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6.鼓乐铿锵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鼓乐铿锵》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鼓乐铿锵》教案《鼓乐铿锵》教案详案一、师生问好二、(导入)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鼓乐铿锵》(手指屏幕),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鼓韵龙腾》)师:这段音乐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感受?(温柔,停顿一下)你来说还有吗你再说生:师:这些感受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生:节奏师:除了节奏的不同?鼓还能表现哪些音乐要素?(等待一下,师敲鼓作提示)生:1、力度2、速度3、音色师:所以鼓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鼓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追溯于鼓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战场上:传递命令,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狩猎中:吓兽围猎,传递信息.现代:在什么场景时看到击鼓的场面?(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等可图片展示)鼓已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乐器之一。
鼓的种类也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鼓吗?生:腰鼓师:最著名的是?生:安塞腰鼓师:还有生:凤阳花鼓手鼓(问民族)长鼓(新疆)拨浪鼓······师:我国这么多地方的鼓,最著名的要数山西绛州大鼓(手指屏幕),绛州大鼓又叫绛州鼓乐(课件),绛州鼓乐被称为中国鼓乐艺术的国之瑰宝,“黄河第一鼓”并被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新授)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绛州鼓乐的代表作《滚核桃》(课件《滚核桃》——描写的是劳动者在核桃丰收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晾晒核桃、核桃滚散开来等一系列场景,并且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迥然不同的各种声响,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劳动场景。
)①要让你们用鼓来表现这个场景,你想怎么演奏?(稍停试试)(找两学生上来展示)让我们欣赏鼓手的表演,听他们在力度、速度上是怎么表现的?(欣赏《滚》第一部分)师:速度生:越来越快,师:力度生:越来越强师: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想象到什么样的场景?生:核桃越来越多,越快,晾晒核桃······滚落开来师: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老师给个节奏xx xx(慢弱),试试生:···师:表现核桃越来越多呢?(加快)再多呢()非常多呢()生:(笑)②师:刚才鼓手演奏形式是怎样的?(师提示)一生:一个接一个师:(详细说明)这是轮奏,还有开始六位鼓手是生:齐奏师:老师这也准备了三面鼓,下面我们请三位女生上来体验一下?(师用表情、动作、眼神提示,不要说快慢)师:请全体同学坐直,拿出两只笔。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节课以中国民间器乐——大鼓为线索,感受鼓乐的铿锵气势及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领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
(二)理论依据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遍地开花,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社会功能,更多地认识民间器乐,进而深刻理解民间音乐内涵。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是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三节教学内容。
课型为综合课,一课时。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清锣鼓”的代表作品。
演奏时使用十面鼓和一副拍板。
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不仅好听,而且好看,艺术性较强。
(二)学生情况分析1.本课学习的主体是高一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经过前期学习,他们对作品音乐情绪和简单分析作品有一定掌握,现阶段可以更深层次的利用音乐要素、音乐语言分析音乐创作的背景和乐曲创作的手法,更好地理解民间音乐内涵。
2.本次授课班级是高一3班,学生音乐基础扎实,具备一定音乐素养,学习能力较强,对节奏、视唱、都有一定的基础。
针对音乐程度的不同,将该班学生分组,由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带动基础薄弱的同学共同学习,在班级音乐课上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直观演示——教师“节奏范唱”、“示范演奏”和采用多媒体视听手段,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参与体验——学生通过视唱、近距离观看教师“范奏”,感受民族民间音乐魅力。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1.本课是一节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音乐课,经前期对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少。
因此教师在教学素材方面,甄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音乐作品,如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让学生逐层深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程:《鼓乐铿锵》的教案详解

音乐课程:《鼓乐铿锵》的教案详解1. 引言《鼓乐铿锵》是一门旨在介绍鼓乐艺术的音乐课程。
本教案详解将提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信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和实施这门课程。
2. 教学目标- 介绍鼓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培养学生对鼓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鼓乐演奏技巧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3. 教学内容3.1 鼓乐起源和发展历史- 介绍古代鼓乐的起源和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 探索现代鼓乐的发展和流派。
3.2 鼓乐演奏技巧- 研究基本的鼓乐演奏姿势和手法;- 研究不同类型鼓乐乐器的演奏技巧;- 研究合奏和合作演奏的技巧。
3.3 鼓乐演奏实践- 练基本的鼓乐节奏;- 研究演奏简单的鼓乐曲目;- 组织合奏和表演。
4.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解介绍鼓乐的起源、发展和技巧;- 示范:演示正确的鼓乐演奏姿势和技巧;- 练:组织学生进行鼓乐演奏的实践练;- 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演奏和团队合作。
5. 评估方式- 观察评估:观察学生的鼓乐演奏姿势、技巧和合作表现;- 口头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鼓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演奏评估:评估学生的鼓乐演奏表现,包括节奏准确性、音乐表达和合作精神。
6. 结束语本教案详解提供了《鼓乐铿锵》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信息。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这些指导,合理安排课程,激发学生对鼓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才能和合作精神。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鼓乐的艺术,并在演奏中体会到铿锵的乐趣。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第一篇:《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课题:《鼓乐铿锵》授课人:屯昌思源高中何伟凤教学内容:1、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鼓吹乐”、“吹歌”。
2、打击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创作实践。
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
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州鼓乐。
演奏时使用八面或十面鼓和一副拍板。
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
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
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
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
《童谣》是一首“吹歌”。
这种乐队由管子(兼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
其中,口噙子(一种含在嘴里的发声器)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
乐曲仅有一个乐段,非常简洁,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及不断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
总体上看,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童趣和诙谐的色彩。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初步掌握“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2、通过乐曲欣赏、实践活动感受打击乐的非凡魅力,了解打击乐器的多种演奏技法,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紧密关系。
《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鼓的基本敲击方法,理解鼓在音乐中的重要角色。
2. 学会欣赏鼓乐作品,感受鼓乐所传达的情感和音乐韵律。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鼓的基本敲击技巧,理解鼓在音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将鼓乐与相关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鼓乐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鼓、鼓棒、音乐CD等相关教具。
2. 制作PPT课件,展示鼓乐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
3. 选定一首适合教学的鼓乐作品,如《鼓乐铿锵》。
4. 安排小组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缘。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步步高》音乐,请学生尝试用动作或乐器为音乐节奏进行伴奏。
(二)导入新课1. 播放鼓乐片段,请学生欣赏并分辨出片段中出现的鼓的种类。
2. 揭示课题,请学生谈谈听到鼓乐后的感受。
(三)新授教学1. 学习节奏(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1)教师示范拍击,指导手势。
(2)学生分小组拍击,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学生用双响筒为音乐伴奏。
2. 创编鼓点联奏(1)教师出示三种鼓的节奏型,学生用三角板书空,尝试用“喊”的方法与前面学过的节奏进行串联。
(2)小组内进行表演。
(3)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节奏,尝试编创一小段鼓点联奏。
3. 练习“啦”声哼唱和即兴表演(1)跟随伴奏轻声模唱,掌握乐曲旋律。
(2)一边唱谱一边进行表演,创编属于自己的鼓乐队。
(四)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感想?还希望学习哪些鼓的种类和音乐?(五)教室小结播放《鼓乐铿锵》,请学生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在演奏鼓乐时,能正确应用鼓棒,通过身体各部位的感知来控制鼓点节奏;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演绎出丰富多变的鼓乐风格,提升团队合作能力;3. 学生能理解鼓乐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绛洲大鼓的打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滚核桃》,能够让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鼓乐铿锵》是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以《滚核桃》打击乐为媒介。
引出我国几种民间器乐的风格与特点。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我国代表性的民间器乐,本课侧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和风格特征等,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器乐的风格和演奏方法。
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滚核桃》的音乐风格,了解绛州大鼓的主要演奏技法;2.难点①学习和掌握鼓乐的基本节奏;②为加强学生对头、身、尾的认识,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所编排的音乐小品;③小组合作,完成四声部合奏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鼓。
七、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欣赏一段鼓乐视频《鼓云龙腾》,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师:通过刚才的短片,同学们肯定感受到了中国鼓,动人心魄的力量。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各种鼓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方法。
3. 通过鼓乐演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各种鼓的种类和特点,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方法。
2. 难点:通过鼓乐演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演奏中如何运用不同的鼓和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气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鼓,包括大鼓、小鼓、手鼓、爵士鼓等。
2. 准备镲、钹等乐器。
3. 准备音乐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4. 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活动。
5. 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课堂常规:课堂纪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 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出本课时的主题——鼓乐,并简单介绍鼓乐的相关知识。
(三)新课教学1. 欣赏各种鼓乐作品,让学生们感受鼓乐的魅力。
* 课堂活动:学生们尝试通过乐器模拟鼓的音效,加深对鼓的印象。
* 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深入了解鼓的种类和特点,包括:* 堂鼓* 架子鼓* 手鼓等3. 教授鼓的演奏技巧,包括:* 如何击鼓* 如何调整力度和速度以产生不同的音效4. 实践演奏:学生分组,分别演奏不同的鼓乐作品,教师指导。
5. 课堂互动:学生们提问,讨论有关鼓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鼓乐的魅力及其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师鼓励学生们继续探索和学习更多有关鼓的知识和技能。
(五)布置作业1. 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收集更多有关鼓的资料。
2. 鼓励学生尝试在家中演奏鼓乐作品,与家人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鼓乐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 掌握不同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把握。
《第五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各种鼓乐的学习,了解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掌握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敲击、轮击等。
3.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各种鼓乐,了解鼓的演奏技巧和鼓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2. 难点:通过鼓乐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鼓乐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包括民族鼓乐、摇滚鼓乐等。
2. 准备鼓棒、鼓垫等乐器,确保教学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3. 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表演。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鼓的了解程度,以便针对性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2. 播放《鼓乐铿锵》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1. 介绍鼓的种类和作用a. 鼓的起源与发展b. 鼓的种类(堂鼓、大军鼓、手鼓等)c. 鼓在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2. 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音乐作品《鼓乐铿锵》的背景和主题3. 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三)新课学习1. 节奏练习:跟随音乐作品,学习鼓的节奏,感受鼓点的重要性和技巧2. 技巧学习:学习击鼓的基本技巧,如手腕抖动、上下敲击等3. 乐器操作:亲手操作鼓,练习击鼓技巧,增强实践能力和自信心4. 音乐作品分析: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四)实践活动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鼓和其他乐器,进行合作演奏练习2.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3.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与鼓相关的音乐作品和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击鼓技巧和音乐作品的特点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音乐,培养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种鼓的演奏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鼓的演奏。
2. 能够理解并表达鼓乐的情感和意义,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乐铿锵》——节奏与情境教学设计及点评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561 更新时间:2009-4-13 17:37:13本资源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媚眼如丝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卢庆泽教学目标1.观察中国鼓的外观,认识中国鼓的制作材料及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鼓及鼓文化的兴趣。
2.通过观察、探究、创作、评价等实践活动,完成对鼓乐的鉴赏。
3.在讨论、体验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参与能力。
通过互相观摩、表演、评价,提高学生的对鼓乐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简单自我介绍(略)2.欣赏红罂粟女子打击乐团表演《中国龙》(片段)导言:通过刚才的短片,同学们一定感受中国鼓,动人心魄的力量。
它或者气势磅礴,或者激亢振奋,或者雄浑壮阔,或者清脆亮丽……这铿锵有力的中国鼓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溶进了现代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鼓文化,离不开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鼓乐。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鼓的文化积淀,用心去体味它感天动地的铿锵神韵!从创设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中国鼓动人心魄的震撼。
引发学生对鼓乐的兴趣。
3.出示课题:《鼓乐铿锵》识鼓1.看鼓:师: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鼓的一种,请同学们观察后回问题。
问题1:中国鼓的制作材料有哪些?问题2:中国鼓都有哪些种类?生:中国鼓是用木头、钉子、皮革制作而成。
师:除了以上材料,古代人还能用什么材料制作中国鼓呢?对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先民,什么材料是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呢?生:讨论后作出回答(石头)师:古代人把制作乐器的材料,共归纳了八种,称之为“八音”。
除了金、石、土、革、木外,还有丝、竹、匏。
(展示图片)学生回答问题2:腰鼓、大鼓、小鼓等。
师:中国鼓的种类是极其繁多的。
从制作材料上可分为土鼓、木鼓、铜鼓等;从鼓的形状上有大鼓、小鼓、手鼓、花盆鼓等;从鼓的功用上还可分为节气鼓、钟楼鼓等等。
材料上有土鼓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主动探究、了解中国鼓的制作材料和种类。
并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课后拓展探究。
鼓的种类问题,同学们可以作为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课下自己搜集资料进行探究。
2.学鼓:师: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们已经对中国鼓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且有很多同学在思考中国鼓的演奏方法了。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山西绛鼓《滚核桃》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寻找中国鼓的演奏方法和部位。
生:欣赏之后,学生参与、体验鼓的奏法并演示自己寻找到的答案。
包括敲击鼓梆、敲击鼓面、闷击鼓面、交替敲击鼓棰等。
师:中国鼓的演奏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同学们找到了中国鼓的一些演奏方法和部位,表演也是很精彩的。
师:山西绛鼓以花敲干打而著称,演奏技巧多样而繁杂。
可以代表中国鼓的基本演奏方法和部位。
就大鼓而言有敲击鼓梆、敲击鼓面、闷击鼓面、单手滚奏、双手交叉敲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棰、闷击向前(向后)推奏。
根据《滚核桃》的表演,激活学生先前的经验,通过欣赏,主动探究、寻找鼓的演奏方法和击打部位,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敲击大鼓,初步感受大鼓的节奏魅力。
为下一环节进行铺垫。
玩1.赏鼓:师:在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鼓是最擅长表现节奏的。
请欣赏《双鼓绝唱——牛虎斗》片段,体会鼓是怎么把节奏和人的心理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的。
师:(提炼节奏)慢节奏——威严快节奏——紧张生:合作探究、归纳情感2.玩鼓:师:我们已经对中国鼓的演奏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两个情境进行中国鼓的即兴创作。
(给出情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情境1:一场战斗通过教师的提炼节奏,引导学生体验各种节奏所表现的音乐情绪及情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学生对鼓乐创作的渴望。
设定情境、创设表现的空间,在实践中获得对鼓的感受和体验。
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增强学生对鼓乐的创作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鼓情境2:一个节日生:根据给出情境分组探究、创编。
3.表演:生:各组同学分别表演本组的鼓乐创作,并讲述每个场景的设计构思。
4.评价:自评、互评、他评。
师:其实中国鼓最早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乐器而存在的。
是由于远古先民自身的脆弱和对自然界的困惑而产生的一种工具。
特别是看到天上打雷就会下雨,万物就会生长,于是对自然产生了不解,进而崇拜,模仿雷声创造了中国鼓。
作为神器和礼器而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祭祀等活动。
到了周代,鼓才被用作乐器,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生活、战争、报警、报时、节庆等方方面面。
它的演奏大多都是即兴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宣泄。
学生们的表演也充分验证和说明这一点,最后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通过学生的互评、自评、他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鼓课堂小结师:中国鼓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
中国鼓的历史久远,那铿锵的鼓乐声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耳边,中国的鼓乐给了我们力量,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
它的演奏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正像我们同学表演的鼓乐一样,使人难忘。
希望这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中国鼓的认识,更是关注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开始。
鉴赏课结束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们能够对鼓乐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鼓乐的感受和探究仍在继续。
让学生带着对鼓乐的情感和向往走出课堂。
教师简介卢庆泽,2001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修舞蹈编导,副修钢琴、手风琴、声乐、音乐理论等。
哈尔滨市科研骨干教师。
曾获黑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高中组一等奖。
多次参加省、市、区及国家级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观摩课赛课一等奖和科研论文一等奖,并承担了相应的国家“十五”、“十一五”科研课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两次获黑龙江省教育厅全省中小学音乐、美术录像课高中组音乐学科一等奖。
2005年6月在全国新课程音乐教学观摩与交流(东北三省)活动中,获观摩课高中组二等奖。
===============================教学点评《鼓乐铿锵》是一节对中国鼓进行鉴赏的课。
这节课主要突出对鼓的“鉴”与“赏”,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中国鼓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把以审美为核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
从教学的整体安排上体现上了以音乐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在导入部分,以《中国龙》的鼓乐,展示出现代鼓乐的审美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底蕴及教学语言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看鼓”、“学鼓”、“赏鼓”、“玩鼓”等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审美实践;在课件的设计上,教师为了配合“鼓乐铿锵”的教学,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红、黄两种色调有机搭配,彰显出中国鼓的审美魅力。
创设情境空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是这节课另一个亮点。
教师在“鼓乐铿锵”的情境设计中,没有设制固定的节奏型来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是围绕情境空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对鼓的体验和认识,提高学生对鼓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在感受中国鼓动人心魄的震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探究鼓的材料、制作、功用、地位。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主动探究过程中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学生便在欣赏山西绛鼓《滚核桃》片段后,利用教师提供的“鼓”,演示自己寻找到的演奏方法和部位,由于学生零距离接触鼓并亲身体验击打,启动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性。
在特定情境的设定中学生自由选择,找到了击鼓的乐趣,使学生在关注音乐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检验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教师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并能以轻松、生动的语言,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点评人:于薇(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张铁忠:(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鼓乐铿锵--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6448 更新时间:2008-3-22 13:16:33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六中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⒈通过欣赏,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⒉掌握“打溜子”“鼓吹乐”概念,学会简单的节奏打击,了解“螺蛳结顶”和“对偶”的创作手法。
⒊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教学重点:“打溜子”“鼓吹乐”概念的掌握。
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1、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鼓”为主线,从听鼓——赏鼓——用鼓——玩鼓四个方面进行授课,综合美术戏曲舞蹈等姊妹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3、通过为寓言故事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打击乐器(鼓、锣、钹、排鼓等)座位设计:三排半圆形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法设计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新课教学教学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