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语法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笔记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笔记知识点总结一、词汇1. 实词与虚词:实词是有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虚词是无意义的词,如连词、介词、助词等。
2. 同音词、近义词与反义词:同音词是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如“洗”、“系”;近义词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些不同的词,如“懒惰”、“懒散”;反义词是意义相反的词,如“富裕”、“贫穷”。
3. 词语搭配:指一些常在一起出现的词语,如“积极应对”、“早出晚归”。
4. 成语、俗语、谚语:成语是固定搭配的四个字词,如“金玉良言”;俗语是有名无实的习语,如“画蛇添足”;而谚语则是民间流传的智慧名言。
二、阅读1. 阅读策略: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如预览、速读、略读、精读等。
2. 阅读理解:指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
3. 阅读态度: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态和态度,如认真对待、积极思考、虚心向学等。
三、写作1. 写作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四种常见的写作方式。
2. 写作步骤:包括构思、提纲、翻译、修改四个步骤。
3. 写作技巧:包括运用比喻、对比、排比、夹叙夹议等手法提升文章表现力的技巧。
四、语法1. 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数词、量词、助词等十个词类。
2. 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七个句子成分。
3. 语法结构:指用句子成分合成的语法结构,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
五、修辞1. 比喻:用比拟的方法去描写,加强表现力。
2. 比拟:直接进行比较描写。
3. 夸张:说出与实际不符的过度词语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4. 借代:用某种代表代替具体事物。
5. 对偶:通过对称式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优美、简洁、容易记忆。
六、修养1. 修身:指个人内心品质的修养,如做人守规矩、讲道德、处世相处等。
2. 规范:指遵循语言规范,如用词得当、语言规范、讲究礼仪等。
3. 养性:指培养良好的心态和素养,如稳态平和、学会感恩、情感管理等。
七年级语文七下语法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七下语法知识点在七年级语文学习中,语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掌握了语法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提高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下面是七年级语文七下常见的语法知识点。
动词分类动词是句子的谓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根据动作性质可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根据时态可分为时态动词和非时态动词;根据语态可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等。
句子成分句子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单位。
句子有主谓结构,常见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同位语等。
掌握句子成分的分类和用法是进行语法分析和句子改写的基础。
名词名词是指人、事物、地点等具有独立性的名字。
名词可分为实物名词、抽象名词、集合名词和专有名词等。
名词在句子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表语等,掌握名词的用法可以提高句子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名词性质的词语。
形容词可分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还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形容词在句子中可作定语、表语等,可以使句子更加具有表现力和丰富性。
副词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词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等。
副词可分为时间副词、地点副词、程度副词和方式副词等。
副词在句子中可作状语、补语等,可以丰富句子的表述和表达方式。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方位、时间、方式等关系的小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从、到、以、为、和”等。
介词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使句子更加紧凑有力。
连词连词是表示词语关系的连接词,用来连接并列名称、并列句子等。
连词可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常用的并列连词有“和、或、而,”,常用的从属连词有“如果、虽然、因为、所以”等。
掌握连词的用法对于句子的连接和表达相当重要。
语态语态是动词形式的一种,表示动词主体与动作之间的关系。
语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能掌握语态的用法能使句子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时态时态是表示动作时间的一种动态形式。
时态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能熟练地掌握时态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句子的用词准确性和语感。
初一下册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下册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修的科目之一,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掌握好必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初一下册语文必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同学们在备考中能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1. 词语的使用:在初一下册语文中,词语的使用是一个十分基础的知识点,掌握好词语的意义、搭配和辨析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
尤其是一些常见词语的用法,例如时态、主谓一致等。
2. 诗词的学习:在初一下册语文中,我们将学习和欣赏一些名人的诗词作品,如杜甫、李白等。
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背诵是必考内容之一,提前进行诗词的学习和背诵可以增加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在初一下册语文中,我们也将接触到一些简单的文言文阅读,例如《劝学篇》等。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阅读技巧是必考知识点之一,通过多读和多做相关练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 短文阅读:在初一下册语文中,我们将面对一些短文阅读题,这些短文多为故事、科普知识等。
对于短文的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短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推理,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写作训练:在初一下册语文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议论文等。
熟练掌握写作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善于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想象力进行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对初一下册语文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在备考语文时,我们需要注重词语的使用、诗词的学习、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短文阅读和写作训练等方面的提高。
只有多加练习和思考,才能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此为基础,积极备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七下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七下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词类1.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的词,如人、书、北京等。
2. 代词:代替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词,如他、它们、这些。
3.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走、看、喜欢等。
4. 形容词: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如红色的、美丽的等。
5.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如很、非常、快速地等。
6.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两个、第一等。
7. 介词:用来表示方位、时间、方式等关系的词,如在、从、向等。
8. 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词,如和、但是、因为等。
9. 叹词:表示感叹的词,如啊、哎呀等。
10. 拟声词:模拟某种声音的词,如哗啦啦、汪汪汪等。
二、词义辨析1. 同音词:发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词,如苏、酥、俗等。
2. 同形词:写法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如球(体育用具)和球(几何概念)等。
3. 近义词: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如美丽和漂亮、大和巨大等。
4. 反义词:意思相对相反的词,如冷和热、高和低等。
三、时态1. 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性、惯性或现阶段的动作或状态。
2. 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常和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
3. 一般将来时: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常和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
四、句子成分1. 主语:句子中进行动作的人或事物。
2. 谓语:句子中表达动作、状态或存在的部分。
3. 宾语:句子中接受动作的人或事物。
4.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
5.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成分。
6. 补语:使句子的意思更明确、完整的成分。
7. 状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
8. 定语从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
9. 表语从句:在系动词之后充当表语的从句。
五、修辞手法1. 比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
2. 拟人:赋予非人物以人的思维、行为或感情特征。
3. 比较:用A和B进行对比,从而突出A或B的优点或特点。
七年级下册语法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语法知识点汇总作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语法知识点。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将学习并掌握七年级下册的语法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汇总:一、名词名词是指人、事物、地点、机构、品质等具体或抽象的事物的名称。
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补语等。
1.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指的是可以表示数量的名词,如书、桃子等。
而不可数名词则指无法表示数量的名词,如水、糖等。
2.名词的单数与复数名词的单数指的是只有一个的名词,而复数则是指有多个的名词。
名词复数的变化形式有加s或es、变元音、变辅音等方式。
3.名词所有格名词所有格指的是表示所有关系的名词形式。
一般可在名词后加上’s 表示所有关系,也可在名词后直接加上’ 表示所有关系。
二、代词代词指的是代替名词在句子中充当名词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
1.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指的是根据说话人、听话人、所说的人在语境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根据性别或数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代词。
2.物主代词物主代词指的是代替名词的所有格形式,用来表示所代表的名词的所有者或所属的东西。
3.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指的是用来引导疑问句的代词。
三、动词动词是指表达意思的词,可以表示动作、变化和状态等。
动词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1.实义动词实义动词指的是表达具体或抽象的动作、状态、变化等意义的动词。
2.系动词系动词指的是用来连系主语和表语的动词,通常没有实际意义。
3.动词的时态与语态动词的时态指的是动作发生的时间。
通常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
动词的语态指的是动作或状态的语气,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四、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说明事物特征、性质或状态的词语。
1.形容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形容词的比较级是用来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而最高级则是用来对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
2.限定性与非限定性形容词限定性形容词指的是限制名词或代词的范围,不能独立使用,只能作定语,而非限定性形容词则可以单独使用。
初中语文语法汇总(七年级)

初中语文语法汇总一、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给人印象鲜明。
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如同”,“......似的”等比喻连接。
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
借喻: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之前已经说了本体和喻体,之后就直接用喻体。
)2、比拟恰当运用比拟,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更透彻。
注:一般来说,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有时也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这时就要注意它们的排列顺序。
二、词性1、名词:属于实词;名词表示人,具体的事物、地点,抽象概念和时间的名称。
方位名词:表示方位的名词。
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以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1)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前面。
2)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
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3)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3、形容词: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
1)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凌乱、快、慢、软、硬、忙碌、悠闲、激动”等。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易错字词及词语解释和语法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易错字词汇总1《邓稼先》一、易读错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二、易写错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三、易用错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2《说和做》一、易读错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二、易写错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炯jiǒ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沥lì尽:滴完。
深宵xiāo独裁cái:指专制统治。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疏懒:形容词,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三、易用错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语法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语法【—初一语文总结之语法】下面是对语文语法的知识讲解内容,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语法应掌握短语、单句、复句这三方面知识短语:五种基本结构,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单句:六种基础成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七种基础类型,并列、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条件学法指导近年来由于淡化语法知识,有的同学以为语法不用学了,其实学语法对于我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运用这些语法知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简明、连贯。
1.短语的学习不要脱离句子,要结合短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组成。
2.单句的成份的划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来掌握。
①[状语]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定语)宾语<补语>注意:表时间、地点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
而表时间、地点的词语如在谓语后,称之为补语。
②巧用结构助词“的”“地”“得” “的”字前一般是主语或宾语的定语。
“地”字前一般是谓语的状语。
“得”字后一般是谓语的补语。
3.对复句的复习主要是记住常用关联词以辨析复句的类型,熟记口诀,便于记忆。
有一个复句关联词语歌诀,几分钟就能背熟,可以一试。
既又也还表并列,不是而是别记错;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么表选择;不仅不但表递进,而且并且更还也;虽然但是为转折,尽管可是加可却;因为所以既然就,因而因此是因果;只有和才只有就,条件还有无论都;如果和就即使也,要是和就表假设。
4.学习语法知识重在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必单纯地死记语法的名词术语、概念、理论,单句侧重在病句修改;复句则重点关联词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
因此,在学习时应在掌握了语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正确运用语言服务通过上面对语法的知识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语文语法总结
副词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
.....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这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你是不是好像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看到了累累的果实?这种美好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加点的三个副词的使用。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
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都、只、才、就、没、不、非常、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忽然、终于、大概、简直、难道等。
读一读下边《邓稼先》中的句子,看看其中的副词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1)在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2)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
介词
把.书(送去)向.我(点头)往.那边(走)
沿.河边(跑步)从.昨天(开始)比.前天(热)
上面的短语你可能经常在说在用,你能说出他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吗?
加点的词都是介词,他们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的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连词
(1)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法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都德《最后一刻》)(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3)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
..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杨振宁《邓稼先》)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用来表示并列、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叹词和拟声词
“唉”“哎”“嗨”“喂”“嗯”“哎呀”“哎哟”,这些词在口语中很常见,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称为“叹词”。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强化情感的表达。
例如:
(1)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乘凉。
(表示感叹)
(2)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表示感叹)
(3)哎呀
..,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表示感叹)
(4)喂.,你听见了没有?(表示呼唤)
(5)“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两个织工齐声说。
(表示应答)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
..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朱自清《春》)
(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
..地响。
(都德《最后一课》)
(3)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别“嘠叽
..”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
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李森翔《台阶》)
助词(一)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
例如:
(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朱自清《春》)
(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杨绛《老王》)
(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杨绛《老王》)
“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牧童”“极其郑重”“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
如“所写的”“我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例如:
我看见奔流似的
..马群,听听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助词(二)
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
(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语气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例如:
(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杨绛《老王》)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
(3)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