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抑郁症案例的心理特点分析

中学生抑郁症案例的心理特点分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许多人,包括中学生。
下面是一个关于中学生抑郁症案例的心理特点分析,旨在提供对中学生抑郁症理解的深入。
这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名叫小明的中学生,他是一个性格内向、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初中的时候,他突然开始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疲倦和失眠等症状。
他开始变得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越来越孤独。
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担忧,于是带他去看心理咨询师。
小明表现出的情绪低落是中学生抑郁症的典型特征之一。
不同于正常的情绪波动,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是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
在小明的案例中,他出现了持续的悲伤、消极的情绪,这导致了他的学业和人际关系的下滑。
自卑感是中学生抑郁症的常见特征之一。
小明在表达自己时经常感到自我评价低,对自己的能力和个人价值产生怀疑。
这种自卑感使得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也使他越来越缺乏自信心。
疲倦和失眠也是中学生抑郁症的常见症状。
小明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他每天都感到疲惫不堪。
他还出现了失眠的情况,也就是无法入睡或早醒。
社交退缩是中学生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小明开始回避与人交往,不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这使得他更加孤独和自闭。
他觉得与人交流是一种负担和压力,害怕与人接触。
自杀性念头是中学生抑郁症非常严重的心理特点之一。
虽然我们的案例没有明确提到小明是否有自杀的意念,但是中学生抑郁症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提供及早的干预和支持至关重要。
中学生抑郁症的心理特点包括情绪低落、自卑感、疲倦和失眠、社交退缩以及自杀性念头等。
了解抑郁症的心理特点对于认识抑郁症,提供合适的帮助和支持非常重要。
中学生抑郁症是一种需要严肃对待和及时干预的心理问题,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抑郁症问题。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摘要本文在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现况的基础上对发病原因中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讨论;并且对目前的常用疗法比如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的作用以及新疗法比如意象对话技术的作用进行总结..最后评价当前青少年抑郁症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关键字青少年抑郁症病因治疗方法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据研究统计;平均每年有11.3%的人患抑郁症..抑郁症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公共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以及巨大的社会负担的精神疾病..抑郁症目前已经居于心理问题的首位..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8.3%;女性青少年的发病率显着上升..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一、青少年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研究1.环境因素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1.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抑郁症影响研究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构成、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生活居住地等..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国内外普遍认为父母低温暖、低情感、低理解和高惩罚等不良教养方式与抑郁症发生关系密切..同时父母的过分保护与干涉也与抑郁症发存在正相关..1.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的研究包括学校类型、年级、班级管理方式、成绩等..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研究结果持有不同的意见;但都认同学校对青少年抑郁症有一定的影响..2.个体因素对青少年抑郁影响比较重要的因素有气质类型、人格、自我效能等..研究显示;低自尊和人际关系敏感是青少年抑郁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倾向是抑郁障碍发病的强危险分子..3.不同流派对抑郁症主要影响因素的看法不同3.1传统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儿童与其父母或重要他人互动的早期负面经验是抑郁症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抑郁症的产生不适源于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而是源于与父母互动过程中被拒绝或遭遇失落的经验..3.2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和人格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新精神分析流派既看到了环境因素;也看到了个体内在人格和自我因素在抑郁症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使我们在认识抑郁症的成因时视野比较开阔;看到了个体和微观环境两个维度;但该学派忽略了对人与环境不良互动的宏观社会背景的关注..3.3行为学派强调儿童在人际交往和应激条件下;正强化的缺失所导致的习得性无助和低自我效能感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因素..学术界普遍认为抑郁症的发作和生活事件密切相光;尤其是首发抑郁症;发病前重大事件的发生率比复发抑郁高..自我效能感包括学习效能感、社交效能感和应对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青少年常常怀疑自己不能应对环境中的潜在威胁;对环境事件充满担心;常处于强烈的应激和焦虑唤起状态;使自己深陷抑郁情绪..3.4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对亲子关系和抑郁症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该学派认为抑郁症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当的认知图式;在面对负性事件时;引发负向的认知模式从而对事件产生扭曲的思考..这种扭曲的思考导致抑郁认知三元素;也就是对自己、世界和未来都产生负面的想法..他们认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对自己有负面的思考;用负向的方式解读自己的经验;对未来有悲观的看法..3.5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主观感受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儿童对父母情感忽视和控制的感受与精神疾病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儿童感受的父母的情感忽视;会导致其在儿童和成年后患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但是只有被儿童感受的情感忽视与其长大后患精神疾病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抱怨父母不关爱他;不理解他;不支持他;这可能成为其长大后患精神疾病的重要证据..3.6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中不良的人际互动是是青少年精神疾病产生的根源..家庭治疗理论假定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产生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功能关系如距离、亲密或支持;在家庭中不适应就会导致障碍;治疗目的就是要通过适当的互动和交往模式;来重新建立一种更加适当的关系..3.7抑郁的人际关系理论抑郁的人际关系理论是最近几年从认知行为模式、心理分析模式和社会学习理论中衍生和发展出的新模式;主要用人际互动的方式来解释抑郁的产生..主要认为抑郁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缺乏社交技能以及来自他人的正向反应而减低了外在环境的强化..另外;患抑郁症的人和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可能因为不适当的行为风格而造成人际关系功能失调;进一步导致抑郁情感的增加..二、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方法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一般仅用于重度抑郁症;在用药时尽可能主要减小副作用;青少年抑郁症主要提倡心理治疗或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心理治疗的主要模式包括精神分析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人际心理治疗模式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被认为是有医学原理支持;最具优势的两种心理治疗模式;在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用于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有研究表示有一定效果;其中包括意象对话技术治疗抑郁症..意象对话技术通过引导出的房子;山洞;镜子等了解意象或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帮助来访者找到并认清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达到领悟;并自己找到适合的行为方法;产生持久的真实的行为改变;这恰恰是抑郁症来访者最关键的问题..并且意象对话技术中直接和来访者通过意象交流;不用讨论一些比较敏感;本人内心不可接受的冲突;可以减少发生阻抗;较快的建立治疗同盟;缩短治疗时间..临床试验表明意象对话技术与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同样的疗效;都优于但药物治疗;且青少年想象力较成年人更为丰富;接受能力快;其效果也比成年人显着..同时意象对话技术治愈的患者复发率最低..意象对话和药物联合治疗是否会有更显着的效果目前未见研究;待证实..三、研究与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虽然我国在青少年抑郁症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少年抑郁的概念界定不清晰..涉及到青少年抑郁的名称有抑郁情绪、抑郁症状、抑郁心理症状、抑郁水平、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抑郁症共7种;既没有明确的定义;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严重程度的判别也不同..2.调查工具和判断标准不尽相同..青少年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工具有BDI、CES —D、SDS或CDI等;或数种工具同时使用;判断标准不一样..3.调查对象比较局限..由于研究的方便;青少年抑郁调查对象大部分是在笑学生;社区青年较少..4.横断面研究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抑郁的调查量表是对最近一周的情绪评估;当国内的研究多是对学生在某个时点的心理调查;而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的不同时间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5.尚未找到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的预测方法..虽然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和发病原因做了很多研究;但影响因素多又复杂;孤立的研究又很难解释清楚病因..6.干预研究较少;且缺少长期追踪研究..目前有关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和行为的干预治疗方法;样本量较少;且缺少关于疗效的长期追踪..因此统一青少年抑郁测评量表和标准;界定青少年不同程度抑郁概念;评估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与此青少年抑郁发病检出率;制定干预措施并评价干预效果;是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应该加强的重要工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是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政策应该加强的重要方面..。
中学生抑郁症的案例研究课件

04
CATALOGUE
案例的启示与思考
家庭层面的思考
家庭氛围的影响
抑郁症学生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冲突、缺乏沟通或情感支持不足等问题。这提醒我们关注 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家长应努力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心理健康意识
案例中,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察觉孩子的抑郁症状。这要求家 长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注和干预。
家庭氛围、父母婚姻关系、亲子 关系等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 健康产生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
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抑郁情绪。
学习压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面临的重要学习阶 段,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 力等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抑郁情绪 。
人际关系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人际关系复杂 多变,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 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症状识别与评估
01
02
03
04
情绪低落
患有抑郁症的中学生常常表现 出情绪低落、沮丧、无助等情
绪。
兴趣丧失
学生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 兴趣,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
睡眠障碍
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入睡困难 、早醒等睡眠障碍症状。
食欲减退
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可能出现食 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
治疗与干预策略
心理治疗
中学生抑郁症的案 例研究课件
目录
• 引言 • 案例描述 • 案例分析 • 案例的启示与思考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抑郁症概述
定义与症状
抑郁症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低落、 兴趣丧失和思考困难等心理状态 。常见症状包括悲观、无助、失 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上海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行为因素对其影响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2021年1月第37卷第1期・论著・上海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状及行为因素对其影响分析车贝贝1高晶蓉2陈德2贾晓娴2续琨2王剑2杨建军2余金明1【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流行情况及相关的行为影响因素,为预防中学生抑郁情绪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
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市37所初中、22所高中和1所职高的学生共6178人进行调查,用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上海市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岀率为364%,其中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的抑郁率分别为364%、33.2%、46.3%。
调整相关因素后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吸烟、饮酒是抑郁的危险因素,OR值和95%C/分别为7.455(7.370-7.342).7.378(1.163〜7.477);过去8d 有7〜2d、3〜4d、0-8 d累计活动7h及以上是抑郁的保护因素,OR值和9%CI分别为0888(8578〜8478)、8573(8466〜8714)、8.263(8567〜8455);过去7d有7〜2d、3〜4d、5〜7d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者抑郁的风险较低,OR值和95%C分别为8767(8633〜8927)、8692(8569〜8447)、8782(854〜848);每天睡眠时间7〜7h、^7h者较<7h者患抑郁的风险低,OR值和95%CI分别为8477(8654〜8SSO)、8733 (8784〜8435);失眠者抑郁症状的风险是未失眠者的2426倍(95%CI:2509〜3134)。
结论上海市中学生的抑郁情况不容乐观,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有利于减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关键词】学生;抑郁;健康行为;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82-9932(2827)87-0827-86DOI:1816163/ki.issn.1(88-9932.2227.07.086Analysis on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ts related behavioral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d Shanghai CHE Bei-bei,GAO Jing-rong,CHEN De ,JIA Xiao-xian,XU Kun,WANG Jian,YANG Jian-jun,YU Jia-ming.Key Laboratoro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Mimstro of Healt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Sociol Risks Governance Co Health,Schont of Public Health,FuUnn Universito,Shanghni20083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tn related behavioral influencina factorn amoof miOdlv schorl students in Shanfhni,and to proviOv date support and suuiestiors foe ths preventior of depres-sior amoof miOdle school stuPents.Methods A totci of6177stuPents were selected from30jueive miOdle schools,20 senior high schools and18vocatiorcl high schools in Shanfhni by stratified mPti-stace cluster sampUnf method.The influen-cinf fa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analyzen by chi-square test and Looistic repressior.Resclts The detectior rate of depression amor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hanfhci was36.4%,and the rates of depression symptoms amorf junior mio-dle school stuPents-high miOdle school stuPents and vocatiord high school stuPents were36.8%,33.2%and46.3%respectively.Stepwise locisno repression resylts showed thnt smorinf and drindinf were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with ORv V pc nd95%CI of1.455(1.154-4342)nd1.彳。
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精选文档】

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问题的提出情绪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它是表达人的感觉的无声语言.情绪的好坏决定处理事物的结果.在健康的情绪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其结果另人满意。
相反,在心情郁闷、厌烦、紧张、愤怒的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往往出现过激的行为,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其行为更容易受情绪的控制,在不良情绪状态下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可见,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探索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研究中学生不良情绪矫正的途径和方法,就更彰显出它的重要性了。
一、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客观事物本身不直接决定情绪,而是通过人的主观需要产生的。
1.情绪的变化易受环境的影响刚出生的婴儿和幼儿的情绪常表现为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平静和爆发交替出现,内部情感和刺激情境不可分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主、客观世界逐渐分清,11岁以后,已完全能认识到情绪是内在的个人的。
到了中学时代人的自我意识强烈,自尊需要迫切,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十分珍视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
因此,当意识到有某些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马上会生气、愤怒,对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非常强烈,对家长、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
2.中学生属于青春期时期,意识开始参与调节和控制情绪。
青春期的情绪虽较成人易消易生,但比起少年时代,则能主动地用意识控制情绪.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多发怒、啼哭,而青春期的孩子则能根据当时的情境控制情绪,或怒不形于色,或怒而不争。
这时会有内心情绪和表情以及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出现.为了需要,能在某种程度上掩饰自己的情绪。
3.情绪强度大,易变化。
少年时期人的情绪对刺激的反应不敏感,有时还比较迟钝,故而情绪变化不是很激烈.中学生时期,非常敏感、好胜,易狂喜、狂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急,去得快,于是、遇事好激动,忽冷忽热,往往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则垂头丧气。
农村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著
CI RI EI L HAF E N D A N O GM C
匿固
农 村 中 学 生 的 焦 虑 、 郁 情 绪 及 其 相 关 因 素 分 析 抑
李 尤 拉
( 岩 市 第三 医院 精神 科 福 建 龙岩 3 4 0 ) 龙 6 0 0 【 要 l目的 探 讨我 市农 村 中 学生 的焦 虑 , 郁 情 绪及 其 相关 因素 。 摘 抑 方法 在 我 市随 机选 取 农村 4 中学4 O 所 2 名学 生进行 调查 。 运 用抑 郁 自 量表(D )焦 虑 自评量 表(A )青 少年 生活事 件量表 评 s s S S. 应对 方式 问卷组 成的调 查 问卷测查 进行 调查 。 果 S SS S 结 A ,D 得分 与 生活 事件量表 中的各 因子呈正 相关。 另外 ,A 、 S SSS 得分 与积极应对方 式无 明显相关性 , A . S D 而S SS 得分 与消极 应对方式呈正相 关。 D 结论 农 村 中学生焦 虑 抑郁 情绪 与其生活 事件和 其应对 方式 密切相关 。 【 关键 词 l农村 中 学 生 焦 虑 抑郁 【 图 分 类 号 】R7 中 4 9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 7 -0 4 (0 10 () 0 0 - 2 4 7 2 2 1 ) 9b- 0 1 0 6
An I v si a i n i t he An i t n p e so m o i n a d t e Re a e c o sn n e tg to n o t x e y a d De r si n E to n h lt d Fa t ri
Rur l Mi d e S h o t d n s a d l c o lS u e t
【 bta t Obe tv T er h n it n e rsin e oin a d t e rltd fcosi u a ide sh o su e t f o r A src] jcie o la n t e a xey a d d peso m to n h eae atr n r rl d l col td ns o u m
抑郁症研究调查问题及调查数据报告

抑郁症研究调查问题及调查数据报告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影响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近年来,抑郁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为了深入了解抑郁症的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全面的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研究方法和调查结果,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范围内抽取了名受试者,年龄范围为18-65岁,男女比例为1:1。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详细的临床评估和问卷调查。
2、调查工具我们采用了自编的抑郁症调查问卷和临床评估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
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和家族史等方面。
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1、抑郁症患病率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3.9%。
其中,轻度抑郁占14.9%,中度抑郁占6.5%,重度抑郁占2.5%。
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群体中无显著差异。
2、抑郁症状主要抑郁症状包括心境低落、兴趣丧失、失眠、食欲减退、精力减退、自我评价降低等。
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些症状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者中均有所表现。
3、生活质量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包括工作能力下降、社交障碍、家庭关系紧张等方面。
抑郁症患者还面临着较高的自杀风险。
4、家族史有家族抑郁史的受试者在调查中的抑郁评分显著高于无家族史的受试者,提示家族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讨论与建议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抑郁症。
以下是我们对如何改善抑郁症患者状况的一些建议: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2、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心理治疗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本文通过一项系统性的调查,旨在揭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进而为学校和家庭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同时,通过公开调查结果,提醒全社会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500份,涵盖了不同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的学生。
问卷包括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四、调查结果:心理健康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容乐观。
近70%的学生表示曾经或正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困扰,其中主要表现为焦虑、压力和抑郁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
五、调查结果:学习压力学习压力是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80%的学生表示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
调查显示,家长的期望、升学压力以及课业负担过重是造成学习压力的主要原因。
六、调查结果:人际关系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约65%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存在困扰。
社交焦虑、同伴压力以及朋友圈子狭窄是造成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因素。
七、调查结果: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约60%的学生表示面对情绪问题感到无力,难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爆发、易怒以及情绪低落是学生们面临的主要情绪困扰。
八、解决方案:学校层面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在课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压力管理。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供生活技能培训等,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九、解决方案:家庭层面家庭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依靠。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
生科院 04生本(2)班谭贞晶
1、引言
1.1抑郁的界定
抑郁起源于拉丁文,意指“下压”,不同的研究者对抑郁的具体定义与解释各不相同。
国外学者认为,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消极阻碍。
严峻的抑郁不仅会损害个体的动机和情绪,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
我国学者孟昭兰认为,抑郁是一种复合性情绪体验。
它与一般的悲伤不同,抑郁的体验比任何一种单一负性情绪更为强烈,而且持续时刻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更长。
它除了悲伤外,还伴有痛苦、愤慨、自罪感、惭愧等情绪。
冯正直将青青年抑郁界定为青青年期出现的以忧郁为主的显著而持久的悲伤、
不幸和烦躁的情绪、行为和身心不适症状。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能够发觉,抑郁的核心特征是缺乏欢乐,失去体验欢乐的能力,它阻碍着我们的行为、躯体和心理,伴随着行为和身心的不适症状。
1.2抑郁对中学生的阻碍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自我实现愿望的提高,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抑郁症的困扰,甚至有的同学因抑郁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采取自杀的行为。
研究抑郁症现象及其成因,提高中学生对抑郁症的调适能力,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中学生抑郁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进一步研究中学生的抑郁情绪,一方面,深化各种相关因素与抑郁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抑郁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中学生抑郁的预防与干预有重大意义。
1.3 本调查的概述
本研究要紧用问卷法,以湛江市两所中学的589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了抑郁自评量表测试,通过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考察性不、年级等因素对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的阻碍,以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抑郁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研究对象与工具
2.1被试
本研究采纳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从湛江市二中、二十三中随机抽取学生,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 589 份,被试年龄在12-18岁之间,被试差不多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情况表(N=589)
属性人数百分比(%)
性不男322 54.7 女267 45.3
年级初一92 15.6 初二99 16.8 初三103 17.5 高一112 19.0 高二89 15.0 高三94 16.1
2.2研究工具
采纳抑郁自评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 编制于1965年,为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举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能相当直观地放映人们抑郁的主观感受,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门诊病人的粗筛,情绪状态评定以及调查,科研等。
该量表包括20个题项,评定的时刻范围是“过去一周”的实际感受,采纳四级记分方法:选1——表示没有或专门少时刻有症状;选2——小部分时刻有症状;选3——相当多时刻有症状;选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刻都有症状;题中带*号者为反向记分。
将20个项目的各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确实是标准分.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0分。
40分以下为无抑郁,40~47分属于轻度抑郁;48~55分为中度抑郁;56分以上则为重度抑郁。
量表上还附上自制调查表,包括性不、年级、家庭生活中意度、学习生活中意度、同伴关系中意度、健康状况等。
其中家庭生活中意度、学习生活中意度、同伴关系中意度依照最近一周的个人体验按“中意或不中意”判定。
抑郁和对生活的中意度是一种内在主观情绪体验感受,他人的评定尽管客观,但怎么讲与主观体验有差距,正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自己是否真正幸福,只有目己最清晰。
因此自我评定是一种相对可靠的抑郁测量方法。
3、研究结果
3.1中学生总体抑郁情绪的情况
图1. 中学生抑郁程度的比例分布
SDS报告31%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本调查表明,在589名中学生中无抑郁症状的有405人,占69%;轻度抑郁的为99人,占17%;中度抑郁的为59人,占10%;重度抑郁的有26人,占4%(见图1)。
3.2同一年级中不同性不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比较
SDS抑郁自评得分大于或等于40分,视为有抑郁情绪。
表1显示,在所调查的中学生中,同一年级不同性不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表 1. 同一年级中不同性不的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率比较
年级性不无抑郁人数抑郁人数抑郁情绪发生率
(%)
χ2p
初一男38 10 10.9
0.1591 >0.05 女36 8 8.7
初二男45 9 9.1
0.9211 >0.05 女34 11 11.1
初三男32 20 19.4
0.0792 >0.05 女30 21 20.4
高一男49 12 10.7
0.5423 >0.05 女38 13 11.6
高二男31 16 18.0
0.0050 >0.05 女28 14 15.7
高三男34 26 27.7
6.475 >0.05 女10 24 25.5
3.3不同年级的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率比较
SDS抑郁自评量表报告,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抑郁情绪发生率分不为:19.60%、20.20%、39.80%、22.30%、33.70%、53.20%,并提示初三、高三与其他各年级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
图2. 不同年级的中学生抑郁情绪发生率的比较
3.4与抑郁情绪相关的其他因素的阻碍
表2显示,对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同伴生活不中意的学生发生抑郁情绪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其他学生(p<0.05)。
表2.相关的因素对抑郁情绪发生率的阻碍
因素无抑郁人
数
抑郁人
数
抑郁情绪发生率
(%)
χ2p
家庭生活中意度
中意313 29 8.5
196.67 <0.05 不中意92 155 62.8
学习生活中意度
中意228 34 13.0
73.27 <0.05 不中意177 150 45.9
同伴关系中意度
中意363 32 8.1
298.90 <0.05 不中意42 152 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