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田自秉
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设计学概论李砚祖

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设计学概论李砚祖
摘要:
一、世界现代设计史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
三、田自秉设计学概论
四、李砚祖
正文:
世界现代设计史和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设计领域的两大重要历史研究内容。
田自秉的《设计学概论》和李砚祖的研究为设计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对全球范围内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
它涵盖了工业革命以来,设计从传统的手工艺向现代工业设计转变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使得设计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国工艺美术史则是对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梳理。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丰富的工艺美术传统,如陶瓷、织绣、漆器等。
这些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田自秉的《设计学概论》从设计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地阐述了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
该书以广泛的视角分析了设计的发展趋势,为设计师提供了理论指导。
李砚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等方面。
他的研究为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对设计实践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总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的《设计学概论》和李砚祖的研究在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整理后中国工艺美术史

3、酒器。有爵、斝、角、觚、壶、觯、卣、罍、觥、尊、盉、彝等多种。商代后期,几乎完备了各种酒器的造型。
4、水器。有鉴、盘等。
5、杂器。有禁、俎、匕等。
6、兵器。有戈、矛、斧、刀等。、青铜器的装饰
商代动物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中没有的想象的动物纹,一般
四、 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商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可以归纳为:
1、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这种单独纹样以饕餮纹为主,或者双夔纹组成一个饕餮,而饕餮又是以头部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格式。一方面因为对称的格式产生庄严感;另一方面与器形的制作方式用模块之作花纹,用左右对称的方式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
3、商代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以饕餮纹为主纹,以回纹做地纹。
三、几何印纹陶
几何印纹陶是因为它的装饰纯系压印的几何纹而得名。
几何印纹陶可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软陶是分泥质和砂质,火度较低,
胎做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印纹硬陶火度较高,胎做灰色。
器形有罐、尊、豆、盘、杯等。
装饰的几何纹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
第五节 其它工艺(牙骨雕、染织、编织等)
中国工艺美术史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是田自秉所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
在讲课最开始,需要说的是,讲义中带的章节是重点章节,标有(略)的章节,考生可以作为知识进行了解,但这些章节在考研中基本不会出题。
考生除了对各个朝代的工艺美术史了解之外,对各个朝代的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也要回顾一下,最初的复习若时间充足,建议大家对整本书完整的阅读一遍。
双鸟纹骨匕——河姆渡出土,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
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 考研核心笔记

【笔记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考研核心笔记【笔记截取内容:】第五章秦汉的工艺美术第一部分知识提要与学习任务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从政治上看,此时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给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承秦制”,西汉王朝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面。
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给汉代的手工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
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兴旺发达,使手工业的艺术设计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生产,虽已逐渐进人尾声,仍然产生了不少设计精美的实用青铜产品;织物是汉代手工业艺术设计的重要产品,其品类繁多,设计优美,制作精湛;作为实用品的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在汉人的生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上三者共同构成了汉代艺术设计新的景观。
一、时间、地域概念的掌握1.汉代青铜产品的著名设计家,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丁缓。
2.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马踏飞燕”。
3.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
4.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以“丝国”驰名世界。
5.世界上最轻、最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丝绸衣服――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几组重点概念的掌握1.汉代刺绣的三种代表性纹样: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2.汉代印染工艺中的印花敷彩纱。
3.彩陶和汉代彩绘陶的区别。
4.汉代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5.汉代的画像砖和瓦当,尤其瓦当的装饰纹样需要注意。
三、难点分析1.博山炉。
这个知识点要注意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博山炉的出现跟当时汉人的流行习尚和审美思潮有关,不仅具有熏香的实用功能,而且满足了汉人羽化登仙的精神需要和富于浪漫的审美追求。
2.汉代青铜灯具的艺术成就。
这个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都是重点关照对象,关于其艺术成就,这里归纳集中为四个方面:(1)功能合理;(2)结构科学;(3)造型生动;(4)装饰富丽。
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第3部分模拟试题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彩陶答: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窖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形、花卉、动物纹样等美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以仰韶文化(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如“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
2.司母戊鼎答: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此鼎形制雄伟,是迄今为止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页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是商王室重器,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3.《考工记》答:《考工记》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
西汉时补入《周礼》。
今存7100余字。
它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4.金银错答:金银错是战国装饰方法中最华美、最华贵的一种。
它的工艺是在铜器表面刻出或预铸成图案浅槽,然后将金银丝作点和线,压入槽内,再错平。
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结合的几何纹,产生金与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与直线的对比,虚实交替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线与面的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5.瓦当答:瓦当是中国古代绘画形式之一,一般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白璧微瑕 田自秉版《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成就与不足

165(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010010)摘 要:田自秉先生所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开山之作,填补了这一领域通史著作的空白,时至今日,鲜有能与之比肩者,该书采用的体例、范式、研究方法等被沿用至今。
该书问世至今已近40年,重印的版本亦有修订。
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该书虽然解决了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也在一些定义和结论,有待商榷。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史》;通史著作;成就与不足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2-165-04收稿日期:2020-3-3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地区高校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论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NJSY2029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乌英嘎(1983-),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田自秉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史》一书,是为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类著作的开山之作,他的这本书可谓是一部划时代的通史著作。
有关工艺美术的专门著作,春秋时期就有如《考工记》等书籍出现,所涉及的是对产品、工艺及技术等的专门论述。
但作为一种专业领域里独立的艺术通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通史形式的专著,在1917年时,才有了许衍灼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略》一书,以独立面貌面世。
然而,受战乱等因素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相关研究,才走上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
1949年,田自秉先生开始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负责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并于1954年开始了有关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编写工作。
然而,受1957年至1977年间的种种不利因素影响,田先生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成果,至上一世纪的80年代,才得以公开出版。
1985年,田自秉先生工艺美术通史著作《中国工艺美术史》,由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13章,以古代朝代断代史的形式,详细介绍了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雕刻工艺、家具工艺等方面的实物文献及文献史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田自秉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 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最早
发现在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又称为 “龙山文化”。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 特点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又发现了另外一种陶器,被称为 几何 印纹陶。几何印纹陶,又可分为 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常见的几何纹有:水浪纹, 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几十种。几何印纹陶被誉为是 海的古代文化
盂;晚期素面较多。在原料的配置上,十分讲究科学原理。
•战国陶瓷以灰陶为主,但是这个时期又发展出了几种具有特色的陶瓷,如暗纹陶、铅釉
陶、印纹陶、原始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纹深度不大,隐约 可见,所以称为暗纹陶,又称砑花陶。
•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它不同于彩陶。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然后再进 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彩绘陶烧制温度都 很低。陶胎有灰色和褐色两种。彩绘陶主要是用作明器,作为陪葬用的。
-几何印纹硬陶是我国东南地区长期流行的一个品种,常见的有米字纹、粗布纹、筛网纹、 田字纹等。
•原始青瓷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陶瓷因为它还没达到完全瓷器的阶段,亦称早期青瓷,
这种陶瓷在商代即已形成,主要产地是南方的 浙江。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陶瓷,以陶塑和瓦当最为出色。陶塑是作明器的,又称为陶俑,最 早的陶俑制作是在商代。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日益发达, 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
![[全]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5066e5d172ded630a1cb67d.png)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1彩陶[厦门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答:彩陶是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图案的陶器。
它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又称“陶瓷绘画”。
它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窖烧制,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以仰韶文化(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如“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
2舞蹈彩陶盆[厦门大学2004、2005年研]答:舞蹈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器物,属国家一级文物。
它出土于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第20号汉墓中。
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
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
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
这是一件优秀彩陶工艺品,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
3鼎[厦门大学2004年研]答:鼎是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也是最重要的青铜器物品之一。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在三代及秦汉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它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鼎就是商代晚期时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
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4马家窑文化[厦门大学2003年研]答: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它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工艺美术史资料(田自秉)

1.人面鱼纹盘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的原始彩陶半坡文化遗物,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物和鱼的结合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具有"寓人与鱼"的特殊意义,也有男女相合之义,这人面鱼纹也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
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体现了他们的图腾崇拜。
其表现了中国远古的文明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2.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
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
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
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水中取水。
其工作原理为: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
3.玉琮新石器时代,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造型是内圆(孔)外方,饕餮纹,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4.黑陶黑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特点: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黑陶与彩陶相比,采用轮制等技术,造型更复杂精致,表现出挺拔的的阳刚之美。
典型器型有高足杯。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蛋壳高柄杯,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5.原始彩陶原始彩陶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母体 ,它在造型、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装饰特点。
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6.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猪在远古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猪首被安在龙的身上,说明猪的形象逐渐抽象和神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艺美术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 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
原始社会几何纹,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二.原始社会概说早期——蓝田人、北京人旧石器时代中期一一丁村人(公元前300万年至公元前晚期一一河套人、山顶洞人1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母系氏族(黄河中上游)新石器河姆渡文化(公元前1万年使用(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龙山文化——黑陶文化良渚文化(苏南浙北)•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总结: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3)形式感的应用;对称的形式是力量的均衡的体现。
节奏,即规律的变化是产生力量的形式。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
“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极低的社会里,人们的爱美往往具有宗教意义,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古代生活实用器皿演变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青铜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但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还不能完全代替各种生活用品,只能为奴隶主所占有和享用,广大奴隶的各种生活用器皿,仍然以陶器为主。
自战国幵始至秦汉,中国漆器的设计与制造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漆器成本成本较高,实用性较低,主要是上层阶级主要的生活实用器;东汉青瓷烧制成功;唐宋时期幵始,器皿类的漆器幵始退出实用的领域,而向陈设欣赏方向发展,形成了以雕漆工艺为主的工艺设计新模式,而瓷器自六朝以后取代漆器和铜器成为主要的生活实用器皿。
三.陶瓷工艺•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制陶工艺和陶器,以陶器的产生为标志,人类亦结束了上百万年的狩猎生活而幵始农耕和定居。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陶瓷包括陶和瓷两种互有区别的品类,在陶和瓷之间有一种所谓的“炻器”,它具有陶和瓷两种性质。
陶和瓷的区别:1)陶器的制作材料是粘土,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C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2)瓷器的制作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C以上,表面有釉。
•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八千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资料。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制作非常优美的“彩陶”,所谓的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因为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08年选择)。
•中国发现较早的彩陶距今约6000年,常见的彩陶是以生活用器为主。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彩陶装饰样以几何纹为主,有少量的人物、动物、植物纹样,如着名的“人面鱼纹”,“人面纹”,“鱼纹”,“蛙纹”。
“人面鱼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人面形花纹,具有“寓鱼于人”的特殊意义。
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
•彩陶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1)对比法(运用最多最普遍);2)分割法;3)幵光法(能突出主体,增加);4)双关法(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5)多效装饰法(一种图案组织正视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俯视也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
其中双关法与欧美近代流行的欧普艺术,或称色效应美术,有着相似之处。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最早发现在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又发现了另外一种陶器,被称为几何印纹陶。
几何印纹陶,又可分为 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常见的几陶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陶瓷体系灰陶 黑陶彩陶一一唐三彩(紫砂器)青瓷一一秘色瓷黑瓷珐琅彩-商代制陶工艺得到普遍发展,广大奴隶的各种生活器皿, 模常见的有饕餮纹,回纹,方格纹等。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为:灰陶、白陶、釉陶、原始瓷器等多种。
早期陶器一般都是无釉,商代幵始出现釉陶。
-灰陶的出土量占商代全部出土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品种有:烹食器,食器,盛器。
装饰简朴粗略,主要以绳纹和弦纹作装饰-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
用高岭土制成,装饰上基本与青铜器相似,刻有饕餮纹、夔(kui )纹、回纹等。
何纹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几十种。
几何印纹( 1200C 以下,粘土烧制)白陶(1200 C 以上,高岭土烧制)彩瓷 黑 八采用陶器为主。
陶印-釉陶和原始瓷器;商代出现了釉陶,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
学术界把这种釉j陶又称为原始瓷器,被称为瓷器的萌芽。
•西周的原始瓷器已经很接近瓷器,西周陶器早期以红色粗泥陶为多,器型多尊和簋而无盂;晚期素面较多。
在原料的配置上,十分讲究科学原理。
-战国陶瓷以灰陶为主,但是这个时期又发展出了几种具有特色的陶瓷,如暗纹陶、铅釉陶、印纹陶、原始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纹深度不大,隐约可见,所以称为暗纹陶,又称砑花陶。
-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它不同于彩陶。
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然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
彩绘陶烧制温度都很低。
陶胎有灰色和褐色两种。
彩绘陶主要是用作明器,作为陪葬用的。
-几何印纹硬陶是我国东南地区长期流行的一个品种,常见的有米字纹、粗布纹、筛网纹、田字纹等。
-原始青瓷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陶瓷因为它还没达到完全瓷器的阶段,亦称早期青瓷,这种陶瓷在商代即已形成,主要产地是南方的浙江。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陶瓷,以陶塑和瓦当最为出色。
陶塑是作明器的,又称为陶俑,最早的陶俑制作是在商代。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
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秦代的陶器制作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
除一部分由铜器仿制而来,也有一部分具有陶器本身的特点。
秦代陶塑特别发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罕见的规模庞大的雕塑工艺杰作。
秦代的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
秦代的瓦则以“卷云纹”为主,变化多样风格秀丽。
-汉代出现了一种低温釉陶。
釉陶是指涂有黄绿色低温铅釉的一种陶器,因而又称铅釉陶,因为烧制火度低,釉质较软,所以又称软釉,被称为北方釉陶,主要产地在关中地区;南方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硬,所以又称为硬釉,被称为南方釉陶。
青釉陶就是硬釉陶,它是青瓷发展过渡阶段的产物。
青釉陶和原始青瓷有着明显区别,铅釉陶用粘土烧制成陶胎,然后上釉烧制;而原始青瓷用高岭土烧制,直接上釉。
•彩绘陶自战国流行以来,到汉代因为盛行厚葬之风而得到更大发展,装饰有几何纹、人物、动物等题材。
-汉代的早期瓷器取得重大发展,东汉时期青瓷烧制成功,从而使中国进入了一个陶瓷并举的新时期,迎来了一个以瓷为主的时代,并奠定了中国作为陶瓷大国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始瓷器中,除了青瓷以外,还烧制成功了早期黑瓷,产地在浙江。
以前认为黑瓷最早是在东晋时期的德清窑所烧造,现在把黑瓷的的历史向前提早了几百年。
-汉代的砖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有特色的是画象砖和瓦当。
1)画象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
空心砖又称圹砖,多流行于河南和山西,南阳地区出土最多;方砖,多为四川成都地区所产。
2)瓦当,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
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则多流行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09年填空)-汉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最为传神•六朝时期我国已进入瓷器时代。
瓷器自六朝以后取代漆器和铜器成为主要的生活实用器皿。
最早的瓷器是青瓷。
六朝时期的青瓷产地,主要是以浙江地区为中心,但仍形成了南北生产两个体系。
浙江的越窑制作精美,是六朝青瓷中的翘秀。
越窑的莲花尊设计别致,意匠新颖,具有较高艺术造型。
六朝时在瓷上用不同的色釉点彩,这是瓷上釉装饰的先声。
三国时期的青瓷羊的造型十分美观,整体作卧伏状,身躯肥壮,昂首张口,造型优美,可以插蜡烛,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反映出六朝时期塑造工艺的高度水平。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
在装饰图案发展史上,从商代到六朝以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题材已近尾声,即将过渡到隋唐以后以植物纹为中心的历史阶段。
这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黑瓷,汉代黑瓷已形成,产地在浙江,到六朝时期,浙江的德清窑以黑瓷着名。
-六朝的画象砖较汉代富于人间生活情趣,也渗入了佛教的宗教色彩。
汉朝画象砖多为一砖一画,六朝时期的画象砖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壁画。
河南邓县画象砖表现出一种特殊风貌的装饰效果,具有六朝时期清瘦飘逸的时代艺术风格。
•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反映了以下两点:A以名士为主题。
B山石树木的题材已经显出它的装饰地位。
-隋代时期白瓷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绩。
在我国陶瓷史上幵创了新纪元。
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
•唐代的工艺美术,陶瓷工艺向多色釉发展。
陶瓷的分类: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
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其中最着名而有具代表性的是越窑0浙江唐时称越州,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青瓷为主,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础和传统技术力量,被称为“诸窑之冠”。
越窑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清脆莹润。
唐时以越窑作茶具之风气兴盛。
越窑青瓷除了作茶具还作酒器,另外还可作乐器,这也反映了越窑瓷器的胎体坚薄,瓷化程度很高。
并且,唐代陶瓷工艺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风格。
唐代的越窑曾为宫廷用品,成为后来历代御器厂或者官窑的前身,当时这种窑所出的产品称为秘色。
-唐至北宋时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当时中国陶瓷生产的最高成就。
其中最值得赞誉的是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赢得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幵,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有一个重要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是刑窑,与越窑齐名,形成两大体系。
隋唐时期中国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除了北方,南方的成都,景德镇,广州在唐时也烧制白瓷。
•彩瓷,所谓彩瓷是指在唐代创造发展的一种彩釉瓷。
彩瓷的制作,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幵辟了新天地。
彩瓷以河南鲁山为主要产地,其他的有湖南长沙,广东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