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发展及其特点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发展及其特点

九江 学 院学 报 ( 社 会科学版 )
J o u r n M o f J i  ̄i a n g U n i v e  ̄i t y(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 总第 1 7 6期 )
( S u m N O 1 7 6 )
这 个过 程 中 , 国家干 预和 经 济 自由是 两 大 永 恒 的主 题 , 宏观 经济 思 想 与 经 济 问题 相 互 影 响 ,
相 互促 进 。
关 键 词 :宏 观 经 济学 凯 恩斯 主义
现 代货 币主 义 新 古典 经济 学 新 凯 恩斯 主 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图分 类号 :F 0 1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4 5 8 0 ( 2 0 1 5 ) 0 1— 0 1 2 5一( 0 4 )
作者简介 :叶超 飞 ( 1 9 8 7一) ,男,广东财经大学经济 贸易与 统计学 院硕士研 究生 ,研 究方向为 国民经济 学、投 资与 消 费
经济。

1 2 6・
九 江学 院学 报
2 0 1 5年第 1期
心理 规 律 :边 际消 费 倾 向递 减 规 律 、资 本 边 际效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时西方国家经济面临滞胀和大量失业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都未能改变这种局面一些经济学家从现代货币主义中分离出来形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2 0 1 5年第 1 期
N o , 1 , 2 0 1 5
1 9 2 9—1 9 3 3年 ,资 本 主 义 国家 出 现 了 普 遍 性 的经 济 大 萧 条 。首 先 是 股 市 的暴 跌 风 波 ,接 着 是 生产 大 幅度 下 降 ,企 业 大批 破 产 ,失 业 急 剧 增 加 。 资本 主义 世 界 工 业 生 产 下 降 了 3 7 .2 % ,倒 退 到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情况和宏观经济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经济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学的现状1.理论框架的深入完善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为理论框架提供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机会。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基于新古典主义思想和市场失灵理论,结合随机过程、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工具,特别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新古典主义思想逐渐受到挑战和补充,从而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完善。

2.政策研究的实践需求必要时,政策制定者需要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控制和调整经济运行。

而宏观经济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政策决策,促进经济发展而存在的。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和综合性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需要通过经济学、数学、计量经济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成为了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2.数字化和数据驱动随着数字化的推动,经济活动的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也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基于数据的宏观经济学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和统计模型等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应用。

3.全球化和国际比较随着全球化加速,宏观经济学也必然更多关注跨国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国际比较也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三、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方法论问题宏观经济学方法论的成熟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济学的方法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效的跨学科合作和方法创新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现代国际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国际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 外 国经济理论动态 ·
《经 济 学动 态》 卫丛
现代 国际宏观经济学 的兴起与发展
孙 烽 寿伟 光
长期 以来 , 宏观 经济 学 只涉及 封 闭经 济 , 开放经济 条件下 的研 究 往往被 忽 视 。 这 种局 面直到 2 0 世 纪 60 年代以 来才 得 以 转变 。 这 是 因为 , 近几 十 年来 日益 开 放 和加 剧 变 化 的 国际经 济环 境使得 经 济学家们越来 越 认识 到 , 如果不 考虑 各国所处 的外 部环 境 , 那么 也 就无 法充 分理解 和把 握一 国宏 观 经济的运行 机 制 。 在 这样 认识的 推动下 , 国 际宏 观经 济 学逐 渐发 展成 为一 门显学 。
理性预 期在 方法论 上另 一创新 之处 体现
在 它能 很 自然 地 与 鞍 点 收 敛 行 为联 系 在 一
起 , 其 中系统的 动 态变 化 既 包含 稳 定 因素 也 包 含不稳 定 因素。 为 了使 系统 有一个 唯一稳 定的鞍点 均衡 路径 , 跳 跃 变 量 的数 目必 须 等
于 ( 特征方程 )不 稳 定根 的数量 ( lB acn h adr &
则是 前 向 性 ( fo wr a 川 Ico k ign ) 的 。 这 种 观 点 从根 本上 改 变 了宏 观经 济动 态 的运 行 方 式 ,
不再取决于 某些 给定 的初 始状 态 , 宏 观 经济
一 63 一
动 态学将 由后 向性 和前 向性 的动态行 为联合
决 定 。 这 反映 了某些 经济 变量 受制 于过去 而
发展 。 70 年代 的宏观 模 型 逐 步 走 向 动态 化 。
在 当时 , 宏观 经 济学 十分 强 调 资产 积 累是 导 致 经济 动态变 化 的关键来 源 。 只不 过在 封 闭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并认为经济体是一种自发的系统。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提出了“双重失业”理论,指出经济活动水平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0世纪下半叶,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主义则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最佳方法。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供给侧经济学强调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其研究质量和实用性。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关注一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分配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新的问题要求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化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运行和发展,也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运用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运用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运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及其波动和变化规律。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时期。

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欧洲的国家竞相扩张殖民地,商品贸易纷繁复杂。

当时的重商主义思想就被发扬光大,这种思想认为贸易顺差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可以增加黄金和银的储备量,从而加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重商主义政策存在短视的弊端,不能长期推动经济的复苏。

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逐渐兴起,自由贸易思想逐渐得到发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主张市场可以高效自主地调节经济,这样就形成了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需要政府干预。

然而,古典经济学并不能解释大萧条和经济危机这样的宏观经济现象。

20世纪初,凯恩斯和他的理论提出了“凯恩斯主义”,该理论认为,市场不是完美的,市场机制不足以调节失业和经济危机等宏观经济问题。

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维持高就业率和物价稳定。

凯恩斯主义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不断改变、创新。

新古典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也陆续问世。

同时,现代宏观经济学关注的议题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国际贸易、环境资源、社会福利等。

宏观经济学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应用,而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运用。

政府决策者需要根据经济学分析和预测,制定出明智的经济政策。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降低利率、逆周期调节等手段,引导经济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宏观经济学能够提供企业的商业策略、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价等战略建议。

而在金融领域,宏观经济学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预警也相当重要。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表现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并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总体的运行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中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古典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之一、18世纪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贸易、生产、劳动分工等理论,形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价格理论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新古典合成理论,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的总体表现。

他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够自动调整失衡,政府干预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凯恩斯主义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政策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孟德尔森基于凯恩斯理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分析工具。

此后,一系列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涌现出来,如戴维斯格拉默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

这些模型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稳定性。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机制,试图揭示人们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计量经济学则致力于构建和估计统计模型,以验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宏观经济的信息。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进步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数学模型、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进一步提升。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学的发展(1)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国富论》)的问世为开端“看不见的手”:实质:利益激励;经济人特性;自主、分散决策;完备的产权制度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去实现公众的最佳利益。

(2)古典经济学时代:以19世纪的萨伊、穆勒为代表萨伊在1803年出版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定律:即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

认为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自动恢复到均衡,供给问题解决了,包括需求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

(3)新古典经济时代: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为代表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论。

认为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力量。

市场上的理性行为是,作为需求的消费者在寻求效用的最大满足,作为供给的生产者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价格的变动则能使供求量调整到双方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市场则因此能够得以出清,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合理的安排。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为标志凯恩斯革命: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有效需求:“看得见的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凯恩斯时代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新古典综合时代):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罗宾逊夫人、希克斯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经济学》,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

2011年6月15日10时49分
鞍山科技大学
6
三、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
居民户的储蓄比企业意愿投资要多,结果导致总支出减少。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随着需求下降,竞争性的商品生产者 将降低其价格以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价格下降, 依然有可能销售原来在高需求和高价格水平上抽销售的同 样数量的商品。因此,灵活变动的价格使得商品市场出清。 劳动力市场在灵活可变的工资率的情况下同样出清。他们 还认为,工资下降的比率会恰好等于价格下降比率。
2011年6月15日10时49分
鞍山科技大学
7
1.2 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 阶段。
ִ20世纪30年代凯恩期革命的出现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 第一个阶段,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第二阶段是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为完整的凯恩斯 20 60 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时期。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 济学大量发展,并与凯恩斯主义分庭抗礼的时期。
2011年6月15日10时49分
鞍山科技大学
11
三、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 不存在着一种“自我协调”的机制以确保 实现充分就业。 资本主义经济在偏离充分就业状态时就应 该施以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 便使之更加 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 的政策主张是一种积极的政府干预性政策。
2011年6月15日10时49分 鞍山科技大学 2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 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或者不存在着资源的闲 置; ִ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就意味着在现行市场工 资率水平下,愿意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工作。 换言之,经济总是接近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期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20 世纪70年代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导论根据长期以来形成的认同,经济学有两大区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和“宏观”这两个词都来自希腊语,前者是从小的方面看;后者则是从大的方面看。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宏观经济学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分析不同经济活动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总体经济表现的影响,分析国民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的决定机制;探讨总量波动的原因等,从而可以把宏观经济学定义为研究总量运行的经济理论体系。

学习宏观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首先应该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明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一些相关的重要概念;其次,应该熟悉和把握宏观经济流量循环的模型;最后,能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宏观经济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章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论述,并以此作为全书逐步进入宏观经济神秘殿堂的导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有很多杰出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的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称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善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

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3.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时期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那么,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诸如滞胀等许多新问题,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开始走下神坛,并且引发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学家重新认识和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其中包括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蒙代尔等人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

当然,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为了保持其曾经有过的统治地位,也在继续修改自己的理论,并吸收了其他非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这就是一般所称的现代主流经济学。

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曼丘、罗默等一批年轻的美国教授经济学家们,力主宏微合流,同时试图把现代主流经济学和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整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分化期。

二、宏观经济学的四次重大变革宏观经济学形成和产生以来,根据其研究的方法和重点问题,以及其力求达到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主张采用的政策措施,大致上经历了四次比较重大的变革。

这四次变革是:1.凯恩斯革命这是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

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和谐的,完全竞争的,充分就业的经济,依靠市场机制的完善性,自发性调节经济运行。

如萨伊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需求”。

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场浩大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萨伊神话,使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遭到了重创。

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凯恩斯不但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改从总量和宏观的视角研究经济,而且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失业,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失业的原因,并且明确认为市场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水平。

因此,惟一的方法只能是用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代替古典经济学的放任经济政策,从而形成了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调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完成了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革命。

这次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在西方经济学史上也被看做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或革命。

2.货币主义革命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弗里德曼就打着对抗“凯恩斯革命”的旗帜,提出所谓“现代货币数量论”,重新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抨击凯恩斯扩张的财政政策会造成滞胀,并主张自由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

但是,弗里德曼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滞胀”,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对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综合学派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并且日趋严重,货币主义理论才开始流行起来。

特别是英国撒切尔夫人在当时决定采用货币主义理论在英国进行实践,使货币主义革命进入高潮,形成了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3.供给学派的理论有“白宫学派”雅号的供给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早在60年代中期,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蒙代尔所提出的不同汇率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析以及最佳货币区理论就已经成型了。

供给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主要有:恢复萨伊定律,主张由供给来调节需求;降低税率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放松政府的干预和限制,加强市场调节作用等等。

4.理性预期学派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滞胀现象的加剧,作为主流学派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开始受到其他学派的抨击与非难,理性预期理论开始应运而生。

虽然该学派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但其所倡导的革命对经济学界的影响却越来越大。

以卢卡斯为代表人物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可作出合乎理性的预期指导自己的行为,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

据此提出:政府干预经济无论是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都是无效的。

应该发挥预期在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加强理性预期,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

特别是2002年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预期和实证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更是充分肯定了更改预期学派理论的革命性作用。

三、宏观经济学流派之争宏观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可以说是流派纷呈,并且能够“各领风骚数十年”。

特别是由于美国在现代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宏观经济学中的两大流派之争尤为突出,并且被形象地说成是海水边与湖水边的经济学家之争,海水边经济学家主要指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这几所学校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湖水边的经济学家主要是指在芝加哥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这两所学校位于五大湖沿岸。

这两派经济学家在分析长期中的宏观经济问题时并没有重大分岐,都认为长期中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决定的生产率提高;长期中的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多少。

他们的分岐主要在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由此得出的政策主张上。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完善的,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例如,当劳动需求减少时,工资不能迅速下降,这时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就有失业。

在物品市场上,由于价格粘性,物品的供给不一定总等于需求。

例如,当物品需求减少时,价格不能迅速下降。

这时物品的供给大于需求,就出现衰退。

在资本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信贷配给,这时利率也无法使资本市场总保持均衡。

这种短期中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引起经济周期波动与失业,因此,为了稳定经济,政府必须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

简言之,新凯恩斯主义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完善而及时的。

因此,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他们把这种状态称为市场出清。

具体来说,在劳动市场上工资是有伸缩性的,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迅速变动,使劳动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

同样,在资本市场上利率的调整使资本市场均衡。

因此,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方法是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而不是政府的干预。

简言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主张自由放任的。

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就是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这两个学派争论的历史,也正是这种争论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的发展。

这两派有对产也有一致,有争论也有互相吸收。

无论他们的观点如何,都会深化我们对宏观经济的认识,改善经济政策。

海水之中有湖水,湖水之中亦有海水,从分歧到融合,变排斥为包容,构成了当前宏观经济学发展的鲜明特点。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区域,并且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涉及到经济总量的活动,包括总产生和收入,总就业和失业,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理论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注重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如何作出各自的最优选择,以及如何协调他们的选择(通过市场或通过等级制度),强调的是个别经济主体(家庭、厂商和政府机构)的活动是如何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整体的,较为狭窄地集中于特殊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上,诸如鸡蛋或饼干的数量和价格,并对某些资源的配置问题加以讨论。

宏观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的同类活动归类为一个总量范畴(如把所有家庭的消费加总为总消费),把另一些活动归类为加一个总量范畴,研究所有经济主体的这一类活动总量与另一类活动总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整体经济表现的影响。

因此,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的范畴大小与层次高低,而在于对整体经济活动内部联系的不同划分与把握。

比如说,在各种经济部门中有100万人失业,肯定是宏观经济学的问题;鸡蛋价格提高或者下降,这是微观经济学的问题。

不过,包括鸡蛋在内,如果每一种商品的平均价格都出现提高或者下降,那就是宏观经济学的问题了。

特别地,创造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术语,是为了对两者进行区分,使宏观经济学能够区别于微观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