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中论

合集下载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目录第一章、君道一、修身甲、戒贪乙、勤俭丙、惩忿丁、迁善戊、改过二、敦亲三、反身四、尊贤六、杜谗邪七、审断第二章、臣术一、立节二、尽忠三、劝谏四、举贤第三章、贵德一、尚道二、孝悌三、仁义四、诚信五、正己六、度量七、谦虚八、谨慎九、交友十、学问十一、有恒第四章、为政一、务本二、知人三、夫使四、至公五、教化六、礼乐七、爱民八、民生九、法古十一、赏罚十二、法律十三、慎武十四、将兵第五章、敬慎一、微渐二、风俗三、治乱四、鉴戒五、应事六、慎始终七、养生第六章、明辨一、邪正二、人情三、才德四、朋党五、辨物六、因果第六章明辨一、邪正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卷九论语)【白话】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然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不苟且赞却;小人曲从私党,却流合污,然各自争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卷九论语)【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冸人的善举,不促成冸人的恶行。

小人则与此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嫉妒,见人做恶事便赞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 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

(卷四十八体论)【白话】君子遮掩冸人的过错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心,小人则诋毁他人的美德来标榜自己。

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卷九论语)【白话】子贡说:「君子对人是否也有所憎恶?」孔子说:「有憎恶。

憎恶宣扬他人坏处的人,憎恶居于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憎恶有勇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

从《群书治要》浅谈西方民主的弊端

从《群书治要》浅谈西方民主的弊端

从《群书治要》浅谈西方民主的弊端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很多人视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一人一票,人人都能参与竞选,更是追求平等自由的青年人向往的理想目标。

然而,研读《群书治要》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民主制度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弊端。

学习《群书治要》,可以帮助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立和完善一套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五十《抱朴子》。

意思是:朝廷对国家大事的谋划不当,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

这就好像割掉禾苗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和老鼠一样。

一个国家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缓解或转嫁国内的危机。

看到这句话,我们就立刻联想到当代的美国。

美国由于采取了高福利、高待遇、高保障的政策,造成了财政透支,直接导致了高消费、高浪费的快速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泛滥的地步。

为了保持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就必须靠借债维持。

二0一一年,美国的国债已经达到了十四点二九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触及到国会所允许的上限。

为什么屡次敲响警钟,而国债问题却屡屡解决不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

因为如果一个政党候选人选择的施政方针影响到选民的利益,选民就不投他的票了。

为了争取选民、获得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意采取增加税收、降低福利的措施,而这种措施才是解决国债危机的出路。

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制度,被许多人认为是至今历史上最合理的政治制度。

但是如果我们研读了《群书治要》之后,就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现代社会的民主选举,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是难以避免的:第一,以言取人。

民主制是通过什么来了解参选人、选举领导人?主要是通过参选人的演讲。

这就会导致我们古人所说的「以言取人」的倾向。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言语的经典论述,譬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个人花言巧语,伪装出和善的面目,善于逢迎取悦别人,这样的人就缺乏仁德之心。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吴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慎子治要
孟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庄子治要 尉缭子治要
孙卿子治要 吕氏春秋治要
三略治要
韩子治要
新语治要
1
贾子治要
2
淮南子治要
3
盐铁论治要
4
新序治要
5
说苑治要
01
桓子新论治 要
02
潜夫论治要
03
崔寔政论治 要
04
昌言治要
05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国学
谏官
蒋子万机
政术
坎卦
魏徵
新论
经典
唐太宗
宗旨 卦
蹇卦
中华
政论
革卦
时务
咸卦
政要
Hale Waihona Puke 睽卦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 以辑录前人著述做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它取材于六 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着于“博而要”的原则,从上 万部、近九万卷古籍中精选而成,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可说字字珠玑,集思想之万象。
申鉴治要
06
中论治要
1
典论治要
2
刘廙政论治要
3
蒋子万机论治 要

《群書治要》唐-魏徵等編

《群書治要》唐-魏徵等編

《群書治要》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唐-魏徵等編《群書治要》探析前言中國自《皇覽》產生以來,類書之作用除供皇帝閱覽之外,主要是為文士作文採擇辭藻、典故之用,故多取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方面之資料彙編成書,《藝文類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覽》等皆是。

然唐代《群書治要》實為一本類書之奇葩,此乃唐太宗特命魏徵等人編纂之書,原共有五十卷。

內容乃專取治國政術、勸戒君王之道者彙之,舉凡經、史、子三部之內容,均為其取材範疇,各家學說均入其中,內容十分博雜,故歷代經籍志、藝文志、公私藏書家之著錄,幾乎皆將其置於「子部雜家類雜纂」中。

此書在宋代以後即逐漸散佚,後由日本傳入,故今所見之本皆非中國原本,乃是日本之刊刻本,且僅存四十七卷,卷四、卷十三、卷二十皆不明原因而佚。

本文以下將就《群書治要》之編纂動機、成書時間、編纂者、歷代著錄及版本、體例內容、價值地位各方面,對《群書治要》作一全面性之探究。

壹、編纂動機與成書時間唐太宗李世民自幼聰慧過人,機警靈敏,十分喜愛讀書,愛好歷史,文學及書法,故於建國之初,積極培養文治根本。

成立弘文館,將二十萬卷圖書分別經史子集,用甲乙丙丁四部歸類整理,選派著名文人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輪流值守;加之以積極學習政府治理要術之謙虛態度,每當退朝之際,便延請這些文人至內殿,上自古人言行,下至時政得失,廣泛討論,追求切實結論,以為施政參考,故有《群書治要》之編纂。

魏徵《群書治要?序》言:近古皇王,時有撰述,並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競採浮豔之詞,爭馳迂誕之說;騁末學之博聞,飾雕蟲之小伎,………皇上以天縱之多才,運生知之叡思,性與道合,動妙機神。

玄德潛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損己利物,行列聖所不能行。

………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以為六籍紛綸,百家踳駁。

窮理盡性,則勞而少功;周覽汎觀,則博而寡要。

故爰命臣等採摭群書,剪截淫放,光昭訓典,聖思所存,務乎政術。

又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九?著述第十九》內容簡介《群書治要》為唐太宗敕令魏徵、褚遂良、虞世南,自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盡晉年,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輯錄五十卷而成,自浩瀚古籍中,梳理出君王的為政之道,是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鑑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群书治要译注

群书治要译注

48《群书治要》《群书治要》简介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贪1. (节)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汉书)(群书治要)【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 (蓄道,举事)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魏志下)(群书治要)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

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 (天下)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史记上)(群书治要)【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

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4. (除患)训有之,内作色荒,迷乱曰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此六者,有一必亡,况兼有乎!(尚书)(群书治要)【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

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5. (去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文子)(群书治要)【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序《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

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

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

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

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

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

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

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

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

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

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

《曲礼》曰:「毋不敬。

」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

「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

」程子曰:「敬胜百邪。

」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成。

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二)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二)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二)175.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卷九孝经)【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

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176.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卷二十二后汉书二)【白话】孔子说:「奉事父母能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

」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177.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

(卷十孔子家语)【白话】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夫用人。

17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卷九论语)【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孚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179.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庹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桀归之。

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来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趋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归顺依附。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

180.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

(卷四十七刘廙政论)【白话】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即清廉更好的了。

181.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

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群书治要自古以来,书籍一直是人类进步和智慧的源泉。

群书治要,是指通过书籍的集体智慧来治理社会,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群书治要的核心理念是“知识改变命运”,通过阅读和传播优秀书籍,可以改善人们的素质和境遇,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

首先,群书治要强调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学习。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汲取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过读书,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力等,这些都是生活中重要的素养。

其次,群书治要强调社会的智慧集结。

人类社会中有许多优秀的智者和智慧,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被记录在各种书籍中。

通过读书,可以汲取他们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

同时,通过读书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对话,共同探讨问题,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这样的集体智慧的凝聚,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并解决众多的问题。

此外,群书治要也强调书籍的传播和推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经常被海量的信息所困扰,很难找到高质量的书籍。

因此,推广和传播优秀的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出版社、图书馆、学校等渠道,推动优秀书籍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智慧财富。

群书治要还强调读书的乐趣和享受。

读书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享受精神愉悦的方式。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进入书中的世界,体验不同的情感和经历。

阅读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满足感,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人们感受到精神的富足和满足。

在群书治要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保持阅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过分偏好某一类书籍。

同时,还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不盲从不质疑,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见解。

此外,书籍只是取得知识的一种途径,实践和经验同样重要。

只有将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最后,群书治要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共同推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群书治要的实践中,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积极传播和推广优秀的书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书治要中论慌其瞻视。

轻其辞令。

而望民之则我者。

未之有也。

莫之则者。

必慢之者至矣。

小人见慢。

而致怨乎人。

患己之卑。

而不思其所以然。

哀哉。

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

虽在隐翳。

鬼神不得见其隙。

况于游宴乎。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

言必有防。

身无戏谑之行。

行必有检。

言必有防。

行必有检。

虽妻妾。

不可得而黩也。

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

是以不愠怒。

而教行于闺门。

不谏谕。

而风声化乎乡党。

传。

称。

大人正己而物正者。

盖此之谓也。

徒以匹夫之居犹然。

况得志而行于天下乎。

故唐帝允恭克让。

光被四表。

成汤不敢怠遑。

而掩有九域。

文王祗畏。

而造彼区夏也。

民心莫不有治道。

至于用之则异矣。

或用乎人。

或用乎己。

用乎己者谓之务本。

用乎人者谓之追末。

君子之治之也。

先务其本。

故德建而怨寡。

小人之治之也。

先追其末。

故功废而仇多。

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矇。

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

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

故明莫大于自见。

聪莫大于自闻。

睿。

莫大于自虑。

此三者举之甚轻。

行之甚迩。

而人莫之知也。

故知者。

举甚轻之事。

以任天下之重。

行甚迩之路。

以穷天下之远。

故德弥高。

基弥固。

胜弥众。

爱弥广。

君子之于己也。

无。

尸事而不惧焉。

我之有善。

惧人之未吾好也。

我之有不善。

惧人尸之必吾恶也。

见人之善。

惧我之不能修也。

见人之不善。

惧我之必若彼也。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

而忧志之有倦。

不寝道尸焉。

不宿义焉。

言而不行。

斯寝道矣。

行而不时。

斯宿义矣。

是故君子之务。

以行前言也。

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

悔往而不慎来。

善语乎已然。

好争乎遂事。

堕今曰。

而懈于后旬。

如斯以及于老。

故孔子抚其心曰。

师。

吾欲闻彼。

将以改此也。

闻彼而不以改此。

虽闻何益。

小人朝为而夕求其成。

坐施而立望其及。

行一曰之善。

而问终身之誉。

誉不至。

则曰善无益矣。

遂疑圣人之言。

背先王之教。

存其旧术。

顺其常好。

是以身辱名贱。

而不免为人役也。

人之为德。

其犹器欤。

器虚则物注。

满则止焉。

故君子常虚其心志。

恭其容貌。

不以逸群之才。

加乎众人之上。

视彼犹贤。

自视犹不肖也。

故人愿告之而不厌。

诲之而不倦。

君子之于善道也。

大则大识之。

小则小识之。

善无大小。

咸载于心。

然后举而行之。

我之所有。

既不可夺。

而我之所无。

又取于人。

是以功常前人。

而人后之也。

故夫才敏过人未足贵也。

博辨过人未足贵也。

勇决过人未足贵也。

君子之所贵者。

迁善惧其不及。

改恶恐其有余。

故孔子曰。

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乎。

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

夫恶犹疾也。

攻之则曰益悛。

不攻则曰甚。

故君子之相求也。

非特与善也。

将以攻恶。

也。

恶不废则善不兴。

自然之道也。

先民有言。

人之所难者二。

乐知其恶者难。

以恶告人者难。

夫惟君子然后能为己之所难。

能致人之所难也。

夫酒食人之所爱也。

而人相见莫不进焉。

不吝于所爱者。

以彼之嗜之也。

使嗜忠言甚于酒食。

人岂其爱之乎。

故忠言之不出。

以未有嗜之者也。

诗。

云。

匪言不能。

胡其畏忌。

目也者。

远察天际而不能近见其眦。

心亦。

厂。

如之。

君子诚知心之似目也。

是以务鉴于人以观得失。

故视不过垣墙之里。

而见邦国之表。

听不过阈耍之内。

而闻千里之外。

因人之耳目也。

人之耳目尽为我用。

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

是谓人一之。

我万之。

人塞之。

我通之。

故其高不可为员。

其广不可为方。

先王之礼。

左史记事。

右史记言。

师瞽诵诗。

庶僚箴悔。

器用载铭。

筵席书戒。

月考其为。

岁会其行。

所以自供正也。

昔卫武公年过九十。

犹夙夜不怠。

思闻训道。

命其群臣曰。

无谓我老耄而舍我。

必朝夕交戒我。

凡兴国之君。

未有不然者也。

下愚反此道。

以为己既仁矣。

知矣。

神明矣。

何求乎众人。

是以辜罪昭著。

腥德发闻。

百姓伤心。

鬼神嘶事也。

徒生乎子心。

出乎子口。

于是刑焉。

戮焉。

辱焉。

不然则曰。

与我异德故也。

未达我道故也。

又安足责。

是己之非。

遂初之谬。

至于身危国亡。

可痛矣已。

事莫贵乎有验。

言莫弃乎无徵。

言之未有益也。

不言未有损也。

水之寒也。

火之热也。

金石之坚刚也。

彼数物未尝有尸言。

而人莫不知其然者。

信著乎其体也。

使吾所行之信。

若彼数物。

谁其疑我哉。

今不信吾所行。

而怨人之不信己。

犹教人执鬼缚魅。

而怨人之不得也。

惑亦甚矣。

孔子曰。

欲人之信。

己。

则微言而笃行之。

笃行之。

则用曰久。

用曰久。

则事著明。

事著明。

则有目者莫不见也。

有耳者莫不闻也。

其可诬乎。

故根深而枝叶茂。

行久而名誉远。

人情也莫不恶谤。

而卒不免乎谤。

其故何也。

非爱智力而不已之也。

已之之术反尸也。

谤之为名也。

逃之而愈至。

拒之面愈来。

讼之而愈多。

明乎此。

则君子不足为也。

暗乎此。

则小人不足得也。

帝舜屡省。

禹拜昌言。

明乎此者也。

厉王加戮。

吴起刺之。

暗乎此者也。

夫人也。

皆书名前策。

著形列图。

或为世法。

或为世戒。

可不慎欤。

夫闻过而不改。

谓之丧心。

思过而不改。

谓之失体。

失体丧心之人。

祸乱之所及也。

君子舍旃。

君子不友不如尸己者。

非羞彼而大我也。

不如己者。

须己慎者也。

然则扶人不暇。

将谁相我哉。

吾之偾也亦无曰矣。

故坟庳则水纵。

友邪则己僻。

是以君子慎所友也。

孔子曰。

居而得贤友。

福之次-也。

夫贤者。

言足听。

貌足象。

行足法。

加乎善奖人之美。

而好摄人之过。

其不隐也如影。

其不讳也如响。

故我之惮之。

若严君在堂。

而神明处室矣。

虽欲为不善。

其敢乎。

夫利口者。

心足以见小数。

言足以尽巧辞。

给足以应切尸。

间。

难足以断俗疑。

然而好说不倦。

谍谍如也。

夫类族辨物之。

士者寡。

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

孰知其非乎。

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

至贱而不见遗也。

先王之法。

析言破律。

乱名改。

作。

行僻而坚。

言伪而辨者杀之。

为其疑众惑民。

而浇乱至道也。

古之制爵禄也。

爵以居有德。

禄以养有功。

功大者其禄厚。

德远者其爵尊。

功小者其禄薄。

德近者其爵卑。

是故观其爵。

则别其人之德。

见其禄。

则知其人之功。

不待问之也。

古之君子贵爵禄者。

盖以此也。

爵禄者。

先王所重也。

爵禄之贱。

也。

由处之者不宜也。

贱其人。

斯贱其位矣。

其贵也。

由处之者宜之也。

贵其人。

斯贵其位矣。

靛绣裳。

君子之所服。

爱。

厂其德。

故美其服也。

暴乱之君。

非无此服。

民弗美也。

位也。

者。

立德之机也。

势也者。

行义之杼也。

圣人蹈机握杼。

织成天地之化。

使万物顺焉。

人伦正焉。

六合之内。

各充其愿。

其为大宝。

不亦宜乎。

夫登高而建旌。

则所示者广矣。

顺风而奋铎。

则所闻者远矣。

非旌色之益明。

非铎声之益长。

所托者然也。

况居富贵之地。

而行其政令者也。

人君之大患也。

莫大乎详于小事。

而略于大道。

察于近物。

而暗于远数。

自古及今。

未有如此而不亡也。

详于小事。

察于近物者。

谓耳听于丝竹歌谣之和。

目明乎雕琢采色之章。

口给乎辨慧切对之辞。

心通乎短言小说之文。

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功。

体比乎俯仰般旋之容。

凡此数者。

观之足以尽人之心。

学之足以勤人之思。

且先王之末教也。

非有小才智。

则亦不能为也。

是故能之者。

莫不自悦乎其事。

而无取于人。

皆以不能故也。

夫君居南面之尊。

秉杀生之权者。

其势固足已胜人矣。

而加之以胜人之能。

怀足己之心。

谁敢犯之者乎。

以匹夫行之。

犹莫敢规也。

而况于人君哉。

故罪恶若山而己不见。

谤声若雷而己不闻。

岂不甚乎。

夫小事者味甘。

而大道者醇淡。

而近物者易验。

而远数者难效。

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也。

故皆惑于所甘。

而不能至乎所淡。

眩于所易。

而不能及于所难。

是以治君世寡。

而乱君世多也。

故人君之所务者。

其在大道远数乎。

大道远数者。

谓仁足以覆焘群生。

惠足以抚养百姓。

明足以照见四方。

智足以统理万物。

权足以应变无端。

义足以阜生财用。

威足以禁遏奸非。

武足以平定祸乱。

详于听受。

而审于官人。

达于废兴之源。

通于安危之分。

如此则君道毕矣。

今使人君视如离娄。

听如师旷。

御如王良。

射如夷羿。

书如史籀。

计如隶首。

走追驷马。

力折门键。

有此六者。

可谓善于有司之职。

何益于治乎。

无此六者。

可谓乏于有司之职。

何增于乱乎。

必以废仁义妨道德矣何则小器不能兼容。

治乱又不系于此。

而中才之人所好也。

昔潞丰舒。

晋智伯瑶之亡。

皆怙其三才。

恃其五贤。

而以不仁之故也。

故人君多伎艺。

好小智而不通于大道者。

只足以拒谏者之说。

而钳忠直之口也。

只足以追亡国之迹。

而背安家之轨也。

不其然耶。

不其然耶。

帝者昧旦而视朝。

南面而听。

天下将与谁为之。

岂非群公卿士欤。

故大臣不可以不得其人也。

大臣者。

君股肱耳目也。

所以视听也。

所以行事也。

先王知其如是。

故博求聪明睿哲君子。

措诸上位。

使执邦之政令焉。

执政聪明睿哲。

则其事举。

其事举。

则百僚莫不任其职。

百僚莫不任其职。

则庶事莫不致其治。

庶事莫不致其治。

则九牧之人莫不得其所。

故。

书。

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凡亡国之君。

其朝未尝无致治之臣也。

其府未尝无先王之书也。

然而不免乎亡者。

何也。

其贤不用。

其法不行也。

苟书法而不行其事。

爵贤而不用其道。

则法无异于路说。

而贤无异于木主也。

昔桀奔南巢。

纣踣于京。

厉流于彘。

幽灭于戏。

当是时也。

三后之典尚在。

而良谋之臣犹存也。

下及春秋之世。

楚有伍举。

左史倚相。

右尹子革。

而灵王丧师。

卫有大叔仪。

公子鲭。

蘧伯玉。

而献公出奔。

晋有赵宣孟。

范武子。

而灵公被弒。

鲁有子家羁。

叔孙蜡。

而昭公野死。

齐有晏平仲。

南史氏。

而庄公不免弑。

虞虢有宫之奇。

舟之侨。

而二公绝祀。

由是观之。

苟不用贤。

虽有无益也。

然彼亦知有马必待乘之。

然后远行。

有医必待使之。

而后愈疾。

至于有贤。

则不知必待用厂之而后兴治也。

且六国之君。

虽不用贤。

及其致人也。

犹修礼尽意。

不敢侮慢也。

至于王莽。

既不能用。

及其致之也。

尚不能言。

莽之为人。

内实奸邪。

外慕古义。

亦聘求名儒。

征命术。

土。

政烦教虐。

无以致之。

于是胁之以峻刑。

威之以重戮。

贤者恐惧。

莫敢不至。

徒张设虚名。

以夸海内。

莽亦卒以灭亡。

且莽之爵人也。

其实囚之也。

囚人者。

非必著桎梏。

置之囹圄之谓也。

拘系之。

愁忧之之谓也。

使在朝之人。

欲进则不得陈。

-其谋。

欲退则不得安其身。

是则以纶组为绳索。

以印佩为钳铁厂也。

小人虽乐之。

君子则以为辱矣。

故明主之得贤也。

得其心尸也。

非谓得其躯也。

苟得其躯而不论其心。

斯与笼鸟槛兽。

未有异也。

则贤者之于我也。

亦犹怨仇。

岂为我用哉。

曰虽班万钟之禄。

将何益欤。

故苟得其心。

万里犹近。

苟失其心。

同衾。

为远。

今不修所以得贤者之心。

而务修所以执贤者之身。

至于社稷颠覆。

宗庙废绝。

岂不哀哉。

孙子曰。

人主之患。

不在于言不用贤。

而在于诚不用贤。

言用贤者口也。

却贤者行也。

口行反。

而欲贤者之进。

不肖之退。

不亦难乎。

善哉言也故人君苟修其道义。

昭其德音。

慎其威仪。

审其教令。

刑无颇类。

惠泽播流。

百官乐职。

万民得所。

则贤者仰之如天地。

爱之如其亲。

乐之如埙篪。

歆之如兰芳。

故其归我也。

犹决壅导滞。

注之大壑。

何不至之有乎。

苟粗秽暴虐。

香馨不登。

谗邪在侧。

杀戮不辜。

宫馆崇侈。

妻妾无度。

淫乐纵。

征税繁多。

财力匮竭。

怨丧盈野。

矜己自得。

谏者被诛。

内外震骚。

远近怨悲。

则贤者之视我容貌如魎魉。

台殿如狴牢。

采服如衰经。

歌乐如号哭。

酒醴如港涤。

肴馔如粪土。

众事举措。

每无一善。

彼之恶我也如是。

其肯至哉。

今不务明其义。

而徒设其禄。

可以获小人。

难以得君子。

君子者。

行不苟合。

立不易方。

不以天下枉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