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原始人是指没有接触现代文明和技术的人类祖先。
他们生活在数千年前,没有像我们现在拥有的科技、社交媒体和现代医疗等便利条件。
原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他们依赖于自然环境,过着简单且基本的生活。
原始人的生活主要集中在生存和繁衍方面。
他们的日常活动包括狩猎、采集和种植食物。
原始人往往依赖捕猎野生动物来获取食物,主要以狩猎大型哺乳动物为主,如野牛、麋鹿等。
他们利用自制的工具,如石器、木器和骨器等,进行狩猎活动。
采集也是他们获得食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搜集野果、坚果和野菜等自然产物来充实他们的饮食。
此外,原始人也开始培育植物,选择适合人类食用的植物进行种植并收获。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还包括建立和维持社区。
原始社会通常是以部落为单位组织的,部落由数个家庭或氏族组成。
他们在一定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营地,这个营地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居住环境。
原始人们共同分工,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和战斗,女性则负责采集食物、照顾家庭和繁衍后代。
原始人通过互相合作,维持着一个相对平等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原始人的居住环境主要是自然洞穴、草屋或者棚屋。
他们将这些简单的结构用作住所和保护的场所。
这些住所提供了相对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以避免恶劣天气和野生动物的伤害。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还与宗教信仰和仪式密切相关。
原始人普遍相信自然神灵和精神存在,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祭祀和仪式。
他们通过祈祷和祭拜来向神灵寻求保护和指引。
这些信仰和仪式是建立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使他们更加信任和依赖彼此。
与现代社会相比,原始人的医疗和卫生条件相对简陋。
他们使用天然植物和草药来治疗疾病和伤口。
由于没有现代医学的知识,原始人更多地依赖于自然疗法和自身的身体恢复能力。
尽管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与现代社会相差甚远,但他们展现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的强大能力。
他们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和资源,建立互助和合作关系,并通过宗教信仰和仪式来寻找精神支持和指引。
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也提供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引发我们思考现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否过度依赖现代科技而忽视了自然界的重要性。
远古人类的居住地与生活方式

远古人类的居住地与生活方式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但是古代人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往往被现代人所忽视。
远古人类居住的地点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的进化以及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远古人类的居住地和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起源。
1. 早期人类的居住地早期的人类多半居住在非洲草原上,而非洲草原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和住处。
草原上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如猎豹、斑马和狮子等,人类可以靠狩猎和采集营养来维持生命。
同时,草原上的洞穴和树林也可以为人类提供无人打扰的居住地。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社会。
对于生存非常关键的事情,如狩猎和采集,都由家庭成员完成。
家庭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动物没有显著的不同。
2. 农耕时期的人类居住地在进入农耕时期后,人们逐渐开始驯化植物和动物,以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在草原上建造简单的村庄,以方便农业生产和居住生活。
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城市和城镇也逐渐兴起。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开始过着分工明确和专业化的生活。
这时,人们开始从事与他人有关的职业,如铁匠、木匠和商人等。
城市和城镇成为了当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并对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工业革命和现代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的到来导致了现代文明的诞生。
人们建立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工具,使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快捷。
同时,大规模生产也使得商品和服务更容易获得,并加速了城市化的过程。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人们开始更专业地生活和工作。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不同的职业,如科学家、工程师和教师等。
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新技术和新发明也不断涌现,使现代文明变得更加快速和智能化。
在总结中,远古人类的居住地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
从早期的生存方式,到城市和城镇的兴起,再到现代生活方式和工业化 - 远古人类居住地和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
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

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
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主要的阶段:
1.穴居时代。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天然洞穴成为了最宜居住的地方,这就是穴居。
2.帐居时代。
大约一万六千年前,人类开始在山谷中扎堆居住,帐篷成为了他们的居所,帐外星辰日出,帐内繁衍生息。
3.茅屋时代。
约六千年前,人类开始利用草、木等材料建筑自己的住所,如茅草屋等,这些建筑初具雏形,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居住形式。
4.木屋时代。
约四千年前,随着木材加工技术的进步,木结构房屋开始流行,木木相依,文明进步发展,早期城市出现。
5.砖瓦时代。
约八百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砖瓦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出更加坚固、保暖、防潮的房屋。
6.里弄时代。
约一百年前,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开始出现里弄住宅,这种住宅形式通常由多个家庭共享一个大的居住空间。
7.楼宇时代。
二十年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土地资源的紧张,高楼大厦成为了城市的主要居住形式。
8.轻钢别墅时代。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轻钢别墅等新型住宅形式开始出现,这些住宅形式更加舒适、环保、节能。
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可能会有更多新型
的居住形式出现。
原始人是怎么生活的

原始人是怎么生活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
他们生活在远古时代,
没有现代科技和文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现代人完全不同。
原始人生活在野外,他们依靠狩猎、采集和捕鱼来维持生计。
他们居住在简陋
的洞穴或者搭建的简易棚屋中,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而是根据季节和资源的分布来迁徙。
原始人没有文字和书写,他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来传播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原始人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危险。
他们需要面对野兽的威胁、自然灾害的袭击
以及食物短缺的困扰。
为了生存,原始人必须学会狩猎技巧、采集食物和制作简单的工具。
他们还需要学会如何搭建简易的住所、制作火种和烹饪食物。
在原始社会中,男性负责狩猎和保护家族,而女性负责采集食物、照顾孩子和做家务。
原始人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也有着简单和自由的特点。
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原始人的社会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直接和真诚。
他们没有现代社会的压力和竞争,生活节奏慢而自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消失。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让人们渴望回归简单和自由的生活,因此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向往和追求。
虽然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已经远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生活中学到很多
东西。
他们的勇气、智慧和适应能力,都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品质。
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已经过时,但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却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借鉴。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

居住建筑习俗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利用天然空间:如巢居、穴居。
《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
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考古发掘资料的证据,云南沧源崖画第五地点二区(中)和五区有一巢居图,这是利用树桠为房柱,构屋树上,树屋上有顶盖这雨,四周有壁挡风,人们援绳梯或长木梯上下。
田野考察资料也证明历史上确有巢居存在。
清人夏瑚在《怒俅变隘详情》一书中,描写了独龙族“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居者”。
原始巢居穴居的最基本特点是: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为避风雨、壁群害的栖息之所。
第二阶段,人造房屋。
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这五种类型的居室,均是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筑土木结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当今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住房就是这样。
湘西苗族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是属于这一类型。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
人生在客观事物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新建筑》总第三期,第10页.)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
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四合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户,只有大门与外界沟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边不相沟通,这是封闭观念的符号;第二个特点: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
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原始人是指生活在史前时期的人类,他们生活在没有现代科技和文明的环境中,依靠自然资源和简单工具来生存。
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原始人的生活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和捕捞来获取食物。
他们会利用简单的工具,如石器和木棍,来制造陷阱和武器,然后在野外寻找猎物。
在采集方面,原始人会利用自然资源,如野果、坚果和根茎来补充食物。
此外,原始人还会利用简单的渔具和捕鱼技巧来捕捞水中的食物。
除了获取食物,原始人还需要寻找合适的住所来避开风雨和野兽的侵袭。
他们
会利用自然资源,如树木、树皮和兽皮,来搭建简单的遮蔽物,如树屋和帐篷。
在这样的住所里,原始人会点燃篝火来取暖和照明,同时也可以烹饪食物。
原始人的生活方式虽然艰苦,却也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他们需要不断地面对自
然环境的考验,同时也需要学会合作和分享,以应对各种困难和危险。
在这样的生活中,原始人会逐渐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从而适应并克服自然环境的挑战。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远离了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
的东西。
原始人的勇气和智慧,可以启发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的合作和分享精神,也可以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注重团结和互助。
因此,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史前的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房屋发展历史

房屋发展历史房屋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的形态和发展历史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从最早的洞穴居住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房屋不只是提供居住空间,更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人类最早的住所是自然洞穴,这是最原始的居住方式。
早期的人类通过寻找山洞或者凿洞来寻找避灾的场所,用来防风避雨和躲避野兽的袭击。
这种住所虽然简陋,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能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居住需求。
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居住在更加固定和稳定的地方。
简陋的土坯房和竹木结构房屋开始出现,人们开始尝试用植物纤维和木材等材料搭建简易的居所。
这些房屋虽然简单,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居住功能,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
公元前26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砖石建筑,用大块石头和石灰石制成的砖块砌筑房屋,提高了房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大理石和石灰石等材料建造庄严的神庙和城市建筑,建筑风格也更加宏伟壮丽。
中世纪欧洲是房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当时的人们普遍信奉基督教,教堂建筑成为了主要的建筑形式。
尖顶和教堂尖塔成为了当时建筑的主要特点,而城堡和城墙也开始建造起来,用来保护城市和领地的安全。
中世纪欧洲的房屋多采用石头和木材结构,给人一种坚固和安全的感觉。
到了近代,房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和生产力的提升。
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入,使得房屋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楼大厦的建造成为可能,人们开始居住在功能齐全的公寓和公寓楼中。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房屋的发展,人们开始居住在密集的城市中,公寓楼、连排别墅和集中式住宅等居住形式得到迅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房屋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智能家居的出现使得房屋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应用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原始生活是怎样的

原始生活是怎样的原始生活是指人类在文明出现之前的生活状态,也是人类最早的生存状态。
在原始生活中,人类依靠自然资源进行生存,没有现代科技和社会制度的干扰,生活方式更加简单和自然。
在原始生活中,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依靠狩猎、采集和捕鱼来获取食物。
他们居住在简易的棚屋或者洞穴中,没有奢华的家具和装饰,生活简朴而朴素。
他们没有现代医疗设施,依靠草药和自然疗法来治疗疾病,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在原始生活中,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依靠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
他们尊重动植物,不过度开采和捕杀,保持生态平衡。
他们尊重自然的力量,崇拜自然的神灵,建立了丰富的宗教和信仰体系。
原始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人们在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风和土地的馈赠,感受着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他们与家人和部落成员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和支持,建立了紧密的社会关系和团结的集体意识。
然而,原始生活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人们需要面对食物短缺、疾病和自然灾害的威胁,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们需要不断地开拓和探索新的生存技能和生产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社会需求。
尽管原始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它也教会了人们勇敢、坚韧和智慧。
人们在原始生活中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
原始生活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拥有了更多的科技和物质财富,但我们也可以从原始生活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我们可以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原始生活或许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的精神和价值却永远值得我们去追求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
内容提要:古文献结合考古证明,远古的建筑分为巢、穴这两种形式。
本文围绕穴居与巢居分别从定义、种类、特点和演进方式等方面介绍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穴居巢居半居洞穴槽巢演进模式文物古迹
参考文献:《从原始到永恒的居住形态——话说干栏》
《中国原始建筑》
穴居与巢居作为最原始的居住方式,是指在同一时期原始居民在生产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了生产生活以及自身的安全所做出的适应所在地自然状况的居住方式。
穴居
概述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穴居是一种利用天然洞穴栖身的习俗。
在崇山峻岭或群山连绵的地区,尤其是石灰岩分布丰富的山区,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洞穴很多,原始人在狩猎、采集活动中,因偶然的原因发现洞穴的机会也是不少
的。
天然洞穴能避风挡雨,驱热御寒,甚至还可以成为原始人类防止猛兽伤害的避风港,故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作为最早的栖身地之一,实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穴居仅限于对天然洞穴的直接利用,本身无需对洞穴进行人工改造,故穴居从居住形式和行为看,它仅表示居住的状态和习俗,并不反映居住的建筑技术或人为的居住条件改善。
建筑特点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方式。
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
山西还发现了“地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演进模式
天然洞穴人类在从猿变成人的过程中,自然界早就为之预备了住所
——天然山洞。
根据现在考古发掘表明,在许多天然洞穴里都有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文化生活遗物,这些洞穴遗址一般都会选择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它们洞口大都背风向阳,且离现在的地面不高,洞前一般都有河流、水溪、山峦和比较开阔的的平地。
人工洞穴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经济部门“家畜饲养业”的出现,人们为了谋求更加丰富的资源,已不再满足于阴暗潮湿的天然洞穴,于是开始向洞穴外的空间发展。
他们仿照以前的山洞,在洞穴前的平地上挖坑,并于坑口搭以茅草或树枝,用以提供待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
半居洞穴根据居穴下部凿入地下而形成的空间实体的程度的不同而可具体分为深穴居、半穴居、浅穴居和地面居等几种形式。
原始地面建筑由木骨泥墙、板屋土墙逐渐发展为拥有木构架体系的土房、石房。
穴居方式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定时期内,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对我们祖先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构成了这样独特的人文景观。
至今在黄土高原依然有人在使用这类生土建筑,这也说明了它对环境的极端适应。
巢居
定义
“巢居”是指在树木上用树枝搭架而居,因类似飞禽动物的筑巢故名。
所谓“巢居”,即利用天然的树干为柱,在相邻的几棵大树之间悬架起横木,并用滕葛捆扎固定,然后铺以树枝、树叶、草皮、茅
草等物,营建成如鸟巢一般的掩蔽所。
它是人类在树上居住的一种最古老的形式。
由一些古籍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历史上一些西南民族为适应狩猎、采集经济或防止猛兽虫蛇的侵袭,都程度不同的“依树积木”、“并林木而居”或者是“玄虚构屋于高树”,有着“巢居”的习俗。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
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有人推测,巢居也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巢居由于是发生在至少百万年以前的住居习俗,是一种依附于生长植物上的、并用植物枝干搭构而成的“居室”,故百万年以来的风雨灾变,事实上是不可能留下真正的实物痕迹,使考古学也无法考察到其原貌。
但从国外民族资料看,在几个世纪前的某些热带地区,如印度的萨姆地区的后进民族,便存在树居的习俗。
这种现象表明,在人类的住居生活史中,巢居习俗是肯定存在的。
中国境内的古代人类,也如古代学者推测的那样,曾存在过巢居习俗。
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
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造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随钻木取火,劈砸石器等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格地讲,这算不得建筑。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
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古人认为中国人类的开端时期存在一个巢居即树居时代,或称有巢氏时代。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看,尽管这是一种猜想,但恐怕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的。
因为人本身是从森林古猿类进化而来的,猿猴擅长攀援树木的本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最早的人刚从猿界脱离出来,尚保存很多猿类的本能和外貌特征,加上当时的环境是猛兽横行,人要有效地保存自己,就必须想办法避开群兽,避开群兽的最佳办法之一便是高高在上,在树上架屋而住。
在高大树上搭架而居的办法,对于最早的人类来说,是毫无困难的。
故巢居的传说,是一种十分精辟的见解。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巢居是应该存在过的一种住居习俗。
巢居由于是发生在至少百万年以前的住居习俗,是一种依附于生长植物上的、并用植物枝干搭构而成的“居室”,故百万年以来的风雨灾变,事实上是不可能留下真正的实物痕迹,使考古学也无法考察到其原貌。
但从国外民族资料看,在几个世纪前的某些热带地区,如印度的萨姆地区的后进民族,便存在树居的习俗。
这种现象表明,在人类的住居生活史中,巢居习俗是肯定存在的。
中国境内的古代人类,也如古代学者推测的那样,曾存在过巢居习俗。
演进模式
树居和严格意义上的“巢居”是有一定差别的。
严格意义上的“巢居”专指在树上营造鸟巢状或类似鸟巢状的一种居住形式而言,它是树居最古老的一种。
但从“巢居”发展演进的过程而言,各种不同的树居形式又是“巢居”发展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初的“巢居”
应为一棵树上构巢,即独木槽巢,然后再发展到由相邻的几棵树上构巢,即多木槽巢。
然而,无论是独木槽巢还是多木槽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粗糙、狭小,虽可防止巨兽虫蛇的侵袭,也有兼具防潮、取暖的功能,但是防风遮雨功能性差。
于是随着人们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技术的提高,这种简单的居住形式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相应的也就在树上构建了既可挡风又可遮雨的比较复杂的窝棚式树屋,并慢慢的由“构屋高树”向地面建筑演进。
中国的巢居习俗流行时代,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云南元谋人、山西西侯度人、陕西蓝田人等遗址均未见明显的洞穴居址,恐怕便与当时的树巢居习惯有关。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可以说“巢居”是我们祖先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造。
也正是原始社会的“巢居”、“穴居”在长期历史环境的变迁中,受社会、自然、文化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才一段段将华夏建筑成一部璀璨的史诗。
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
姓名:范宁琪
学号:1303678025
专业: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