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2012·全国新课标·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分析坐标图,得出年龄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熟悉种群特征和各特征间的关系。

(3)明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精讲精析】选D。由图所给信息可以直接看出,6月份~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而且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该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种群的密度也将降低,D错误。

2.(2012·福建高考·T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种数量不等于生物的数量,即物种数量多代表营养结构复杂,不代表种群密度大。

【精讲精析】选C。由图可知,纯茶园的物种数少,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差,易暴发虫害;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因此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2012·广东高考·T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群落中各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

(2)群落结构是任何一个种群都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精讲精析】选C。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和水平结构,并且随土壤条件的不同,群落结构也不同;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

二、非选择题

4. (2012·安徽高考·T30)II.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掌握以下几点:

①弄清能量流动中,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关系,各营养级中能量的去向及信息传递的作用

②会分析标志重捕法的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的差异

【精讲精析】Ⅱ.(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的传递效率=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2.25×107)÷(7.50×108)=3%。

(2)该种群密度是40×30÷15=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的田鼠减少,从而使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3)在每一营养级中,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在呼吸中以热能散失,只有一部分用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4)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参考答案】Ⅱ.(1)3% (2)80 偏高

(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 (2012·山东高考·T26)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1)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的分析、判断;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过程,信息传递的功能以及种间关系。

【精讲精析】(1)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到曲线Ⅰ中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最小,说明该种群与环境相适应,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也最轻;曲线Ⅲ种群数量趋近于零,数量很少,说明这时的环境已不再适合该种群栖息,不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其数量下降,会使食物链中的上一营养级物种

的数量增加,这样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也会增加,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为N t=N0λt,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因此控制λ参数,可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1)Ⅰ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6. (2012·江苏高考·T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分析表格中四类生物类群在养殖前后数量的变化。

(2)思考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精讲精析】(1)(2)从表格中看: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水生高等植物数量显著减少,导致减少的原因是植食性鱼类的捕食,由此可知,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3)从表中看,2010 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多于2007 年,其主要原因是人工投饵输入大量能量。(4)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会有大量的损失,因此肉食性鱼类通过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获得饵料中的能量显著少于直接获取饵料所摄入的能量,因此导致其总量下降。虾、贝等小型动物的数量减少,导致植物的数量相对增加,所以植食性鱼类的食物来源多,数量增加。(5)水生高等植物和浮游藻类是竞争关系,会与浮游藻类争夺营养物质和光照。

【参考答案】(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4)减少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竞争光照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在遭受相同程度污染时,恢复时间都会很漫长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C.群落演替的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D.虽然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差别,但是生物进化速度是一样的 答案:C 2.资源的合理使用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N (K-N)/K S120 0.90 S250 0.75 S3100 0.50 S4150 0.25 S5180 0.10 A.4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 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答案:B 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答案:D 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 B.调查种群密度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报农林害虫 C.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 D.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A 6.(吉林延边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B.种群中不同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可表现为垂直结构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D.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B 7.关于标志重捕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用于调查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B.调查时随机选择捕获动物的区域 C.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同第一次一致 D.动物的迁入、迁出将导致估算结果误差偏大 答案:A 8.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 C.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 D.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答案:D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资料

精品文档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oλ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 J型 增长的公式: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选修1·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叫碳水化合物(通式为C n(H20)m),但其实此名称并不能真实反应糖类的组成和特征,如鼠李糖C6H12O5是糖却不符合此通式,而符合此通式的,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却不是糖类。 2、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葡萄糖的还原性: 和银氨溶液反应: ; 和新制Cu(OH)2反应: 。 4、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源 ①葡萄糖提供能量的方程式:; ②粮食中的糖类在人体中转化成葡萄糖而被吸收,在体内有三条途径,即:a、直接氧化供能;b、转化成糖元被肝脏和肌肉储存,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的质量分数比正常值低时,糖元就释放出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c、转变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 5、蔗糖和麦芽糖是二糖,它们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6、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分子式(C6H10O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里,长时间或高温可产生糊化。它能水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过程可表示 为,也可在酸的 催化下逐步水解,其方程式。淀粉的特性:I2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这是实验室检验淀粉或I2存在的重要原理。 7、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它是白色,无色无味的物质,是一种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在酶或浓硫酸催化下发生 水解,其化学方程式为。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失误和废物的排泄……。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2019高考生物专题攻关之专题13+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考试大纲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情概要 考纲要求两年高考 1.种群的特征Ⅰ2017新课标Ⅱ卷2016新课标Ⅱ卷、浙江2015新课标II 2014广东2013浙江、全国Ⅰ、重庆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017新课标Ⅰ卷2014江苏、福建2013江 苏、山东2012山东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016海南、北京、天津、四川2014海南 2013江苏、全国Ⅱ、福建、天津、海南 4.群落的演替Ⅰ2015新课标1 2013福建、江苏、四川 ●名师综述 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但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种群方面,常考点主要是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群落方面,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本知识点只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是II级要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规律。从考查形式看,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若干个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既可以是选择题的考点也可以是非选择题的考点。对于这一部分,应当选取典型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动物种群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 本考点虽为I级要求,但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在试卷中出现的比例并不低。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题,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方式出现。 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因此,一定要学会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注重读图、识图方法的探究,提高解题能力。对于群落结构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一、动量和动量定理 1、动量P (1)动量定义式:P=mv (2)单位:kg ·m/s (3)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2、动量的变化量ΔP 12P -P P =? (动量变化量=末动量-初动量) 注意:在求动量变化量时,应先规定正方向,涉及到的矢量的正负根据规定的正方向确定。 3/冲量 (1)定义式:I=Ft 物体所受到的力F 在t 时间内对物体产生的冲量为F 与t 的乘积 (2)单位:N ·s (2)冲量I 是矢量,方向跟力F 的方向相同 4、动量定理 (1)表达式:12P -P I =(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物体动量的变化量) 注意:应用动量定理时,应先规定正方向,涉及到的矢量的正负根据规定的正方向确定。 二、动量守恒定律 1、系统内力和外力 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组成一个系统,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系统外其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称为外力。 2、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两物体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 (3)对条件的理解: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受外力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外力远小于系统内力,外力可以忽略不计 ③系统合外力不为零,但是某个方向上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总动量守恒 三、碰撞 1、碰撞三原则: (1)碰前后面的物体速度大,碰后前面的物体速度大,即:碰前21v v ?,碰后21 v v '?'; (2)碰撞前后系统总动量守恒 (3)碰撞前后动能不增加,即222211222211v m 2 1v m 21v m 21v m 21'+'≥+ 2、碰撞的分类Ⅰ (1)对心碰撞:两物体碰前碰后的速度都沿同一条直线。 (2)非对心碰撞:两物体碰前碰后的速度不沿同一条直线。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 ? ?? ?? ? ??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_知识点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1—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 1 单 糖 C6H12O6 葡萄糖多羟基醛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能发生银镜反应,红色Cu2O 果糖多羟基酮有多元醇和酮的性质 2 双 糖 C12H22O11 麦芽糖有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葡萄糖 蔗糖无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果糖 3 多 糖( C6H10O5)n 淀粉无醛基,属 高分子化合 物 遇碘变蓝(C6H10O5)n + n H2O→nC6H12O6纤维素(C6H10O5)n + n H2O→nC6H12O6 4 葡萄糖 光合作用6CO2(g)+6H2O(l)→C6H12O6(s)+6O2(g)呼 吸 作 用 有氧呼吸C6H12O6(s)+6O2(g)→6CO2(g)+6H2O(l) 无氧呼吸C6H12O6→2C3H6O3(乳酸)→2CO2+2C2H5OH 1—2—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 油 脂 植物油液态含不饱和烃基多—C17H33 含双 键 能加成、水解动物脂肪固态含饱和烃基多—C17H35、—C15H31水解 水 解 油脂+ 3H2O→高级脂肪酸+丙三醇(甘油) 皂 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油脂+ 3NaOH→高级脂肪酸钠(肥皂)+丙三醇(甘油)在人体内功能供热储存能量合成人体所需的化合物脂肪酸有生理功能 1—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8.1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在放羊,每户放一群羊,其中有6户放的是绵羊,2户放的是山羊,这些羊属于()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8个种群2.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鼎湖山的一对雌雄昆虫能交配繁殖,产生可育的后代,则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B.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藏羚羊个体所含有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南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水稻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②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③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④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B.②⑤C.②④⑤D.③④ 6.环境条件变差时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 ) 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化 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 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化 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 7.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I而引人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蜘蛛引入前,害虫I没有危害农作物 B.在A期间,若对害虫撒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D.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8.如图所示,曲线1和曲线2代表种群1和种群2的耐热范围。种群2能竞争过种群1的温度范围是()

2018高考生物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3种群和群落附解析

2018高考生物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3种群和 群落附解析 ●关键点填一填 1.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种群。 2.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4.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5.年龄组成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6.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7.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8.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9.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10.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是生物群落。 11.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1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4.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5.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6.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 ●易混点辨一辨 (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2)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它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 ) (3)一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 (4)出生、死亡、年龄等特征属于种群特征( × ) (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 (6)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 (7)样方法只能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 × ) (8)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 )

第十六章 第3节 动量守恒定律(学生版)

1.若用p1、p2分别表示两个相互作用物体的初动量,p1′、p2′表示它们的末动量,Δp1、Δp2表示两个相互作用物体的动量的变化,p、Δp表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总动量和总动量的变化量,C为常数。用下列形式表示动量守恒定律,正确的是() A.Δp1=-Δp2B.p1+p2=p1′+p2′ C.Δp=C D.Δp=0 2.(2012·湖北省襄樊月考)如图1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等大异向的F1、F2分别同时作用于A、B两个静止的物体上,已知m A<m B,经过相同的时 间后同时撤去两力,以后两物体相碰并粘为一体,则粘合体最终将() A.静止B.向右运动图1 C.向左运动D.无法确定 3.(2012·福建高考)如图2,质量为M的小船在静止水面上以速率 v0向右匀速行驶,一质量为m的救生员站在船尾,相对小船静止。若 救生员以相对水面速率v水平向左跃入水中,则救生员跃出后小船的速 率为() 图2 A.v0+m M v B.v0- m M v C.v0+m M(v0+v) D.v0+ m M(v0-v) 4.如图3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m A>m B,中间用一段细绳相连并有一被压缩的弹簧,放在平板小车C上后,A、B、C均处于静止状态。若地面光滑,则在 细绳被剪断后,A、B从C上未滑离之前,A、B沿相反方向滑动的过 程中() A.若A、B与C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相同,则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A、B、C组成的系统动量也守恒 B.若A、B与C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相同,则A、B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A、B、C组成的系统动量也不守恒 C.若A、B与C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相同,则A、B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但A、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D.以上说法均不对 5.(2012·北京期中检测)如图4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木块,木块与轻弹簧水平相连,弹簧的另一端连在竖直墙上,木块处于静止状态,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击中木块,并嵌在其中,木块压缩弹簧后在水平面做往复运动。木块自被子弹击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对象 活动范围大、活动 的动物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1.种群的概念 调查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程序 2.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随机取样 注意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活动无影响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年龄组成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种群密度(2)曲线图和柱形图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曲线图 (1) 含 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2)类型 柱形图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增长模型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 前提条件 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生物制约制约 K值有无无K值有K值 种群 增长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初捕数 ×N 再 捕数 N 总=N 再捕中 标记数 ; 率 变 化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种群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增长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速率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变化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 联系 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5.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 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6.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7.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中考生物专题总复习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

中考生物专题总复习专题十四种群和群 落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 1.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 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水生生物 C.一块稻田中的所有杂草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答案:D 2.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 ) A.直线B.“S”型曲线 C.“J”型曲线D.不规则曲线 答案:B 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B.光照 C.空气D.水分 答案:B 4.小张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他所用的培养液体系的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 ) A.1 000个 B.2 100个 C.10 500个 D.21 000个 答案:D 5.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答案:A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7.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1平方公里内人口的数量 B.1立方米的水域内鱼的数量 C.1公顷森林中生物的数量 D.1平方千米草地中各种害虫的数量 答案:A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B.互利共生 C.竞争D.捕食 答案:C 9.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D.丙>甲>乙 答案:C 10.当一种生物侵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后,其种群增长曲线最可能为( ) 答案:B 11.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 A.直接计数法B.样方法 C.目测估算法D.标志重捕法 答案:B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活动一: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 (1)动量的矢量性: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服从矢量运算法则。 (3)动量的单位:kg·m/s。 (4)动量的变化Δp=p′-p=mv′-mv。 2、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守恒定律内容:如果一个系统,或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就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2)表达式:p=p′ 对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可写为:m1v1+m2v2=m1v′1+m2v′2。式中m1、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v1、v2为相互作用前两物体的速度,v′1、v′2为相互作用后两物体的速度。该表达式还可写作p1+p2=p′1+p′2。 (3)动量守恒的条件 ①系统内的任何物体都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②系统所受的外力远远小于系统内各物体间的内力时,系统的总动量近似守恒。 ③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即F外≠0,但在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零(F x=0或F y=0),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例1.在下列各种现象中,动量守恒的是() A.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发生正碰,两球构成的系统 B.车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车上的人从车头走到车尾,人与车组成的系统 C.水平放置的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相连,令弹簧伸长,使物体运动,物体与弹簧组成的系统 D.打乒乓球时,球与球拍组成的系统 例2.某同学质量为60kg,在军事训练中要求他从岸上以2m/s的速度跳到一条向他缓缓飘来的小船上,然后去执行任务,小船的质量是140kg,原来的速度是0.5m/s,该同学上船后又跑了几步,最终停在船上。此时小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此过程该同学动量的变化大小为______________kg·m/s。 活动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 1.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中,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 验。把两个小球用等长的细线悬挂于同一点,让B球静止,拉起A球,由静 止释放后使它们相碰,碰后粘在一起。实验过程中除了要测量A球被拉起的 角度θ1,及它们碰后摆起的最大角度θ2之外,还需测量_ _ (写 出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才能验证碰撞中的守恒量。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碰 撞中的守恒量应满足的关系是___ _____。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 )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N 初捕数×N 再捕数 N 再捕中标记数 ;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 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2019衡水名师原创生物专题卷: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含答案解析)

2019衡水名师原创生物专题卷 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 考点47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5颗星(1-15题,31题,32题); 考点48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5颗星(16-30题,33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 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来源】2016-2017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点47 易 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来调查 B.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査的对象 D. 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2.【来源】2017年新课标II卷理综高考试题考点47 易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3.【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上学期考点47 易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B. 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 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数量特征 D. 人口的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4.【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点47 易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3讲 种群和群落教案

第13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2.标志重捕法(a)。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 5.环境容纳量(a)。 6.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a)。 7.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a)。 8.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 9.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10.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11.顶极群落的概念(a)。 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1)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都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城市春节期间人口数量的决定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3)性比率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4)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5)有些昆虫(如蜉蝣和蝉),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对于人类来讲,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但保持替补出生率的人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一定是稳定型。 2.标志重捕法及其误差分析 (1)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2)公式:种群数量N =M ·n m [(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关键是看重捕个体数比实际重捕个体数偏大还是偏小。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如下: ①统计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m 值偏小。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部分被标记个体未被统计,导致m 值偏小。 ②统计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m 值偏大。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

第一学期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单元检测题

第一学期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单元检测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一定条件下,纤维素与浓H2SO4和浓HNO3的混合酸反应生成硝酸纤维, 这个反应的类型属于( ) A.硝化 B.磺化 C.酯化 D.氧化 2.下列有机反应中,不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 A.葡萄糖→六元醇 B.丙醛→1-丙醇 C.正丙醇→正丙醛 D.植物油→硬化油 3.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 B.苯甲醇与邻甲苯酚 C.葡萄糖与麦芽糖 D.乙醇与乙醚 4.环氧乙烷()、丙酮、丁醛、葡萄糖的混合物,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为66%,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33% B.27% C.30% D.23% 5.下列物质是以蛋白质为原料制成的是 A.胶棉B.人造丝C.阿胶D.人造棉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能发生酯化反应的酸一定是羧酸②油脂水解后得到的醇是丙三醇③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后产物是多种α—氨基酸④淀粉、纤维素、油脂都是高分子化合物⑤蛋白质溶液中加入K2SO4溶液后,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这种变化叫变性 A. ③ B. ③④ C.②③ D.①⑤ 7.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服的汗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皆能水解而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①棉织品②毛织品③晴纶织品④蚕丝织品⑤涤纶织品⑥锦纶织品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③④⑤ D.③⑤⑥ 8.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通过缩合反应把10个葡萄糖分子连接起来所形成的链状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C60H120O60 B. C60H100O52 C.C60H102O51 D. C60H112O51

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1.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3.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

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4.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C (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