。
在2024年的千年包公观中,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他的形象和故事,深受震撼和教育。
以下是我对这次观展的个人观后感,详细陈述。
整个观展分为几个部分,从包公的生平、法官职责、传统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展示。
展览馆布置得宏大庄重,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地走进了千年前的包公生活的环境中。
展览从包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开始,详细介绍了他的童年、求学经历,以及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卓越的法官。
展览中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场景再现非常丰富生动。
不仅有许多珍贵的古籍、手稿和包公的肖像,还有一些重要的法官文物和道具。
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宝贵的历史遗物,仿佛能够感受到包公坚定公正的气息。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临摹的一些包公对案件的裁决书,文字简练而又明确,透露着慎重的态度和敬畏的心情。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包公的法官职责和理念的展示。
展览通过诸多案例的讲述,展现了包公如何严格按照法律处理案件,维护社会正义。
包公的法官职责不仅仅是审判案件,更是以案件为借口推动社会发展和民众的思想进步。
他重视人民的意见和诉求,积极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稳定。
这种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而且,我的一次观展,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展览详细介绍了包公时代的中国法律制度和审判程序。
以当时社会的情况为背景,探讨包公为何能够处理复杂案件并取得公正结果。
这让我对中国法律的演变过程和法治精神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更加确信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观展过程中,我对包公之所以被后人尊重和祭奠有了更深的理解。
尽管我生活在现代社会,但依然被包公的诚实、公正和智慧所启发。
包公的形象告诉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法律的公正和正义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石。
他在世时被誉为“神号之目”、“世法之宝”,这种荣耀源于他对公案的审慎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古今中外名人的颁奖词

古今中外名人的颁奖词一、公正的执法者:包拯1、他,脸黑如碳却心明如镜;他,处于乱世却一身正气;他,身在黑暗官场却不同流合污。
他,时人誉之:“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后世则以之为清廉正直的代表;他的名字似乎已被人们忘记,因为,人们给了他另一个更伟大的名字:青天!2、廉洁如青天:包拯额上一轮弯月,头顶一片青天。
一股正气,两袖清风。
他的断案推理,惊世骇俗;他的公正凛然,令人间妖邪闻风丧胆;他的辩驳智慧,让正义得到伸张。
他,就像一片青天,纯净而廉洁。
3、包拯他乌黑脸庞,正是无私铁面;他法眼如炬,让凶犯无处藏身。
他温和,心存百姓之苦,苍生之忧;他冰硬,冷眼看金银灿灿,权势诱逼,他心中堂堂明镜只映出良知、律法。
他,为黎民撑起一片青天。
二、永垂不朽的伟人:毛泽东1、他踌躇满志,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看透人生,慨叹人生易老天难老;他狂傲自信,一举一动尽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
在黑暗的旧社会,他照亮了星空,照亮了全中国,照亮了中华儿女的心。
2、一代伟人:毛泽东你横空出世,掀起中国惊天动地的大变革。
你纵横文坛,竟引无数英雄竞相刮目相待。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你的光芒染红了整片东方的天空。
览苍茫大地,问谁主沉浮?定是非你莫属!3、风流人物毛泽东说他是文人,他却有“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韬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胆量。
说他是武夫,他却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绝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妙语。
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骄,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领袖。
三、创新诗人——苏轼1、上天给与你辗转沉浮的生活和大起大落的经历,而你却用他们编织成了一个属于你的诗的世界。
你道出了“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理;绘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你超凡绝世的才华在诗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奇峰!2、豪放的哲人:苏轼是你,凝望庐山,道出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你,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你,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公婵娟”的人间祝福。
古代四大“丑男” 包拯竟然名列其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四大“丑男”包拯竟然名列其中
导语:中国古代史书中对于人物的外在描写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很少有详尽细致的记载。
从只言片语中,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有四位男性,他...
中国古代史书中对于人物的外在描写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很少有详尽细致的记载。
从只言片语中,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有四位男性,他们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然而因为他们的相貌问题,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丑男。
一、晏婴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维邑(今高密)人,公元前556年(齐灵公二十六年)任齐国国卿。
春秋时期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一生为国为民,直言敢谏,有年夏天,齐国阴雨成灾,晏子连续请求齐景公开仓赈灾,景公不允许,晏子愤然辞职而去。
后来景公悔悟,亲自追到晏子家里,看到晏子自己家里的粮食都已经给了百姓,深深感动,立即赈灾。
让晏子最着名的莫过于课文上的《晏子使楚》。
话说晏子有年出使楚国,楚灵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故意在城门边开了个“小门”,让晏子进城。
晏子说:我要是出使狗国,那就从这个狗门进入,如果不是,那我就不从此处进城。
楚王听完,没办法,就打开大门,恭敬迎接晏子。
从这个故事看出,晏子性格机敏,善于言辞,是很好的外交官。
不过晏子身材确实矮小,在古代动辄以七尺男儿形容人的年代,很容易被人看不起,嫌其丑。
二、左思
生活常识分享。
[优秀]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优秀]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b5677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5.png)
[优秀]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张一片风帆,摇曳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久久沉醉于你的世界,感受你的英雄气魄,如痴如醉。
你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抗元的过程中,宋军战败,宋恭帝投降后你却没有投降,始终坚持君降臣不降。
后来,由于你兵败被囚,元朝利用宋恭帝去劝你投降,你还是不从。
在你看来,宋恭帝是君主,因不幸而失去国家,值得同情。
但当此时社稷为重君为轻。
你决不以忠君的行为去改变对忠于国家的信念。
你那种爱国的情怀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敬佩不已。
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心中亘古不变的芳华。
金陵驿里“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鸣带血归”表现了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永离故土的沉痛,你月夜不忘的不是你自己的生死,而是国家遭受侵略,亡国的'耻辱和对敌人的痛恨。
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你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诗篇。
你回顾了个人努力奋斗,为收复山河故土驰骋沙场的艰难历程。
国家面对灭亡的悲惨现实和自己身陷牢狱之苦的不幸。
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你死而无憾,死留英名的心迹。
这便是你做人准则的最好的自白,也是你崇高人格的光辉写照。
酹江月“伴人不寐,秦淮应是孤月”渗透这你抗元失败而产生沉痛悲愤和无限感慨,表现你至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表达你对故国的忠心和对再振雄风的期待,饱含着你一股气冲云霄的爱国激情。
站在历史的彼岸,悄然间,脑海中浮现出你——文天祥,英雄般得气魄,在我心中,定格。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2我就像一只小鱼,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我见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孔明。
见到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在白帝城中拿着一支笔,一壶酒,写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朽诗句的李白。
他没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的年少无知。
没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黯然神伤。
有的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志豪情。
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
关于不贪财的官人的故事

关于不贪财的官人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包拯的官人,他是一位非常廉洁公正的官员。
他的名字代表着公正和正义,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一位富商送给包拯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包拯的青睐。
然而,包拯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份礼物。
他告诉富商:“我身为朝廷的官员,必须保持公正无私,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
”
富商听后,感到非常惊讶。
他从未见过有哪位官员能够如此坚定地拒绝财富的诱惑。
他对包拯的敬仰之情更加深厚。
包拯的故事在百姓中传开后,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清官。
他的廉洁公正,使得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包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官员应该以民为本,不贪财,公正无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财富所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包拯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广为传颂,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
[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历史上不畏强权的包青天
![[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历史上不畏强权的包青天](https://img.taocdn.com/s3/m/1706d7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d.png)
[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历史上不畏强权的包青天篇一: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历史上不畏强权的包青天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
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
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
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
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
他二十八岁那年考上进士,开始做官,后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
包拯这个人很会审理案件,而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
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他一顿板子。
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
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
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
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
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
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
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
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吵起来。
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当时,还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
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
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还是继续残害百姓。
包拯访问到这些情况,气愤极了,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王逵残害百姓,逼得他们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
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
”这两道奏疏上去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又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
包拯坚决反对朝廷这种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
过了一些时候,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项重大罪行。
原来,王逵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
包公观后感6篇600字

包公观后感6篇600字千百年来,包拯作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过历史的长河,为前人和今人,为热爱中国、崇尚清廉的外国人所敬重。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拯出仕时写的这首戒廉诗,体现为民者愿,可作"为政者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包公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包公观后感1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
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
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
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
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
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包公观后感2“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及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反映一代清官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亲民爱民的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及新闻发布会于2016年5月24日上午在包公的家乡合肥召开。
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作文

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作文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作文「篇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正是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所写的唯一一首五律。
他也像这首诗一样,成为一个留名青史的好官。
他就是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包拯。
包拯为人刚直,既不阳奉阴违,也不趋炎附势。
在皇帝面前,他直言不讳,甚至冒死进谏,从不惧怕给自己带来不测之祸。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总有一些居心叵测之人为贪图一已私利而不惜出卖尊严,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令人不齿。
我喜欢包拯,喜欢他的正直之气。
包拯一生俭朴,做官以后也从不贪慕荣华宝贵,衣食住行与普通百姓无异。
他在家中墙壁上写过这样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我喜欢包拯,喜欢他的清廉无私。
包拯遵守孝道,信守圣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
”的教诲。
他因父母年事已高,不愿与他一起到江西赴任,而放弃了官职,留在家乡侍候父母。
而再看现在的人们,又有多少因“忙碌”而疏忽了父母亲?我喜欢包拯,喜欢他忠孝善良。
包拯勤奋刻苦,农闲时便寄居在一座古庙中,埋头钻研学习,十三岁便读完四书五经。
十年寒窗苦读,到他二十八岁考进士时,已经是一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学者了。
如今我们拥有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比起包拯,不知要好了多少倍,但仍有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虚度了宝贵光阴。
我喜欢包拯,喜欢他的博学强识。
我喜欢读史,因读史使人明智;我喜欢史中的风云人物,因他们名垂青史的事迹;我喜欢包拯,因他是我做人的榜样!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作文「篇二」悠悠千年,历史被每一代人记录,绵绵千载,每代人都在创作一段多彩的历史。
时至今朝,翻开历史的记录薄,感受历史的万般变化,也不由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惊叹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佩服项羽的勇气及武功,羡慕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才智,更喜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史称汉初三杰之一,秦末汉初谋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包拯
自古便有句老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说的是无论多清廉的官,面对自家之人也难免要“放开一点”,但有一人物绝非如此,他就是我的偶像:包拯话说一日包拯接到报案,说有一人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包拯一听立即叫人去查此人,但查出此人是包拯的亲侄子,当别人都在以为此事会不了了之的时候,包公竟将自己的侄子斩了,此份清廉请问历史上又有几位官员可以做到?如果从上述让您认为包公是个家庭观念淡泊、不孝顺父母之人,那可就错了。
包公在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便辞职回家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出仕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其孝闻名于乡里。
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
”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
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包拯在朝为官时,大多官员趋炎附势,但包公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一事。
但当时在人心目中任中师是个廉洁的清官,而王逵是个贪官。
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诬陷忠良呢?包拯派人去调查,但当时许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
包拯为了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
经过调查,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正是王逵,包拯回到京都将真相报告皇帝,并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
如此之事还有把贪赃枉法的商河县令李瑶当众打死;将贪官工将军石廷祚砍头;这样的事举不胜举。
包公这种不畏权贵,誓为百姓讨公道的精神多么让人敬重,如果做官都如包公般,我们的社会将多么的纯洁向上。
包公,这样一位大清官,生于999年死于1062年,在世63年。
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
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
也就是说,包氏如有贪官不得入祖坟,这话成了包氏永远的祖训。
人家都说做人要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可我还是想说,我更喜欢包拯的刚正不阿,我们现在的国家社会同样大力倡导“反腐倡廉”,像牛玉儒、任长霞一样的好官也会像包拯一样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包公我的偶像,我敬佩你的不徇私情,学习您的孝行,更加赞扬您的不慕权贵的精神!正因为您青年时期的努力刻苦的学习才能考中进士,我也要打好文化基础,长大以后也一定要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正廉洁、执法严明、精忠报国的好官。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